正文

《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日记》(1968)

(2006-12-01 13:11:54) 下一个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导演: Daniele Huillet,Jean-Marie Straub
 
主演: Gustav Leonhardt, Christiane Lang
 
 
1968年,Daniele Huillet和Jean-Marie Straub在“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已筹备多年但未能投拍的作品“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日记”。这是一部依据真实的历史资料,从巴赫的第二个妻子安娜的视角,以日记体裁的形式拍成的巴赫传记电影。在影片中扮演巴赫的是荷兰著名音乐学者、古键盘乐器演奏家、指挥家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影片还汇集了很多当时古乐演奏界的精英,比如Nikolaus Harnoncourt, August Wenzinger, Bob van Asperen等。作为一个古乐演奏的史料来看,这部电影的价值也是相当之大的。
 
影片的编导Daniele Huillet 和Jean-Marie Straub是一个夫妻档的组合,而且两人的合作关系贯穿所有他们拍摄的影片,这在百年电影史上应该也是相当有特色的。他们处在和似乎更受世人瞩目的德国新电影四杰(R. W. Fassbinder,W. Herzog,W. Schloendorff 和 W. Wenders)同一个时代中,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却走着一条完全不同于这些人的极简主义路线,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则正是这种表现风格的典型代表。
 
其它传记片中剧情上不可避免的艺术发挥和再司空寻常不过的演员个人表演在这部影片中都被压缩到最小的程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与巴赫和当时的莱比锡音乐生活相关的历史文献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编导将 Chronik 设计成一部并非以剧情,而是以音乐作为推动力的影片,其核心由一部部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排列的音乐作品构成的,相对单薄却总是以史实为据的情节则站在附属的地位对其进行丰满。这使近三百年前的历史记录匮乏的客观现实和编导力图完全通过真实素材来构筑影片的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调和,也使影片不同于一般传记片必需借助虚构剧情来保持故事流畅性的手法。
 
演员在本部影片中的作用基本上和普通道具没有太大区别,这并不是对们的贬低,而是 Chronik 并不需要也不允许演员发挥演技。静态构图中没有太多肢体语言的表现余地,人物的活动因此被有意地抑制。在为数不多需要对话的场景中,我们看到饰演巴赫的 Gustav Leonhardt 面无表情地说出台词,演员和角色之间似乎处在一种事不关己的间离状态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影片何以会邀请多位当时声誉鹊起的古乐演奏家来客串完全不称职的角色演出,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去表演,Harnoncourt,Asperen 和 Kathrien Leonhard 等人完全没有半句台词,所做的事情也和音乐纪录片中无二致,由摄象机拍摄他们的演奏而已,和日常的工作相比最多也就是穿上了古装的区别罢了。而反过来讲,以一般演员的素质来要求这些音乐家进行角色上的发挥或许不仅无法成功,而且难以被接受,因为演绎势必导入个人的想象和附会,这显然违背以本真为追求目标的音乐家个人理念,以及完全以真实素材进行拍摄的导演初衷。不过就效果而言,恐怕难免让大多数观众产生角色木呐呆板的印象。另一方面,我们能否说以 Chronik 这种叙事风格就真的能够产生出一部本真的巴赫传记片呢?诚然,片中所描绘的事件都有历史根据可查,从巴赫口中说出的台词更是完全由确凿的文本记录构成,此外没有半句凭空臆想的废话。但是,这些仅仅是历史记录和事实堆砌出来的骨架而已,巴赫被静止凝固在其中供人仰瞻,却不再被赋予鲜活的生命。不过虽说如此,片中仍然不乏几处令人动容的静态画面,而且在极简风格的衬托下,产生出一种非编导预置,而是观众内心自发的感动更加显得真实可触,愈久弥新。例如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巴赫凭窗远“眺”,安娜·玛格达莱娜平静的话语和管风琴众赞歌在画外响起,讲述作曲家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双目失明,两次失败的白内障手术,由女婿代笔写下 BWV668,在视力短暂恢复后不久中风最终离开人世……
 
与影片禁欲式的拍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其内容三分之二强的音乐演绎都货真价实地充满生机勃勃的艺术活力。无论是几位大师在独奏乐器上的个人表现还是规模比较大的声乐器乐作品,即使拿到三十年后的今天与才俊辈出的新录音相比较,仍然丝毫不见逊色。尤其当看到诸如从 Leonhardt 口中说出巴赫关于通奏低音“的终极目标乃是为了净化灵魂,歌颂上帝……”这段著名的论述,并随即在大键琴进行演奏示范这样的段落时,更无法不让人喜不自禁。不过分地说,单单以影片的音乐而论就足以向喜爱巴赫的乐迷推荐这部影片了。
 
总的来说,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 是一部值得推荐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的影片。观众不该期望于从影片中获得一个 Le Roi Danse 式的Lully,或是一个 Amadeus 式的 Mozart,编导以摒弃剧情炮制和演绎发挥为主旨的风格化手法促使我们思考希望从银幕上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巴赫,不过并没有给出一个满足所有人的答案,而这种风格本身对观众而言,甚至也会被理解为只是另一种新的演绎而已。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巴赫、Gustav Leonhardt 已经成为欣赏这部影片的充分理由,但它很可能完全不适合对古典音乐和巴赫没有太多兴趣的人。
 
 
 
  下载地址: 
 
Chronik der Anna Magdalena Bach..rmvb  (225MB,德语对白,英文字幕)
 
 
 

 
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笔记簿
 
The Notebook of Anna Magdalena Bach
 
 
Performed by Gustav Leonhardt, Elly Ameling, Hans-Martin Linde, etc.
 
 
安娜·玛德莲娜是巴赫的第二任妻子,这位嫁给巴赫时年方二十的女歌手,是巴赫任职的科滕宫廷乐团中的成员之一。她在嫁给巴赫后,一共为他生了十三个孩子,而其中只有六个存活下来,再加上巴赫前妻所生的四个孩子,这位职业歌手成了全职的妈妈,而她还要照顾巴赫的学生和其他来访的乐师,并且还要熬夜为巴赫抄写乐谱,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巴赫出于对安娜的感激和爱意,创作了以她为名的「键盘曲集」以及着名的「安娜·玛德莲娜·巴赫的笔记簿」,这份笔记中记载了安娜衷爱的巴赫作品,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法国组曲丶哥德堡变奏曲的咏叹调主题丶多首清唱剧的咏叹调和圣咏曲,摘自平均律曲集第一册第一首的前奏曲丶巴赫改编自同时代作曲家Christian Petzold的小步舞曲丶Couperin和Hasse等人的键盘舞曲作品丶清唱剧主题和咏叹调等等。而对音乐颇有研究的安娜则针对这些作品作了她自己的调整,有时是改变音高以适合她的次女高音丶有的则是省掉冗长的序奏或间奏,其中当然也留下些许她对巴赫的爱意,一些表达情意的歌曲,或许不是她先生所写,也被她收集在这套笔记中。
 
CD曲目:
 
01. Polonaise G Minor BWV Anh. 119 
02. Marche E Flat Major BWV Anh.127 
03. Menuet G MG Minor BWV 114-115 
04. 'Willst du dein Herz mir schenken' BWV 518 
05. Rondeau B Flat Major BWV Anh. 183 
06. 'Bist du bei mir', BWV 508 
07. Aria fur Clavier G Major BWV 988, 1  
08. 'So oft ich meine Tobackspfeife' BWV 515a  
09. Marche G Major, BWV Anh. 124  
10. Allemande D Minor BWV 812, 1  
11. 'Dir, dir, Jehova, will ich singen' BWV 299  
12. Praeludium C Major BWV 846, 1  
13. Menuet G Major BWV Anh.116  
14. Marche D Major, BWV Anh. 122  
15. Musette D Major BWV Anh.126  
16. Rezitativ 'Ich hab genug' und Arie: Schlummert ein, ihr matten Augen, BWV 82, 2 & 3  
17. Choralbearbeitung: Wer nur den lieben Gott lasst walten, BWV 691  
18. 'O Ewigkeit du Donnerwort' BWV 513 (4-stimmi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