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所大学的庆典与一种文化的盘点

(2006-11-27 02:10:10) 下一个


             2006年11月18日 

       11月16日,在中国广州,暨南大学正在庆祝她100周年的诞辰。这是一个特别的大学举行的特别的庆典。之所以特别,不仅在于中国的百年大学屈指可数,更在于这所大学使命之特殊,命运的坎坷,重建之甘苦,在于它折射出中华文化传播之艰辛,中华复兴远景之灿烂。         
           暨南,语出《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传播四海。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对自身文化之自信,和将其弘扬宇内的志向。然而,以现代办学的方式推广中华文化,还是始于清两江总督端方,他在1905年考察西洋后,痛感华文教育之迫切,回国后奏请光绪皇帝,于次年在南京建立了暨南学堂,第一期学生21人,来自于南洋各地,是为暨南大学之缘起。            
            开办百年以来,暨大的命运恰如中国的命运一样,载浮载沉,曾三次停办,五度流迁。第一次停办于辛亥革命,第二次停办于中共建政,第三次停办于文革,见证了中国的改朝与换代,劫难与变革。其校址因日本侵华而辗转南京,上海,建阳,广州多个城市,师生几度漂泊,几度聚散,注释了民族的深重灾难,而暨大历经磨难而弦歌不缀,薪火相传,又说明了民族文化之坚韧,复兴之可期。            
        百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已经暨大从开办时的26人,发展成一所三万人大学,所招收的港澳台及海外学生占三分之一,高居全国之首,“第一侨校”的地位无可争辩。而且,办学质量在不断提升,不仅是“侨校”,更是“名校”。暨大是中国“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在一个竞争的时代,以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严谨求实的办学之道,保持着对海内学子的吸引力。本次暨大百年庆典之隆重,规模之盛大,国家之重视,更向外界透露出这所百年侨校所肩负的重托。      
          因此,这不仅是一所大学庆典的时刻,更是一个文化盘点的时刻,我们得以借此反思中国华文教育之得失,反思中国文化传播之得失。 暨大的历史说明,国势弱,华文教育弱,国势强,华文教育昌。目前,随着中国的国势日盛,中国的华文教育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对华侨学生,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上升。中国热生出中文热与中国文化热。这连头号教育大国,留学大国美国也不例外,《侨报》11月14日报道,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统计,中国成为美国学生在欧美之外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去年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猛增3成5,达6389人。              
         目前的成绩固然可喜,然而,我们古人所憧憬的“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的时代,是否已经在叩门?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其实中国的差距尚远。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对外界的吸引力,有“术”的方面,也“道”的方面。在“术”的层次上,中国文化教育对外的吸引力,还停留在吃中文,中医等这些老祖宗的遗产上,而在传授现代科学技术方面,还乏善可陈。而更大的问题,是存在于“道”的层次,即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上。华文教育,不仅在于文字,更在于文化。古人留下的儒道等百家学说,固然有价值,但一种文化价值观念,不是如同古董一样,接受研究考据,而应该是鲜活的,行动中的,能够规范民族的行为,引导国家的未来。           
          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各国学子的吸引力,既在于拥有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的“术”的方面,更在于拥有自由民主的美国价值观的“道”的方面。与美国文化的延续性不同,如暨大的三次停办所揭示的,中国文化近代发生了三次大断裂,目前还处于一个摸索与重建的初期。我们还没有一种可以“讫于四海”的“声教”,而这种重建,不应是一种彻底返祖,不应是一种全盘西化,也不应是“中体西用”,而应是如曾任暨大教授钱钟书先生说过的,应当是一种融合中西文化的“打通”。        
            因此,华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的真正春天,不仅有赖于中华之“术”的发扬光大,更有赖于中华之“道”的浴火重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