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小资、大资、及地主

(2007-02-21 17:06:57) 下一个

小资、大资、及地主

朱雨心

“小资”,即,“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实是共产党语言、文化体系(简称:党文化)的概念。凡是了解党文化的人,都知到“小资”是什么。然而真要把它说清楚,却是不能。不是人们的智力与知识不够,而是“小资”的概念本来就不清楚。虽然如此,模模糊糊地仿佛又有那么个东西。

那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究竟是“资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呢,还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呢?其实,从那个模模糊糊的形象分析,按党文化的思维逻辑推断,应该是“小资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受剥削的是工人阶级,剥削工人的是资产阶级。每个人剥削或受剥削的程度是不同的。从受剥削到剥削,中间必有一点,既不受他人剥削,也不剥削他人。按理说,正好在这一点上的人,他是自食其力,应该还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一类。然而,既然那“剩余价值”没有被资本家拿走,而都归了自己,生活就舒服多了,未免看起来不象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另一方面,正好在这一点上的概率是零,也就是说,实际上人们要么受点剥削,要么剥削一点。因此,处在那个中间点上下一定范围内的人就都应该归入 “小资产阶级”。这是按党文化的基本理论揣摩出来的。

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地位决定政治立场的基本原理推测,“小资产阶级”必定是左右投机,既有投身“革命”的可能,又有参加“反革命”的倾向,既不热衷于“革命”,又不热衷于“反革命”。“小资”是绝不肯坐“老虎凳”的,只肯做叛徒。叛国(民党),叛共,做汉奸都是它。总之,无论是革命派,还是反革命派,都讨厌“小资产阶级”。

那么,有没有“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呢?没有的。党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只有“大知识分子”的说法,前面没有任何负面的前缀,不论是“大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还是“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还是“无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都一视同仁。由此揣摩,“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核心到还不在于“小资产阶级”, 而在于“小知识分子”。而且,“小资”的概念似乎还有可能包括大资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甚至无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小资”在党文化中所受到的歧视,恐怕不是因为是“资产阶级”,而是因为是“小知识分子”。

“小封” — “小封建知识分子”,虽是新杜撰的名词 [ 注 1] ,但是,是从“小资”衍生出来的,也还是党文化的概念。因为没有与“小资产阶级” 所对应的“小封建阶级”的说法,“小封”只能是“封建小知识分子”的意思。然而,稽康、阮籍、陶潜等辈都是当时的名士,倘若他们都只算是 “小知识分子”,仿佛是说中国除了“小知识分子”外,就没有再高档次的知识分子了,未免不合情理。看来,所谓“小封”的概念的模糊比之“小资”又甚一层。

尽管模糊又模糊,还是可以凭着对党文化的深刻理解,顺着党文化的思维习惯,做一些推测。其实,所谓“小资”是西化的小知识分子,所谓“小封”是未西化的小知识分子,与什么资本主义,封建社会,没有什么相干。譬如,穿西装的是“小资”,穿长衫的是“小封”;喝咖啡的是“小资”,喝茶的是“小封”;拉提琴的是“小资”,拉二胡的是“小封”;拜耶酥的是“小资”,拜菩萨的是“小封”;轧姘头的是“小资”,养小老婆的是“小封”,等等。如此而已。一看就知道,哪里需要考察什么云里雾里的“哲学基础”之类?不信你随便找几个人测试下,问:有两个人,一个穿西装,一个穿长袍,这两个人哪个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哪个是“小封建知识分子”。答案一定如上所述,尽管被问的人其实根本也没弄清楚什么“小资”“小封”,党文化之妙,就在于此。

“小资”与“小封”其实难以比较,因为“小封”的演化道路先被西方殖民主义运动打断,后被西方共产主义运动彻底堵死了。现在已经难以推测,假如“小封”自主演化到具有现代物质基础的社会,它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说“全数的中国人都更加倾向于小资”是没有根据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因而,无从判断中国人的倾向。共产党和共产党的文化,本是西洋诸政教合一体系中的一种,与中华传统世俗自由文化格格不入,对于“小资”与“小封”来说,并不是一种中立的东西。“小资”其实是党的文化伴侣,彼此有许多共同语言,并不缺乏生存空间。“小封”与党文化却是毫无共同之处,受到的是全面打击,无立足之地。譬如,“小封”是养小老婆的,而政府却是动用国家机器强制推行西洋人的风俗:一夫一妻制,不准养小老婆,剩下的自然只有轧姘头啦。不能因此说:“全数的中国人都更加倾向于” 轧姘头。

大资产阶级忙于“剥削”,无产阶级忙于被“剥削”。无论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是“有闲阶级”,中间的小资产阶级才是“有闲阶级”。有闲,于是就胡思乱想,于是就有文化。通常,“有闲”的女人要比“有闲”的男人多。因此,“小资”的东西通常都有些女人味。大资产阶级深深地感受到了有金钱的好处,无产阶级深深地感受到了没有金钱的坏处。这两头都是对金钱的欲望特别强烈,对金钱的追求超过其他的一切。相对而言,中间的小资产阶级对有金钱的好处和没有金钱的坏处都感受不深,对金钱的追求相对较弱,因此,注意力比较分散,兴趣比较广泛。

没有大资产阶级,我们就没有财富;没有小资产阶级,我们就没有文化。而小资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人数众多,既是文化的主要生产者,也是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其实,党文化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套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话说:我们的党文化,是由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创造,为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利用的。

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阶级,并不满意,并不欣赏自己的生活和生活方式。贫下中农向往是地主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工人向往的是工厂主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所谓无产阶级的文化,其实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自己的口味和对工人阶级或贫下中农的揣摩而臆想出来,并硬塞给工人阶级或贫下中农的,工人阶级或贫下中农未必喜欢它。

小资产阶级很有些自我欣赏的倾向,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其“有闲”。“有闲”,才有自在,自主的感觉。大资产阶级花钱的时候,当然也很自在,可是,忙于“剥削”的时候,却多少有点被逼的感觉,所谓:商场如战场,仿佛拼命似的,身不由己。因劳累过度而死的大资本家时有所闻。钱多了还要担心被人绑了票,还得雇保镖,连人身自由都打了折扣,哪里潇洒的起来? 而无产阶级忙于被“剥削”,自然就更是无奈了。所以,佛家说:众生苦。“剥削”与被“剥削”的都苦。相对而言,小资产阶级反倒不怎么苦。马克思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进耶酥的天国,是没有先后的;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却是资产阶级在前,无产阶级在后。综合起来,做大资产阶级,大利与大弊共存;做无产阶级,总是最倒霉,连去共产主义的路上都是排在最后;还是做小资产阶级最惬意。

做小资产阶级最方便的是在旧中国,很旧很旧的旧中国 —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没有“剥削”与被“剥削”,就是前面讲的在中间点的小资产阶级。现在所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划分,本是马克思主义按政治经济学的特征所作的划分。这样的划分本来就不适合于中国。然而,按这样的划分,后秦两千年便不是“封建社会”,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既然本来就不是“封建社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哪里还有什么“小封”?孔夫子到可算是“封建知识分子”,不过,他老人家是大知识分子,不是小知识分子。

欧洲各国,在工业革命前,是封建社会。各国普遍有大量的封建领主,及其领地和附属的臣民。到了十月革命时,俄国以及欧洲其他各国,才是所谓“半封建”社会。差不多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各国才变成比较单纯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封建残余”直到今天都还未肃清。英国上议院的贵族世袭席位,不久前才取消,而贵族的许多其它的世袭特权至今还在。所谓贵族,就是昔日的封建领主。与欧洲各国不同,中国秦以后,却是相对单纯的多的资本主义。到了近代,已经是两千年的老牌资本主义社会的了,当然,不是现代工业资本主义,而是自然农业资本主义。这其中的不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关系上的不同,而只是个技术上的不同。鸦片战争,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英国,战胜几乎是纯自然农业资本主义的中国。

对中国社会划分的不当,在学术上造成许多错误。几十年来,凡含有“封建”二字的言论,十之八九,都是瞎扯,所谓“小封”之说也不例外。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地主的土地,是通过自由买卖,由经济方式取得的,这与封建领主由政治手段取得土地完全不同。地主与佃户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商业合同关系,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在内。地主与长工,短工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劳资雇佣关系,也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在内。这些都是纯粹的经济关系,没有任何政治关系在内。这与封建领主与其臣民的政治关系完全不同。这些事实,至为明显。把后秦两千年划分成“封建社会”,是明显错误的。地主,与厂主,店主,公司主等等一样,是资本家。当年“社会主义改造”时,对厂主,店主,公司主之类,是赎买,搞“公私合营”,这些资本家不但人没有被斗,家没被抄,还拿了“定息”,每年按股分红,一直拿到“文革”。唯独地主,被斗的死去活来,千般折磨,万般羞辱。土地,房屋被剥夺了外,连自己的生活用品都被瓜分,许多连脑袋都丢了。梁漱溟说“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其实,工人,农民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充其量,“一天”“一地”而已, 而工商资本家与地主的差别才真正是“九天之上” 与“九地之下”。应该将地主定性为“自然农业资本家”或“乡村资本家”。政府应该对地主“落实政策”,补发地主的“定息”。这还只是落实毛主席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倘若按今天改革开放的精神办,那就应该再退赔地主的全部财产!作于 2004 年 11 月 24 日(略有修改)。

[ 注 1] 此文本是为评论所谓“小资”,“小封”的说法而写的。


朱雨心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uyuxin

朱雨心的文学城博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6464

朱雨心的凯迪博客http://blog.kdnet.net/boke.asp?userid=5503954

 

请评论,请宣传,请张贴(需注明作者及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心灵泉 回复 悄悄话 看过你的多篇文章,感到见解是独到的,有份量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