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夏威夷拾零(7) ---珍珠港

(2010-05-07 17:29:26) 下一个

       珍珠港。
       在中学学习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介绍夏威夷都是在叙述珍珠港事件时一带而过,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对珍珠港的认识代替了对夏威夷的认识。而珍珠港事件则是与中国命运紧紧相关的二次大战转折点,参观珍珠港纪念馆就成为来夏威夷旅游的必须项目。
      纪念馆的主要部分为:亚利桑那纪念馆,密苏里战舰纪念馆,潜水艇,以及介绍珍珠港事件的音像资料。这些参观分布在一片比较大的区域,可先到旅游中心,在此可以分别乘船乘车前往。很多旅行社有参观珍珠港的行程安排,我以为如果有时间自己乘工交车前往经济很多。


1.

        旅游中心入口处。


2.

       入门后的正前方对着这个纪念物-------“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的大铁锚。背后远远可以看到“亚利桑那号”纪念馆和“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



3.

      放一张大点的背景照片。


4.

        右手是二战时期的287号潜水艇。


5.

        展区说明。


6.

        先登上潜艇看看。


7.

        从舰桥的机关炮向舰首方向望去。


8.

        潜艇上唯一的一门炮,口径大概在120毫米左右了吧。若作为迫击炮在陆地上使用也不能算小,但是与战列舰上的400毫米舰炮相比就相当于玩具级别的。看那炮筒这么短,射程也远不了,打打游艇渔船海盗勉强够用。如果在海面上遇到大军舰,挨上一发400毫米炮弹准玩儿完,也许300毫米的炮弹就足够了,看来潜艇除了下潜逃跑别无选择。这就是二战时期潜艇在水面上的自卫能力。不象现在的先进潜艇都装有导弹,自卫手段强的多。别说海上的军舰,就是空中的飞机也能给他一家伙。
        我琢磨,这些武器在潜艇下潜后就那么暴露在海水里?记得电影里看的好像是裸在潜艇外面,时间长了会不会生锈失效?比军舰上的武器维护保养要费心吧。

9.

       不过到了水底下潜艇的攻击能力就不是闹着玩儿的了,看看潜艇的前后方各有4个这么大的家伙:鱼雷。几千吨级别的军舰挨上这么一个鱼雷恐怕会一分为二了,就是航空母舰被它招呼上也够呛。平时躲在水里要你看不见摸不着,逮着机会就要制军舰于死地,够阴的了。


10.

        潜艇的轮机房加过道,空间够窄小的了。一米六的瘦人在里面操作行动还能比较自由,换上西方人的大个头恐怕不小心就会碰哪儿,若在水底下再潜伏个把月不上岸,真无法想象。可以肯定,姚明是决不能干这活儿的。


11.

        操纵室。在电影里没少见过,总觉得少点啥玩意儿。对潜望镜!这个潜艇里比较标志性的设备。在潜艇里面找了一圈,没找到。看桌子中间那个圆洞,估计是安装潜望镜的位置。后来在岸上看到了潜望镜,原来给拆下来供人观看了,通俗易懂缺乏气氛。免照。


12.

        艇员的床上空间,就算是这么小的地方也装了设备仪表,而且还是多层,真是充分利用了窄小的潜艇空间。


13.

        这里床铺多些,比火车卧铺怎样?如果一个月天天睡在这里。。。潜艇水兵辛苦哦。


14.

        终于活着回到地上了,出海执行战斗任务的艇员们踏上地面时大概都会这么想吧。
        哎,这个鱼雷个头不小啊?错!这个不是鱼雷,是日本海军的袖珍潜艇。里面只有两个艇员操作,而且只能坐在里面。自己走不太远,一般是由大军舰带到目的地不远处放入水里。潜艇的前面安装500公斤烈性炸药,专门找敌方大军舰亲嘴,乘人家不注意偷着沾便宜,不地道。这不就是人肉炸弹么,从这个角度讲它也可以被称作鱼雷,“人工制导”鱼雷。
        当年偷袭珍珠港时,日军从航空母舰上放下了6艘袖珍潜艇,计划潜入珍珠港爆破军舰,结果在入港处被发现。击沉5艘俘获1艘,击毙艇员11人活捉1人。

15.

        这才是鱼雷!


16.

        乘船参观“亚利桑那号”纪念馆,一个两头高中间低的建在原“亚利桑那号”沉船上的标志性建筑。为什么要建成这个形状呢?介绍说:中间低代表着战争初期遭受袭击,正义一方处于低潮。两边高代表着正义一方越战越勇从失利最终走向胜利。
       我们来这里参观的效率很差,先去参观了潜艇,结果在乘船来这里时白白等了1个小时。正确的顺序是:进门买票时先领去亚利桑那号”纪念馆的船票和去“密苏里号”战舰纪念馆的车票,确定时间后返回来参观潜艇。嘿,下次注意改正。


17.

        渡船驶近了“亚利桑那”,这次可以近距离的观看“亚利桑那号”唯一露出水面的部分:烟囱。这样看并不显得多大,我感觉足足顶上了一个公共浴池池子的大小,下面隐隐约约的可以看到“亚利桑那号”的船舷。当年,这艘数万吨级的战列舰在日军的攻击下不到十分钟便沉入海底,随他一同沉入海底的还有约1200名来不及逃离的海军将士。袭击过后的打捞过程中,进入“亚利桑那号”打捞遇难人员。船舱里到处都是尸体,令潜水员非常恐怖,在打捞出约200具尸体之后决定放弃打捞,在此舰的遗骸上建立纪念馆。舰船是海军士兵的家,近千名“亚利桑那号”的士兵们永远留在了他们的家里。
http://www.fengguang.com.cn/View/North_America/America/Hawaii_State/Oahu/Oahu/ylsnhzj1348/Note.shtml


18.

        时间已经过去了69年,“亚利桑那号”仍然不断漏出机油,甚至在航拍的照片上也能见到这些油迹。我们到这里时清清楚楚的见到水面上不时涌出油花,随风慢慢的扩散,再涌出油花,再扩散。我宁愿相信这是消失了的生命在以这种形式倾诉,不知道依然留在舰上的将士们的灵魂将持续多久才会慢慢散尽,也许他们走了散了还会在回来相聚?这些消失在港口里的生命毕竟还有归宿,而大多数海战中消失在茫茫大海中的无名生命有谁知道归宿在哪里?也许只有亲属的心里才是归宿?



19.

        纪念馆一端的墙上,刻着随着这艘军舰消失了的生命的名字。隐隐约约的传来了背景声音,是风的声音?是水的声音?哀乐的声音?还是祈祷的声音?

20.

        在乘船去“亚利桑那号”的途中可以仔细看看“密苏里号”战舰。不过到这里不是乘船,而是在旅游中心乘15分钟一趟的SHUTTLE  BUS。


21.

        “密苏里号”战舰入口处。


22.

      “密苏里号”战舰的甲板。这些舰炮的口径为400毫米,可发射最重达1000公斤的炮弹。这艘战舰在1945年服役,参加过二战,二战后退役。1986年在重新装配武器设备后再次服役,1990年参加了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而后再次退役。人们记得这艘战舰并不是因为上述这些,最令人难忘的是日本在此舰签署了标志着二次大战结束的无条件投降书。
       http://www.hudong.com/wiki/%E5%AF%86%E8%8B%8F%E9%87%8C%E5%8F%B7%E6%88%98%E5%88%97%E8%88%B0
       船坚炮利,“密苏里号”隐隐透出的杀气不得不让人想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列强的屡屡败绩。
       也看过清朝海军的旗舰“高升号”,记得那炮口径也是400毫米,当然只有两门,而且是老式的,可还是让比自己船不够坚炮不够利的人家俘虏去了。
       还记得49年渡江战役前人民解放军对英国的“伦敦号”和“紫石英号”的炮战,那“伦敦号”的主炮不仅是口径300多毫米的家伙而且还是速射,却让人民解放军给PK了。不能不说除了武器水准外,意志,勇气也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23.

        这里有成箩筐的炮弹!


24.

        “密苏里号”甲板的入口处有解说人员若干,其中一人窥见我们说中文,用中文告诉我们没有中文说明,我们只能在英文日文说明中选一个,我说可以都来一份。见我们懂日文,他改用了日文交流,原来他是日本人,中文说的很不错,几乎蒙过我这个纯中国人。见我能说日语,他也愿意跟着走一段,帮着照照相。
        来这里之前,网上介绍说这里不能照相,我问船上是否可以照相?他说可以。不过他又指了指周围环境说:那里的港湾不可,那里是宙斯盾不可,船上到处都有人盯着呢,尤其时你是中国人,你丫那相机又太显眼,搞不好要弄出个外交事件来,吃不了叫你兜着走。
       外交事件?没这可能吧,不是你丫在盯着我?不过还是不应该让人家为难。还好在乘船去“亚利桑那号”时已经照了几张宙斯盾,看看这种照片至不至于搞成外交事件。其实我在天上早把这里的宙斯盾看个遍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没看见,只见到这里那里围着铁丝网。



25.

        贴几张人们都熟悉的照片。这是日本当时的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战败国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26.

        这是日本当时的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战败国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27.

        这是中国当时国民政府军令部部长、陆军上将徐永昌代表战胜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28.

        投降书。

29.

      “密苏里号”战舰内部的食堂,舰上象这样的食堂和酒吧还有若干处。另外还观看了舰上的机要室,水兵生活区间等。
        很多区域是不对外开放的,也许对不同观众开放的区域不同,看见舰桥的高层有许多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参观,而我们就没法上去,看来“密苏里号”战舰也是美国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我想,就这艘战舰的武器装备来说,如果将它整理一下参加战争,对付一般国家肯定还是绰绰有余。
       可惜,此时相机电池突然停电,没能留下更多照片。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