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省钱故事带来的联想(一)

(2007-11-07 19:16:46) 下一个
    文学城上的一篇文章自费留学生的省钱故事,引起了许多联想。想必那个年代出来的人,不论去哪个国家,不论何等身份,自己或朋友或朋友的朋友多少都有过类似的故事,由此还会发展为另外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或生活阶段)出国人的构成与现的情况大不相同,经商旅游者甚少。不论公费还是自费,能有机会出去就属祖上积德烧高香的事情了。拼考试,凭关系,托海外亲戚,没点真本领是万难跨出国门,以至于了解一些情况的外国人都知道那些年能到国外的中国人都有本事。哪怕是偷渡的船民,没有闯荡江湖的气概和自信也是不行滴。至于跨出国门之后面临的是什么?没几个人清楚,应该不错吧?听说,,,,听同办公室的某某说:邻居家的小二的同学的哥哥出国啦,还托人带回了几百美元,据说每年还有一个大件。。。反馈回来的信息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内人哪里知道亲属在国外的艰辛,说也没人相信!刚刚打开国门不久,人们普遍愿意接受正面消息并消化的奇快,对负面消息多抱着怀疑否定的态度。再说家丑不可外扬,谁没事总报坏消息?哪怕平时有一大堆坏消息也不能透露一点,有了好消息便马上通知家人同喜。
    实际上,大多出国者的口袋里只有几百美金,就这点零花钱也够国内那点死工资积攒几年了,更有甚者在突击托福时就东拼西凑,最后口袋大概就能带个两位数字。记得本人当年随身只带了两百美元左右。
    到了国外,这点钱自然只够打水漂用。公费出国学习的或有奖学金出国的学习或出国进修的情况能相对好一些,至少每月多少也有固定来源,那些自费留学者从落地开始起就开始为嘴巴住处学费煞费苦心。特别是到国外读语言学校的学生,不仅地位低学费高,而且还要考虑下一步的去处,还要为升大学为身份绞尽脑汁甚至用尽手段。更有甚者,可能还有国内亲戚眼巴巴的等着怀揣几大件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罗锅上山----前(钱)紧,只好到处寻找最廉价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要说多数人是一分钱掰两半花并不过分,“便宜”二字在嘴上出现的频度自然就变的很高。按说读书人不耻嘴上总挂着钱字,可那时声言省钱并不觉得丢人,更多的是觉得有本事。
     本人当年以进修身份来到国外,虽不至为栖息之地和一日三餐而苦恼,但住在几乎最廉价的木头房子里,夏天热的待不住人,冬天怎么点火也不暖和,刮起大风门窗哗啦作响,赶在晚上就辗转难睡了。望着窗外的豪华高层住宅(现在看极其普通),颠颠每月到手的几个叮当作响的铜板,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这辈子算是没希望住上那般住宅了,怎么着也要住上带洗澡间的房子吧!无形之中,能住上对面的那种公寓-----竟成了本人到国外最初时的梦。就这也比当年插队强的不知道多少倍了,至少能吃饱饭嘛。瞧,这就是受过高等教育,从首都北京出来的国家干部的期望值。要放到现在,放弃打破许多许多脑袋方能入围的公务员位置出国,肯定被人嘲笑是不是脑袋进水了?这就是当年的实际状况,这种情况当年很平平常常。
    囊中羞涩,买东西当然挑最廉价的啦。可想而知,每月尚为栖息之地和一日三餐而苦恼的初来乍到者们是何等艰辛,听来的故事自然也是多多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小三109 回复 悄悄话 出门在外都不易,像我这样亲人都在身边更应当珍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