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路边的水稻田---写在上山下乡30周年 (三十二. 故事尚未完结)

(2006-11-21 21:55:20) 下一个
三十二.  故事尚未完结

 斗转星移,三十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从农村一同考入大学的五人各自有着自己的归宿。先生考上了上海一所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后来成为国内某单位骨干。其余四人在国外继续圆着自己的人生之梦。
 在77届高考结束的两年后,也就是1979年,柱子所在的青年点被彻底清点,知青们全部回到了当初插队前的城市,以各种方式就业。其中也有数人在以后的几年内拼搏努力,考入大学中专,圆了自己的学校梦。1968-1979历时十二年多,牵动千家万户的上山下乡运动至此划上了休止符。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带来的影响,至今仍然刻在数以千百万人的心里。
 离开农村二十年后的一天,回国探亲一星期的柱子,约好伙伴再次登上沟海线火车,来到当年插队的地方故地重游,寻访当年的乡亲们。
 还是沿着那条铁路,唐王山,牛庄,新开,新立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车站闪了过去。与当年一样,车厢里依然乱乱轰轰烟雾腾腾,只是再也不见知青模样打扮的年轻人,这时的柱子当然已无须担心逃票问题。
  小站到了,火车站还是当初的规模,只是建筑有所增加,管理上好了一些。走出站台一看,周围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招揽顾客的各类小贩和来自四方的乘客熙熙攘攘,其间亦夹杂着一些当地特产的出租车。总之,这里已经看不出任何当年的痕迹。时值晌午时分,民以食为天,先在附近小馆子解决了肚子问题。还要继续赶路,此行时间甚急,断不可以脚丈量。
    环视四周,这里只看到一种出租小车,此出租小车确实颇为简陋,一个摩托车后面带着一个两轮的小斗车,两个方凳置在其中权当硬席座位。正值数九寒天,如此这般走下去必定会冻个半死。司机同志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急为乘客所急想为乘客所想,早已在斗车四周焊上四方铁架一个,围上盘锦地区随处可见的塑料薄膜,构成一个比较封闭的空间。司机同志本人则毫无遮拦,任凭北风亲吻。看着这特产出租车,柱子倒也觉得别有风味。虽然20年后的条件已经今非昔比,但是老底子依然还在,上吧这玩艺儿挡风,比起当年出工时抗联般的野外宿营强多了。问起插过队的村庄,司机表示十分知道,脚下一踩油门,突突突突,出租车一路夹着黑烟颠簸而去。
 关在塑料笼子里的柱子紧紧扶着车沿,呼啸的北风吹得棚子呼呼作响。依照记忆中的环境了望四周,原来的荒地农田业已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和石油公司的各种楼房厂房设备,视野已经无法太开阔了,不时可见井架和抽油机。看着看着越发觉得不对劲儿,周围的建筑固然是不日而语,可大的道路总不应该改变吧。去村里的路程是有些远,可是道路是比较简单笔直的,几个主要岔路总应该还在吧,怎么熟悉的地方一个没见到呢,不会是遇上什么了吧?狐疑之际司机发话了:放心吧没错,路就是这么走。再看这朴实的司机年龄不算大,估计1978年那会儿该同志尚且处于穿着开裆裤活泥玩的年龄段吧,问多了必强人所难,就这么着吧。十几里地转眼就到,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出租车转下大公路朝着一个村子开去。司机道:前面就是你要去的地方,可以下车了,柱子付毕车费下车向前走去。
 记得当年下公路的进村路上,左右均为荒地,走过去不远的前方左边一排人家,右边有一饮水用水塘,忘了是插队的第几天,乘着夜半三更还在那里偷着游过泳。过了水塘向左一转就是一排青年点房屋,中间夹着一条非常宽阔土路。过了青年点再向右一转便是当年跌跌撞撞挑水并在吃水缸里养鱼的水塘,再往前的顺序便是大队部,本生产队社员家,小队部,场院,出村。如今周围全是砖房,根本没见到青年点夹着那条土路,只有一条十分狭窄的土路,两边挤满人家。没有了参照物,正不知道下步怎么走时,眼见旁边一小卖铺,一头扎了进去问路。
 店主见进来的是陌生人,不免上下一番打量。待柱子问起大队部所在地,主人顺手一指:前走右拐便是。原来已经来到了那条土路上,这里没有留下当年的任何痕迹。向右一拐,哇!看到当年挑水的水塘了,早已干枯长满荒草落满积雪,隐隐约约还能展现当年的轮廓。看来村里现在用着自来水,水塘早已废弃。此时路上业已围拢一些人,其中一人便是当年的大队治保主任。柱子当年未曾有过什么劣迹,相互之间并不熟悉。经主任指点来到大队部,大队部还在原址,早已翻盖了新的建筑。
    推开大队部的一个房门,一位健壮的汉子刚好迎面而来。那不是当年的生产队长吗?两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20年未见,面貌依然乡音不变啊,还是当年的样子,才过20年。等我收拾一下,带你到家里坐坐。生产队长早已不干队长了,家还是在老地方,只是房屋已经变成砖房。那不是小五吗?那不是小宽吗?那不是小来吗?除了不在村里的几位和嫁出去的女子,当年在一起下地干活的伙伴一一都见到了,个个都已经成家,人人成为壮汉子了,家家都是红砖瓦房,现代化电器也是应有尽有。当然,还是有一些熟悉的乡亲先后搬进了村外的小树林。大家说起了当年的故事,依然记得干活时的悲惨形像,也自然想起了挨饿时的情景。老队长感慨道:现在没事了,粮食有的是,到这里来别的不好说,粮食可是管够吃。当然小春屁股上的那一镐又一次成为了话题。对了,小春在哪里?不在?屁股怎么样了?对不起了小春,柱子再次向你道歉。大家再次提起鞍儿。在青年点清点后不久鞍儿便由家人移走,已不在那小树林里安睡了。
 来来来大家留一个影吧,柱子的影集里非常遗憾没能留下当年插队时在一起的合影,20年后的今天终于补上了。
 在老队长的指点下,终于从若隐若现的屋檐缝隙中找到了当年的青年点的点点痕迹。经过20多年风风雨雨,有些房子依然存在,它们已经成为这些年来逐渐移入新村民的住所。周围又增加了若干行房屋,当年颇有人气的小卖铺早已不见踪影,道路及左右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如果不经指点是找不到青年点原址的。村子比当年大了许多,生产队的场院还是在老地方。
 这会儿天色渐晚,不能久留,当天务必赶回。一行人再次来到村头,刚好遇到城里开来的出租车,这次不是那种特产出租,柱子等登上出租车后直奔盘锦市火车站而去。
 待登上火车以后,天色已昏暗下来。坐在充满熟悉烟味儿的车厢里,回味起村里的变化,柱子很难将现在的村子与深深在脑海里印了20年的村貌联系起来。
 已是多年乘火车的老习惯了,对面一位40来岁的汉子自然成为阔摆龙门阵的旅伴。闲聊之间,那汉子突然说起了自己77年高考的经历,似乎仍然沉浸于其中。哎哟,对面乃是当年未曾蒙面的考友,柱子备感亲切。远在他乡遇考友,话题自然引了过来,见听客津津有味儿,考友愈发健谈,柱子便静静听他娓娓道来。看来考友一直对当年的数学考试耿耿于怀,对数学试题的内容记忆尤为清晰,问题如何如何困难,自己如何如何等等,说到精彩之处感慨万分。柱子听的一头雾水,所涉题目全无记忆,莫非另有一份考卷?好像没有你说的问题吧?有!你没参加不知道,我当年参加考试了我知道。我也参加了,怎么没有一点记忆啊?那你是没记住,我记得清清楚楚。柱子只好实话相告:大概不应该吧,当年的数学考试只是因为一字之差,确切的讲是一笔之差,非常可惜的与满分失之交臂,如此这般大一些的问题还是应该有所记忆的。考友沉吟半晌:在当年,仅你的这一门成绩就足以考上大学了。当然,一门的成绩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此兄实有夸张之嫌。不可否认,77年的恢复高考在这一整整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
    光阴似箭,10年又转眼之间过去了,当年的老地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柱子遗憾这次没有时间实地造访。幸好现代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足不出屋便可知天下大事,借助人造卫星,地形地貌亦不例外。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横贯盘锦,去那里已无须乘沟海线了。从鞍山出发,汽车正常行驶不足两个小时便可到达盘锦出口。狗狗地图此时确实帮了大忙,虽然是民用版的狗狗地图,房屋街道汽车甚至街上的行人均可分辨清楚,现代化技术真是难以想像。当年插队村庄的全貌赫然展现在面前,将地形图放大了再放大,在雨后春笋般的石油设施群中,昔时的房屋水塘居然清晰可辨。主要干道水渠农田,当年牛豆螃蟹沟落水处,原青年点前已经大为缩水的土路,生产队场院,进村处的水塘,当年挑水的水塘荒废遗迹,一切依然如故,还有那片永远难以忘怀的小树林。。。。。。
    随着狗狗地图比例的缩小,熟悉的村庄变得模糊了,渐渐的化为一个小小的点点,淹没于一片碧绿的稻海之中,默默的溶入旷渺的大地,成为渤海湾岸边一粒看不见的尘埃。在喧哗浮燥的现实世界,在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还有谁能注意这个无声无息的村庄?还有曾经在这里奉献过的知青。
    消耗的年华已经无可奈何的永远流去,当年酿就的是苦酒还是香醋?所有的这一切终将汇入历史长河。当知青一代最终淡出这个世界之后,历史能否给被卷入这个疯狂时期的整整一代人留下轻轻的一笔?
   

全文完

其他内容参见: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576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枫叶红了吗 回复 悄悄话 杨子兄下乡时间最长吧?
枫叶红了吗 回复 悄悄话 侯兄: 不知道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救了多少人。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侯兄有能力。
馄饨侯 回复 悄悄话 能有这段经历的人在文学城不是很多,我可以算一个。你写的,我差不多都经历过,所以读来格外亲切。谢谢你写的如此翔实,尤其是后来高考及故地重游,太让我感到亲切了。我也是靠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考上的大学。
杨子 回复 悄悄话 看到你这文章的最后,
让咱泪直流:
那时候,苦啊。
DUMARTINI 回复 悄悄话 风云变幻,潮起涛落,真有三十年之久了吗?令人欷嘘不已呵!
文章结尾出乎意料!你用卫星地图来检索这块魂牵梦绕,挥霍青春年华之地,颇具时代特色!
枫叶红了吗 回复 悄悄话 在12年里,上山下乡插队的知青大概有3000-4000万左右吧。最后能上正规大学的不过其中的0.5%左右。考上大学的这部分人是幸运者,是极少数人,最后的结局总体上是不错的,插队经历被称作磨炼。余下的99.5%怎么样了?他们才是主流。其中有一部分人经过努力在各行业中走了出来,大多数人现在的情况如何?包括他们的子女,少说有上亿人口了。这是特殊时代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历史上多少应该留下他们的一笔。
watchwater 回复 悄悄话 鞍山人才辈出!
harryvic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您分享这一段青春岁月的回忆。虽然您的描述轻松而不失诙谐,但还是能够感受的那段生活的艰苦和对命运的无奈。我不敢想象,如果换我在这样的处境,我是否有勇气继续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由此,我更为钦佩当年文革后第一代的大学生。这一代人无愧为当今社会的栋梁。

您下乡的那年,我刚出生,小时候对下乡的艰苦也有所耳闻。听外婆说,我母亲原来曾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就是担心我会被安排插队而打了这个想法。好在我们都不需经历这样的岁月,却也失却了那份足以$造就强者的磨砺。虽然这么说有点俗,您的故事真的对我有所激励。

最后,祝您万事顺心,享受北美宁静的生活。或许有些平淡,但相信您也是饴之如甘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