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路边的水稻田---写在上山下乡30周年 (二十九. 最后冲刺)

(2006-11-21 21:51:30) 下一个
二十九.  最后冲刺

     不久大队下来通知,要求准备参加高考的人报名。报名首先需要两张两寸标准照片。那个年代当然只能有黑白照片,在十几里地外的镇上只有一家小小简陋的照相馆,周围各农场大队的近千名考生就指望这个照相馆留影了。柱子利用到镇上干活的空余时间抽空来到这里,到了照相馆一切要听从照相师傅的指挥,这是照相行内不成文的规矩。啪啪的打扫一下浑身上下的泥土,整理一下干活时穿的衣服领子,两袖一甩端坐到师傅指定的照相椅子上,咯喳一闪,插队两年多以来唯一的一张留影就告完成。几天后取来照片一瞧,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带帽子把头发压的翘起来不假,怎么也得告诉整理一下吧,怎么多出一个小辫儿就给照上了,那年头还没兴这个。照相师傅的技术实在不敢恭维,还给照丢了一个耳朵,照片整体显得昏暗,人物看上去万分憨厚,真是对不起照相师傅这个称号。这可是用来参加高考的标准相,万一出现录取人员在最后二则择一时以貌取人的情况,那肯定必死无疑。那会儿没有质量问题投诉这个词儿,再照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再照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只好自认倒霉将就着用了。
    接着就要填写志愿报表了。77年的报名表共有九个志愿可以填写,前五个志愿是大学,后四个是中专。回乡下之前,柱子在爹妈的帮助下业已形成腹案,填写起来没有什么困难。第一志愿绝对没的说,北京!北京好,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首都,北京某全国著名重点院校的名字落入该栏目。第二志愿比第一要低点,大连靠近海边地方好啊,那就大连吧!大连某全国著名重点院校的名字填入该栏目。第三志愿比第二还要低点,沈阳离鞍山近又是省会,那就沈阳吧!沈阳某全国著名重点院校的名字写入该栏目。第四志愿第五志愿就选则还过得去的非重点院校了。中专部分也要考虑合适了,基本上选择省内市内的了。专业类的选择也不难,不是业余喜欢无线电嘛,那就挑着通信无线电自动化的字眼的专业,具体内容有什么区别不太清楚,照着招生简章的顺序抄写下去。有句话叫做艺高人胆大,其实艺不高人也有胆大的时候。究竟自己本事怎么样也不清楚,看着喜欢的就往招生报表上招呼,如果有被录取机会,前面的不行就按照报志愿的顺序往下溜呗。柱子琢磨,如果第九志愿尚且不能录取,就是把它填在第一志愿的位置上同样是没戏,就这么着了。
    这种未经研究的报名方法非常盲目,当年北京地区高校招生名额非常有限,其中的20%以上分配给了北京地区,轮到地方就寥寥无几了,而且多为冷门专业。实际上,当年有因政审原因而影响录取的考生,也有因报名不合理而一滑到底的考生。
    估计不止是柱子如此,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次,全国的考生多数恐怕都是这样。在这次空前绝后的高考热中究竟有多少考生报名,招收有多少学生呢?据不完整统计,当年报考人数一说为570万人,另一说为1000多万人,包括中专在内的录取人数为27万多人。拿柱子插队所在的县里来说吧,共有6000多人报名,所在大队有数十人报名,插队知识青年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
     这段时期,参加高考的知青都在抓紧时间努力复习准备冲刺,有些人就不去上工了,也有人干脆回城复习准备,出来活动的知青明显见少。各生产队青年点还真有点大战前的窒息气氛,人们就在等高考这天了。
     柱子不敢每天旷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付差事,生产队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见面也不多聊,避开上工的话题。不管怎么说青年点还是比较乱,柱子这段时期就住在社员家里,上屋住着人家新婚不久的老李大哥夫妇,当然不能跑去凑热闹,只好委屈在地震棚里。地震棚非常矮小,站起来一直腰头就会碰到棚顶,只能趴在土炕上,借着一个亮似烛光的200度灯泡看书,按照既定复习方案,一目十行囫囵吞枣突飞猛进。好在地震棚建的比较挡风,炕也烧的比较暖和,旁边再点上一个2000瓦的土制电炉子,并不觉得寒冷。饿了就用饭盒在电炉上闷点干饭吃,大米饭里浇点猪油和酱油味道也不错,再多吃点糖块补充能量。困了倒在炕上就睡,倒也没感到有多少不便。没人来打扰,只不过时不时还要考虑第二天上工的事情,每天不敢熬的太晚。
     队长比较照顾这些准备高考的知青,尽量安排时间比较松的活。这会儿给柱子安排了跟牛车拉稻子。这牛走起来很慢,一天也就是走个四五趟,稻子装的也少,主要时间就是坐在牛车上跟着车走。这个时间当然不能白白浪费掉,看别的不行背背政治题总还是可以的。十一月份的盘锦已经天寒地冻,待装卸稻子完毕坐上牛车之后,柱子便伸出冻的哆哆嗦嗦的手,从扎着草绳沾满稻草的黑色劳作服棉大衣里掏出那本已经快揉烂的统一复习提纲。翻开政治复习部分,趴在牛车上,从头到尾开始背了下去。一段时间下来,在牛车上也算是把高考政治复习了一遍。
    往前赶啊赶,数理化自学丛书的最后两册代数部分看完了,还有三角,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物理的力学,运动学,电学,静电学,电磁学。化学,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要考虑到最后的缓冲休息时间。如果不能平均每两天之内看完一部分,到月底就肯定看不完,这书看的昏天黑地。
    转眼间到了11月30日,按照计划柱子勉强囫囵吞了一遍课本,已经不能说是囫囵吞枣了,根本就是生吞活剥。到了最后的晚上,想起语文考试的作文还没有准备。脑子里急速搜索两年来比较难忘的一天,拿出笔纸匆匆素描出一篇作文框架,算作自我安慰。到此为止以后的事情一切听天由命了,万事俱备早点休息吧。刚刚晚上八点钟便上好闹钟躺下了。由于多日来脑力和体力透支的缘故,很快进入了梦乡。
    知青社员们每天都记工帐。从队里领来统一的表格,每月记一张,XX带工在XX处干XX活XX工分。这段时期就多了一个项目----复习,自十月二十日起至这天为止,柱子的工帐上记有复习的项目刚好二十天。
    1977年12月1日星期四,雪。昨晚下了一夜的大雪,早上起来大地一片素裹银装,大片大片的雪花依然飘向已有尺把厚积雪的地面。参加高考的众知青带好文具,各自穿戴暖和,早早来到小队部集合。个个的看上去表情凝重心事重重,坐上队里派出的马车,冒雪赶往十几里地外的镇上学校,准备决定命运的一搏。
     一路无言。到了设在镇上的考场,来自农场各大队的各路考生已经挤满了学校。大家分别来到自己的座位,放好准考证,拿出文具盒各就各位。久违了书桌,久违了考试,看着学生用的狭窄书桌,已习惯广阔天地的柱子觉得这里十分的陌生。再看各路考生,知青的年龄还算比较整齐,其中也不乏兄弟姊妹数人同时披挂上阵的。当地青年就参次不齐了,小的不足十八,大的三十早已出头,以叔侄相称也没什么不妥。考试分两天进行,依照数学政治理化语文的顺序进行。
    柱子复习时基本是看书很少动笔,也没那时间动笔,现在这摸惯了镰刀锹把稻草的手一时还难以适应细细的笔杆。数学试卷下来,填好姓名和准考证号码,首先扫描了一遍试卷,然后以自己理解的熟练程度为顺序,一路答了下去。就当期末考试那样考虑,倒也没什么紧张感。上午考试结束时,大队早已派人候在学校门口。招呼本大队全体考生,来到事先已经找好的人家,端上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干饭,还有黄豆炖白菜外加猪肉粉条。下午考试完毕,一行人又乘马车赶回大队。在后来的时候谈起当年参加高考感觉还不赖,来回还是车接车送咧。
     第二天考完最后一门语文之后,柱子长长舒了一口大气,一个月的折磨可算是结束了。不等马车来接了,自己借着双脚走路回村,算是散散心。在进村路上遇到了生产队长,也不知道是巧遇还是特意,队长笑呵呵的迎了上来招呼柱子:听说你考上了。别逗了,这会儿试卷还在镇里放着呢,还没有考上考不上的问题,现在只能先借您吉言了。

其他内容参见: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1576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iflyswa 回复 悄悄话 同龄人哪!!!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