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畏威不怀德:台独之根源

(2007-02-21 09:08:43) 下一个
台湾弑父情结(台独之根源)
本文由 大娃娃鱼 在 2005-8-26 04:21 发表于: .美国 ( .com )


受到外国殖民统治者的“同化”。

台湾的本土化运动在解严之后有突飞猛进。甚至步入歧途的发展。究其原因,约有二端:一是过去国民党的文教政策过于僵化,对台湾本乡本土的各种文化历史的保存发扬造成严苛的限制,例如一个苗栗县的孩子能背得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中国圣贤系谱固然是善事,但其不识其本乡了不起的抗日烈士吴汤兴、徐骧,却是一件可悲的事;又如国民党推行国语时以消灭台湾人母语为前提,造成今日提倡母语者亦以消灭国语这一“外来语”为前提,由一个极端所激起的必是另一个极端,真是矫枉难免过正。另一推动本土化运动并将之引入歧途的是台独运动。由于解严后言论思想的松绑,台独运动自海外回流台湾,与台湾原来的反对运动结合,得到空前发展。由于对“亡人之国,先亡其史”的原则有深刻认识,台独为推翻台湾人原有的国族认同,乃以窜改台湾人的文化历史为其运动的前哨。台独热心推动本土化运动是为了把整个运动引导到“反中国”的方向,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中国文化原本是台湾本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今由于台独在台湾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制造了莫须有的对立,遂使得一些关心中国文化的人对本土化运动发生疑虑,如此一来,恐不幸造成中国文化与本土化运动的两败俱伤

目前为一般台独论者奉为教条的台湾史观的雏形是由史明的《台湾人四百年史》所提供的,在这种台独史观当中,曾经统治台湾的荷兰、西班牙、明郑、满清、日本、国民党等政权均是外来政权,因此随这些政权移植而来的文化便是外来文化。这种台湾史观与台湾文化史观,事实上仅对原住民而言才属有效,明显的忽略了原住民以外的台湾住民乃由大陆移民而来。对汉人移民而言,在明郑以后所移植而来的汉文化并非外来文化,而是固有文化。

这种高度选择性的,为台独意识形态服务的台湾文化史现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台湾文化界的主流思想,由于台独的抗争对象主要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中国代表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台独论者以泛政治化的手段,把中国文化划归于中共政权,再以抵抗中共这一“中华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态势,来“抵抗中国文化的侵略”。

民进党的文宣部主任陈芳明最近便指出战后的台湾人“在思考、行为上仍然受到殖民文化的宿制,仍然无法辨识帝国主义与本地文化之间的从属关系,仍然把外来的价值观念误为固有的传统”。因此“重新建造台湾文学史”的目的便是“颠覆殖民文化”。中国文化这一“殖民文化”不仅在台湾遭遇被颠覆的危险,据说在中国大陆上也已“正在加速衰亡”、“走向灭亡”。

黄文华在《中国之没落:一个正在加速衰亡中的文明》中继承了西化派对中国文化的负面评价,再加以发扬光大,如一再引述鲁迅、钱玄同的“汉字革命”主张,认为中国文明将随汉字而衰亡。不同的是鲁迅、钱玄同主张废汉字尚出于拯救中国的中国人立场,黄文雄则持乐见中国随汉字而俱亡的“外国人”(甚至“敌国人”)立场。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是黄文雄乐观其成的:“中华帝国思想支柱儒教文化……都被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反现代的。中华的传统价值体系被全面的否定,西欧文明的价值体系,处处呈现其时代的优越性。
但是如果中国文明将亡,台湾何以独能幸免?原来台湾是属于日本文明的!黄文雄在全书结尾以“必死之汉字”夹杂一个英文字(而非目文)写道:“以往孤立在东亚的中国文明,虽有过一枝独秀的历史,可是这一文明今日已失去创造性,极东的日本已脱颖而出,韩国与台湾也成为日本文明的sub-system,而中国已在几度浮沉中走向没落。”别说大多数台湾人不能接受这种说法,从未停止反目的韩国人(不久前才炸掉日本殖民时期的总督府建筑)也会起而反对的。

在(日落中国:走向灭亡的中华帝国)中,作者黄昭堂和黄文雄一样继承了西化派以儒家思想为封建保守,妨碍现代化这一看法,并且也和黄文雄一样乐见“日落中国”“走向灭亡”,因为唯有如此,台湾成为独立国家才不是梦。

不过,比较清晰地论述台湾人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著作是李乔的《台湾人的丑陋面》,李乔认为台湾文化有五个来源:原住民文化、汉移民之原乡文化、移民精神、基督教长老会文化以及日本欧美文化等。上述五项除汉文化之外,都受到李乔赞扬,其中基督教长老会代表的是“博爱、和平信念、尊重本土、坚持民主的精神”,日本留下来的是“法治基础、正直性格”,“欧美影响而来的”有“民主自由、理性法治、科学观念”,这些日本、西方所带来的文化都受到李乔热烈拥抱,那么汉移民从原乡带来的文化是什么?是“毒素”!而这种毒素正是“台湾人丑陋面”的根源,李乔说:“广大民间风俗习惯,各次文化层,几乎全被汉文化的次文化特质所充塞;当然汉文化的不良腐蚀、包袱作用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此亦台湾人丑陋面的主要‘力量’。”根据李乔的看法,这种毒素般的汉文化在比较重要的领域如“法律、精致艺术、上层宗教、科技等方面,并未具任何作用”。上述这些“高级文化”全是日本、欧美传来的。由于“汉人原乡文化传统……正是未来‘台湾新文化’的重大包袱”,因此,台湾文化如果有未来,其先决条件便是“彻底消除”“诸多原乡旧文化毒素”。但台湾何以有此能力来克服中国文化的“毒素”?因为”台湾,因为幸而与‘中国’有一段距离,文化内涵确有许多‘异于中国的’者,所以幸而日‘创造’――不仅是‘改造’而已”。那么需要“改造”的是什么?是中国文化,不是台湾文化。“‘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彻底改造而再生,中共、国民党都难免身陷死谷,最后是被‘中国文化之恶’所‘改造’,所吞噬!”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民初以来的西化派所描述的“中国文化之恶”,诸如欠缺民主与科学精神、保守、封建、腐败、妨碍现代化等等论点全成了今日台独反中国文化论的开路先锋。陈芳明。黄文雄、黄昭堂等人完全把中国文化视为外国文化,李乔略有不同,至少承认汉人移民带来了原乡的中国文化,但其视台湾文化中坏的方面全归咎于中国文化,好的方面全拜日本与欧美之赐。这种对日本与欧美的歌颂膜拜则与黄文华前后辉映。

如此粗暴的反中国文化论究竟该作何理解?也许只有弗洛伊德的“弑父情结”可以解释。李乔在第一章第一段即言:“台湾,是被父祖之国硬生生割离抛弃的,这一方居民是在强迫之下不得不当台湾人而当上台湾人的。……这个历史过程遂成为一般台湾人深刻的心理情绪。”李乔并且指出,被父祖之国割离抛弃这一“绝对的伤害”“便以种种变貌出现在后代子孙心田中,潜藏在文化的深层里,表现在社会行为上”,则其最终积淀转化为“新父情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深入台湾人的心酸血泪史,甚至这一“找父情绪”的发生还是值得同情的。
台湾在对大陆夸夸其谈自傲下隐藏着孤儿的自卑,这种"找父情绪”才是导致台湾对大陆极度仇恨根源,也是亲外反华的原因.我们在对台湾这种台湾弑父憎恨之际,也要体谅台湾变态自尊里包裹的深切自卑.其实台湾可怜.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