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国哲学智慧》选读·序言

(2007-01-16 13:39:43) 下一个
作者:chun    教育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015    更新时间:2004-7-8 【哲学在线编辑

《中国哲学智慧》第二版序言


《中国哲学智慧》自2000年10月出版以来,迄今已使用了两年半时间,除中国人民大学外,还被许多兄弟院校引进和选用,目前已重印数次。这对于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来说,还是很不容易的。说明它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学和教材改革项目而推出的21世纪素质教育教材,适应了社会和国家对于推广普及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不但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而且确有助于改善目前人文素质课教材滞后的局面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

本书出版以后,我们考虑到它虽然有内容简练、重点突出和较专业哲学史教材易读等特点,但它毕竟也属于一部规范的哲学史教材,总体上仍是采纳正面叙述哲学史知识和抽象道理的一般教材的写法,生动性和通俗性相对欠缺。为了达到一种更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以使智慧的引发成为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我们考虑彻底打破现有教材编写体例,改从历史上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由故事内涵的发掘而切入哲学问题,重在生动性和可读性上下功夫,以此和相对严谨的本教材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这便是在去年9月推出的作为《中国哲学智慧》姐妹篇的《智慧的故事》。

随着《智慧的故事》的撰写,逐渐感到《中国哲学智慧》的原有编撰思路也需要相应进行调整。即原设计立足中国传统社会本身的特点来讲授中华民族固有的哲学智慧,故没有涉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代哲学的内容,尽管一般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都是将这一部分内容包含在内的。这一指导思想今天仍然有它的道理,但毕竟历史已进入到21世纪,近代社会的中西古今之争实际上开始了中西文化和哲学交融互通的进程,这一进程直至今日仍然在继续。对于当代学习中国哲学智慧的青年学生来讲,加入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系统反思中国传统哲学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的历史命运。从而着手对本教材进行修订,增补中国近代的哲学智慧,使中国传统智慧的弘扬与吸收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与《智慧的故事》在内容上能相互衔接照应。

《中国哲学智慧》原是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十五”教材建设规划项目而编写出版的。根据本书的使用情况和在读者中的良好反响,我们申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对此进行修订,获得批准立项。修订本作为国家级教材的推出,我们更感觉责任的重大。故在增补第五章即“近代新学”的同时,也对前四章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改正了一些错别字,但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稳定不变,以保持本教材突出智慧引发的特色。

 

                                                 作者

                                                     2003年3月

 

第一版序言

为了适应新时期本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根据学校的要求,编写了这本《中国哲学智慧》教材。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但哲学和哲学史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辩的结晶,是我们从先人那里承接下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们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就在于使青年学生通过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哲学智慧的学习,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书的特点主要是:

第一、注重中西哲学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力求突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英国哲学家罗素著有《西方的智慧》,实际上是西方“哲学”的智慧,而中国哲学的智慧显然与此有别。本教材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特点入手,对在哲学思维上的西方中心论做出了回应,并以尽可能简短的形式对几千年的中国哲学的特点进行了阐释,突出了天人之辩这条中国哲学的主线,展现了中国哲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揭示了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生生不息和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本质。

第二、从哲学学派和哲学问题的结合上组织材料,力求突出每一个时代哲学思维的精华所在,尽可能合理地总结出哲学智慧的发光点。 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他自己对于时代所赋予的问题的思考和对于前人的哲学智慧的继承,但出于不同的动机、感受和才力,他所做出的哲学概括也就不尽相同,因而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其智慧的发展就既有原有理论体系的深化,也有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以及由一点向另一点的扩展推广,从而表现出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样性。譬如同样都考虑人性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却有众多的主张和观点,其争论绵亘几千年不息。学习和思考古人的智慧,能够潜移默化地训练我们的思维,增进我们的见识,激发自身的智慧。

第三、注重智慧点的发掘,尽量减少一般哲学史教科书中大量的与哲学无关的背景知识的交待。哲学“智慧”与日常生活智慧虽有联系但毕竟不能等同,哲学家“聪明”在何处、他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带给人们有什么教益,等等,是本书力图发掘的重点所在。要告诉学生的是,学哲学不仅仅是学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增进哲学的智慧。因为知识是死的,而智慧却是活的。这是从中国古人的哲学思辩中所应当吸取的最重要的教益。

由于篇幅的缘故,本书的编写不得不忍痛割舍了不少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思想。譬如汉以后的道教哲学,宋代的王安石新学、事功学派哲学,明代的刘宗周心学,等等。同时,本教材新增的“明清实学智慧”,其中的一些学者的思想就其理论价值来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并不太重要。所以将他们选入,是因为他们反映了那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重“实”的特点和风气,确有发人深省之处。时代的特点是本教材选择撰写内容的主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第四、本书所说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因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固有的特点,也就只讲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没有包括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因为后者主要表现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对于这部分知识和智慧,读者可以从西方哲学智慧和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专门书籍中获取。本书的一大任务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在传统与现代的磨合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和思想,已经超出了我们这本教材所能覆盖的范围。

第五,由于本书要兼顾历史发展与哲学问题和流派,故采取了少章和多节的办法来处理。全书共设四章,另加引言和结语,共计六个章级部分。“引言”部分简要阐明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对西方中心论的回应,分有三节;第一章介绍先秦诸子智慧,以学派为线索揭示中国哲学成型时期的代表性观点和思想,分有八节;第二章讲述汉唐哲学智慧,由于汉唐部分学派和问题众多,采取了以问题为主线兼顾学派发展的办法,共有九节,是本书中份量最多的一章;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宋明哲学的主流——宋明理学智慧,按通行的理学三大派的方式进行阐发,故只有五节;第四章则是讲以重“实”为特点的明清实学智慧,重点在明末清初,共有七节。接下来是“结语”部分,简要勾勒了智慧和自由的关系。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和自习,我们在每一章后列出了本章的思考题,全书共计47个。书末开列了主要的参考书,并在后记中对本书的编写宗旨和作者分工进行了交待。

最后,《中国哲学智慧》与通用的中国哲学史教材无疑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意义上,前者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的小型《中国哲学史》,但其取舍和重心则有所不同。因为本书是作为公共课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也就不可能照搬作为哲学专业课教材的《中国哲学史》。本书以学派和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突出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希望通过对此书的教授和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能有所感悟和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

                                         作者

                                                                              2000年8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