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转贴】毛泽东与基督徒(转载)

(2014-10-16 22:51:34) 下一个

 

(2013-02-02 12:29:18)
   

毛泽东一生写过两篇有关外国人的文章,一篇题目叫<<纪念白求恩>>,另一篇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这样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是的,这个形容一点也不过份。白求恩(Norman Bethune)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基督教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父亲还是位牧师。他早年受洗成为基督徒,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引起他对社会福利,特别是医疗保险福利的思考。1935年他去苏联考察当地的医疗福利制度,接收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一位共产党党员。1938年初来到中国做义务服务。目睹中国当时的现状,他积极投入无私的治病救人的行业。司徒雷登(John Stuart)是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他父亲是牧师,被派到中国传福音,他是在这种条件下生在中国的。毛泽东是这样介绍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从后来的史料来看,司徒雷登不是装着爱中国,他是真爱中国,他把他的一生献给中国,在中国办起燕京大学(就是现在北大的地方)并任校长,介绍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给当时的中国,妻子死后就埋在现今的燕园。后期被美国选为住北京大使,同情共产党,快解放时被美国政府招回,成了美国在中国政策失误(支持蒋介石,结果被人民推翻)的代罪羔羊。为什么说司徒雷登同情共产党呢?一是他直接聘请亲共的美国记者斯诺做燕京大学的教师,不然斯诺是没有钱吃饭和跑到延安去的;二是在写给美国政府的信件中他多次建议美国不要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同人民打成一片的共产党。但是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坚决反对共产党,这一建议一直没有得到实施。但是无论是一个基督徒为了福音,终身奋斗,还是一个基督徒后来成了一名共产党员,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没有信仰,即使一时可以,长期下来就难了。

来看看毛泽东的成长简史。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一务农之家,此后身历农、兵、学三界。他少年读私塾,16岁进入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毛泽东出于对黑暗的清王朝的憎恶,加入湖南新军当兵半年。毛泽东于1912年退伍到长沙入师范学校。1918年从师范毕业,随即到北京。经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介绍,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管理员。每天除了扫地、擦桌子和整理图书,主要负责管理报纸和登记。据毛泽东在陕北时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的情景是──“我的职位如此之低,以致人们都不屑和我来往”、“我并不因此而丧气,我仍然参加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想藉此能听大学里的课程。”。这位湖南青年由此找到通向新思想之门,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长沙,在小学找了个历史教员职位。他创办了《湘江评论》,不过那时他还是欣赏激进的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见北京晚报>党史学者胡华教授的研究生82年拜访刘仁静所写。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在湖南长沙,借了美国耶鲁大学中国项目建立的湘雅学校(教会学校)的几间房作为书店,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因为在湖南长沙宣传的好,1921年被湖南推举参加在上海组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美国中国问题研究员这样描述那段历史:“Yale-in-China gave Mao considerable assistance in developing his reputation as an efficient radical leader. In 1919 after Mao's periodical, the Hsiang River Review《湘江评论》, had been closed by the governor's orders, he was made editor of the Yale-in-China review The New Hunan《新湖南》; and though this review was also soon suppressed, Yale-in-China proceeded to rent him three rooms in which he formed a "culture Bookshop". Mao established seven branch stores from this base, all selling Marxist books and periodicals; profits were used to finance the socialist youth corps and the fledgling Communist party. Because of his successes as an organizer and publicist, Mao was one of the two delegates from Hunan who attended the first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Shanghai in 1921."- (1).可见那时年青的毛泽东是借靠教会的资源来搞革命的。那时毛泽东与基督徒有着广泛的联系。比如年青时和湘雅医学院的学生就来往密切。1973年8月3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一条新闻:毛泽东主席会见应邀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李振翩教授夫妇,并配发了一幅毛泽东与李振翩亲切交谈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毛泽东主动上前和来宾握手,留露出极为关切的表情,而李振翩则轻松笑谈着。李振翩是什么人,毛泽东为什么要邀请他回国访问?这张照片后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1972年冬,中美关系解冻。新中国第一个医学代表团访问美国。访问期间,代表团副团长林巧稚(在教会长大,成为基督徒)按照毛泽东的嘱托,邀请在美国国家卫生院从事细菌学与病毒学研究的华人教授李振翩夫妇回国访问。李振翩是湖南湘乡县人。1919年6月3日,毛泽东重建湖南学生联合会时,李振翩正在湘雅医学院攻读。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出到第5期,被军阀张敬尧查封。湘雅医学院的校刊《新湖南》,因为学生放假,从第7期开始,由毛泽东接办,李振翩是杂志编辑之一,这个校刊出到第10期,又被张敬尧查封了。  

1922年秋的一天,毛泽东头戴草帽,身穿短衫,脚着草鞋,化装成人力车夫,急冲冲来湘雅医学院找李振翩。李振翩看着毛泽东这身打扮,笑着说:“原来是你这个洋车夫找我呀!”毛泽东抓着他的胳膊着急地说:“你管他洋车夫、土车夫,赶快跟我走,叫上张维,我有急事求你俩帮忙。”原来,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快要临产了,来找李振翩去接生。李振翩带上接生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叫了一位助手随毛泽东赶到清水塘住处,顺利地为杨开慧接生了第一个孩子毛岸英。从此,毛泽东便与李振翩结下了难忘的友谊。李振翩在教会学校成长,成了一位基督徒。1973年7月,李振翩、汤汉志夫妇回到了阔别25年的祖国。7月29日,周恩来首先会见了李振翩夫妇,并感谢他们在抗战期间曾为中共秘密工作做出的贡献。8月2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会见了李振翩夫妇。老朋友久别重逢,回首往事,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毛泽东问李振翩夫妇:“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李振翩忙答:“没有困难,不需要任何帮助!”毛泽东又问:“有什么要求?”李振翩说:“我希望中美两国能友好,美国太强大了。”毛泽东笑了,说:“两好才合一好,不能一厢情愿呀!”摄影记者及时抓拍下了两位老朋友亲切交谈的场景。第二天,这张照片随一条新闻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之后,1975年6月和1978年6月,李振翩夫妇又分别两次回国,与周恩来和邓小平会见。在这前后,李振翩夫妇将一大批先进医疗设备和医学书籍,赠送给国内几家主要医学院校,为中美友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 30年代毛的太太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他的三个儿子在上海流浪,后来被上海基督教“互济会”的王牧师收留,后经张学良支助转到苏联(毛岸英,毛岸青,最小的在上海失踪)。这位王牧师真实姓名叫董健吾,董健吾(1891~1970),上海市青浦县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会学校),曾任圣彼得教堂牧师,后在冯玉祥(基督徒)部任秘书兼英文教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在上海参加中央特科,从事中共地下秘密情报和联络工作,被称为 “红色牧师”-(3). 1936年,著名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陕北毛泽东,是董健吾负责联络和护送才得以成行的。斯诺在《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着中国》)书中提到的王牧师就是董健吾。  

1930年底,董健吾创办了基督教“互济会”,顺便为共产党服务。解放后董健吾受到迫害,就是和毛泽东的这些渊源,使他安然无恙。

 

笔者一直不理解毛泽东的有些思想来源,比如他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的“要搞五湖四海”的民主思想,在一个封建社会成长的人很难有那样的开放思路。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研究,我们就不难理解他有的西方思维。当然他的骨髓里还是中国文化占的比重大。至少我们也能看到他光明一面的原因和出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