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思想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转载)

(2014-06-11 22:08:42) 下一个

 

2014-06-11 薛巍 三联生活周刊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 卡根的反驳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讲授的公开课“死亡”颇受欢迎,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位教授的形象招人喜爱,他一脸的络腮胡,上课时穿着牛仔裤和运动鞋,有时还会盘腿坐到讲台上;第二就是他讲的主题了,虽然公开课都是导论性质的课程,但卡根的死亡公开课并不易懂。他坦承:“其中一些材料是很难懂的,有些思想可能很难一下就把握住。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把某些部分读上两遍会很有帮助。”


 

卡根在课上也会讲些笑话,比如他介绍说,美国喜剧演员菲尔兹说,希望他的墓碑上写的是:“我宁愿待在费城(而非长眠于此)。”他提到了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分析和反驳跟他对立的立场。卡根显然是一位训练有素的分析哲学家,听他的课需要很强的思辨能力。他会还原一个命题的完整论证过程,考虑它的各种合理性,然后逐一加以反驳。他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两难推理、类比等各种论证方法。他的讲稿一共16章,前半部分讨论的是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问题,如身心关系、人格同一性等,后半部分是价值理论,读到后半部分才会比较轻松。


 

谢利·卡根


 

卡根上来就亮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世上没有非实质的、不朽的灵魂,我们只是躯体,当我们的躯体死亡时,意味着我们的存在宣告终结,而且永生并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他最后又总结了一遍:“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死亡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更神秘……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恰当、不合理的反应。我邀请你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在反驳灵魂存在的说法时,卡根使用了“最佳解释推论”:对于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如何证明它们存在呢?如果设定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的存在,能帮助我们最佳地解释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事物,我们就推论说这些事物是存在的。这种论证被称为“最佳解释推论”。比如我们相信存在着病毒和细菌,因为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生病。其他事物如魔鬼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会生病,但不是最佳解释。卡根认为,为了解释人的特征,并不需要设定灵魂的存在。


 

有人说,死亡之所以很糟糕,是因为死了之后我们就无法享受人生的美好了。对此,卡根使用了归谬法:本可以出生、来到世上享受人生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这代人能制造出多少可能的人?2011年,全球大概有70亿人,差不多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他们一起能制造多少人?一名女性每年大约排出12个卵细胞,大概持续30年。每个男性的生育时间大概为50年,如果他每天做爱一次,每次射出大约4000万精子。35亿名女性排卵30年,每年排出12个卵细胞,35亿名男性每个生育期50年,一年365天,每天4000万精子,结果能生出的人是3乘以10的33次方。如果算到第三代,所得到的数量将会比已知宇宙中的粒子数量还多。”


 

向死而生


 

卡根说,关于死亡有两种惊人的言论,一是我们都承认,我们的肉体最终将停止运转,或者将成为一具需要埋葬或火化的尸体,但我们其实都不相信自己会死掉。在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中,伊里奇摔伤了,他的伤势每况愈下,他最终死去。令人惊奇的是,伊里奇发现自己终有一死时大为震惊。托尔斯泰想通过这个故事向我们阐述: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跟伊里奇一样,口头上承认自己会死去,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并不当真相信。假如你真的相信你会死去,这种意识带来的恐惧会让你开始尖叫,无法停止。在伊里奇的病加重到某个程度时,他开始尖叫,并一直持续尖叫,几乎直到他死亡。伊里奇的一些行为表明,他确实相信他是凡人,并完全意识到他终有一天会死去。然而,当他真的得病并面临死亡时,震惊和意外还是会压倒他,这强烈地表明,他完全不相信自己会死去。卡根写道:“这确实让人迷惑,一个人怎么会同时相信又不相信自己终有一死?”这大概是因为如果人一直想着死亡就没法活了。


 

关于死亡的第二个惊人的观点是“独自死去”。卡根说:“独自死去这种说法似乎是真的,没有人可以代替我经历我的死亡,但这不是什么有关死亡本质的深刻见解。”同样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剪头发,没人能代替你去摘除你的肾结石,没有人能替你吃午餐,“这个言论是无稽之谈”——他没有提海德格尔的名字,海德格尔说,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


 

卡根说,对死亡正确的情绪反应不是恐惧,不是愤怒,而是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就像冯内古特在《猫的摇篮》中设想的,人们在病榻上的临终祷告应该是:“我就是那些坐起来环视四周的泥土。我收获如此丰厚,而大多数的泥土却收获如此微薄。谢谢您赐予我荣耀!”


 

人不应追求永生,生命质量是唯一重要的。我们只应该关心那些巅峰。荷尔德林在他的诗歌《献给命运女神们》中写道:“万能的女神们!请假我一个夏季,一个秋季,让我的诗歌成熟,那么,我的心儿,满足于这甘美的游戏,就乐愿死去。”荷尔德林说的是,他完全不在乎数量。如果他可以取得一些重大的成就,如果他可以写出伟大的诗歌,登上巅峰,那就足够了。


 

在面对死亡时,有一种策略是追求半永生或准永生。一种形式是生儿育女,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延续,这样尽管你没有真的继续活着,但是你的一部分还继续活着。如果你没有孩子,想想死后你的身体变成了原子,这些原子还会循环再利用。最终,我们被宇宙吸收回去,并没有完全消失。叔本华认为,这种想法可以减少几分死亡的痛苦。他说:“有人还是会问,微不足道的尘埃和天然粗糙的原材,怎么能当成我们万物之灵的延续呢?”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回答说:“你了解这尘埃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可以做什么吗?这地上的尘土,当它溶解在水里,很快就会结晶;它就像金属一样闪耀;它会释放电火花,它会自然地形成植物和动物;在它那神秘的子宫里,它会孕育出生命。”


 

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只能活一年或两年,你会用这段时间来做什么?你会去学校吗?你会去旅行吗?你会花更多的时间跟朋友在一起吗?几年前,在卡根的课上,有一个学生快要死了,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大一”的时候,他被确诊患有癌症。在剩下的几年中,他该怎么做呢?他决定完成耶鲁的学业,拿到学位。他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选修了死亡公开课。卡根说:“得知有一个像他那样处境的人决定修这门课,我感到很羞愧,我周复一周地大谈没有灵魂,没有来生,我们都在讲死去是一件好事。在那个学期,给他上过课的老师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我们打算给他打一个什么样的分数呢?结果是,他做得非常好。耶鲁派了一位行政人员到他的病榻前,在他临终前授予了他学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横流沧海 回复 悄悄话 对死亡表面的接受和内在的震惊源于人的神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