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花坊的博客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个人资料
加州花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过年紧急令:公婆驾到!(转载)

(2014-01-23 23:06:33) 下一个
转自海外校 园
 
 
 

文/ 舒畅、余春林

据说,公婆要从厦门来重庆与我们一起过年。深冬的重庆,寒气袭人,我早已进入了

“一级警备”。我跟公婆相处不多,对婆婆的认识大都来自各种「传说」,包括来自老公的和嫂子的。

 

如临大敌 

这几天,听说婆婆把嫂子打了,委屈的嫂子把被打伤的地方拍照给我看,不哭还等啥,我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婆婆要是打我骂我,你一定要站在我这边向着我!

老公:我只站在主的那一边。

我:哇——。哭得身体不停颤抖。

老公看我是来真的,就来安慰。我一再向他强调——人要离开父母,我和他才是一体的。他不能只想着孝顺,最后妻子和老妈两边都不讨好。此后,我和老公时常为公婆即将到来祷告,祈求上帝在我们家掌权做主,做和平的君王。

我妈知道了此事,给我定下了最后的底线:只能被动防守,不能主动自卫。闺蜜倒是很仗义,为我备了一套她家的钥匙,允许我在“非常时期”进出自由,做我最后的阵地。

可是,还有我妈呢!我妈跟我们住一起,如果我妈受委屈了,那得怎么办!

老实说,我真没勇气应对未知的这场团聚。

 

发表声明

该来的总是要面对!没办法,我战战兢兢跟着老公去接公婆。

从机场回到家,公婆还没坐稳,老公便开始发表声明:这个家,每天有饭前祷告,每晚有家庭敬拜,然后一家人聊天;每周五要去团契聚会,每周日要去教会敬拜。每天家庭的开支要报账记账,抽烟要到楼梯或者窗外。家务上,两位妈妈只准做3件事:做饭、洗衣、扫地。做饭两人要轮流进行,不能抢着干,让另一位有心理负担。这个家庭提倡多表扬、少批评……

老公的一番声明,很清楚地说明了2个问题:这是一个敬拜上帝的家庭;这个家庭只有一个头,就是我老公。(哈哈哈,我在一边窃喜了一下下。)

步入正轨

此后,日子开始进入轨道。公婆在这个不一样的小家庭里,学习适应新生活。

一次饭前祷告,老公已经开始祷告了,婆婆还在谈论一道菜。祷告完,老公很正式地批评了婆婆,这是向上帝献上感恩,是一件严肃事!婆婆接受了批评。一次饭后,我们让公公告知当天买菜的钱数,好还给他(平日是我妈买菜,钱数会入账),公公听了有些尴尬,几十年了,都是儿子向他伸手要钱,哪有向儿子报账的!我妈就说,平时我也向他们报账,没什么的,他们的小家,他们自己应当负责。我也说,到老家,公公自然是一家之主;在这里,我老公就是一家之主,就勉为其难地听儿子的规矩吧。又有一次,婆婆要拖地,我忙说,你们只做洗衣、做饭、扫地三件事,可不许抢了我们的活干,老公也在一旁重申,婆婆便笑着作罢了。

每天,我妈带着公婆打羽毛球,逛公园,踢毽子。公公开始不愿踢,后来也练得稍有水平了。加上我妈是个开朗人,笑话不离口,婆婆有时笑得路都走不成。

稳步升温

公婆在这边的时候,恰逢我妈过生日,之后又是老公过生日。我妈过生日,我和老公做了个PPT,晚上一起在电视上看,吹蜡烛,吃蛋糕。公婆感觉特别不一样,温馨而快乐。

老公过生日,我送了一条皮带,我妈送了一身保暖内衣,价格都不便宜,公婆看我们平日很节俭,但对他们的儿子却舍得付出,也很满意。我在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夸人和开玩笑。每天吃饭必会夸菜好吃,打羽毛球必会叫好,公婆互踢毽子就夸夫妻恩爱,还夸婆婆体型保持得好。婆婆做饭时,我就时不时地去厨房和她说说话,婆婆洗碗就去说“妈妈辛苦了”。公公去了一两次教会后,便不愿再去,说听不懂。我就软磨,没想到恳求了几句,公公就又去了。

和谐,就这样在每天的细枝末节里洋溢着,我们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过了一个春节。公婆原本对我们小两口特别不放心,现在终于放心了。转眼33天过去了,大年初三,在重庆火车站,我与婆婆拥抱惜别,目送公婆步入候车室,真有些难舍。33天的团聚,没有硝烟弥漫的敌我对抗,有的只是爱与信仰的温馨和睦。我们知道,是主为我们披戴一身盔甲,让我们在这场有可能产生战役的相处中,成为爱的得胜者。

感恩心得

回家路上,谈到与公婆相处的心得,我总结就是:耍宝、装傻、巧言。

耍宝,我们总是孩子,一笑间自会激起父母的怜爱之意;装傻,公婆提出什么不赞成的意见,就装傻带过,以免针锋相对,之后找机会再谈;巧言,同样的话,换个说法,公婆就听着舒坦了。

最后,我跟老公一致认为,夫妻二人合为一体,是我们一路走来最有力的支持。在每一天的相处中,公婆都能感受到我们夫妻之间的爱。

其实,长辈们有共同的特点:热心孩子的事情。如果夫妻有隙,就表明我们搞不定自己的家庭。于是,他们就会挺身而出,而结果往往会越帮越忙。如果小夫妻感情甚好,小家庭也打理得有条有理,他们也就没有挺身而出的必要了。但人到了暮年,很需要自我价值的肯定,而晚辈提供正确的渠道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来自江西九江农村,现居重庆,从事教育媒体、图书出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