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7万吨洋垃圾倾泻中国凸显制度落差

(2007-02-17 11:09:25) 下一个


来源: 今日时事 于 07-01-21 12:11:01

     


  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日前报道,世界最大巨轮爱玛·马士基号载着17万吨垃圾驶来中国广东。而其目的地广东南海联滘村,长年将废物回收作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果造成当地烟囱冒黑烟、河涌流黑水、垃圾堆成小山,被污染的土地和水100年都恢复不了。此话题在中国和英国都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于类似现象,网上评论一边倒地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在环保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但说句公道话,我们无法想象西方国家会处心积虑、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发展中国家倾倒洋垃圾。事实上,倾倒洋垃圾不是国家行为,而是企业行为:对垃圾出口企业来说,这样做既可以赚取gov-ern-ment的垃圾处理费,又减少了垃圾处理成本,避开gov-ern-ment监管,还能从中国进口商那里获得出口收入;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可补充其生产原料不足,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塑料制品国,作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市场价格11000元/吨,而进口废塑料却只要4000元/吨左右。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只要有这样的价格落差,就会有人不顾他人的死活而去做垃圾生意,这是确定无疑的经济规律,我们是违反不了的。洋垃圾成为发达国家规模化的“出口商品”并且屡禁不止,只不过是经济全球化巨大链条中间的一个环节而已。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不纯粹是一个市场问题。可想而知,在英国,如果没有严厉的环保制度,在英国处理垃圾也同样赚钱的话,没有企业会把垃圾倾倒到中国。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在环保事业上法制完备、社会监督完善、gov-ern-ment行政到位,垃圾处理和排污需交纳高额费用,这些洋垃圾在其本国才无处容身。而在中国,垃圾处理的成本低到令人发指、利润高得令人吃惊,没有过硬关系的人甚至还不能从事废旧品回收行业。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一个暴利行业!而与此同时gov-ern-ment监管却极为宽松,大多只是罚款了事,而且这些罚款直接进入财政,那些受污染危害的公民却不能从这些罚款中得到任何补偿,制造污染的企业和人也不会受到致命打击。

  这些情况表明,英国垃圾处理的成本是通过制度性规定而提高的,中国垃圾处理成本的人为降低也是由于制度缺陷造成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然同享经济全球化,但政治和社会发展却极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环保立法、行政环境远不如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凭借其制度优势,将污染危机转嫁到制度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去。所以,经济落差、价格落差的实质是制度落差。落差导致水的流动,在制度落差下,不但那些不守规矩、寻求冒险的海外投资会滚滚而来,洋垃圾同样也会滚滚而来。

  在本次洋垃圾事件中,如果严格遵循国际公约,英国gov-ern-ment必须承担监管不严的责任,并且要把垃圾运回去。但更加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垃圾制造和垃圾入口的成本,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尽快缩减这种制度落差,不但洋垃圾问题难以解决,其他“洋灾难”也会“顺流而下”,难以避免。

  目前我国gov-ern-ment已经认识到了法律空白所造成的危害,《固体废物法》正在紧急立法进程中。应该说,类似法律的出台将会减少中国目前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降低洋垃圾对环境的威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个法律的出台和执行的前景却不容乐观,因其牵扯到包括垃圾回收产业、塑料制造行业等巨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在西方国家,突破利益集团的阻碍和gov-ern-ment不作为,而制定严厉的环保举措,是在公民社会的强力介入下发生的。西方各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多起公害事件,并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由此才建立和完善了环保制度和公民社会监督环保的传统。绿色和平组织等公民团体、自由的新闻媒体、严厉的环保法规、负责任的地方gov-ern-ment,这些也应是中国环保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最新消息表明,有关部门已开始全面整治废旧塑料行业。这是在全世界舆论压力之下的举措。不过我们还是要问一句,如果没有国外电视台的报道、全世界公民社会、全国性的舆论关注,这种全面整治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事情发生在我们身边十几年之久,我们的电视台为什么就没有这方面的报道?或报道出来也没有人重视?恐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