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阿根廷危机 2002-01

(2007-12-24 08:03:41) 下一个
<>
阿根廷危机:经济改革的牺牲品?
新华网 ( 2002-01-11 09:52:02 )
稿件来源:国际金融报


<>

 

  眼下阿根廷全国上下可以说是完全深陷入一场政治、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泥潭之中,但也许您不知道,当年阿根廷经济可是风光过的,别的不说,仅当时的美国政府就把阿根廷经济改革的模式比作各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并获得美国前几届总统的鼎力支持。

  现在看着阿根廷陷入了如此大的麻烦,美国现政府似乎也没了办法,一些人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新兴市场经济的前进步伐,甚至认为新兴市场经济根本就无法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去。

  事实上,阿根廷所遭受的经济金融危机恰恰暴露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许多痼疾,特别在处理主权国家如何承担对外债务问题上,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简直就是无能为力,有人因此评论说,现行货币制度最当务之急的改革,就是应该尽快建立起能够迅速有效处理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的机制。

  阿根廷所面临的危机也同时让人们又一次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那就是发展中国家应不应该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鼓动或软硬兼施,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对外开放了本国资本市场,但效果究竟如何?过去的10多年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不断就足以说明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都被危机搞怕了,甚至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认为最好少和那些国际上的大银行来往,因为这些惟利是图的商业银行实在太靠不住,翻脸索起债来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逃得了厄运。

  这次阿根廷经济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实际上也是经历了一场长期的慢性折磨,整个阿根廷经济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犹如患了一场慢性病,被“病魔”握在手心里。而细究阿根廷这次债务危机的病源,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其过分依赖国际债券市场。自然,通过债券市场筹集长期资金固然有它方便的一面,但对一个主权债务人来说,债券市场也有着很大的缺点,即当一个主权国家陷入偿付困难时,债券市场立即会掀起滔天巨浪,对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推波助澜,使之很快陷入灭顶之灾。阿根廷现在的情况就是类似这种情况的一个例子。

  显然,对任何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来说,其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交界面都应该算是一个具有相当潜在风险的区域,早在酝酿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当初的创建者就充分认识到国际货币体系的风险,并一再提请各成员国政府注意对国际金融交易风险的控制。

  事实证明,金融交易的风险主要来自交易双方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债券市场上购买债券的投资者,就完全可能对对借款国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应该对国际资本市场敬而远之,永远拒绝开放本国的资本项目。相反,倘若在一个监管完善的环境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已用亲身经历体验了开放资本帐户所带来的资本分配效率的提高。

  但是,无数事实也证明,发展中国家对是否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在什么时机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应该持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放开资本流动门户之前应反复权衡利弊、谨慎从事。

  前些年墨西哥以及亚洲所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本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才谈得上开放本国的资本项目和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在这方面同处拉美的智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尽管阿根廷现在被危机折磨得死去活来,而智利国内却风平浪静,没受什么牵连。之所以会有如此天差地别,关键还是智利国内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不过我们应该知道,智利为了有这样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也花了近20年的光阴。(来源:《国际金融报》1月11日/沈禹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