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张庭宾:美联储与中国央行间的“太极推手”

(2009-08-09 17:13:16) 下一个

张庭宾:美联储与中国央行间的“太极推手”

当今的货币四强是黄金、美元、欧元和人民币。黄金就是货币太极图的“一元”货币存在,而美元和欧元的二元“液态货币”就是“固态货币”黄金的“一”中生出来的。当今人民币提出国际化,鉴于中国第一新兴大国的地位,实际是人民币参与了纸币最源头的“三极演义”。

由于中美是当今全球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大国,双方实际经济、金融和货币关系非同寻常的紧密,业已构成了一个相当形象的太极图。

就基本经济形态而言,美国是以虚拟金融为主,是为虚(阴);但是它虚中的核心是实(阳),即美联储的核心资产是最货真价实的黄金,超过美联储资产的80%;而中国恰恰相反,以“世界工厂”的实体经济为主,但它实(阳)中的核心为虚(阴)—中国央行的核心资产是美元等信用纸币债券,高达98%以上。这就构成了中美利益双向循环的关键要素。

在这种循环中,中国的“世界工厂”以廉价的劳动力和社会保障价格,以廉价的矿产资源(迄今尚未增收资源税),以廉价的水资源(远低于成本)和环境资源,生产出了高密度含量的物质商品,即以实际的高密度“固态货币”形态向美国和西方出口(更何况这种出口有约一半是跨国公司主导出口的,跨国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由于产业链中美国公司往往控制了核心技术、品牌、渠道和终端,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由此换得了没有任何物质财富抵押的“液态货币”—美元等。这些外国纸币在进入国境时,交给央行和外管局代管,并换出人民币;外汇储备部门再以美元购买了美国国债、美国两房的垃圾债券等;美国人从中国手中借了钱后,再到中国来收购创造物质财富的优质资产,即美国用白条买走了我们的“鸡蛋”,再借我们卖“鸡蛋”的钱来买我们的“母鸡”—真是无本万利的“天才生意”;对于国内出口商以外汇换得的人民币,央行再发出大量的央票,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它们收回去,将之束之高阁,宁愿让之成为“人民币堰塞湖”,也不让它们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

在这种循环中,中国客观上成为利益输出的一方。因为我们出售的是高密度的“固态货币”商品,是靠亿万劳工辛勤劳动,付出巨量时间和身心健康,透支未来自然和社会保障资源为代价的,我们换回的却是真实价值含量只有几分之一的“液态货币”—没有任何物质财富直接抵押的白条。而这个白条在美国根本买不到我们需要的大宗商品,这个白条是美国可以开动印刷机无限量印刷的。2009年3月,美联储宣布的所谓定量宽松的货币,其实就是完全不再承担任何借债人的“信用诚信”,毫不掩饰地直接印钞票了。

在这个美国货币金融利益主导,中国某些西化主流经济学家应和的真实“潜规则”,是一个双向利益转移的“太极推手”—伴随着中国的真实价值被转移到美国,美国的白条和信贷垃圾被转移到中国。

为了让这个客观上向美国进行利益输送能够源源不断地继续下去,美国和国际银行家的喉舌一定要确保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源头—货币外汇政策的几个要害点符合他们的意志。

(1)中国企业出售了“固体形态”的商品,获得美元后,一定要遏制中国央行购买“固态货币”—即黄金和大宗商品。他们一定会以蒙蔽诱骗,威逼利诱的种种手段确保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去购买美元和纸币资产。否则,中国央行的核心资产一旦逐渐变成以固态货币为主,则美国利益主导的这个“太极推手”就进行不下去了,甚至会反向运转。

(2)中国企业和居民获得的外汇交给央行,换到人民币。在某些西化主流权威的理论中,这些人民币绝不能让它们在中国国内使用,当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避免流动性过剩。

真实的逻辑可能并非如此。如果以美国利益最大化为视角,如果这些流动性放出去后,则人民币资产价格会上涨,美元纸币要想买中国人民币商品和资产就会相应贵很多;这些钱如果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使用,就意味着中国劳动力价格提高(这种提高如果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对国家和百姓没什么不好的,当年日本和韩国的国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与美国分享了发展成果),中国出口商品相应上升到合理价格水平,美国人购买商品就会贵很多,就会导致美国出现通货膨胀。

于是,他们的理论就很巧合地把外汇所换得的人民币注入流通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反复夸大为“洪水猛兽”。在这种“洪水猛兽”的舆论下,央行再用央票和存款准备金将这些钱再收走,束之高阁,不准中国人民使用,不准中国经济获益,为此,一年要支付约7 000亿元人民币的成本。

这种西化的主流舆论有意无意地掩盖一个事实—中国人辛辛苦苦打工换来的人民币,为什么不能在国内使用流通呢?!

一个更简单反驳他们谬论的逻辑是,在这些人的逻辑中,外汇储备换成人民币注入银行是可以的;如果将外汇储备注入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绝对不可以的。这真是自相矛盾!在这些人的逻辑中,中国劳工提高工资和待遇是不可以的,因此,《新劳动法》是必须被坚决反对的,向社会保障体系大量注资是他们最不感兴趣或者努力屏蔽的。

(3)在自身千方百计对中国购买美国“固态货币”资产设置障碍的同时,尽最大程度地努力消除在中国购买一切货真价实资产的障碍。

因此可知,中国新增外汇储备是购买美国国债、证券还是购买黄金和大宗商品,这是中美经贸关系至关重要的选择题。它是中美两国经济关系最核心的“太极推手”,如果中国不惜代价地继续增持美国国债,则中美间的经济利益太极将被推向美国利益最大化方向;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中美间的经济利益“太极推手”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旋转。

这是中美经济关系中最利益攸关之处。因此,美方及其在中国的政策和舆论代理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将中国最大化的外汇储备拖入美元陷阱,一定想方设法阻止中国大规模增加黄金储备—即妖魔化黄金,让东方的央行深深地厌恶黄金。

这种阻止和限制包括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和国民储金的三个层面。

我们还有机会亡羊补牢—抓紧最后的机会购买黄金吗?有!但前提是尽快废止或修改《金银管理条例》。这个在1983年出台的条例极大地封堵了中国机构和个人购买储备黄金的空间。

此条例让中国金融机构面临重大风险,因为它规定:“境内机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材料等外,必须全部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自行处理、占有。”这使国内金融机构对黄金只能望洋兴叹,外币资产几乎全部是美元等纸币资产,这也埋下了中国金融业最大的隐患—一旦美元大幅贬值,液态货币向固态货币乘数性收缩,人民币迫不得已追随美元贬值,由于普遍缺乏固态货币的对冲,则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价格估值将实际急剧缩水。这足以造成中国金融业的一场危机。

同时,这个条例也封杀了国民个人买卖、抵押黄金,及黄金抵押券流通的权力,大大增加了个人持有实物黄金的机会成本。

本质上而言,这个条例对黄金的认识仅停留在“它是一种首饰”的低幼阶段,根本无法反映黄金对于中国规避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保卫中国财富、支持中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意义。它在当时出台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今天仍然当道,则是匪夷所思的。一如2000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增长了10倍,而黄金储备却只增长了80%一样。

一言以蔽之,真正蒙尘的《金银管理条例》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最大盲点。

假如《金银管理条例》被废止了,那么,中国货币外汇战略是否就能够回归正确的战略方向呢?不一定!原因在于,对中国货币外汇战略有着相当影响力的某些官员和西化学者仍然沉浸在另一个更大迷雾中,那就是在对美元的盲目信任背后,是对美国的盲目崇拜。

在这种盲目崇拜之下,在他们的眼中,中国能够给美国不辞辛苦地打工都是幸运和幸福的;在这种盲目崇拜之下,这些人天真地认为,只有中国与美国更全面的结为一体,才是中国最美满而值得庆幸的结局。或许在他们的眼中,为了他们这种“大圆满”结局,中国外汇储备损失上万亿美元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个美妙的词汇已经被创造出来了,“Chimerica”中美国正在成为他们新的共同的核心理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