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韩承焕:咖啡之旅

(2009-05-20 14:22:14) 下一个

韩承焕:咖啡之旅

我心中永远的幽秘之所——天真庵臼子间咖啡屋。

在韩国京畿道退村的天真庵里,有一个由臼子间改造成的咖啡屋。屋里仍摆放着发动机和滑轮等旧物品,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臼子间的原貌。

这里原是韩国知名画家全秀昌老前辈和他的好友们相聚作画、饮茶的地方。因不以营业为目的,所以,偶尔碰上进来喝咖啡或饮茶的陌生人,他们往往会说些“给钱亦可,不给钱亦可”之类的话,每每弄得客人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

其子全在宇之后对臼子间加以改造,使其更具咖啡情调。他在行车道的路边,立了一块木板——用绿漆写着“爵士”两个字。不过这两个字形同虚设。到了冬天,牌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春季芳草繁盛,又哪里还能见到招牌的踪影。

常常有一些过路人,在充满疲惫的旅途中,忽然瞥见一丝隐约的灯光,于是一路寻来。他们把头贴在玻璃上向里张望,直到那时似乎还不相信,在这荒郊野岭,竟还有个“世外桃源”一样的所在!他们迟疑着推门进来,满脸疑惑,小心翼翼地问道:“请问,这儿有茶卖吗?”

直到今天,许多朋友仍旧无法忘记臼子间的咖啡和香茶。记得当初,常有很多朋友驱车一个多小时,专程从汉城赶往臼子间,只为一品它独特的味道!或许,除了充溢臼子间的那浓郁的芳香之外,还有其他别具一格的东西吧。

这,就是极致的单纯。

它就像太古时代原始森林里的一个洞窟,让你可以安适地休息;让你的身心沉浸于音乐;让你遁世于蛮荒。屋里不加修饰的摆设,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不必戴上面具,更不必装出什么所谓的样子。

无论是谁来,都会静悄悄地坐到沙发上,小心地呵护着那难得的静谧。他们或是聆听音乐,或是品读书籍,偶尔犯困,想喝咖啡时,也会亲自去弄而从不大声叫唤。

有时,一些常来光顾的老客,要是看到咖啡屋还没开门,便会自己从后门进去,打开音响,自己倒杯咖啡。喝完把钱放到结算台上,悄然地离去。

虽然在宇不大懂“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之道,然而他分明懂得,给自己和朋友留出近乎完美的自由,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珍惜并热爱着天真庵臼子间咖啡屋以及与其相关的一切:位于咖啡屋正中央的“长”着翅膀的铁板壁护、用湿木头做的悬挂咖啡杯的杯架、从未用过的落满灰尘的意大利浓缩咖啡壶、见证咖啡屋历史的三只小猫(七月、东东和世宗),绘在碎盘子上甚至绘在被丢弃的相机盒子上的图画、用墙壁石完工的地板、用电线箱做成的桌子、从阁楼的窗户望见的灿灿星光、流动的空气……

如今,在天真庵里,仍然保留着那间臼子间。可臼子间咖啡屋却早已不复存在。那个曾经在无数个夜晚陪我伴着星光入眠的臼子间,消失了。留下的,只有那美丽的回忆,在我的灵魂之中闪烁;直到今天,仍为我点亮心中那盏不灭的灯。

在宇曾说要在城里重开一家咖啡屋,更好看,更有情调。然而,那种感觉还会一样吗?我不得而知。它还会成为我在独自悲怆时,可以收留我好几日的隐遁之所吗?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晓得吧。

  咖啡“奥德赛”

对咖啡流入欧洲,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印度###教的巴巴不丹到麦加朝圣时,从埃及的咖啡农场里偷偷摘下几粒咖啡种子。1600年他回国后,把偷来的种子撒到了印度南部齐马伽格(Chikmagalgur)的卡纳塔克邦(Karnataka),在那里开垦了咖啡农场。直至今天,当年由巴巴不丹带回来的种子依然在繁衍后代。这些“后代”被称为“Var.Old Chick”。

1616年,在也门亚丁从事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听说“印度种植咖啡”这一传闻后非常震惊。于是秘密派出假扮成商人的间谍到印度打探。间谍确认了印度的确种植了由巴巴不丹带回的咖啡原豆和苗木,于是收购了一些,秘密运回本国。就这样,咖啡来到了荷兰。

之后,荷兰同印度签订正式合同,每年从印度进口大量咖啡。从1640年开始,荷兰开始销售摩卡咖啡,成为著名的咖啡出口国。1666年,荷兰最早的咖啡馆在阿姆斯特丹诞生。

试种咖啡树成功之后,荷兰于1658年开始,正式在斯里兰卡种植咖啡。1670年,斯里兰卡咖啡树遭受虫害,大面积死亡。荷兰在海外农场种植咖啡的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1693年,阿姆斯特丹当时的市长尼古拉斯·威特逊委托马拉巴尔岛的海军上将阿德里安·本·欧文在他管辖的荷兰爪哇地区兴建农场。于是,当时在阿姆斯特丹植物园里新种植的也门摩卡(1690年从也门秘密偷运)与印度咖啡的杂交种在爪哇岛的巴第比亚地区落了户。然而,由于种子不发芽,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

在这之后的第三年,即1696年,阿姆斯特丹植物园研究员辛利库斯·茨巴阿以德克伦从马拉巴尔岛得到嫁接的枝干,并把它移植到咖啡树上。荷兰人的这次尝试终于取得了成功,爪哇岛上建起了第一个欧洲人的农场。

1706年,爪哇生产的咖啡样品首次被送往阿姆斯特丹——这就是迄今为止依然口碑良好的“爪哇阿拉比克咖啡”。这次成功也为后来“爪哇摩卡咖啡”的诞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这以后,摩卡咖啡和爪哇咖啡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普及。直到现在,“Mocha”和“Java”这两个单词依然是咖啡的代名词。

  意大利咖啡

意大利很早便接受了咖啡文化。1645年,欧洲最初的咖啡就始见于意大利。意大利的咖啡文化曾像意大利文艺复兴一样辉煌,甚至大主教都曾给咖啡作过洗礼。由于给咖啡洗礼是在1609年,因此也有说法认为意大利最早的咖啡馆出现于1600年以前。不过令人奇怪的是,意大利有关咖啡馆的历史资料并不多见。

在咖啡馆发展过程中,“佛罗莱恩咖啡馆”于1720年开张,而后关闭,直到1850年才又重新开张。现在,“佛罗莱恩咖啡馆”依旧存在,是欧洲最昂贵的咖啡馆,也是保存至今最漂亮的咖啡馆。

1860年诞生于威尼斯的“米开朗基罗咖啡馆”和米兰“坎帕里(Campari)咖啡馆”作为著名的艺术咖啡馆,也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在罗马,1760年兴建的“克里克咖啡馆”和“希腊咖啡馆”名气很大。司汤达和歌德都曾对其大加赞赏。歌德称赞它“像一个纪念碑一样,没有比它更古典的咖啡馆了”。而门德尔松和伯辽兹却批判其为“黑暗的小屋”、“可恶的客栈”。

不过,意大利咖啡馆之所以闻名,最主要的是其独特的咖啡味道。意大利浓缩咖啡举世闻名。它是继承了咖啡千年王国——奥斯曼土耳其的传统,利用瞬间提取的科学方法精制而成。在欧洲,意大利咖啡十分普及,就像咖啡教科书一样。意大利也是惟一一个拒绝速溶咖啡的国家。

  德国咖啡

1721年,德国最早的咖啡馆诞生于柏林。咖啡在德国刚开始盛行就受到了政府当局的诸多限制。所以跟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咖啡的发展比较单一。

1732年,巴赫作了一首名叫《咖啡康塔塔》的曲子来赞美咖啡。乐曲同时表达了反对当局制定的“禁止女性喝咖啡制度”(当时认为咖啡会导致女性不孕)的愿望。

直到19世纪初期,咖啡才在德国完全站住脚跟。紧接着,备受女性青睐的午后咖啡——“Kaffee Klatsch”诞生了。据说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女人总对别人的事情啰唆个没完。不过,随着该咖啡的广泛普及,后来一般称作“和谐的对话”。

  维也纳咖啡的故乡——奥地利

梅兰锡咖啡是维也纳式咖啡的一种,它的故乡是奥地利。奥斯曼帝国围攻维也纳失败,撤军后不久,奥地利咖啡馆便诞生了。

在音乐、美术等艺术百花齐放的奥地利,咖啡馆成了帝国的中心,起到了文化枢纽的作用。在梅西利和巴扎这样的咖啡馆里,不仅有作家法兰茨·格里帕斯和舒伯特这样的奥地利艺术家频频光顾,贝多芬、伯辽兹、李斯特等外国艺术家,也是这里的常客。据说,咖啡狂舒伯特经常光顾梅西利咖啡馆,一边在里面打台球,一边构想音乐。而莫扎特则是“Ice Vogel”咖啡馆的老顾客。不过非常遗憾的是,这两家咖啡馆在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舒伯特常去的另一家名为“Zoom Blueman Stock”的咖啡馆,至今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照常营业。1997年,正是舒伯特诞辰200周年,很多人来到维也纳,来到“Zoom Blueman Stock”咖啡馆,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经常光顾的“Frauen Huber”咖啡馆也仍然在Himmel Porte 6号继续营业。

维也纳最悠久的咖啡馆是中央咖啡馆,该馆已有500年历史。在这家十多平方米的咖啡馆里,至今依然保留着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等名人的亲笔签名。维也纳的音乐家们也因此有了激发创作灵感的新去处。从此“不在咖啡馆里,就是在去往咖啡馆的路上”。

在奥地利咖啡馆史上,“Cafe Daum”咖啡馆也很有名气。外界评说“该咖啡馆的历史就是奥地利的历史”。因此,这家咖啡馆成为很多奥地利人和国外游客最想去的咖啡厅之一。不少地位显赫的人更是在这里指定了自己的专座。

当时,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在咖啡馆里进行亲切的交流。物理学家马赫回忆说:“(来咖啡馆的)这些人对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昂。他们的讨论非常深刻,好像刀子一样尖锐。”

据说弗洛伊德就是在咖啡馆静坐时猛然间领悟到了梦的意义的。当时身为医生的他经常和一些圈外朋友们讨论文化、音乐、绘画、神话、戏剧,然后把这些知识要素结合起来,促成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不过,更重要的是咖啡馆成了他传播自己观点的理想场所。

奥地利的咖啡馆或咖啡屋不单纯是艺术家们会面的场所,也是一个传播新闻的空间。当时的咖啡馆很受欢迎,就好比图书馆的定期刊物室,在信息传播很不发达的年代,它为人们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1903年,奥地利还没有街头售报摊,人们不得不在家里或咖啡馆里看报纸。据说音乐大师贝多芬本来习惯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用60粒咖啡豆煮咖啡喝。可后来他也养成了每天早晨去咖啡馆喝咖啡,看《维也纳日报》的习惯。

20世纪初享誉西方的维也纳“咖啡馆作家”更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整个文学生涯。他们当时大都生活拮据,没有自己的客厅,所以每天在固定的咖啡馆相聚、讨论,结交同行,感受新的气息,跟常来咖啡馆的出版商和报纸编辑谈稿约和合同,还能使用在当时还很稀罕的电话。咖啡馆是他们的生活中心,创作基地,也是最能激发灵感的地方。他们的不少名篇巨著,不是在紧闭的书房里,而是长年累月在文友汇集的咖啡桌上写完的。他们几乎总是在午夜关门时自己把椅子放到桌上去的最后一批客人,有时还会结伴再去下一个关门更晚的咖啡馆,直到第二天清晨早报上市后才回家。他们宣称自己首先是咖啡馆常客,其次才是作家。去咖啡馆已经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成为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了。

注重生活品位的维也纳人有一个传统说法:在多瑙河边让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变更宗教信仰还难!人们从不轻易改变自己常去的咖啡馆,甚至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座位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忠诚的关系深藏于好客不倦的主人温暖的笑容,不用招呼,熟知自己脾气和嗜好的老侍应生端来的自己最喜欢的咖啡、特色的点心和最爱看的报刊之中。不必说谢谢,这些在一个正宗的咖啡馆里都是理所当然的,那种关系犹如忠诚默契的知己好友。偶尔身无分文也不会受到冷遇,从侍应生到客人都会慷慨解囊。有什么不平的心事也可在此一吐为快!只要一小杯咖啡就可以坐上一天,看报读书,跟人交谈讨论,甚至接连见两三批朋友。就算整晚对弈玩牌,侍应生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和不快,而总是微笑着送上一杯免费的水,这种传统在维也纳咖啡馆里至今犹存。咖啡馆的大家风度使得这里成为经济不宽裕的文人学者的乐土。

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一生在咖啡馆里汲取了无穷的养分。咖啡馆是他观察世界的地方,也是他慰藉心灵的场所。他留下了《同情的罪》、《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等不朽的文字。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维也纳歌剧院以及大街小巷中的咖啡馆。《傍水之家》使他一举成名,成为维也纳浓厚文化气息中一颗闪亮的新星。茨威格在咖啡馆的艺术氛围中接触了德布西、施特劳斯的音乐,读到了保罗·瓦雷希的文字。他也经常和另一个作家史奈勒相约到咖啡馆里阅读年轻作家的作品。“格林斯德(Griensteidl)咖啡馆”是他常去的地方。茨威格在《昨日之世》中写道:“许多很有才华的作家聚集在这里。咖啡馆里红黑夹杂的色调、木雕的墙饰、铜制的窗栏杆、打着蝴蝶结的侍者,一切都有着帝国的风味。”

曾经有一个出身于德国林茨的年轻人梦想成为一名画家。可他虽然从维也纳的庄严中得到了灵感,但却在美术学校的入学考试中落榜。于是,口袋空空的他成为了流浪者,开始了露宿街头的生活。每当兜里有了一点钱,他就会去“Imperial Care”或“Cafe de Lapera”咖啡馆读书、画画,或是同其他人兴致勃勃地讨论政治。不久之后,他感到无尽的空虚和挫败。在留下了几幅绘画作品之后,这个年轻人去了慕尼黑。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英国的文艺咖啡馆

英国比法国抢先一步引入咖啡。

法国在全世界人民的憧憬和赞美中创建了“波希米亚”咖啡馆这种独特的文化,而曾以“文艺咖啡馆”之名深受大众欢迎的英国咖啡馆,却在崇尚饮酒的俱乐部影响下逐渐衰败。咖啡作为大众饮品的位置,甚至曾一度被红茶取代。

1650年,当奥斯曼帝国还存在时,英国人雅各布(Lacob)在牛津大学开设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雅各布咖啡馆。四年后,他又在牛津开设了第二家——约翰逊咖啡馆(Cirques Johnson)。可由于当时咖啡的供应并不顺畅,咖啡业没有形成体系。

在雅各布咖啡馆开业两年后,英国商人鲍曼(Bowman)和他的仆人帕斯卡·罗希(Pasqua Rosee)在土耳其港口迷上了咖啡的味道,开始进口咖啡。鲍曼在英国康希尔(Comhill)开设了咖啡馆,具体位于牛津和伦敦中间的圣米歇尔谷(St.Michael’s Alley)。他给咖啡馆命名为“天使”,并委托他的仆人罗希帮助打理。虽然雅各布咖啡馆是在英国开设的最早的咖啡馆,但英国人却认为只有设在伦敦的咖啡馆才称得上是英国最早的咖啡馆。所以“天使”咖啡馆被公认为伦敦最早的咖啡馆,成为随后出现的很多家咖啡馆的楷模。

“天使”咖啡馆的成功离不开咖啡广告给英国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仆人罗希是在希腊出生并长大的,他对咖啡十分了解。他认为,要想扩大影响,搞好经营,最重要的就是让大家了解咖啡。他为此印制并发放了很多传单。在第一份传单上,他这样总结咖啡的用途:“咖啡达种饮品对身体没有任何害处!它充满东方的香气,沁人心脾!它不仅对结核、水肿、坏血病、流产、淤血有疗效,还可以醒神,增强心脏活力!”虽然人们不会百分之百相信传单的内容,但是广告的确发生了效果——咖啡馆的生意蒸蒸日上。与之类似的咖啡馆也紧随其后,陆续出现在伦敦的各个角落。

之后出现的很多咖啡馆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老主顾。不久后,在牛津的另一家咖啡馆“迪尔雅地”,最早的文艺小组诞生了。自此,咖啡馆正式成为学士文人们的聚会场所。

1659年,在位于New Palace公园附近的咖啡馆里,举行了由学士文人和清教徒们参加的最早的以文会友的聚会,称为“文友会”。这个文友会借用咖啡馆主人的名字称为“迈尔斯”,又叫“罗塔”咖啡俱乐部。这个俱乐部里以维尔德曼(Wildman)和亨利·布兰特(Henry Blount)等清教徒,保皇派人士为首,包括著有《失乐园》的盲诗人弥尔顿和后来成为生命保险公司创始人的威廉·波特博士等人。作为以“相互协商原则”为基础的一个######,“罗塔俱乐部”十分激进,在当时非常有名。会员们每次激烈的论战之后,会把各自的意见收集到箱子里来表决。这个做法后来促成了英国投票箱的问世。

亨利·布兰特是咖啡和咖啡馆的狂热爱好者,人们把他称为“咖啡馆之父”。他把咖啡的土耳其式称呼“咖普拜”(Kaveh,Kehve)改为英式叫法的“Coffee”,这便是我们今天咖啡通常叫法的由来。

1675年,亨利出版了名为《为咖啡馆辩护》的小册子。书中对咖啡馆优于酒吧的原因,作了如下说明:

第一,经济负担小。在咖啡馆里只花上一两个便士就可以拥有两三个小时以上的幽静空间,可以享受暖炉带来的舒适温馨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可以潇洒地高谈阔论!

第二,可以振作精神。

第三,可以调整情绪。除了咖啡馆之外,在傍晚的一两个小时内,年轻的绅士和店主到哪儿能找到比咖啡馆更好、更让人开心的地方呢?

作为有利身心的安乐窝,咖啡馆使人体会到奉献精神和淳朴带来的快乐。咖啡馆是一个富有修养的殿堂,也是免费学习文人言论的学校。

1660年王室复辟以后,以“罗塔俱乐部”为代表的很多聚会都解散了。只有咖啡馆始终保持着政治讨论场所的特点,这为以后英国诞生文艺咖啡馆打下了基础。

查尔斯二世曾经称咖啡馆为“妨碍治安的温床”、“懒人和无情者的地下根据地”,并为此下达了废止令。女人们则认为咖啡会破坏男人的生殖能力,导致断子绝孙,因此曾向政府请求下达禁止饮用咖啡的命令。然而,即便在种种不利说法的打击下,咖啡馆依然继续保存并发展了下来。即便伦敦发生大火灾时,甚至在可怕的黑死病席卷英国时,它依然存在,而且愈发繁荣。

英国的咖啡馆发展十分迅速。16世纪90年代末,仅伦敦一座城市就有2000多家咖啡馆。甚至于那时的货币单位“便士”也是以一杯咖啡的价格为标准制定的呢。所以,英国的咖啡馆也称为“便士大学”。迄今为止英国最具代表性的保险、银行及证券公司——劳埃德公司就是由咖啡馆发展而来的。1688年,劳埃德开设咖啡馆,在那里向欲租用船只的顾客提供已参保过的船只名单。这一举措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他后来转入金融业的基础,成为颇具代表性的成功范例。

英国咖啡馆之所以这样昌盛,主要是由于当时咖啡馆是各阶层人们摆脱社会束缚、自由会面的惟一场所。在这里,无论是学生、传教士,还是陌生的游客,都可以花很少的钱喝一杯咖啡,听到世界各国的政治状况和最新的消息,还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英国的文艺咖啡馆

英国的文艺咖啡馆因诗人兼剧作家约翰·德莱顿的推动而走入全盛时期。德莱顿主持的威尔斯咖啡馆的咖啡聚会确立了从出版界到文学界的新的文学鉴赏标准,为最早的现代出版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咖啡馆内的自由辩论则成了早期中产阶级媒体如《清淡》、《旁观者》、《卫报》等的思想萌生之地。

1660年,德莱顿出名以前就一直在柯文特花园的“威尔斯咖啡馆”里和朋友们一起探讨文学。在他成名之后,很多文人来到威尔斯咖啡馆听他高谈阔论,或者拿自己的作品向其讨教。

德莱顿的房间里随意摆放着桌椅,房门总是开着,无论什么人都能很容易地接近他。他总穿着制服,举止怪异,很多人称他为“制服疯子”。可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的作者)证实,这个“疯子”使他的写作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其他得到德莱顿指点,从中受益的人还有很多。

令人遗憾的是,1700年德莱顿去世后,威尔斯咖啡馆渐渐失去了文艺咖啡馆的光环,变成了赌徒们的据点。

后来,乔纳森·斯威夫特与爱迪生(伯顿咖啡馆的主人丹尼尔·伯顿是爱迪生夫人的仆人,咖啡馆真正的主人是爱迪生)、英国女王的外科医生兼著名评论家阿布斯纳特(Arbuthnott)博士、才华横溢的诗人蒲柏和新闻记者理查德·斯莱尔等人一起,结成“伯顿咖啡馆文艺同盟”。

在这些人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蒲柏是出了名的咖啡赞美论者。乔纳森对咖啡甚至可以说是痴迷。蒲柏也对咖啡有着极大的热情,他曾这样讲道:“咖啡能使政客更加贤明,就算闭一只眼睛也可以准确洞察事物。”

  美国咖啡及咖啡馆

资料显示,1607年,维吉尼亚的发现者是英国人约翰·史密斯船长,也是他把咖啡引入北美的。当时,人们把咖啡描述为“一种掺入了蜂蜜和肉桂的饮料”。

北美有关咖啡的最早文献记载始于1668年。在当时的纽约,咖啡代替啤酒成为早餐中的主要饮品。15年后,也就是1683年,纽约出现了最早的咖啡交易市场。

美国最早的咖啡馆是“伦敦咖啡馆”(London Coffee House)和“古特雷得咖啡馆”(Guttertdge Coffee House),它们1691年成立于波士顿。

纽约第一家咖啡馆,是1696年开设的“国王徽章”(King’s Arms)咖啡馆。1700年,费城最早的咖啡馆——“耶咖啡馆”(Ye Coffee House)成立,大受欢迎。那时,咖啡馆诚然是卖咖啡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人士是从英国来的清教徒,所以很多人还是选择在咖啡馆里喝红茶。

当时,由于英国对出口到美国的红茶征收过高的关税,1773年,波士顿“绿龙咖啡馆”召开了“波士顿茶会”,策划并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他们烧毁了港口装载红茶的英国商船。“让波士顿前海成了一个红茶杯”。这件事成了美国人改变喜好的一个重要契机,喝咖啡成为了一种爱国行为。咖啡也从此取代了马斯特(Must)啤酒和红茶,逐渐成为美洲人的主要饮品。

1730年,在百老汇大街诞生了咖啡交易所,成为重要的咖啡交易中心。该所后来被“Mercharits’ Coffee House”吞并,最终于1784年发展成为纽约银行。

1808年,美国人模仿英国伦敦“劳埃德咖啡馆”兴建了一所七层的豪华咖啡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咖啡馆。但仅仅十年便毁于一场火灾之中。

美洲的咖啡馆不同于欧洲的咖啡馆,这里是保守派人士聚集的中心,而不是激进人士,共和党人或者文学人士的天地。在一些缺少公共建筑的城市,咖啡馆常常是市政议员开会或者进行审判的场所。

1886年,根据田纳西州什维尔一座宾馆的名字,咖啡销售商Joel Cheek给自己经营的一种畅销咖啡取名为“麦斯威尔”,麦氏咖啡从此诞生,至今仍然行销全球。

1970年,Auden Booker、Jerry Baldwin、Jeb Siecle三个人在美国西雅图合伙创办了一家名为“Starbucks”(星巴克)的高级咖啡店。店名取自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小说《白鲸》中主人公——“裴廓德号”(Pequod)捕鲸船上的大副斯达巴克的名字。星巴克由小咖啡馆起家,如今已发展成国际最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在美国,星巴克是仅排在波音公司之后的纳税大户。

在星巴克创建之初,三位合伙人对咖啡豆的精挑细选几乎到了百般挑剔的地步,这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股东之一的Jeb Siecle甚至亲自到咖啡原产地选购咖啡。很快星巴克的购货原则便得到众多咖啡爱好者的热烈支持和拥护。1972年,星巴克开设第二家分店。与此同时,Jimmy Reynolds加盟星巴克,成为第四位股东。同年,星巴克购进二手烘焙机,开始自行烘焙咖啡,经营模式开始向意式浓缩咖啡馆转换。星巴克从此走上了自行生产咖啡并将其产业化的道路。

不过,星巴克之所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还应归功于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1982年,企业家霍华德·舒尔茨加盟星巴克。此前,星巴克只是一家在西雅图生意比较兴隆的普通咖啡馆而已,在各地一共只有六家分店。

霍华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不遗余力地制定了一套套使星巴克所有一切都商品化的方案并努力使之贯彻下来。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将星巴克所有菜单高档化、多样化;规定热饮用橙色或红色,冷饮用天蓝色;把菜单放在咖啡厅的各个角落,以便顾客随手便可拿到;培训员工,使之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安排在咖啡馆的各个角落,以便随时为顾客解答与咖啡相关的问题。对意大利浓缩咖啡,霍华德尤其倾注了更多心血。其中,拿铁咖啡备受消费者青睐,有很多人甚至将星巴克称为“伟大的拿铁”。

为吸引更多顾客,星巴克每到一个纪念日都会有新产品上市。此外,星巴克还根据顾客的兴趣和品位,对产品进行不同包装,尤其在咖啡包装袋的设计上,着重体现西雅图充满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城市特点。还将店面基本色调统一为象征智慧的草绿色,以此激发顾客的消费欲。

不仅如此,星巴克还与美国最大的图书连锁店鹿诺(Barnes & Noble)合作,在书店的各个角落开设“星巴克咖啡角”,为读者创造一个文化和咖啡水乳交融的空间,也为星巴克的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创造了一个自然而亲密的接触机会。另一方面,星巴克制定战略,把长远目光投向包括希尔顿大酒店在内的各大星级大酒店、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客机甚至普通超市。

1987年,霍华德·舒尔茨成功买下星巴克,成为名副其实的星巴克总裁。截至1992年,星巴克在美国的连锁店突增到160家。同年,星巴克股票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市。舒尔茨将股票为星巴克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全都用于拓展连锁店,使得星巴克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拓展。1994年,在投资者的协助下,连锁店发展到1300家!接着,星巴克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相继在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开设分店,紧接着又把目标指向中国。

1992年星巴克股票上市后,其股价迄今累计涨幅已达3500%,市值从4亿美元增至今年的150亿美元,被福布斯杂志选入“百年发展最快的全球知名品牌”。现在,星巴克在全球的咖啡厅数量接近8000家,相当于1992年的48倍。12年前,星巴克只在美国几个州有咖啡厅;现在,星巴克的咖啡香味已飘到几乎每一个州。最多的一个州——加利福尼亚州——开有1400多家。它所倡导的第三生活空间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