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时丽:我的卡布基诺与情人一起喝咖啡

(2009-05-19 18:43:29) 下一个

时丽:我的卡布基诺与情人一起喝咖啡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

黯淡的灯光里,忧伤和冷漠在交替着徘徊。一杯苦涩的咖啡,一首悲伤的音乐,一切都沉浸在苦的旋涡里。所有的感触,所有的心情,全溶化在这杯又苦又浓的咖啡里,让这苦涩的感觉渗入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望着这杯棕黑色的液体,想把所有的惆怅烦恼都放进里面,默默品尝着它的苦涩和忧伤,让心灵被这苦的感觉一层层地包围着,慢慢释放自己所有的烦恼。

一杯经过岁月提炼出的咖啡,既有苦涩也有它的醇香。人生就像一杯咖啡,有苦也有令人回味的甜蜜。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耐人寻味的生活只能慢慢去体会。苦只是一个过程,溶解它需要的只是时间。

初春的午后,冲一杯咖啡,倚在窗边看风儿摇曳的绿树,心沉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思想却延伸得很远,故人故事如烟如雾渐渐飘远,只有咖啡幽幽飘香如故。细细品味着咖啡的滋味,那其中的苦,其中的甜,其中的香,其中的酸,竟然也如人生一样五味俱全。

咖啡,就好像人生,虽然我们可以加入牛奶和方糖,但不管我们怎样调配与平衡,却始终带有那么一丝苦涩的味道,苦心积虑的咖啡更加深了我们对人生的种种回忆和思考。当然,苦中有甜,滋味百变。

人,都是孤零零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孤零零地离开这个世界,但人生过程中可以不是孤零零的,因为人人都要加进去牛奶和方糖。牛奶和方糖,那是快乐和幸福,那是成功和收获,那是我们人生中休戚相关的至亲爱人和亲朋好友。

耐人寻味的咖啡,耐人寻味的人生,我们必须慢慢去品味,去领悟。

请你也来一杯咖啡吧,品一品那其中的味道……

(品味咖啡就像品味人生,耐人寻味的生活只能慢慢去体会。苦只是一个过程,溶解它需要的只是时间。)

  感悟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苦口的黑咖啡。每个人都哭泣着出世,我们是带着眼泪来到世上,而不是带着笑容来到这个世界的。正如黑咖啡的颜色就像我们的苦恼那样是黑沉沉的,没有光亮,也就看不到黑沉沉的尽头。如果只能面对自己最丑恶最烦恼的一面。我想我们无心再去品尝第二口黑咖啡。

于是,在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找寻着爱,找寻着亲情和友情。我们渴望有一分爱来缓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恐惧,也需要一分爱来擦干眼泪,鼓起走进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我们的爱就像纯白的牛奶一样,能洗去我们的苦恼和烦忧。而友情之爱会渐渐流进我们的内心,于是生命也不再显得是那么单调和脆弱,也不会只是一味的苦涩和阴郁!这如同又是一次新生命的诞生,那么精彩和充实。

当自己真正体会了这份滋味的可贵后,你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爱和快乐,那正好像一杯加了奶的咖啡,芬芳馨香叫人久久回味!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杯苦口的黑咖啡。)

  咖啡里面别样的孤独

曾有人把人生比为咖啡,那无非是以此况味来指喻人生之苦,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以为咖啡应该不是真正意义的淡淡的孤独或些许落寞情绪的代名词。

咖啡屋不同于茶室和酒吧。它没有茶室的随意,也少了酒吧的张扬。咖啡屋更多的是表现出低调和内敛,就如那悠沉的音乐,那黯淡的光线,那低低细语。因此,喝咖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一个与你知心的伴侣,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否则宁可独自一人。闲暇时约上好友去咖啡屋坐,不仅仅是为了咖啡,更多地是想触摸繁忙的生活里我们遗忘了的自己的心情。在这个“速溶”的时代,在讲求效率和快捷的城市里,只有在咖啡屋,你可以沉溺于一种感觉,从容地面对时光的流逝。

我的很多朋友都爱喝浓咖啡,尤其钟爱现磨现煮的蓝山,不加奶,不放糖,用他们的话说,只有细细品味这样的斋咖,才能感受它原本的香醇。苦苦的味道弥漫过齿舌之间,回味满口的余香,会不由自主地浸润在孤独的情绪中。这种孤独不同于“众人熙熙……我独泊兮”,“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因为那是属于感时忧世的孤独,它大气,具有崇高感和历史感,不是氤氲着浓郁咖啡香味的场所承载得起的;咖啡屋的孤独只属于个体,一种特定场合的特殊心情而已,它甚至不让人痛苦,只是柔软而透明,似有若无。柔和的光线,温馨的气息,忧郁的怀旧音乐,眼睛看着窗外或某处,却未必在看什么,任思维在脑海里随意游荡,不知不觉悟得人世轮回的真情。

喝咖啡是一种品味和享受,孤独也是一种品味和享受。我在咖啡里面寻找了这样的孤独。

(喝咖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找一个与你知心的伴侣,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否则宁可独自一人。)

  office 咖啡文化

有数据表明,当今中国人的咖啡消费量正逐年上升,这显示着一种文化的形成。但我认为,中国的咖啡文化还尚未形成。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不少法国人担心战争会影响日用品供应,他们跑到超级市场抢购得最多的“紧缺物资”就是咖啡和糖。对比之下,喝茶喝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咖啡不可能成为生存的基本物质,它仅代表一种情调,这也只有在物质消费达到一定充裕的程度之后,否则是不可能将它作为精神享受的。

一天在办公室偶然听见几个人谈话:“下班后去喝些什么?”“卡布基诺。”“真俗。”卡布基诺怎么俗了?细问起来,原来是因为它普及程度太高,显得没格调。我觉得,这是对咖啡文化的一种扭曲,大凡文化都要经历从技术到艺术再到精神的发展过程,文化不是以一种时尚标签来表明自己的品位的。

大多数白领对咖啡的热爱源于一种越来越清醒的认识:我们正生活在一辆叫做“疲于奔命”号的生活列车上,而喝咖啡既可以优雅地释放“压力”,同时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彼此交换信息的借口。在这种热爱的背后潜伏的是对悠闲的认同,是对办公室规整生活的小小反叛,也可算是一种办公室咖啡文化吧。

(喝咖啡既可以优雅地释放“压力”,同时又为人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彼此交换信息的借口。)

  我的爱尔兰咖啡

一直以为爱情也可以用咖啡来表示,刚开始入口感觉强烈,再细品却更加回味悠长、细致复杂,无怪乎有人能从中品出甜,有人却只能品出苦。当然这也可以说完全是看你对爱情的态度和你在爱情中是否想得开。但爱情往往是没有道理的,很少能让你有想得开的时候。很喜欢喝星巴克里的卡布基诺,经常会幻想和一个钟爱白棉布裙子,一头长发的女孩对面而坐,直视她的眼睛,读出青春年少的秘密。

喜欢咖啡的味道,事实上却不敢将它饮个够,因为它对我的作用过于明显,一杯足够让我晚上辗转反侧,但我偏偏喜欢看它在杯子里搅动的模样和那浑厚的颜色,随着金属勺子轻轻的搅拌,慢慢旋转、旋转,一种厚实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体会到了冥冥中前世今生的轮回。如果此时正值午夜时分,又正好有一位男主角或者女主角,手拿一杯咖啡,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再有一点昏暗的灯光相伴,这似乎就构成了一个故事的开始。我幻想有这样一个故事的开始,充斥着暧昧的感觉。

最近疯狂喜欢上了爱尔兰咖啡,喜欢咖啡美酒恰到好处的融合,其中的原因是看了蔡智恒的那篇《爱尔兰咖啡》,整篇的故事充满了温馨,让人怀念久久。据说,爱尔兰咖啡是由一位在柏林机场工作的酒吧服务生为了一位心仪的空姐调制出来的。当他第一次替她煮爱尔兰咖啡时,因为激动而留下眼泪,因为怕她看到,所以他就用手指将眼泪擦去,然后偷偷地用眼泪在爱尔兰咖啡杯口画了一个圈,这就是第一杯爱尔兰咖啡的味道,带着思念被压抑许久后所发酵的味道,里面加着爱的眼泪,适合思念和怀旧的心情。

我喜欢爱尔兰咖啡,但不希望也决不要加眼泪,我想那滴眼泪也正预示着思念的绝望。思念和火车不一样,思念只有一个方向。爱尔兰咖啡可以流传下来,但那个服务生永远没办法让他心仪的空姐体会那份苦心。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人接受不了,或许是我太幼稚,就像我不必非要接受黑咖啡一样。我承认我怕苦,所以不接受的事情不想去理会。反正我可以在咖啡里加奶、加糖甚至威士忌,即使有人会就此说我没有品位。我更可以像猫一样保持我的慵懒、任性和无所谓,就像咖啡所带来的微妙而苦涩、香浓的感觉,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当思念之潮来袭时

咖啡的芬芳搭配烈酒的浓醇

将在凛冽的冬夜

让你在幸福中一路温暖到底

(就像咖啡所带来的微妙而苦涩、香浓的感觉,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现代都市里的速溶咖啡爱情

卡布基诺咖啡,是意大利最享盛名的花式咖啡,风靡全世界。香、甜、浓、苦的滋味充分表现了一种热情与浪漫,值得在慵懒的午后,舒舒服服来上一杯。“充分洋溢着南欧风情的浪漫咖啡,上层起泡的鲜奶,可温和意大利咖啡的强烈浓苦,使口感香醉,是当今最流行的花式热咖啡。”这是一家咖啡厅的“浓情冰咖啡”的广告画。我之所以将它抄下,不是因为我想做一名咖啡推销员,也不是我在收集各类咖啡的说明词作一番深入的研究,而是觉得现代都市正进入一个咖啡爱情的时代。

现代都市里的爱情是咖啡爱情。我这样说的理由,不仅因为当今都市的时尚男女之间的故事好多都发生在酒吧、咖啡馆里,还因为这些故事大都具备了咖啡的特色:香醇可口而又便捷,洋溢着浓情蜜意的浪漫情怀。

我曾经参加过一对时尚男女的婚宴。婚宴设在一家豪华的星级饭店,整个餐厅装潢考究,处处透露出一股异国情调。那天宴会上,新郎全身西装革履,新娘是一袭玫瑰红的露肩吊带裙,迷人、性感。当我从邻座得知男的来自北方而女的是江南水乡人,相识才三个月时,很是惊讶和感兴趣。婚宴开始后,一群青年人起哄,要他们说说是怎样认识的。新郎望着新娘笑了笑,说:“我们是在咖啡厅认识的。”接下来是新郎新娘献歌。当大厅里的VCD响起煽情的音乐,他们合唱的正是那首“只要曾经拥有,又何必天长地久”的经典老歌。

婚宴结束时,已是深夜。我独自行走在暮春的大街上,都市的主要街区依旧灯火通明。透过一家家酒吧、咖啡厅晶亮的玻璃门窗,我看见里面坐满了时尚男女,他们手里握着晶莹的高脚杯,正饮啜和陶醉着咖啡的浓情,上演着一出出咖啡爱情。

当我这样描述时,我感到似乎触摸到了都市的脉搏。我们的都市弥漫着咖啡的香味。在今天的现代都市里,你如果对时尚男女说梁祝的故事,说爱情如红豆,会遭来他们不屑一顾的眼神和大为惊讶的感叹:“都什么年代了!”就像你请他们喝茶,他们会说“有咖啡吗?我们喝的是咖啡,现在是咖啡时代”一样。他们已经割断了《诗经》和唐诗宋词中一脉相承的爱情脐带,他们是被流行爱情歌曲养大的时尚一代。

正如同一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那样:“只要今天快乐,别管明天的烦恼。”现代都市的爱情就像一杯香醇咖啡,既看不见焙、烤、碾这一系列的制作,又有舒舒服服的香味浓郁的口感和享受时尚的优雅浪漫,犹如是一篇不重主题的随笔小品,便捷如速溶咖啡。

(这些故事大都具备了咖啡的特色:香醇可口而又便捷,洋溢着浓情蜜意的浪漫情怀。)

  咖啡不加糖

记得保罗·福塞尔在《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里有这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嗜好甜东西是下层贫民的生活习惯之一。看来,如果喝咖啡不加糖的话,一下子就会使自己的社会等级和生活品位上升好几个层次,于是,咖啡不加糖,就像牛排只要四成熟一样,已成为小资的一个时尚标准。

常常在电视电影里看到这样的镜头,时尚慵懒的小资们在酒吧要威士忌的时候,喜欢用译制片配音演员那种口吻不厌其烦地说:“加两块冰,最好再兑一点干姜水。”而在咖啡馆里要咖啡的时候,则又流行以略带不耐烦的口吻提醒服务生:“不加糖对了,也不加奶。”

小资们的一句“不加糖”,顿时使那些按部就班地加糖加奶的人们显得没有见过世面,那些加了肉桂或者榛果粉的人们更是自惭形秽,仿佛自己从来没有喝过咖啡。

据说,“不加糖主义”是最酷的一种喝法。因为只有不加糖不加奶精的黑咖啡,才能彻底保持咖啡本真的灵魂——那种纯粹的、浓郁的、醇厚的苦,充分享受到咖啡因的苦,单宁酸的涩以及咖啡豆糖分所溶解的甜的自然均衡味道。所以,不会喝咖啡的人才加糖加奶呢!

不过,动不动就咖啡不加糖,有时一不留神也会弄巧成拙。

有个笑话很有意思。一天,三位先生在一家酒店的大堂吧坐下,服务生过来招呼他们:“请问先生需要点些什么?”第一位先生说:“来杯咖啡吧,不加糖。”第二位先生说:“哦,咖啡,不加糖,也不加奶。”第三位先生看前边两位不加糖不加奶的,也学着人家的样子,流露出一脸厌倦的神色,以老咖啡客所特有的那种老到,懒洋洋地说:“哦,我什么也不加!”结果,服务生给第一位先生端来一杯不加糖的咖啡,给第二位先生端来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给第三位先生端来一杯不加糖不加奶甚至也不加咖啡的空杯!

这当然是开玩笑,但矫揉造作的咖啡不加糖,有时真的会引出笑话来。

事实上,即使你真的喜欢不加糖的咖啡,也不必那么啰唆地强调不加糖也不加奶,你直接告诉服务生“我要黑咖啡”就可以了。

(咖啡不加糖,就像牛排只要四成熟一样,已成为小资的一个时尚标准。)

  中法两国的咖啡文化

在中国,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时每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饮着咖啡,它逐渐与时间,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遍布各地的咖啡屋成为人们交谈、听音乐、休息的好地方,咖啡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无论是新鲜研磨的咖啡豆,还是刚刚冲好的热咖啡,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令人沉醉。品味这一沉醉的方式很多,如意大利特浓咖啡(Espresso)、卡布基诺咖啡(Eappuccinc)、拉泰(Latte)、风味咖啡等都是人们喜爱的品种;它们为北京、上海以及中国其他大城市经常光顾咖啡屋的人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有数据表明,中国的咖啡消费量正逐年上升,有望成为世界重要的咖啡消费国。而今,出产在中国土地上的云南咖啡,以其高品质、低价格,将推动这一时尚的潮流。云南咖啡正在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咖啡品牌,并正促进着中国自己的咖啡文化:请您也来一杯咖啡吧,这是生活的味道!

曾听说法国人一度由于咖啡缺货而少喝了咖啡,马上就见打盹的人多了起来。说来好像夸张,但法国人嗜咖啡倒是千真万确。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法国也是参战国之一,当时不少法国民众担心战争影响日用品供应,纷纷跑到超级市场抢购。此事连电视台也惊动了,当镜头对着手提怀抱“紧缺物资”的顾客时,却发现他们拿得最多的竟是咖啡和糖。此事一度成为当时的大笑话。

有趣的是法国人喝咖啡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是讲究环境和情调,他们大多不愿闭门“独酌”,偏偏要在外面凑热闹,即使一小杯的价钱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而且他们也不是匆匆喝完,而是慢慢地品,细细地尝,读书看报,高谈阔论,一喝就是大半天。法国人养成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地表现着一种优雅的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惬意。这是法国人的一种独特的咖啡文化。正因为如此,法国让人歇脚喝咖啡的地方可说遍布大街小巷,马路旁、广场边、河岸上、游船上,甚至埃菲尔铁塔上。而形式、风格、大小不拘一格,有咖啡店、馆、厅、室。至于最大众化、充满浪漫情调的,还是那些露天咖啡座,那几乎是法国人的生活写照。难怪注重品味的法国人有一个传统说法,在塞纳河边叫人换一个咖啡馆也许比换一种宗教还难!喜欢品咖啡的常客不仅决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咖啡馆,连来咖啡馆的时间和坐在哪张咖啡桌上的习惯都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忠诚当然也体现出好客不倦的主人,不用招呼,那些熟知自己常客脾气和嗜好的老服务生也会端来他最喜欢的那种咖啡,配上一盘特色点心,甚至还会随手带来他最爱看的报刊,而且不必说谢谢。因为这些服务内容在一个正宗的咖啡馆里都是理所当然的。

看来,法国的咖啡文化比中国更为地道和丰富。但咖啡并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国度,咖啡文化自然会带上本国的特色,就好像中国咖啡文化中较多的理性和法国咖啡文化中较多的浪漫。

(请您也来一杯咖啡吧,这是生活的味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