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华尔街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个人资料
正文

茶之梦 (四篇)

(2009-05-19 07:27:43) 下一个

茶之梦

忆明珠 节选自《上午咖啡下午茶》

  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至于“不可一夜无此君”。许多人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则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得安适。半夜醒转还要喝,否则口干舌燥,断难重新入睡的。民间说法:茶,可以明目,可以清心。我的经验除了这些功效,茶还可以滤清梦境。我善于做梦,年轻时夜夜有梦如花。老来仍多梦而不衰,只是梦境渐趋清幽旷远,所谓“归绚烂于平淡”也。偶尔有恶梦惊扰,细细排查,大都是睡前疏忽了喝上几口茶的缘故。有位医生对我的茶可滤梦之说,报以轻蔑的微笑,说:“你肝火太旺了吧?”痴儿不解,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我不喜欢红茶,无论怎样名贵的红茶,“玉碗盛来琥珀光”——我嫌它太像酽酽的酒了。我不怕睡过去,但怕醉过去,我宁要梦乡而不愿坠入醉乡。还拒绝花茶,因它的香是外加,是别的花的香。就像一个被脂粉擦香了的女人,香是香的,香得刺鼻,却无一点女人自身的气息了。奇怪的是,女人们不但喜欢涂脂抹粉,且又往往喜欢吃花茶,难道还嫌她们外加的香不够多的吗?

  我只饮用绿茶,一因它的绿,绿是茶的本色;二因它的苦,苦是茶的真味。闻一多诗云:“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我断定他这壶苦茶必是绿茶。是绿茶沏出的一壶苦;同时又是苦茶沏出的一壶绿。这茶却又是清淡的,是清淡的绿与清淡的苦的混合。一壶春茗在手,目中有绿,心中有苦,这才能进入境界,成为角色,否则,终不能算作茶的知音。

  这里顺便说说,我极叹赏闻一多的这句诗,可题上画幅,可镌入印章。郭小川诗有“杯中美酒,盘中水饺”八字,亦佳,但只宜题画而不宜入印。新诗以句胜者凤毛麟角,远不如古典诗词的警策。这或许由于古典诗词以句为造境单位,而新诗造境动辄以段、以节,空大其壳,经不起单摘。此中利弊,似颇需诗人们善自斟酌。

  现在再回到茶上来。吃茶正式成为我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至今已积有三十余年。换句话说,我的下半生是被茶的绿和苦浸透了的。十年“文革”浩劫,也不曾间断这绿和苦的浸透,真是个奇迹。当然,这该归功于我的妻子,她像数算着一颗颗珍珠似的,谨慎地数算着当时勉强维持一家最低生活水准的那点点费用,尽最大努力保证供应了我那“一壶苦茶”的“粮食”。记得深更半夜里,突然停电了。她从哪里摸出半截红烛,点上,又为我重沏上一杯茶,这情景,很容易调动诗兴。但,她这是为了让我不误时限,赶写出明天就要交上去的“认罪书”啊!我是在写着“认罪书”的时候,在半截红烛的光照之下,凝视着手边的那杯茶,才感悟到茶的绿,不但是茶的本色也是生命的本色;而茶的苦,不但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啊!“认罪书”一遍遍地写着,我却仍有着一夜夜的安睡。这么说,茶可以滤清梦境,安人魂魄,又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呢?

 
茶之梦 二

梦回唐朝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从生活到艺术,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都与茶有着紧密联系。当年有人对乾隆皇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涯。一片茶叶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共同作用于茶文化,相融在一片片茶叶上,赋予了茶以道德、艺术和人生的意蕴,因此也有了茶的精彩纷呈。

茶是青春的涅。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生命的热爱、对永恒的追求,导致了茶文化的诞生。道家宁静淡泊的心态造就了茶文化静虚超脱的本性,人们对道家思想如痴如狂的追随,使饮茶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但其核心却是儒家的思想,儒家从“性洁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赋予了“以茶可雅志”的人格理想。认为饮茶可以自省,可以清醒地看待自己,正确地对待他人,其深层仍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饮茶中的表现。佛家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的传播、美学境界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们对茶的热爱往往体现了一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三五好友在一起饮茶聊天,实际上就是赴一次心灵之约。唐代的陆羽认为“茶性俭。”(《茶经.一之源》)真正喜爱饮茶的人应该是“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五之煮》)诗人韦应物也曾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喜园中茶生》)宋代的欧阳修以茶喻德,以此歌颂人的高贵品质:“岂知君子有常德,不改旧时香味色。”(《双井茶》)表达了对茶的一种信仰。并通过饮茶来超越现实,超越烦恼。当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曾讲:“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莽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世事难料,福祸相倚,人们在饮茶中使自己的灵魂得以短暂歇息。

饮茶是一种闲情雅致,也是一次浪漫的精神和文化之旅。儒家主张“中庸之为德也。”(《论语.雍也》)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强调为人处事要合乎中道,恰如其分。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体现了对儒家精神的深刻把握。道家也是主张“和”,二者虽有不同,一个呈现自然,一个呈现人性;一个顺应自然,一个拓展文明,但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佛家则主张“应无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强调人心应该像镜子一样,物来斯应,物去则空,而不可过于执着和沉迷。通过饮茶来明心见性、把握现境、随缘自适,感悟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摆脱生命的贫乏和物欲的牵累,让明镜止水般的心涵容、辉映万事万物。“插脚红尘已是颠,更求平地上青天。”(陆游《鹧鸪天》)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既随时随地投入全部感情,立处成真,又不失本心的虚明澄澈。就像古井无波,存在而超越,不忘人性而超乎人生。在一花一草中洞察存在的真相,证得生命的永恒。

茶之梦 三

  有人在桃花源品茶之后漫步竹径,细雨清风之中,竟觉得说不定在这小径深处,会意外遇上解甲归田的陶渊明……这样的异想天开,实在是茶带来的幻梦之乐。

  说到茶与梦,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东坡梦泉。苏东坡在元佑四年到杭州时,曾作《参寥铭》:退守斯泉,一谦四益。余道闻晚,梦幻是身。真即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夫求何信,实弊汝神。

  所谓“真即是梦,梦即是真。石泉槐火,九年而信。”说的是苏东坡亲身经历的一件奇事。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与诗僧道潜(号参寥子)友情非常深厚。后来苏东坡谪居黄州,某晚梦见道潜携诗来见,似乎是一首饮茶诗,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两句:“寒令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东坡问道:“火可以说新,泉为什么也能称新呢?”道潜回答:“因为民间清明节有淘井的习惯,井水淘过了,所以泉水就是新的。”九年后,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在寒食那天去道潜卜居的孤山智果精舍,只见精舍下有一泉水从石缝间潺潺流出,是刚刚凿石而得到的,泉水清澈甘洌。道潜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此情此景,和九年前梦中的情景完全一样。谈诗论茶之梦,九年后竟然应验,苏东坡大为惊奇。

  像苏东坡这样文化修养极为深厚、感悟力极强的人,可以借助茶获得非现实的时空感觉,并且通过对人对己的心理暗示将它实现,这可能是这则趣闻惟一合理的解释。

  人世有太多的龌龊,所以需要茶的清洁;人世有太多的缺憾,所以需要茶的圆满;人世有太多的无奈,所以需要茶里的舒缓从容、无边自在……饮茶带来的特殊时空感是虚幻的,又是真实的,它广阔无限,澄清无尘。

茶之梦 四

我的生命
在离开孕育我的枝头的那一瞬间
就已经凝固
在这枚小小的绿色的叶片中
 
经历过重重热与火的考验
我的生命已化成一个美丽的梦
蕴含在这片墨绿的躯体之中
 
经过发酵
梦的气息更加浓烈了
我常常梦见我那碧绿的前身
渴望释放我躯体中那无尽的青春活力
 
终于有一天
我勇敢地投入了水的怀抱
在这片纯净的温暖中
我悄悄地绽放自己
一点点,一片片
尽情地舒展
 
渴望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
我已化作一缕清香
伴随着你的呼吸
和你融合幻化为一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