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三集, 第一二四集)

(2009-02-06 20:00:23)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三集)  2001/1/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3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三集)  2001/1/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3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三段:

  【丙、至於研究办法】

  这一段讲方法。

  【於经文长者,必先识其纲领,大段章节,克定进度,恭恪从容,终始莫懈。研究要领,略举其端凡十:】

  经文短的,它的段落、层次很容易看出来;经文长的,就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学经,对於大部的经论,我们要放在後面,从小部经学起;或者稍微长一些,不要超过两万字的,这样的经文我们学起来非常方便,像《金刚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这是比较容易。如果像《法华》、《楞严》就太长了,我们初学的时候确实会非常困难,经文太长;它一部经的文字差不多都在六万字左右,六、七万字,我们辨别它的段落、层次、章法、结构,都不是初学人能做得到的。所以先从小部下手。

  下面这两句话,我们要记住。学东西一定要有进度,要「克定进度」,譬如我这部经书、这个科目,多少个小时把它学完,一定要有进度,进度自己去定。要「恭恪从容」,恭恭敬敬的,很慎重的来做。

  底下举了办法里头十个纲领。第一个是:

  【释科题】

  尤其是一般流行的这些经论,在中国人,几乎不分宗派、不分道场大家都喜欢念的,像《普门品》人人都喜欢念,《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几乎是在中国佛教界非常普遍,这些经典古今注疏都很多,这些注解我们都可以参考,但是决定不能有成见,有成见你就学不到东西。「只提供我参考」,必须自己拿定主意。不能完全跟着人家走,那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我们要学着自己能够独立。所以古今这些大德,他们讲经我们可以听,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只提供自己做参考,这一点比什麽都重要。

  我们依据什麽?一定依据经文,这就是世尊灭度之前教导弟子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我们直接跟佛学,我们是佛的学生。其他人所讲的、所注疏的,那都是佛的学生,都是我们同学,连菩萨都是同学,他是早期的学长,我们是後期的小学弟,学长的东西可以给我们做参考,提供我们做资料,我们直接向佛陀学习。直接要学经典,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不跟人走。

  我们的老师,老师他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尊称他「老师」,的确我们尊师重道。可是老师对我们的态度,不是像我们想像的,老师把我们当作同学看待。古时候通信,老师写给弟子的信、学生的信,後面具名是「友生」,这不仅是谦虚,这是事实。「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同参道友」,老师用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称「友生」;朋友的「友」,学生的「生」。我们一看到他这个署名,我们就晓得这个人有学问。所以世出世间的学问都在谦敬,佛陀对人都谦虚、都恭敬。

  孔老夫子,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处事待人接物「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决定不敢懈怠,没有一丝毫骄慢;节俭、忍让。这是圣人的德行!圣人德行就是我们自己的性德,换句话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佛法里头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这样的。我们把性德忘失、迷失,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绝对不要认为现在这个样子是正确的、是对的,完全错了!这个要知道。佛菩萨、圣人所表现,那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现在要改邪归正,就得向圣人学习。

  一部经拿到手,这是讲我们开始学习,总是要看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一定有科判,所以我们首先要看他的科题。

  【明科意由来及前後照应,使贯通全经血脉。】

  一个完整的注疏,经书的注解,前面一定有总科。总科通常是画成表解,叫总科。也有不用表解的方式,用高低层次的方式来排。一定有总科,那个比什麽都重要,特别是用在大经上。所以要常常看科判,要把科判熟记在心中,你对於全经前後经文照应,你一目了然,这样子你整个精神才能够贯注全经。这部经再长,讲的时间再久,你都能贯注。第二:

  【明宗用】

  通常一部经前面讲玄义。天台家的「五重玄义」,贤首的「十门开启」,都是在未讲经之前,先把这部经的概要做一个总说,将全经做一个总介绍,这一部分非常重要。讲经的人,他自己的功力、他自己的学历达到什麽程度,都在这一部分完全表现出来。所以老学的人,他不听讲经,因为他听的遍数太多,经文都很熟,听它干什麽!他专门听玄义,专门听你的心得报告。玄义是他的心得报告。每一个注解都不一样,这就看到每一个人修学的心得不相同。虽然都是五个科目,五个科目他说的不会完全相同,很值得我们去做参考的。我们要把五重玄义这几个科目,应用在小科上。它那是全经的五重玄义,我们现在学一段,这一大科,每一大科里头有大科的五重玄义,每一小科有小科的五重玄义,再跟诸位说,每一句经文有一句经文的五重玄义,你上台就有得讲,不至於上台不会讲。

  【每一大科,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以识其要也。】

  这一大段精华之所在。「要」就是精华之所在、精彩之所在。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一个段落里头的宗旨,这一个段落里面的功用。功用是什麽?它有什麽用处。如果没有用处,我学它干什麽?学了就有用,这个教诲才是真实的,我们才能真正在经论里头学到东西。第三:

  【释名典 名词术语典故】

  『典故』,佛家常讲「公案」,一般人讲「故事」。名词、术语、典故。

  【必不惮烦,依疏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

  这个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这有根据的。所以我们的工具书要完备,这个要查资料的。『名词』,譬如经典里面讲的「六度」,是哪六条?什麽意思?佛学辞典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什麽意思?甚至於普通大家常常挂在嘴上,但是讲不清楚,「禅定」,什麽叫禅定?会讲的人很多,但是能把「禅定」两个字讲清楚的人不多,含糊笼统,这个要不得。所有名词术语我们都要去查,古人注解里面有,查了注解,如果有时间再查佛学辞典。佛学辞典多半是概说,而且如果这个是重要的名词,各家的说法有不相同的地方,它统统都节录到。这个是要费时间,决定不能够偷懒,而且一定要自己去做,不要仰赖别的同学自己偷懒,别的同学查好的,我们借个笔记来抄一下。为什麽?自己查一遍印象深刻,你得的东西不一样,借别人笔记抄,敷衍塞责,修学态度上就打了折扣,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第四:

  【释义理】

  义理可以参考古今大德的注解。

  【章句有道理精华之所在,须为探玄抉微。】

  往往经中有很重要、微妙的开示,但是我们一般读经的人疏忽了,随便看过,没有留意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古人在注解里头提醒我们,或者老师为我们指点,我们很难看出来。但是看不出来没有关系,你一遍一遍的学。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一部经绝不是说「学一遍我就学会了」,这个话说不得。什麽叫「会了」?宗门祖师大德勘验学生:「会麽?」你会了,那还得了?会了就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才叫「会了」。我们老老实实答是「不会」,不会,就从头再学。

  你在这一部经典上什麽时候开悟了,教下讲「大开圆解」,这叫会了。如果没有到大开圆解,一遍一遍的学,一直学下去,一门深入,绝不改变。「我一生就念一部经,就学这部经,就讲这部经」,心就定在这部经上,你戒定慧三学就成就了。你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是戒学;你心定在这一门上,这是定学;有戒、有定,你遍遍开智慧,所谓「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到大彻大悟的时候,这才真叫会了。会了之後有个什麽样子出现?你没有学过的经论,一拿到手上,你统统都会了,那个叫真会。许多经论我没有学过,拿到前面:「这个难,不会。」那你就没有会。三藏十二部摆在面前,任何一部经拿给你,你统统都会,那才叫会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一经通,一切经通。」怎麽知道自己这一部经通了?所有一切经展开来都通了,我这一部经通了。这是一个标准。

  今天佛学院为什麽出不了人才?它方法错误。同时学许多经论,他的心力是分散的,他不是集中的。换句话说,他没有戒定慧,他所学的跟世间一般学校一样,佛学常识。你要问起来,他头头是道,好像什麽都会;仔细一问他,他什麽都不会,门门通、门门松,他不起作用。这个跟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恰恰相违背。我们古圣先贤教学的方法是先求根本智,後求後得智。今天我们讲根本智、後得智,这也是佛学名词,懂得的人不多了。

  「根本智」是什麽?是「无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後得智。我们求学要先求无知,然後才能无所不知。无知是什麽?一部经,其他的经我都不知道,无知。这一部经通了的时候,所有一切经展在面前,无所不知;不但佛法你都知,世间法也知了,世出世间法全通了。为什麽会通?他一部经上戒定慧成就了。

  我们在一部经上下功夫,是搞什麽?是搞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今天佛学院用的方法,是把戒定慧三学全部都破掉了,这是我们佛教的衰弱!我们过去在台湾,也听一些老法师很感慨的跟我说:「我这个徒弟刚刚出家,没有上佛学院,还很好,很乖,教他干什麽都行,很听话。佛学院去了几年,回来的时候不认识师父了,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了。」以後感叹着:「你的徒弟不要送佛学院,送佛学院就完了。」你说教人听了多难过!这是佛学院的失败,不是成功。常识丰富了,眼睛慢慢就向上长了,成什麽话!实在讲,傲慢习气养成之後,到什麽地方都不受人欢迎,你瞧不起别人,别人瞧不起你。「敬人者,人恒敬之。」佛为什麽受广大群众欢迎?佛没有傲慢,佛比任何一个人都谦虚、都恭敬,对贫穷的乞丐都是那样的谦虚恭敬,所以他得到一切众生的爱戴,不管跟什麽人都能和睦相处,都以真诚心相处。

  我们跟其他宗教往来,为什麽我们能够赢得不同宗教、不同族群的尊敬?我们先尊敬他们,就这麽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爱护他们,我们帮助他们,绝不可以以为我们佛教比你们其他宗教都要高一等,那就完了,你变成孤家寡人,孤立了,你就没有朋友。我跟他们往来,我说:「佛教是第一,基督教也是第一,回教也是第一,个个都是第一。」他听了欢喜,平等!真的是如此。

  我举比喻说,我说:「我们佛教像眼睛,基督教像耳朵,回教像鼻子,我样样都第一,身体健康。」如果是佛教第一,我眼睛第一,耳朵不行、鼻子也不行,你人不就生病了吗?全身只有一个第一,其他都不行,这人快要死了,活不成了。个个第一,我们的社会健康,我们这个世界健康,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个个第一,我们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平才能达到。和的根是要平等,不平等绝对没有和平。和怎麽样?和就是个个第一。不管大国、小国,每个国家都第一,不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第一,每个族群都第一,每个宗教都第一,没有第二的,这是健康的。他们接受我这个说法,所以很欢喜跟我往来。我没有把他看成第二,我们也没有把自己贬低成第二,都是第一。

  经论里头往往一句、两句,那个义理精华之所在,我们要能够发现,要能够把它拈出来,解释透辟,这个样子自己得受用,也能够帮助别人。第五条:

  【研究科判 於大科中,细分小科,愈细愈好,以观其章法结构也。】

  过去我们将《无量寿经》做了一个科判。《无量寿经》,这是一部大经,虽然不是很长,初学还是有困难。好处是过去慈舟老法师,是前一代的,不是现在的慈舟法师,这是前一代的慈舟老法师,他给夏莲居的会集本做了一个科判。我过去在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把这个科判送给我,我也怕遗失,所以印在经本上,这样就可以广泛流通。

  从他的科判来看,他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我们知道夏老居士会集成功之後,这个本子曾经修改过很多次,他是早期的本子。早期最早会集的,它是分三十七品,大概我想是用「三十七道品」的这个数字,他翻成三十七品,现在是四十八品。所以他是三十七品的那种科判,但是这个就可以给我们做依据,我们从他那个科判重新来做,依他那个为底本,重新做一个科判,提出来给我们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讨论。这个科判,你们同学将来学经的时候,首先要花一点时间,把这个科判重新检讨一次。你们不要认为我们前面分的,那就没有错误,就可以照这个,不必。你可用自己的,你去分,你也去判;就是这个科判提供同学们做参考,你们自己去做。

  正如同这一本书,你们现在看到有个注解的本子,那是悟闻法师笔记的,从我讲演的录音带里头写成的,那时候我叫他写的。写完之後,我看了并不很满意。你们学习这个课程得重新再写,就是把他这个本子重新再订正。该补充的,可以把意思补充进去,如果嫌它有累赘的,可以把它删改掉,希望这个注解的本子能够做得愈精愈美,提供以後的人做参考资料。所以这个注解是我们可以改动的,这不是一个定本。你们做,做出来的时候给我看。第六:

  【试讲经文 以验研学经文是否畅达,又可练习讲态也。】

  前面这麽多准备的工作,你都做完之後,你就可以开始讲经文。由此可知,你要在讲经文之前,前面举的这几条,你都要有充分准备。否则的话,你上台,你讲经文的时候,如果有行家在座,他一桩一桩你的过失都给你指出来。所以说毛病百出,自己并不晓得,行家一听:「毛病百出。」这个话绝不过分,从前李老师跟我们开玩笑,我体会到这个意思,我才跟老师讲:「怎麽是毛病百出?譬如这部经讲十天,一天讲一个钟点,十天讲完。一天给你挑十个毛病,不止十个毛病,一天给你挑二、三十个毛病,十天的时候,两、三百毛病。这不是毛病百出吗?」一点不错!

  所以我们初学要很小心、很谨慎、很谦虚,要向人请教,我们是来学讲经的,台上是学生,台下是老师,把台下都看作老师,都看作我们的监学,我们上台是来做心得报告的。报告完之後,要真诚、谦虚向听众请教,请求批评指导。听到人家的批评,一定要诚恳接受,千万不可以表面上:「请你指教。」人家提出批评的时候,心里就不高兴,面孔就显得很难看,以後还有什麽人批评你?没有人批评,你永远不会有进步。所以一定要真诚。他批评错误,错误也接受。为什麽?其他人才真肯批评你。他批评错了,不接受,下一次可能有一大半的人不敢批评你。错误的批评都接受,成就自己的大德大行!

  我们在《贞观政要》里面看到唐太宗,这是个了不起的帝王,一个领导人,他是非常欢喜接受人批评的。有批评错误的,唐太宗也非常欢喜,旁边的人讲:「他讲的话不对。」唐太宗说:「如果我要是驳斥他,以後谁还敢给我建议?」这了不起的人,虽然是帝王之尊,只要看到他本人的过失、国家的过失的时候,都可以随便在他面前讲,他绝对不会怪罪你,说错了都不会怪罪你,「贞观之治」得来不容易!一个不接受批评的人就完了,他没有不造罪业的,他所有的过失他自己不知道,所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定要接受批评,欢喜接受批评,你决定有进步,你进步才快。第七:

  【选诵金句 全文过长未易记诵,选其精要经句背诵之。】

  这是经文长的,经文长的『未易记诵』,「记」是你能够记住,「诵」是背诵。太长的,对於记忆背诵感觉到困难,那怎麽样?这里面重要的教训、重要的句子,这一定要能够背诵。像我们现在编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我们将《无量寿经》这一部经里面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二句,全经节录下六十二句,这六十二句一定要会背,天天背,常常记在心上。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立刻就会想起来,我有没有违背经典的教训?我这样想、我这样说、我这样做,佛许不许可?同不同意?我们心里头就有数了。符合经论宗旨的,我们是在菩萨道上行,我们走的是正道;违背经典的教诲,我们就走邪道,我们已经步入歧途了。

  对於一切经论里头好的句子,一定要把它记下来。自己准备一个小册子,可以随身携带,这个功夫不能不做。将来到自己为别人讲解的时候,引经据典。你记得多、记得很熟,自自然然就能运用。第八是最重要的:

  【修法行事】

  学习这部经,一定要知道修行的方法。『行事』是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是真的学到了。

  【经者镜也】

  『经』字古人有把它翻成『镜』,像一面镜子一样。

  【诵研皆照心行。印知见,正行持,方得实益。】

  我们研究、我们读诵都照心行。『心行』是念头、起心动念,我们的起心动念与经典上所说的相应不相应?『印知见』,印是印证,我们的知见是正、是邪?是善、是恶?用经论来做证明。我们的知见与经上所讲的相应,这是正知正见;如果与经论上所讲的相违背,那我们是邪知邪见。特别是初学的同学,决定要放弃自己的成见,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没有见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辨识道路,只有跟着佛走,决定不错。

  佛行的是正道,圣人行的是正道,凡是圣人东西都能合得起来。譬如儒家孔老夫子,孔、孟所教人的,它的总纲领就是《大学》前面的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四个字就是佛家的四弘誓愿。你们想想,「在明明德」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明德」就是宗门讲的「明心见性」,就是断烦恼、学法门;「在亲民」,亲民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在止於至善」,至善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把它会通起来都一样,说法不一样,意思都相同。

  後面几句话,那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教导我们「知止而後有定」。我们的心散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什麽原因?不知止。圣人心是定的,为什麽?他知止。他止在哪里?止在至善。换句话说,他的人生他有一个方向,他有一个目标,他有目的,他一点都不乱。我们今天像船行在大海上,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道往哪走,所以他心不定。过去儒家,人家心也是定的,所以能够成就大德大能,成就无量功德,它有道理的。

  後面一直教导我们,关键都在「知止」。由此可知,「知止」是多麽重要。我们过去讲《华严经》,特别拈出「知足天王」这一章单独流通,那一章讲得也特别详细。知足天王知止,他心是定的,心定就生智慧,智慧开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经论印证我们的知见,修正我们的行持。「行持」就是言行,这个样子你才得真实的利益,这叫真正修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

  邪与正之分,绝对的标准就是心性。与心性相应的是「正」,这是「是」;与心性相违背的这种心行是「邪」,是「非」。所以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标准,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标准,也不是孔老夫子的标准,是自性本具的标准。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明心见性,他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这样,所谓是「佛佛道同」,他是自然同,不加丝毫勉强在里面,学经要这样学法才有受用。第九:

  【讨论问题 如有若干同学共修,日相研讨,亦可助入佳境也。】

  现在在我们这个班里面,我们同学多,天天在一块研究讨论,互相交换心得,能够提升自己境界,亦可助入佳境。第十,末後这一条:

  【参考资料 广集诸疏及有关经论,精读其要,采长补短。】

  这是在学习一个阶段之後,把自己往上提升,就不能不常常去阅读这些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是补助自己主修的这一门经论,所以宾、主要分清楚。

  【忌以情见,当以智择,则必能助妙悟也。】

  关键在这两句。决定要有智慧,不能够感情用事。我偏爱哪一个法门,偏爱某一个善知识,这是『情见』。要以智慧,智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律平等,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这是智慧。智慧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正确的选择帮助你开悟。则必能助妙悟也。下面一段:

  【丁、理明则迷破,是谓看破,看破贵放下。】

  放下错误的知见,放下错误的言行,是教你放下这个。

  【此为真实功夫。必能放下,而後得自在随缘,自行化他,作弥陀使者,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归净域,此研经之果用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是『弥陀使者』,诸位仔细在经典里面去看,你会发现。等於西方极乐世界是个佛教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十方诸佛都在各个地方替阿弥陀佛招生。有能够信受的,直接就送去,保送到学校去了,这就是修净宗法门。不相信这个法门的,佛教其他法门,拐个弯把你先送到华藏世界,然後从华藏世界,普贤、文殊菩萨再引导你到极乐世界,拐个弯去。所以我们知道,所有一切诸佛菩萨统统是弥陀使者,不可思议!这是我用很短的时间,把大意跟诸位提示一下,後面这篇《讲记》是比较详细一点,诸位自己可以参考,可以多看看。

  今天我很感谢大家,你们给我送了一个贺年卡,大家都签名了。我们晓得,现前这个社会灾难很多。昨天晚上,我跟会长、有几个居士晚上晚餐,也谈论到整个世界在今年经济情形都不好,连美国都会经济衰退,美国经济衰退影响全球。经济衰退,失业率会提高,失业率高的话,会造成社会动乱,所以今天世界社会很不稳定。在亚洲这个地方,最近菲律宾出了问题,如果菲律宾的总统真的被推翻,会造成一个很不良的後果。我们看到周边这些国家,对於国家领导人持反对意见的,印尼有,马来西亚也有,这是很不好的一个例子。

  我们希望社会安定,希望世界和平,要达到和平安定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人们希求和平几千年、几万年了,和平并没有落实。什麽原因?和平是果报,因是平等,「和」下头是「平」,不平哪来和?佛家说话是先讲果,後说因。你看四谛,讲「苦、集、灭、道」。世间法,苦是果,集是因;出世间法,灭是果,道是因。为什麽先说果,後说因?说果大家容易懂得,果报你看到了,容易懂得。果怎样求得,一定有因。和,和睦相处一定要平等对待,没有平等决定就没有和平。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国与国之间要平等、要平等相待,族群与族群之间要平等,宗教与宗教之间要平等。

  古圣先贤用什麽样的手段达到这个目标?用教学。释迦牟尼佛选择的行业就是社会教育,今天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因为世尊的教学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跟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只要你肯学,都热心教导,决定没有歧视,一律平等对待。我们今天极需要做的工作,是要把世尊这种教学理念落实。我们在新加坡,以及我在澳洲,都是做宗教族群的团结,我们是做这个工作,这是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义落实在生活、落实在这个社会,我们学佛没有白学。佛法对於世界和平、对於社会安定、对於人民幸福,有积极的贡献,要我们做出来才行,光口说不可以。

  所以我到澳洲,时间虽然不长,在那边都是做这些工作。澳洲是政府主动带动在做,我们在旁边协助。现在我们最期望的,就是能够有一个正规的教育体系,所以我希望能够办一所多元文化大学,我们不叫宗教大学,叫「多元文化大学」。每一个宗教成立一个学院,佛教有佛学院,基督教有基督学院,伊斯兰学院…,培养全世界各个宗教的弘法人才。不管将来你弘扬的是哪一个宗教,你们都是同学,一个学校,不过就是念的科系不一样而已。团结,用这种方法来团结,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我现在到澳洲去,主要促进这个工作。当然,办这个多元文化大学,师资是问题。所以先办研究所,先在大学里面设「多元文化研究所」,研究所是培养师资,将来研究所的学生都毕业出来了,可以作老师了,再来办学校,这些人都是大学教授。我在澳洲干这个事情,所以跟几个大学密切的联系,希望在大学办多元文化研究所。

  在本地,听说,李木源居士告诉我,总理公署一些部长要访问我们,我们也会把这个意思向他建议。假如新加坡国立大学里面也有「多元文化研究所」就好了,将来至少大学里面可以成立一个「多元文化学院」,每一个宗教都成立一个学系,有佛学系、基督学系、伊斯兰学系…,都是好事情,都是真正要解决这个世界的社会问题。希望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何必天天打架?搞得大家都不安。这是我们积极努力在做的一个工作。我无论到哪里去,绝对没有休闲,都是在做工作。谢谢大家,今天晚上我到那边去。我们过了农历年,回来再见。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四集)  2001/2/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4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二四集)  2001/2/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124
  各位同学,大家在这边进修的状况,我虽然不在此地,但是诸位修学的情形我都知道。这一次离开学会,在澳洲住了二十一天,这是我们离开学会最长的一次,过去大概都不会超过十天。一方面是休养身体,可是实在讲,最重要的是把澳洲的道场建立起来。

  老同修们都知道,自从韩馆长往生之後,到第二年,图书馆的同修多半都离开了,多数都到新加坡来。李木源居士跟新加坡这边的同修非常慈悲,收容我们。这两年很快的过去了,我自己没有什麽感触。可是常常听到有一些在家同修跟我说,这些人心里不能够安定下来,原因是总觉得自己无家可归,寄人篱下。我听了之後,想想也不无道理,因为常常有人说:「你的常住在哪里?」我们都答不上来。我们在这里作客,作客总有个常住,因此这才决定选择在澳洲。澳洲图文巴这个小城市,我们建立一个道场,做为自己安居修道的一个场所。

  选择这个地方,也是这个地方的民风淳朴,是个小城。这个城市只有八万人,四分之一的人从事於教育工作,可以说是教育水平非常高的一个小城。这个地方的人纯朴、保守,没有贪心,非常难得,正是我们古人所讲的「知足常乐」,所以选择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生活水平很低,房地产的价钱都很便宜,正好到那个地方碰到一个天主教堂要出卖。这个天主教堂非常兴旺,信徒一天一天增加,本来是个小教堂,人数增多了,小教堂不能容纳,他们把小教堂移到後面院子;把整个房子搬家,搬到後面院子去了。在原来的地址建立一个新的教堂,这个新教堂可以容纳三百人,大概使用了不少年。现在信徒可能又增加一倍,它没有办法容纳,所以必须另外找一块土地去建大教堂,这个教堂就出卖了。我们一看,可以容纳三百人,在我们来讲是足够了,所以就把它买下来。

  它的土地面积是五万平方米,建筑有很多栋,有三栋寮房,住人的,两栋教堂,我们看起来很适合。价钱五十七万五,五十七万五在新加坡买这一层楼都买不到。现在我们的同修,有十几位已经住进去了,我把他们安顿好,而且今天开始上课。现在有十几个人,离开图书馆「悟」字辈的。这个道场没有佛事,没有法会,没有任何宗教活动。换句话说,也不会有信徒。於是大家就想,你们靠什麽生活?「我们靠修行证果」。

  往年我在台北,给同修们提出七门基本的课程,现在我要求图文巴道场的同修,五年当中务必要完成,所以也相当的紧张。这七门功课里面,有四门是佛经。第一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无量寿经》,第三部是《弥陀经要解》,蕅益大师的,第四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佛经,一定要能够背诵,要能够讲解。所以他们那边功课,跟你们此地学习的方式一样,完全相同。另外儒家的,我们把《了凡四训》也算成儒家的,选择的有《了凡四训》、《四书》,都要背,都要讲。最後一种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这是七门功课,五年当中务必完成。你要不能够完成,你怎麽能对得起施主们的供养?

  除此之外,如果将来你要能够深入经藏,要能够有能力读诵中国古圣先贤的典籍,文字非常重要,所以要学古文。我从《古文观止》里面选择了一百篇古文,这一百篇古文都要能够背诵,要能够讲解。古文文字都不长,要在这里面学习做科判,就是一篇文章,两三百字的,把它的段落、层次统统找出来,画成表解,学习做科判。经文太长了,你要整个看不容易,古文容易。所以从这边下手,总共八门功课。

  在那个地方还得要学英文,那是外国的环境。所以请了一个英文老师,请了一个中文老师,请两个老师。早晚课不要做了,用拜佛来代替早晚课。每天早晨拜一百五十拜,晚上睡觉之前拜一百五十拜,每天拜佛三百拜,用这个做早晚功课,全心全力认真的学习。我来当护法护持你们,让你们身心安稳,无忧无虑,全部的时间、精力用功,发愤用功。自己的德行、学问不能成就,你就不能自度;自度都不能,怎麽能度他?这是我们这二十一天在澳洲做的工作。

  原本我想到,将来我自己要是住在澳洲,我们的弘法讲经,《华严经》决定不能中断,我们利用网路教学。原先自己的构想,自己还要做一个发射台,做一个小型的转播站。结果,这一次我们访问当地的市长、当地的大学校长,去参观学校,我们没有想到,这个城市是南昆士兰大学学校所在地,这个学校就是利用网路教学,是世界第一。它的学生一万多人,都不在学校,分散在全世界各个地区,中国也有;我看到它的资料,总共有六十二个国家。我问他:「学生到不到学校?」他说:「学生不到学校,完全在电脑网路上学习,由学校提供教材。」它也分很多科系,有专门的老师在网路上指导。同学可以在网路上认识,做切磋琢磨的功夫;如果有疑难,在网路上向老师请教;考试也在网路上。毕业的时候,学校里面发学士学位、发硕士学位,可以颁发学位的。现在在校的学生有五千多人,不在学校,听网路教学的有一万多学生。

  我参观它的设备,这一看之後叹为观止,是最现代化的。我曾经看过不少的卫星电视电台,都比不上它。我就问他,我说:「你学校这一套设备花多少钱?」澳洲钱跟新加坡钱差不多,一千多万。我看了之後,我就不要再搞了,我怎麽样也搞不过人家。这个网际网路,工作人员有一百多人,它分成很多部门,比一个电视台要强得多了。所以我就向他请教:「这个设备我可不可以利用?」他欢迎:「行!」我说:「收费是怎麽个收法?」他要去估计一下,然後把收费的单子告诉我。概略的估计一个小时,如果利用他们的网际网路向全世界广播,一个小时两百块钱;如果不用网路,用它的录像设备,就像我们在电视台,租借它的录像设备,一百块钱。我一想,如果我们借用他的教室,我们自己带录像机去录,这样就更便宜了。

  所以我现在连教室都不建了,我利用学校的,我跟学校密切合作。这个学校跟我们的教堂是在一条街,我们在北面,它在南面;不过这条街很长,开车大概要五分钟。这条街上有公共巴士,交通非常方便。所以我就想将来上课,我完全利用学校,跟学校密切合作,我运用他们的网际网路设备,我现在概略的估计,一个星期顶多三千块钱。我们这个钱等於捐助学校、帮助学校,是好事情。我们就完全利用他们的设备。

  另外参观学校图书馆,图书馆非常好。他们确实是多元文化,你到这个学校看学生,什麽样的面孔都看到,来自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新加坡也有,好像中国学生也不少。我请教他:「图书馆对不对外开放?」他说:「不对外开放。」他们只提供自己的学生,不对外开放。但是馆长告诉我:「法师,你的学生可以来。」我听了就非常欢喜,他主动提出来的。我们的学生可以跟他们的学生一样,来利用这个图书馆。所以我就想,我现在手上还有一套《四库全书》,我把《四库全书》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再送它两套《大藏经》。前年已经送了一套《大正藏》,准备再继续送一套《龙藏》给它,跟图书馆结缘,利用学校的设备。

  校长非常好。我们也有几个资深的教授,认真讨论「多元文化研究所」这个项目。他们听了之後非常欢喜,愿意增设「多元文化研究所」,研究所将来可以颁发硕士学位跟博士学位。多元文化研究所的构想,就是一个宗教的研究所,这里面全世界各个宗教我们都研究。学校既然有意愿愿意做,我说:「我把这个讯息带回新加坡,我们跟九个宗教来商量。如果我们有这个意愿的话,每一个宗教派两个研究生,这两个研究生一定是传教师,是讲道说经的。研究所里面的指导教授,由我们各个宗教来推荐,学校聘请。」

  他对我们要求就是经费,我说这个可以,我们筹募一笔经费来办这个研究所。研究生的生活我们也完全照顾,像公费生一样,自己不需要带一文钱进去。如果研究的期限是两年,可以拿到硕士学位;如果研究四年,可以拿到博士学位。研究的内容,是各个宗教的经典。当然,经典的内容非常丰富,也相当的庞大,我们在经典里面选择、选段。我们的宗旨有两个。第一个宗旨,所选出来的经文一定要适合现前社会的需要,帮助现前社会解决问题。第二个重点,一定要求得宗教当中的和谐,所谓是「存异求同」,消除宗教与宗教之间的误会、歧视、摩擦,要把这些东西消除,走向宗教的团结、族群的团结,世界大同。这是这个研究所的宗旨跟目标,所以学校非常非常的欢喜。这个研究所将来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宗教学府,我们希望把这一桩事情能够落实,我们谈得非常愉快。

  所以我说今天筹募基金不难,难在人才。我们从研究所培养人才,有了人才之後,我们将来就可以办「多元文化学院」;在这大学里面就设一个学院,研究所毕业出来的学生就是老师,学院里面这些教授、副教授、讲师,培训这个。将来人数再多的时候,就能扩展成一个独立的大学,「多元文化大学」。我想从研究所到大学,最快也要十年。十年之後就能够在那边办一所多元文化大学,为全世界各个宗教培养优秀的传教师。在澳洲二十几天,主要是做这些工作。

  希望我们同修要认真努力,将来真的这个研究所能搞成功了,研究所教授到哪里去找?研究员?我觉得佛教一定从我们这地方选拔,我们来推荐。大家要能学得好的时候,将来可以担任教学的工作。我年岁大了,我愿意退下来做护法,护持大家,把大家抬上去,佛教才会有前途,法运才会兴隆。带动宗教的和谐,种族的和睦,达到世界和平,这是我们主要在澳洲做的工作。

  另外,我参加澳洲移民部的部长早餐会。我看了之後,有很深的感触。移民部长跟我见过几次面,我们算是很熟了。这一次的聚会,他是接待新移民,就是最近批准永久居留的新移民,是在这一个地区,就是布里斯本这个城市,一共有七十多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我也接受邀请参加这一次的聚会。我们开车到那边,找不到州政府的办公室。州政府就像中国的省政府一样,是他们中央政府设立在省政府的办公室,找不到。最後,找门牌号码才找到。找到之後,我们都没有信心,我们就打听:「这是不是?」「是的,就在这里头。」我感觉得非常惊讶,它的房子是普通的民房,比普通民房还低一级。房子很小,大概就像我们平常讲的两房一厅这麽小房子,有两三栋连在一起的,那是他们州政府的办公室。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政府的节俭、朴实,一丝毫豪华、夸张都没有。政府的官员廉洁,待人亲切、诚恳。部长是中央政府的,到这个地方来接见新移民,一个个握手,亲切的慰问,不容易!这在许多国家是你见都见不到的,顶多底下派一个科长、科员来跟你介绍澳洲一些状况就好了,哪有部长亲自来接见?这使我很感动。

  我们看到别人的国家,无论在哪一方面,确实它讲求的是实用,没有一丝毫的奢侈、浮华。我们看到的官员,都很亲切,都很诚恳。我把这些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我回到图文巴跟我们同修说,我们要学习,要知道朴实,要知道节俭。所以原本悟行法师想,我们住的旧寮房,把它拆掉,重新再建。我一想,没有必要。别人能住,我们为什麽不能住?我们将这些房舍好好的整修一下,重新油漆粉刷就可以了,何必拆了再重建?所以看看人家州政府,政府的办公室,我们自己如果做得很豪华,惭愧!人家看了瞧不起你。我们应当多多帮助地方建设,这个是对的。

  所以澳洲普遍看起来,确实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个地方地大,他们的土地面积跟中国差不多大,人口只有一千九百万,比台湾还少;台湾有两千大概一、二百万人,他们只有一千九百万,所以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切。这个地方没有发生过战争,居民都很朴实,很难得,所以我们选择这个地方做为修道的场所,读书、修道的场所。

  诸位同修,将来你们都有机会到那边去,大家一定要非常认真努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改过向善、积功累德,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把自己过去不好的毛病、习气统统改过来,这叫功夫!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就叫觉悟,佛家讲「开悟」。什麽叫开悟?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肯把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叫功夫,我们要认真从这里下手。《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是行经。「教、理、行、果」,这是行经,教我们修行的,怎样把十善业道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部经後面这一段我们还没讲完,经文不长,但是它的意思太丰富了。我们才讲到「三十七道品」里面的「五根」,「五根」後面是「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末後是「止观」,最後一条是「方便」。合起来讲,就是把十善业道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部经是属於行经,「教、理、行、果」,着重在修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