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五集,第六十六集)

(2009-01-07 20:06:46)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五集)  2000/09/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5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五集)  2000/09/0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

  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 ,物皆备故。】

  这个三条前面介绍了,今天我们接着看: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从这里看起,这是世尊对龙王说的。龙王表法的义趣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在社会上,各个阶层居领导地位的人,都有王的意思。说『王位自在』,就是你的社会地位,在群众当中领导的地位,你永远会被群众拥护,这就叫自在。群众都能听从於你,你能够任意的发号施令,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贪欲。你没有贪欲,你的福德决定是泽及一切众生,众生焉有不拥护之理?焉有不爱戴之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要知道学习。无论我们在社会上是什麽样的身分、什麽样的地位,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决定要断贪瞋痴,我们就能够得大自在。

  底下两句是:『珍奇妙物,皆奉献故』。因为得到群众的爱戴,群众有这些珍奇之物,都会供养你,「皆奉献故」。供养你,你会不会去享受?不会的。怎麽知道不会?因为你没有贪欲,所以大众的供养,用现在的话,你决定是回馈於社会,你一定也同样的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因果是循环的,你能供养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必定也供养你,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如果你做一个领导人,你有贪欲,你想得的珍奇宝物自己享受,不肯供养别人,而群众所有的珍奇宝物也都各自藏匿起来,也不会奉献出来,於是这世间的珍奇宝物都被掩埋了,不能够发挥它的德用,这在佛法里面讲,这是罪业。什麽罪业?不能够物尽其用。社会真正走向繁荣兴旺、安和乐利,必定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两句话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人才我们要重视,要尽量让他发挥,决定不能障碍。障碍,在佛法里面讲,得愚痴果报。不但是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不愿意教别人,这叫吝法;看到别人有才华、有智慧,去障碍他,不能让他圆满的发挥,这比自己吝法的罪过还要严重。佛告诉我们,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换句话说,障碍法施得愚痴果报。因果的定律是真的,是事实真相。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转变,永远在循环,永远在相续。所以从转变、从相续、从循环,它不空,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我们怎样使自己是愈转愈殊胜,这每个人都期望。可是你没有想到,如果只着眼到为自己的殊胜果报,很难得到。应当把念头转过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念念希求一切众生是愈转愈殊胜。把自己忘掉了,只有众生没有自己,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在其他宗教里面,这一切神明的境界。中国人论神:「聪明正直是为神。」佛家讲「生佛平等」,中国古德讲「天人合一」。人是不是佛、是不是神?是的,聪明正直就是,聪明是具足智慧,正直是具足性德。这是从因果循环里面,我们见到的无比殊胜果德。第五种自在: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

  『获』是你得到的,不是你求得,自自然然得到的,超过你自己的所求,超过太多了。这个『百』不是一个数字,是形容词。你所获得的福报与你所修学的功德,决定相应。佛的功德大,灭度至今三千年,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对佛菩萨的奉献。佛菩萨不住世了,要住世那还得了吗?什麽原因?

  【由於昔时不悭嫉故。】

  『悭』是悭贪,没有贪心,没有吝啬,对於别人决定没有嫉妒障碍。菩萨念念成人之美,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反看今天世界上社会人心,大多数坚固执着贪欲。可是我们看到一些人,还是有大富大贵。你细细想想,那什麽原因?过去生中修集的太厚了。他要能够舍弃贪欲、舍弃悭嫉,那就像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所看到的,他至少要传个十代、二十代。非常可惜,过去修的福,这一生搞贪瞋痴迷失了自性,一代就完了,下一代就没有了。诸位特别去注意各个阶层领导人,不仅仅是政治上,工商界的领导人,他能传几代?中国过去帝王,在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都能传十几代。他在做帝王的时候,他也修德,他积德修善,接受圣贤的教诲;做臣子的,也懂这个道理。

  我们同修当中,法隆法师刚刚从苏州回来。在苏州这个地方大家都晓得范家,范仲淹范家,这是作臣子。他知道离三毒烦恼,他知道离悭吝嫉妒,一生当中为国为民。传给他的子子孙孙,都效法祖宗。他们家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代代有贤人出来,所以印光大师对范家非常赞叹。从事於工商业的,我们看到属於老字号,也能传几百年,他的生意兴隆,他不会失败。原因在哪里?没有三毒烦恼,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是为贪利、贪财,不是为这个。是为众生服务的,自己生活能过得去就非常满足了,多余的都回馈给社会;他这个生意可以绵延,也是绵延很多代。凡是违背圣贤人的教诲,作恶不知道修善,前世福报再大,一生就完了,甚至於还有这一生都保不住,晚年的时候就败了。像我们现在看到公司倒闭了、破产了,那是福之薄者;福厚可以保住他一生,保不住子孙。这个道理我们要细细观察就明白了,才知道世出世法总不离因果。这是五种自在,离贪欲有这麽多的好处,我们为什麽要干这个事情?末後这一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这是学佛的人懂得。不学佛的人,他祈求他的福德子子孙孙都能够延续保持,这是世间人的观念。学佛的人的观念,心胸更大了,他回向法界,於是这种善行就变成了性德。性德是没有边际、没有穷尽的,所以到自己成佛的时候,就同其他诸佛如来一样。『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教化众生,都为一切大众尊敬。『特尊』,特别的尊敬。『皆共敬养』,一切众生尊敬你、供养你,这是究竟圆满的大福。

  我们现在要问,什麽叫『回向』?什麽叫『菩提』?因为这一句是因。「三界特尊,皆共敬养」,那是果报。这个因要怎样修?这是我们现前非常关切的。「回」是旋回。本来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德必定是自己获得果报,我们现在回转,我所修集的一切善行、业因,我不求个人的果报,希望把这个果报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如果这个意思还不能明了,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农夫种的这些农作物、种的这些稻米,每天辛勤的耕耘播种,到收成的时候自己不要了,给一切贫苦没有粮食吃的这些众生,全部供养,收成都给你们,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一般人总是我自己留一点,多余的才布施,这个不叫「回向」,这是我们平常讲的「布施供养」。回向是自己完全不要,全部的供养大众。

  这样一来,自己没有了,怎麽办?自己有,别人自然供养你,而且你所收获的超过你所需。你能够布施别人,果报立刻就现前,所以不可以有贪心。百分之百的奉献,这是诸佛菩萨,所以人家「三界特尊」,没有人不尊敬,没有人不供养。自己还要留一点,留百分之一,布施百分之九十九,还是不乾净。佛在这个经前面:「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说:「我百分之九十九布施供养,还有百分之一留着自己受用。」夹杂着毫分不善。这个道理很深,世间人想不通、参不透,所以世间人做不到。世间人修善不纯,所以我们常讲善恶混杂,他不是纯善。诸佛菩萨所修的,纯善,祖师大德们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所修纯善,所以果报无比的殊胜,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六集)  2000/09/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6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六十六集)  2000/09/0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6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面,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贪、瞋、痴是三毒烦恼,要用现在大家容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种根本的病毒。我们人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的;人有六道生死轮回,也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你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特别强调十善业道,特别在这一部经上,这一部经是佛家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这是共同学习的科目。离开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在此地特别嘱咐我们,菩萨何以能成菩萨?就是昼夜常念十善,没有间断的,思惟十善,观察十善,不容许毫分不善间杂,这就成菩萨,这就超越六道,就能转凡成圣。

  我们凡夫修行,为什麽这麽艰难?十善没有完全做到;纵然做到几分之几,还掺杂着不善在里头。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做一个深深的反省,我们的十恶多过十善,这样的人念佛都不能往生。所以诸位要记住,为什麽念佛不能往生?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不是上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接引我们,那个地方的大众不能容纳你,所以你还是去不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多麽重要。不仅仅佛家重视,我们再看看,所有的宗教都讲到十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是世间所有宗教共同修学的法门,我们怎麽能疏忽!来生要得人身,要积十善业道;来生要生天,也要修十善业道。如果不能修十善,还是造十恶业,三途就有分。

  我们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不要怕死。哪一个不死?人都是要死的,早一天死跟晚一天死毫无差别,所以我们不怕死。问题是死了以後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严重了。佛家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是转变不空,因会变成果,果又会变成因,因果永远在循环,所以它是转变不空、循环不空、相续不空,这是真理,世出世间法的定律。我们真正明白、觉悟了,绝不贪图眼前这几年的享受,这个享受是将来痛苦的根源。我们能够放下这几年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你得来是生生世世永远的安乐,要懂这个道理。善行的标准,什麽是「善」?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怎麽样利益?自己要做一个样子给社会人看。

  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能够仿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王子出生,他可以继承王位,他能够舍弃。舍弃他的地位,舍弃他的富贵,舍弃他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有妻子,他能舍弃。过什麽样的生活?过世间最贫苦的生活,给我们做榜样。他教我们放下,他自己确实彻底放下了。世尊如是,你再看看《新旧约全书》,耶稣基督亦如是、伊斯兰教穆罕默德亦如是。再仔细观察佛家诸大菩萨、祖师大德,个个示现的无不如是。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从这里省悟过来。

  怎麽救自己,怎麽救世人,来挽救这个劫难?要以身作则。如果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无济於事,不能转变业报。不但不能转变业报,而且我们还有很重的罪业。什麽罪业?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一条罪业就是等於破和合僧,四众弟子都有分。我们要晓得,决定不能大意,决定不能疏忽。佛家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念念为众生,念念为正法久住。这样殊胜的大法,今天为什麽衰落到这个地步?没有人依教奉行,没有人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弘法利生,依教奉行就是自度。依什麽教?依十善业道。

  我们大家都修净土,修净土何必要这样重视十善业道?诸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佛跟我们讲修学的基础「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指这部经。孝亲、尊师、慈心,落实在十善业道;没有十善业道,你前头都做不到,你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对一切众生无私无我的爱心,把十善业道做出来给大家看,让他在见闻觉知里面有所体悟。觉悟他才回头,不觉悟是不会回头的,所以世尊这麽重视。有这个基础,才能够修净土。净土是大乘法,但是我们其他的没有,只有这麽一条,念佛能够往生凡圣同居土;净业三福具足这一条,少分,我们修这个法门能成就。如果再能具足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话你能做到,你念佛往生方便有余土。如果再把第三条也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修行的根基在此地。

  《无量寿经》里面,关於十善讲得也很多,「三辈往生」就具足十善法,我们怎麽能够疏忽?净宗的同学,我们的朝暮课诵,早课选读的是四十八愿,晚课选读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内容是什麽?五戒十善,这里面讲得详细。每天做晚课,用它来反省、检点:佛教我做的,我有没有做?佛不许可我们做的,我有没有犯?这样做晚课就有功德。不是早晚课念一遍给佛菩萨听,那有罪过。什麽罪过?欺骗佛菩萨。早晨在佛像前骗他一次,晚上又骗他一次。你的罪过不落地狱谁堕地狱?早课用意是叫我们发心,我们要发跟阿弥陀佛一样的心、一样的愿。晚课是检点我们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改过自新。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是贪欲,我们在这一段讲得也特别详细。瞋恚怎麽起来的?贪不到才瞋恚;如果你所贪欲的都能得到,你就不会起瞋恚了。诸位要晓得,贪瞋痴是妄念、是妄心、是邪知邪见,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个东西。我们很不幸,无量劫前迷失了自性,长劫轮回染上这个毛病。就像吸毒的人染上了毒瘾,自己总要觉悟,染上这个毒瘾,现在要决心戒除。世间吸毒的人戒毒都不容易,这个无始劫以来的毒瘾已经生根了,要戒除它当然是更难。怎样能戒除?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自己这一生修学的经验,证明佛在经论上所教导我们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才能够戒除这个毒瘾,才能回头是岸。

  每天读经都还不够,要研究讨论,要详细讲解,一天都不能放过。古时候寺院丛林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修行。修行是什麽?反省、思惟,改过自新,这叫修行;修行是把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毛病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现在一般寺院庵堂里这样的功课已经没有了,都流於形式,所以才叫迷信。佛法原本是教学,流於形式,实质内容没有了,就变成宗教,变成迷信。没有能力辨别是非,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当然更没有能力辨别真妄,甚至於连对自己利害得失都不能够辨别,这是迷惑到所以然处!我们自己迷惑,带给社会大众是痛苦,一定要觉悟。我个人觉悟,个人解脱了;帮助别人觉悟,别人也能得解脱。

  诸位要记住一个事实,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人而已。」什麽原因?这两三个人真干;念佛不能往生的没有真干。在古代,每一个人知道自己修行,所以佛只是讲经说法,从来没有领众共修过。我们在经典里面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带领大众打个禅七、打个佛七,没有这个事情,世尊四十九年只有讲经说法;修行在个人,各个人闻经明理之後,都知道修行,所谓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可是到了末法时期,众生根性钝了,烦恼业障重了,不知道修行,懈怠懒散,这很可惜。所以马祖道一和尚跟百丈禅师发心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儒家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众在一块的时候,我们懈怠就不好意思,用这个方法成就了不少人,功德无量。个人能够修行成就的,跟诸位说,上上根人;中下根人个人修行成就很困难,必须要依众靠众,这才有大家共修,集合同学们,志同道合的,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我们才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事相,在这个滚滚红尘里面得清净心。

  生活在一起,互相协助,互相照顾,这就叫依众靠众。靠大家帮助,靠大家协助,成就自己,务必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消除掉。净宗是大乘,古德告诉我们,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无比殊胜的教法。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话,你的观念、你的言行,必定不同於凡夫。为什麽?一定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自己一个人躲在家里修行成就了,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所以菩萨能够舍己为人,念念为社会着想,念念为世界的和平安定、众生幸福着想,从这个地方做出贡献,这是大乘菩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