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五集,第五十六集)

(2009-01-02 20:08:45) 下一个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五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五集)

2000-8-16 【字体∶小 大】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二行,最後一个字看起∶

??【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

??我们从这儿看起。这是说离恶口,成就八种净业。前面四种已经说过了,现在看第五种,『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仅是接受,欢喜接受。言语一定要温和,自自然然能够感动人,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你这是成功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在政府机构上班。因为工作并不很繁忙,所以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看看书、看看报。年轻人比较放逸,我们坐在那里,身体靠在椅背上,这个椅子前面两个脚就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我们的长官从後面来,看到了。他拍拍我的肩膀,他不说别的,他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很温和的说,所以我这个毛病,从此永远就改掉了。他如果是把你叫去骂一顿,「你走了,我照样靠」,生的反效果。所以你才晓得,真正做大事业、大人物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那才盛气凌人,才自以为是。这个地方随时随处我们都能见到、都能体察到。

??在佛门里面,我们要效法佛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自己恶习气、恶毛病还不能改,怎麽能教别人?你说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感受到的,你跟人一见面,人家看你的脸色,听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 哉」,人家就把你看穿了。所以佛法里面,为什麽把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让你见面头一个看到,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说话温和,再不好听的话,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人家感受都不一样。就是责备人,人家听了也感恩,感激你,这是佛家讲的叫「爱语」。

??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是决定对你有利益。为什麽你不喜欢听?毛病习气太重了。圣贤人教诲,他不会随顺你的毛病习气。随顺你的习气,害你,帮助你堕落;纠正你毛病习气,这真正是爱语。虽然是爱语,都要谦虚、要和敬,真正爱护对方,对方听了之後,永远改过来了,你成功了;阳奉阴违,你还是失败的,你没有做成功。所以口业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以犯。

??第六条,『言则信用』。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当中,一定要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决定要遵守的。可是,佛法是讲智慧的,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候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那是什麽?特殊情形之下。要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的,可以失信,做事情可以终止。

??有一年我在台湾中部,有一个道场叫禅林寺,他们请我去讲《禅林宝训》,跟他们讲《佛学常识》。《禅林宝训》的分量很大,《佛学常识》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分量并不大。我记得我讲到第十一课,这个庙里出了问题。庙是新建的,老和尚他的一些徒弟到处去化缘,把这个道场建好了。道场建得不错,很庄严。徒弟当中吵架,争地位、争权力,这个说∶「我化了多少多少钱,当家师应该是我做。」那个说∶「我化多少多少钱,知客师应该是我做。」天天在吵,吵得不像话,老和尚看这个情形也没办法,回避,躲起来。我回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这个就是什麽?义。道场里不和睦,我们去讲没有用处,所以没有讲完也可以中断。

??义,是应不应该。我们都晓得,佛法的僧团叫「和合僧团」,天天吵架,天天在争名夺利,这像什麽话!虽然天天在讲,一句也没听进去;真听进去,他就能放下了。争这些干什麽?人没有智慧,不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你们要争,全给你!当清众最舒服。」在道场,就像做义工一样,什麽事情都不操心,没有任何责任,你分配给我的工作,我老老实实把它做好,不背因果责任。这个道理,明了的人就不多了。明了,他就不争了;不但不争,还处处推让,你请我做,我还未必做。为什麽?做事情要负责任,做得不好,就是过失;做好了,应该的。儒跟佛这些道理都讲得很多,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到信用,要知道特殊状况之下,违背道义可以背信。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古人,古圣先贤里头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过失?不是。一切是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七、言无可讥。】

??『讥』,用现在的话说,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没有人能够批评,为什麽?正确的。所以言语古人非常重视,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决不是好事。话多的人,你的老板、你的长官决定不会重用你。为什麽?容易败事。谨言慎行,是各个行业的领导人所器重的,这个人能成就,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如果是闲话多、废话多,喜欢开玩笑,绝对不会重用你,怕你坏事。中国在古时候教小孩,就开始教他要谨言慎行。现在我们对於这个教学疏忽了。言语多,言语不负责任,当然人家讥刺你的多,批评你的多,你怎麽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最後一句∶

??【八、言尽爱乐。】

??这个字念去声,不念「勒」,念「要」。『乐』是爱好,你所出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这个「乐」是接受的意思,欢喜接受。世出世间所有事业无论大小,决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要人。新加坡居士林这个团体,林友两三万人,它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没有这麽多人怎麽行?这麽大一个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里面几十名董事共同来策画、来领导。言语是第一个,第一个条件,开会沟通意见离不开言语。领导人他的想法、看法、作法跟大家宣布,如果大家听到不欢喜,这个事业就不能成就了。由此可知言语的重要性。

??从什麽地方培养?从哪里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你见到人会说话,说话就是你练习的场所,就是学习的场所。尤其是多看别人。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发现,别人的毛病非常容易发现。发现别人的毛病,自己不能包容,轻易的批评毁谤,自己造业。别人的过失,到底是真的有过失、假的有过失?并不清楚,反而造成自己严重过失。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从早到晚常常犯,犯了不知道,自己并不晓得。也没有人告诉你,没有人会提醒你。为什麽?不愿意跟你结冤仇。

??古礼里头,一个人成年了,对他就很尊重。你有不善,对你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不像现在人,很容易得罪人,跟社会大众结一些冤仇。古人不跟人结怨,你有过失我不会说你。当面不说你,背後也不说你,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什麽人说你过失?父母说你过失,老师说你过失,这个跟你有密切关系,不一样。再好的朋友,看到你有过失,顶多劝你一次、两次,不会劝你三次,三次就变成仇人。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没有被消失,就是有这些道理在。

??今天中国人把祖宗的教诲完全舍弃掉了,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忘祖宗的遗训,虽受苦难,不至於亡国灭种,这个要知道。世界上,诸位读历史晓得,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前三个都亡了,只有中国在。你要问∶中国为什麽在?我们祖宗的教化是真理,只要记住依教奉行,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不会衰。现代西洋文化出了问题,社会动乱,找不到方法来对治。所以现在很多西方的学者提出的言论,要向东方学习,东方是中国。

??佛法在两千年前就移植到中国来了,现在印度已经没有了。我们展开经卷看看佛菩萨怎麽教我们?句句都是好话,古德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没错,我们怎能不感激佛菩萨?这是说离恶口有这八种好处,这八种都属於净业,对我们修净土关系太大了。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不能往生。为什麽?这个习气不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慈悲,可以容纳你、可以接受你,海会大众不欢喜你,你没有办法入他们的团体,所以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要修净业,三业清净念佛才能往生。三业里头最重要是口业。末後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大乘经上世尊常常告诉我们,佛的音声叫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这个殊胜的梵音从哪里来的?这里告诉我们,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这个不能不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六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五十六集)

2000-8-17 【字体∶小 大】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是口业里头第四类。口业是无量无边,佛教导我们,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在十善业道里头,佛给我们排列的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按照身口意来说的。但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诸位都念到,佛教导我们修十善业,他是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总说这个四段∶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善护口业。「善护口业」的果德,就是「不讥他过」,这个「他」不完全指人,它是把人事物都包含在其中,它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大。这里头的深义,我们一定要细心去参究。

??所以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再「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的人循序渐进,这是渐教。如果是顿教的话,它就不是这个顺序。顿教第一个是「善护意业」,这个就顿了。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所以顿教是从意业下手,渐教是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要能体会。我们体会得,也就懂得怎样去帮助别人。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中国古圣先贤,像司马光,自己修学跟帮助别人;人家问∶「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跟人家讲「从不妄语始」。这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要知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大众、群众,决定是中下根性的人多。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真诚就是佛;离开真诚,你就离开佛了。不是说我每天跟在佛身边,每天围绕著佛像,那算不算亲近佛?不算亲近。远离佛,根本不跟佛在一起,内心真诚,你就实际上天天跟佛在一起,时时刻刻没离开,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这一科,『绮语』。什麽叫「绮语」?这是从比喻上说的。「绮」,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绫罗绸缎这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如果我们用现前社会的一些比喻,大家就了解。电影每一个人都喜欢看,电视每一个人都喜欢看,歌舞、音乐、绘画,今天讲的文艺,绮语是包括整个的文艺。哪个不爱?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不善,内容教人贪嗔痴慢,教人杀盗淫妄,内容跟十善完全是相背的,表达,用现在的话来说,高度的文艺。这还得了?

??今天整个世界,这个社会是绮语的社会。这个影响的面,太大了;影响的力,太深了。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就从这里起的。古老的时代,文明的发端是歌谣。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少数没有开化的这些民族,我们现在称之为「土著」,没有跟外界社会接触的,他们没有文化,他们喜欢唱歌,他们也会跳舞。所以歌舞是文化的根源。中国在过去,古圣先王这些人很聪明,真有智慧,所以对於歌舞,无论在形式、在内容,都知道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里面重视仪规、重视音乐,佛家讲的「梵音」、「梵呗」。但是晚近这一两百年当中,佛教里头没有这种人才,音乐艺术的人才没有了,没有人教,没有人提倡。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他们宣扬的成就超过佛法有道理,乐教。这个「乐」,包括歌。佛法不是不重视,缺乏这一方面的人才。过去学佛的人,拘束在戒律里面,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个障碍的形成,是不能够深解义趣。也就是说,我们对於佛的经论接触得太少,了解得太少,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麽个作法,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的障碍,弘扬跟宣传。

??诸位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归元镜》这本书。这本书我们现在把它翻印出来,印了好几次。是剧本,用昆曲的方法来表演,用平剧的方法来表演。但是今天昆剧跟平剧,一般人也看不懂了。这个文化水平确实降低了,我们要从中国古籍来看,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大家看的是电视连续剧,平剧看不懂了。但是古人这个作法,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宣扬方面,应当要走向舞台,要去表演。表演的内容,佛法实在讲,太丰富了,所有经典都能够把它写成故事。

??《华严经》末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内容多丰富、多好。有这种天分的人,希望他把这一部经写成连续剧。每一参是一个单元,当然这个单元里面内容有长短不一样,短的也能够编写五六个剧本,一个星期播完,长的可以能播一个月。用这种方法去弘法,比我们讲经效果不知道收多少倍。我们讲得口乾舌燥,没有几个人听懂;舞台上一表演,这个效果多大。所以我们要利用现前的高科技,要把佛法转型。

??最近我们在香港建立一个小道场。香港那边居士发心,买了一层楼送给我,三千尺。他们那边计算面积跟新加坡一样,平方英尺。三千平方英尺在台湾还不到一百坪,一百坪是三千六百尺,三十六尺是台湾的一坪。大概也有七、八十坪。那边同修现在在装修,前天还打电话给我,要请佛像。我说∶「一律不要佛像,教人进到这个地方,不要感觉得这是佛教的道场。」他问∶「怎麽做?」「完全用电视台摄影棚的作法。一进去,这是电视台的摄影棚。佛像有几尊,放在橱柜里面,用的时候搬出来,搬到这里来做道具。不供佛像,完全用现代艺术将佛法表达出去。」

??绮语不是不好,人人爱听,人人欢喜。内容!孔老夫子很慈悲,删《诗书》。「删」是什麽?误导众生的地方,他把它删除。删的标准,《论语》里头说得好∶「思无邪。」我们所读的《诗三百》,这是古时候的诗篇、诗歌、歌谣,三百篇,孔老夫子把它搜集起来,审查鉴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也就是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那就好了。如果我们能够编出现代的连续电视广播剧,遵守孔老夫子指导的原则「思无邪」,孔老夫子用三个字,《十善业道经》里面文字多,「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它说了这麽多,夫子只说三个字,这样才能够教化众生。

??可是我们看看现前这个社会,报纸,特别是报纸的一些副刊,内容教仁义道德的少。电影、电视、戏剧、歌舞,教的是什麽?我们仔细去想想都知道了,都是教人做不善,都是教人争利、纵欲。总起来说,这还得了?人人都争利,到最後演变,决定是流血战争。孟夫子讲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你这个国家,从国家领导人到底下的小民,个个都争利,争权夺利,这国家就危了,社会就动乱了,国家危亡。今天是全世界上下交征利,这世界危矣。

??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在这里讲世界末日,我听了我相信。世界何以有末日?社会宣导的是争利、是纵欲,就有世界末日。圣人教导我们的,不仅是佛菩萨,我们看看每一个宗教里面的圣人,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劝导我们寡欲,劝导我们自己生活节俭、忍让,劝导我们布施供养对别人。哪有争的?所以圣人之道跟今天社会,恰恰是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救?世界末日能不能缓和?能不能推迟?能不能消除?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大家能回头,不竞争。竞争,世间出世间圣贤典籍里头都没有,哪有争的?圣贤典籍里面只有让,决定没有争。「你要,我完全奉献给你」,决定不跟人争。命里面有,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来。

??《了凡四训》把这个道理、把这个事实真相,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跟我们讲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教我们自求多福。我们要财富,财富从哪里来?财富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决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大众,是为苦难众生。我们自己知足常乐,每天三餐饭能饱肚子,衣服能保暖,够了,还要干什麽?多馀的要给缺乏的人,要给需要的人,世出世间圣贤这样教我们的。大圣大贤都教我们「於世无求,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寡欲、知足,知足者常乐。「於人无争」,绝不和人争利,名闻利养决定不争。五欲六尘,这是生活不能离开的,得少为足,不必多求。住房子,住个小小的房子足够了,收拾也容易。你住个大房子,每天要用多少时间去整理,自找麻烦。几个人能够想通多欲苦、竞争苦?自找苦吃。

??所以首先我们要认识绮语,它的内涵是什麽,把它认识清楚。我们可以以这个手法来弘法利生,只要把内容调整,就正确了。教化众生一定要晓得现在众生生的是些什麽病,我们要怎样去对治它。现在众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们的教法就知道要提倡忠孝,要讲仁义。别人对我不义,我对他要义;他对我不仁,我对他要仁。这是教化众生。他不知道恩德,我们知恩报恩;他不懂得孝顺父母,我们孝顺父母;他不懂得尊师重道,我们懂得尊师重道。做给社会大众看,这是表演,人生如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是当演员,演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就叫做普度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