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议标点符号

(2006-09-17 14:52:50) 下一个
曾读到一则笑话,说写文章的难处。一个秀才为写文章日夜发愁。老婆问:“夫君写文章比奴家生孩子若何?” 秀才叹曰:“难”。老婆不明白,秀才解释道:“汝生崽,乃因肚里有。而吾腹中空空,何来文章?”

这位秀才道出了文章甘苦。写文章是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最痛苦的莫过于肚里无话。但我觉得,他说得还不完全。写文章,即使肚子里有了东西,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或者说“怎么写”(潘军语),仍然是个大问题。我们知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那么,东西有了,视角也有了,文章就能写好了吗?也不见得,还得看你能不能中规中距地把它写出来。然而,中规中距还不能算是文章的上乘。上乘的文章应该是符合规矩而又不为规矩所限。

标点符号就是这样一种规矩。我写文章,在码字这个阶段,深感苦恼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何处该用逗号,何处该用顿号,何处该用句号,何处该用分号,何处该用冒号,何处该用惊叹号,常令我犹豫再三,有时简直令我头痛。每到这时,我就怀疑,是我愚笨呢?还是我的中小学语文老师误人子弟,有用的不讲,无用的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

不久前,在布鲁塞尔中文书店买到一本《修辞语法学》(吴世文,冯凭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反复研读了书中论述标点符号的那一章以后,再看看自己过去写的那些文章,就看出许多问题来了。同时我也看到,有许多写手和我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例如,德国导报2003年9月第7版有一篇何人的文章,叙述她在国内从小到大因为个子长得高而感到的苦恼。文章的题旨和内容都很好,可是,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却有瑕疵。有一句是这样的:

后来有了男朋友是北京人,大学毕业去了北京,感觉好了许多。

如果说,“男朋友”后面少了个逗号还不至于影响理解的话,那么,“北京人”后面那个逗号便让人大伤脑筋了。是男朋友“大学毕业去了北京”呢?还是作者自己?还有,是谁的“感觉好了许多”?男朋友?还是作者? 从上下文看,作者应该是要说,因为有了男朋友,自己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北京,这两件事情使她感觉好了许多。如将北京人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语义就会明确一些:

后来有了男朋友,是北京人。我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感觉好了许多。

如果使用分号,语义可能更明确一些:

后来有了男朋友,是北京人;我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感觉好了许多。

前天读到王尽力的一篇文章,《娶了媳妇作践娘》(华夏快递2004年1月8日)。其中有一句话也让我犯糊涂: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孝”,和“忠”一样,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带有弊端和不健康的色彩,其集中表现为无条件绝对服从,整个社会听一个皇帝,子女对父母的话说一不二。

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这里有个语病:主语在谓语“带有”之前发生了变化,由“我们”变成了“孝”。作者应该在作宾语的“孝”的后面使用句号,然后另起一句,以“孝”作主语: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孝”。和“忠”一样,孝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带有弊端和不健康的色彩,其集中表现为无条件绝对服从,整个社会听一个皇帝,子女对父母的话说一不二。

(认真推敲起来,成语“说一不二”用得不妥,背离了该成语的原意,但这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这两个例子说明,错误的标点会导致语病,使语句发生歧义,产生误解。所以,对标点符号使用的最低要求就是要符合语法规则。对此,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全文可在网上查到。

按照语法规则使用标点符号不难做到。一篇文章,如果读来文意通顺,一般来说,标点符号的问题不会太大。使用标点符号,难的是打破规矩,出神入化。郭沫若在1947年出版的《沸羹集·正标点》中说过:“标点之于语文有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 这“其上”二字,我想,指的应该就是标点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本身起不到的修辞作用。

例如《标点符号用法》第4.4.2节规定: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可是如何确定“如需”?这里面大有学问。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无需”的例子:

班长,立刻带领战士们冲上了山头。

《修辞语法学》里说,这句话,孤立地从形式上看,似乎合乎逗号使用的规律,但是审句度意,主谓之间不该停顿,停顿便割裂了前后意思的联系,破坏被陈述情况的紧张气氛,不合语境。

然而,使用同样的句型,方壶斋却在《男女之交宜如水》中构造了一个精彩的句子:

人,不论男女,交朋友都会希望这种友谊能够具有个性,否则就成了你好我好今天天气真好哈哈哈。

这里,作者用逗号隔开了主语“人”,修辞效果很好,可以说是出了彩。

以文笔优美著称的华夏文摘专栏作者小尼也擅长这种句型(《生活细笔小引之二》,下同):

你,只能诅咒一声,眼睁睁地看别人的车子趾高气扬地横行而去。日子,就像过去的每一个规律不变的日子,无休无止地延续下去?

然而,小尼似乎不太注意使用分号。例如下列两句:

这时,你会觉得日子比较像人过的,生活,也仿佛不那么令人觉得低能了。也许,潜意识里厌倦了一向的自己,度假,正是一个改头换面的机会。

如果将两句中第二个逗号都改为分号,层次就会更清楚一些:

这时,你会觉得日子比较像人过的;生活,也仿佛不那么令人觉得低能了。也许,潜意识里厌倦了一向的自己;度假,正是一个改头换面的机会。

在这方面,鲁迅对孔乙己的描写值得我们借鉴: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孔乙己》)

试想,如果把其中两个分号换成逗号,虽然从语法上讲得通,但层次感尽失。鲁迅用二个分号隔出了三个画面:全镜头(身材)、分镜头(脸)、特写(胡子)。如果使用逗号,就达不到这样的修辞效果。

说到分号,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读到的哈金的一段话。他以福楼拜的“分号精神”说明作家需要韧劲:

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一个周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他说他不能去。朋友们回来说那地方真好玩,玩得很开心。福楼拜说:我也很开心,做了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星期六把一个分号放进文章里,星期天又把它从文章里拿了出来。

我想,在我们使用标点符号时,也需要这种“分号精神”。

附录:

朋友,您能有耐心读到这儿,说明您对标点符号感兴趣,何不趁热打铁,再花上一分半钟,把下面摘录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关于标点的规定温习一遍?

4.1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

   例如: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他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 叹号

4.3.1 叹号的形式为“!”。

4.3.2 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A)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 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A)你给我出去!

      B)停止射击!

4.3.4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 逗号

4.4.1 逗号的形式为“,”

4.4.2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 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 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 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 顿号

4.5.1 顿号的形式为“、”。

4.5.2 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A)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 分号

4.6.1 分号的形式为“;”。

4.6.2 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

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 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

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 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 冒号

4.7.1 冒号的形式为“:”。

4.7.2 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4.7.3 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 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 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 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      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 引号

4.8.1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 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 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