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们的耻辱,更是我们的耻辱——也谈火烧圆明园(四)

(2009-06-25 08:19:25) 下一个

四、火烧圆明园


1860年3月8日,英法公使给清廷大学士和军机处下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无条件接受四项要求:1)就大沽炮战道歉。2)在北京换约,使节们可以乘坐本国船只前往天津。3)全面执行《天津条约》,特别是支付赔款。4)对签约后发生的事件另作赔偿。通牒由两江总督何桂清代递。

4月5日,英法公使收到何转来的军机处的回答。它不是给公使们的照会,却是军机处给何总督的回复。该文充满了道义优越感和必胜信念,拒绝了公使们的要求,要他们如美国公使一样,不带兵船,轻装简从入京换约。该函还附有给总督的指示,要他在公使们北上前设法改约,而何桂清竟然也就把这内部指示照转给英法公使!

最后通牒被拒绝后,英法便再次对中国悍然发动战争。这次英军出动了79艘军舰,2万陆军;法国出动军舰40艘,陆军7600人。4月21日,英军占领定海。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6月4日,法军占领烟台。至此,英法联军已完成对京沽地区的战略包围。6月26日,英法通知各国政府,它们已和中国处于战争状态。

中国这边也加强了防卫。驻防天津、大沽、山海关的清军增至2.9万人,其中大沽驻军1万人(双方兵力据《苦命天子》,209页)。

所谓大沽炮台,其实是一个海岸炮台集群,位于海河口南北两侧,分别称为“南炮台”与“北炮台”(读者可在谷歌搜索中打入“大沽炮台”字样,找出卫星地图来)。一年前联军吃过苦头,知道大沽炮台防守严密,炮火猛烈准确,而大船又无法驶入河口,以小炮艇应战只有挨打的份。于是此次联军便使用《孙子兵法》说的“避实击虚”(大概是看了传教士从中国偷去的古籍)。8月1日建军节那天,联军在离大沽炮台约十多英里的北面的北塘登陆(也就是头年咸丰给使团指定的登陆地点)。该地毫无防卫,联军在彼从容登陆,从容休整。

8月12日,联军开始进攻,在攻占新河时击败了六七千蒙古骑兵冒着炮火的英勇冲锋。14日,联军占领了塘沽,完成了从后面进攻大沽北炮台的准备。 21日,联军克服了清军的顽强抵抗,先攻占了上炮台,然后居高临下(大概也是从中国古籍中偷学去的兵法),用上炮台的大炮轰击据守下炮台的清军,使之投降。下午,火力更强大的南炮台一炮未放便投降。联军一共俘获五百多门大炮,打死打伤清军2千多人,英军伤亡200,法军伤亡130人。

联军登陆后,清廷才知道害怕了。8月6日,直隶总督恒福致函英国专使额尔金,说他欣闻贵使前来换约,他本人奉命与贵使商谈有关事宜,请英法使节指定一个时间以便会晤。联军占领塘沽那天。恒福再度照会额尔金,说他不明白联军为何要开始敌对行动,并告知额尔金,皇上已指派了一位钦差大臣,在北京恭候专使们前来谈判。16日,他再度致函额尔金,说钦差已经奉命前来大沽谈判,请求对方停战。17日与18日,他连续致函额尔金,说两位钦差已为换约的事专程前来北塘,问专使们准备何时前往北京,中方好安排接待。

此后他几乎每天一封信,基本精神都差不多,那就是好像1859年6月间的事从未发生过(或1859年根本就不存在,待考),这次联军是特地来换约的。这种兵法来自于哪本没被鬼子盗走的古籍,我尚未考证出来。只是在大沽炮台陷落那天,他发给额尔金的信才有点不同。他说,北炮台陷落已经显示了联军的优越武力,清军已被打败,请求投降,并已自南炮台撤出,他呼吁停止敌对行动,请专使们由大沽口沿河前往北京(670-671页)。

额尔金哪会去理睬他的绝望呼吁?这些“外交”的唯一效果,便是让后人慨叹: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些信要是在一年前发出,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么?

尽管21日天降暴雨(大概是诸葛军师祭东风使然),联军仍然继续推进。8月25日,英军再度兵不血刃进入业已撤防的天津。9月8日,英军向通州方向挺进,先头部队于13日抵达河西务。

天津乃是直隶总督衙门所在。舰队司令何伯到达该城后,即把恒福以及两位钦差文俊和恒祺召到他的旗舰上,对他们宣布,该城已处于联军军管之下,文官仿照广州的办法留任。按清制,总督是军政大员,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如同后来的省委第一书记,因此恒福在联军看来不属于文官,在罢免之列。恒福抗议说他仍然是当地最高当局,但何伯根本不理。恒福不知道,他没变成战俘就算上上大吉了。何伯接着宣布巴夏礼临时管理天津。

读者可能还记得,这巴夏礼原是广州领事,乃是“亚罗号”事件的主角。广州被占领后,他充当所谓市政委员,其实是柏贵的太上皇。因为他汉语流利,额尔金此次北征就特地把他调来,充当英军翻译,他常代替额尔金参与谈判,在谈判中非常活跃。因为没有语言障碍,中方官员都倾向于和他交谈,以为他是“夷酋 ”。

8月25日,桂良照会英法专使,说他和恒福奉命前来换约,并就最后通牒举行谈判。英法复文说,最后通牒乃是3月份的事,早就过期了。如今的条件是:将赔款增加到英法各8百万两;开放天津作为通商口岸。9月2日,钦差大臣们复文接受条件。但英法却根据复文中“容再核议”一语,认为钦差们的授权不充分,借此中断谈判,宣布到达通州前不再恢复和谈。

9月11日,随军前进的专使们在杨村收到怡亲王载垣与兵部尚书穆荫的紧急照会,说他们已被派为全权钦差大臣,请专使们免去前往通州的鞍马劳顿,率军返回天津,在那儿举行谈判。专使们重申不到通州不谈判的方针。此后载垣和穆荫接连照会英法专使,请求他们停止前进。13日,全权钦差们终于发文表示接受各项条件,请求联军不要越过河西务。专使们可以带一小队非武装护卫前来通州会商,拟定条约,再到北京换约。

收到此文后,额尔金决定派巴夏礼与威妥玛(也是个中国通,后来担任英国公使,以发明“威妥玛拼音”为汉语注音而知名,退休回国后任剑桥大学教授)前往通州,会晤钦差大臣们,查明他们的真实意图。两人发现两位钦差特别是怡亲王极端客气,毫无过去天朝官员对夷人趾高气扬、纡尊降贵的作派。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钦差们终于接受了英法的所有条件,包括英法专使可带一千名武装卫兵入京,以及联军在张家湾以南停止前进的修正条款。

巴夏礼和威妥玛把钦差们的复文带回来以后。英法专使觉得,所有能提出来的条件都已经得到满足。而且,他们知道怡亲王深受皇帝宠信,拥有实权,由他经手达成的协定大概能算数,于是就回信同意了钦差们的复文。

至此战争即将结束,只待双方正式签约。不料巴夏礼等人带着专使们的复文于9月17日返回通州时,钦差们的态度却大变。他们强烈抗议英方提出的额尔金必须觐见咸丰皇帝,并向他呈递英国女王的国书。这是咸丰最大的心病,钦差们宁死也不会同意。

早在通州谈判开始前的9月14日,咸丰就曾下旨给怡亲王,

“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著将各该夷及随从等,羁留在通(芦按:指通州),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筹办夷务始末》第7册,2290页)。

此时“夷酋”竟然提出天朝万万不能接受的条款,当然只能遵旨将其擒住,“以杜奸计”。于是怡亲王立即通知僧格林沁派兵埋伏在来路上。巴夏礼一行在返回英营途中就被抓了起来。

咸丰认为巴夏礼乃是夷酋,抓住他作为人质,自然对方就会屈服,此乃中国古籍上早就传授过的兵法,据《史记8226;刺客列传》: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这个曹沬,也就是初三语文教科书上《曹刿论战》那个能远谋的素食主义者。他率领鲁军和齐军打仗,三战三北。鲁庄公只好割地求和,齐桓公同意了。两国元首就在柯这个地方会见,筑坛告天,以彰信守。曹沬却冲到坛上去,劫持了齐桓公,用匕首威逼他退还所有的土地,齐桓公同意了。曹沬就扔下匕首,回到了臣子们的位置上。齐桓公想变卦,管仲告诉他,说话不算话,会失信于诸侯,以后有事人家就不会来帮齐国了。于是齐桓公就把侵占的土地全部还给了鲁国。诸侯因此觉得齐国很讲信义,纷纷归附。两年后桓公在甄这个地方大会诸侯,开始称霸。

可惜巴夏礼并非齐桓公,而额尔金也非管仲。当巴夏礼被俘时,英军前锋按和约规定的停火线,前往张家湾,却发现僧格林沁两万人的部队埋伏在那儿,并修筑了炮台,于是开战。英军只有4000人,但装备先进,炮火猛烈,大败僧军。

午夜,额尔金接到巴夏礼被抓的消息,大为震怒,觉得中国背信弃义,在停火协议达成后,又在指定由英军占领的地域设伏,并抓捕打着白旗的谈判代表团。于是他会见英法两军司令,说中国人的背信弃义已经解除了他们的停火义务,只有进攻才能保障巴夏礼等人的安全。两位司令都同意他的看法,于是联军向北京挺进。

9月21日,5000联军与僧格林沁率领的3万清军在距北京8里地的八里桥遭遇,再度大败清军,通往北京的道路就此打开。但因为接连交战,联军的军火已经消耗殆尽,于是联军便驻扎在通州,等待天津运来补给。

9月22日,英法收到恭亲王奕59460;发来的照会,说他受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英法复文表示,不放回俘虏就不能停火,更不能恢复谈判。恭亲王复文表示所有的俘虏都平安,但要等到和议达成后才能释放他们。25日,英法专使照会恭亲王,若中方能在三天内交回俘虏、愿在通州达成的和约上签字、并在北京交换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则联军将退回天津,在那儿停留到春天。否则联军将“向北京挺进,并采取步骤以证明国际法是不容任意破坏的”。

如果恭亲王就此让步,那么就算战争不至此结束,起码火烧圆明园也就不会发生了。可惜恭亲王坚持要在和议达成后才交回俘虏,并要求英法在觐见皇帝一事上让步。

英法使节不知道接受鬼使觐见乃是咸丰最大的噩梦。天朝并无西式国家利益概念,只讲究“不失国体”(也就是政府不能丢脸),只要不违反这神圣原则,则“什么都可以谈” ,至今仍然如此。若是他们同意不再去和咸丰敖包相会,只怕巴夏礼等人立刻就给放了回来,而且再追加多少赔款都不是问题,反正我大清有的是钱。

可惜鬼子不懂人事,竟然回复说他们并不坚持朝见皇帝,但只有见到皇帝,他们才能呈递各自的君主(当时法国由拿破仑三世统治)的国书。这TMD也是屁话,此时咸丰早逃到避暑山庄去了,第二年就咽了气,再没活着回京。鬼佬们想看他的英俊面容,只有等到自己也下地狱那天。后来国书乃是恭亲王代接的。

双方就这么不得要领地鱼雁往还了两个礼拜。在此期间,联军得到了足够的休整补充与增援。10月5日,联军接到情报,皇帝正在圆明园,而僧格林沁则率军驻扎在海淀拱卫之。联军当即向僧格林沁发动进攻,清军不战而退。右翼法国陆军和英军的一支骑兵部队推进到圆明园,立即被宫内无数奇珍异宝眩花了眼睛。第一天他们就放手开抢,抢劫持续了好几天。据英军某上校回忆,参与抢劫的主要是法军官兵和英军军官,英军士兵因为驻扎在几英里之外,没有获得抢劫机会(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卷一,684页)。

如同跟着狮子吃死尸的鬣狗一般,一大群中国烂仔紧跟在联军之后入园抢劫。据那个英军上校说,中国人抢劫的赃物比联军抢劫的还多(ibid,684 页)。他们抢完后还放火烧园,只是未能遍烧全宫,还留下了两百多所建筑(ibid,690页)。因此,不幸的是,圆明园的第一把火乃是中国人放的。

10月7日,联军给钦差恒祺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遣返俘虏,否则要猛攻京城。但若中方照办,则英法愿意签订通州谈判拟定的协定,并交换1858 年《天津条约》的批准书。为了防止中国背信弃义,他们要求在专使进入北京前把安定门交给他们。恭亲王屈服了,10月8日,巴夏礼和其他7名幸存者被送回联军军营。10月13日,联军通过大开的安定门进入北京。

被捕的巴夏礼一行共39人。尽管恭亲王曾在照会中保证过他们的安全,但最后放回的只有19人,其余的20人都被折磨死了,幸存者也备受虐待。道义姑不论,即以中国人最精通的“利益博弈”而言,这也大概属于人类干的最蠢的事之一:你既然要绑票讹诈对方屈服,哪能轻易撕票涅?撕了肉票,还有讹诈的资本么?干这种蠢事的人,怎么就会想不到如何善后?到时交不出人质,对方变脸又该如何抵挡?

对方果然变脸了,英法专使和司令们商议如何惩罚中国人。英国专使额尔金建议毁坏圆明园,因为他认为有的俘虏曾在那儿被虐待;法国专使则认为圆明园不过是个别墅,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应该去毁灭皇宫,让中国皇帝彻底丢脸。法军司令曾亲眼目睹自己所率的军队疯狂劫掠圆明园,此时却出来支持他的上司,说毁灭圆明园是毁灭文化的暴行,而英军司令也支持他的上级,认为中国人既然接受最后通牒,交出了安定门,再去破坏皇宫就属于背信行为。于是英军司令便发布了毁坏圆明园的命令。10月18日,英军在司令格兰特的指挥下在园内到处放火,训练有素的军队当然要比中国烂仔更有效,于是幸存下来的两百多所精美建筑便统统化为青烟。

10月24日,英国专使在大批卫队簇拥下,耀武扬威地通过排满了英军的街道,前往礼部,在那儿与恭亲王签订了《北京条约》,并互换了1858年的《天津条约》的批准书。次日,法国专使以同样的派头重演了这一幕。十一月间,英法军队撤出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的相同条款是: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赔款800万两;允许两国招募华工出国。不同条款是英国“永租”九龙司,而法国则获得在各地的传教权,中国还必须将过去没收的天主教产赔还法国, “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引号内的这句话并不见于法文文本,只见于中文文本,乃是负责中文翻译的法国传教士私自加入的。可见精通三韬六略的天朝是何等地容易糊弄,连个传教士都能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条烂规定让天主教在各省获得巨大权力,为后来的教案作了铺垫。

咸丰皇帝为了维护“天朝国体”的神圣原则,使尽了龟孙子兵法,最后不但增加了战争赔款,失去了九龙司,而且让“万园之园”化为青烟,无数奇珍异宝、名人字画、孤本秘籍就此散入五大洲。他这面可真难见。汉语中常说见谁谁的“金面”,我看他那面比英国女皇皇冠上的钻石还值钱。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11-08 周六, 上午1:09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小时候在电影院里看《火烧圆明园》,有一个剧情是僧格林沁和巴夏利会谈 -- dch - (33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39 (92 reads)
* 这是满洲人的杰作! -- unorthodox - (375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2:13 (109 reads)
o 孙大炮 驱除鞑虏 的口号确实被毛共继承得很彻底. -- 广东农民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2:32 (10 reads)
+ 毛共没做什么“驱逐鞑虏”的事!毛共靠了不少满洲国的鞑虏打天下 -- unorthodox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45 (10 reads)
* 转帖:巴夏礼一行在圆明园的生活 -- 金唢呐 - (1753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9:29 (164 reads)
o 估计那时还没有海牙国际法庭,要不把皇帝老儿关在哪儿,就没有后来的拳匪了 -- xilihutu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10:19 (10 reads)
* 大沽炮台 -- xilihutu - (44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6:07 (88 reads)
o 地图1-2-3 -- xilihutu - (30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7:20 (72 reads)
+ 那英法联军又如何渡河,那骑兵干吗不守河岸?那炮台周围一马平川,一点坡都没有 -- xilihutu - (178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7:41 (47 reads)
# 谢谢老稀贴出的地图,可惜这地图没有标出北炮台来,只标了南炮台,南炮台并未战斗就投降了, -- 芦笛 - (70 Byte) 2008-11-08 周六, 上午1:13 (17 reads)
* 大沽炮台公园可能是以前北炮台 -- xilihutu - (96 Byte) 2008-11-08 周六, 上午3:46 (10 reads)
o 不是,北炮台建在海河北岸于家堡南面的石壁上,遗迹已完全湮灭,连当地人都不知道,现在展览的是重修的南炮台, -- 芦笛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