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们的耻辱,更是我们的耻辱——也谈火烧圆明园(二)

(2009-06-24 11:13:13) 下一个

二、第一次签约


至此读者应能领悟,中外冲突只能靠外交谈判解决,但这儿有两种外交方式:

一种是民国职业外交家们的外交:中外关系一旦出了问题,立即就与对方谈判,力求及时化解误会,解决分歧,在尊重国际法与国际惯例、信守国际条约的前提下,尽可能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也就是文明国家之间的外交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提出的要求一般是可以谈判的,不至于是一方强加条件,另一方被迫全部接受。哪怕就是二十一条,民国也不曾完全接受,而且后来还改约成功,收回了丧失的权益。

另一种则是叶名琛的爱国主义外交,亦即蓄意违反已有条约,对鬼子的照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驳回,并坚决拒绝在城里与之会谈。于是所有的纠葛都只能积压下来形成悬案,使得鬼子忍无可忍,最后带兵上门,强迫中国与之谈判。一旦动用军队,立即就有军费问题,对方必然在要求解决所有悬案之外,还要求军费赔偿。此时中国就只能无条件接受对方全部要求。若不同意,人家就要动武。一旦开打,则赔款立即上升,变成层层加码的局面——打的时间越长,伤亡越大,则对方的赔偿要求也就越高,中方吃亏也就越大。

因此,说到底,这儿只有两种谈判方式可供选择:要么和平谈判,要么在刺刀下乖乖签字画押。任何长了脑袋的人都能看出来,作为弱国,中国只能采用第一种外交方式。然而不幸的是,国人奇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咱们认为第二种方式才是英雄行为。于是中国“外交”便成了这种恶性循环:

拒绝谈判——对方动武——中国屈从,签订条约——反悔——对方再打,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再度屈从,再度签订条约——再反悔——再打——循环往复以至于鬼子攻入北京。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虽有十多年的间隔,但不过是这个循环过程的持续展开,可以视为一场拖延了的战争,它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庚子拳乱。中方这种反复讨打的德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暴露得最明显。奇怪的是,咱们竟然会把这种愚不可及的蠢事,当成神圣的爱国主义与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反复歌颂,足足歌颂了一个半世纪,于今尤烈。

因此,当英法专使1858年4月间带着舰队来到海河口之时,气概就完全不是当初在广州与叶大帅打交道时那样了。如今主客之势完全倒转,轮到他们来颐指气使,好把在叶大帅那儿积下的多年恶气一股脑儿发泄出来。当直隶总督谭廷襄赶来和他们谈判时,英法专使便使出叶大帅那手来,借口他没有全权代表资格,拒绝会见。他们打的主意就是要教训教训中国,使之知道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

5月20日,英法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两小时内交出大沽炮台。通牒到期后,联军随即发起进攻,以1200人轻易击溃9000清军,没有死多少人便占领了南北炮台,主要伤亡是火药库爆炸引起的。5月26日,联军刀不血刃,轻取天津。5月30日,四国使节到达天津,接到中方照会,告诉他们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已前来谈判。二人到达后,便与四国使节谈判,先后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天津条约》。

前两个条约中方都未损失太大利权。俄、美都没有带兵来,所以不存在赔款问题。俄国获得了类似英国的在华待遇;美国则主要是强调“利益均沾”的最惠国待遇,并增加了潮州(后改为汕头)以及台南两个通商口岸。

中英和中法之间的谈判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中英的条约由英国专使额尔金提出,一个字都不许改动。中英、中法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英法在京开设使馆,通商各口设领馆。

2.英法人士得前往内地游历通商,中国政府应保护传教士。

3.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登州(后改为烟台)、台湾府(即今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即今海口)、南京及镇江、汉口、九江为通商口岸。英法商船得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岸经商;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

4.对领事裁判权作了更详细的规定。

5.协定关税,规定了内地子口税的税率。

6.最惠国待遇。

7.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赔款缴清,方将广州城交还。

以上诸条款,只有兵船可入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是不平等的。赔款属于丧失利权,但那是当时的国际惯例,无话可说。增加新通商口岸与内地向外人开放反倒有益无害。然而当时朝野的心态正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一样,并不在乎那些丧失利权的条款。相反,公使驻京、增加通商口岸以及外人进入内地这三条,因为违反了传统的文明优越与权势优越心态以及种族隔离政策,被朝野视为奇耻大辱。咸丰最害怕的是公使驻京这条,以后所有灾难都是他这心病引发的。

中英条约的炮制者额尔金本人的评论是:

“条约中从中国政府所取得的各种特许权,就其本身来说并不为过分;除了领事裁判权的重要原则以外,并不超过各商业国家在习惯上相互自由让与的那些条件。但是,在中国政府看来,这些特权的让与等于一种革命,它涉及到在帝国传统政策上的某些最宝贵的原则的放弃。因此,这些让与的权利乃是从中国的恐惧中强取来的。”(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629-630页)

此话当然有轻描淡写之处——除了领事裁判权外,兵船能开进长江也损害了中国主权。但我觉得此话仍不失客观。国人所谓不平等条约,我看主要还是它们的签订违反了中国意愿,并不是真给中国带来什么灾难。就连领事裁判权与兵船进入通商口岸也不是毫无原因,前者是因为鬼子无法接受中国的野蛮司法,后者则是中国政府无法保护外国人的安全。考虑到当时中国处于内战,而且许多地区都有土匪暴乱,鬼子提出这条也是有原因的。

桂良知道,若不同意这些要求,鬼子就要打进北京去,而中国根本抵挡不住,因此乖乖在条约上签了字。英法舰队随即撤出津沽地区。

至此,中外冲突已经结束。如果中国此后信守条约,则也就不会有英法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提出更加苛刻的和约等一系列事件了。然而朝廷根本就不拿国际条约当回事,认为那是随时可以赖掉的一纸空文。桂良竟然向咸丰建议:

“此时英、佛(法)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样,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3册,第966页,转引自《苦命天子》201页)

咸丰打的也是赖账的主意,尽管他在条约上批了“依议”的朱批,等于他本人也签了字,然而当联军撤走,桂良回京请训时,他竟然指示桂良在与鬼子谈判关税时,以免去一切关税和允许鸦片合法输入,来取消条约规定的公使驻京、内地通商等条款。后来他更命令桂良在与英法谈判关税时,一举取消公使驻京、长江通商、外人至内地游历以及赔款付清前由英法占领广州作为抵押的四项条约规定!

由此可见,“礼义之邦”的君臣毫无信义观念,都把签订和约当成缓兵之计。这也倒罢了,但问题在于,这兵究竟要缓到几时?总不能永远缓下去吧?背信弃义撕毁条约,人家再度兴兵问罪,又该如何抵挡?满朝文武竟然无一人会想到这连白痴都能想到的问题!

此后发生的事决不是神智正常者能理解的。中英中法条约规定,条约批准后一年内在北京互换。这本是国际惯例。英法之所以要规定在北京换约,乃是因为他们占领广州后,在总督衙门里找到了中国与英、法、美签订的所有条约。这些重要文件竟然由地方官员保管,令他们极不放心。他们以为,如果条约在北京交换,就能由中央政府妥善保存。鬼子毕竟不懂中国的事。后来中国第一个外交部总理衙门成立,文件保管照样一塌糊涂。曾纪泽就曾发现,必须立即转报朝廷的重大外交文件以及含有重大机密的使节函电,竟然杂乱地扔在衙门里,任何人想看都不是问题。

鬼子大概再也没想到,进京换约给咸丰带来了无穷恐惧和烦恼:鬼子使节进京,必然要朝见皇帝,而鬼子绝不会实行三跪九叩大礼,这就意味着由他这个“ 天下共主”君临万国的神话再也无法绷下去,传统礼教势必崩摧。这还得了?所以,当时的“外交”的中心任务,就是尽一切努力防止使节进京换约。

根据条约规定,英、法、美都任命了驻华公使,由他们代表政府与中国换约。1859年6月间,三国公使到达上海。桂良力劝他们不要进京,但英国公使卜鲁斯通知他,一年的限期快到了,在换约之前不考虑与条约有关的任何问题,接着便与法国公使一道率舰队北上,准备按前年走熟的老路,由渤海经海河,取道天津进京。接下来发生的事,便是咱们永恒的骄傲:大沽口战役。

(未完待续)

作者:芦笛 在 芦笛自治区 发贴, 来自 http://www.hjclub.info

上一次由芦笛于2008-11-06 周四, 下午1:27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芦笛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一个枝节小问题请教:为何鬼子使节进京,就必然要朝见皇帝?就算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规矩,咸丰就不能修改一下?派个内阁大臣去 -- fatfatbear - (129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12:04 (51 reads)
o 当时朝野无一人知道平等邦交是怎么回事,乃是按照藩属朝贡的常理来推想,因此以为公使进京必然朝见皇帝, -- 芦笛 - (148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1:32 (70 reads)
o 不仅是对外,对内更是个皇帝权威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到统治到稳定性。 -- stefan - (12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1:00 (14 reads)
* 精彩之极!咸丰这么想这么做我觉得还情有可原,100多年后的历史教材书还这么写,就讲不过去了。 -- stefan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上午11:40 (6 reads)
* 春秋战国时,好像大伙也讲谈判,也守条约? -- xilihutu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上午6:40 (12 reads)
o 春秋时确实有原始外交,但仍然与现代(也就是西式)外交不同,不兴互派常驻使节,只有把外国太子拿来作人质扣押的作法 -- 芦笛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1:36 (5 reads)
o 哈哈哈哈哈哈。不是笑你错(决没说错),而是因为你说得对,所以笑你说的有趣。今天听到的最有趣的话。 -- 小小衲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上午7:53 (6 reads)
+ 抗议,哈太多了。 -- 若迷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上午10:26 (4 reads)
+ 说实在,以前一直以为我们最懂外交谈判,不一定最守约,那人民的好总理不就是风度翩翩的“外交家”吗 -- xilihutu - (18 Byte) 2008-11-06 周四, 上午10:05 (28 reads)
# 他是统战专家,使用的乃是耆英用烂了的祖传功夫。中国唯一有外交家的时代是民国时代,此后无一人知道外交就是要维护国家利益。 -- 芦笛 - (19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1:34 (54 reads)
* 就是说,周是共产党最好的外交家,而不是中国的。因为他绝对维护党的利益。 -- 小小衲 - (0 Byte) 2008-11-06 周四, 下午2:00 (6 reads)
o 他应该是统战家 -- xilihutu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