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大盂鼎传奇

(2007-08-07 00:04:41) 下一个
大盂鼎 图 网路Google所得

1.大盂鼎

2.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铸造于西周康王时期,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铭文大致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因为统治者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令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继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3.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是周康王時,貴族 盂 鑄造的祭祀禮器。銘文計 291 字,記載康王敘述商朝的亡國,及文王、武王的立國經驗,告誡 盂 要效法先祖,忠心輔國,並賞賜香酒、命服、車馬、奴隸。 西周前期 大盂鼎

————————————————————————

大盂鼎传奇 文
来源:上下古今
作者:樵子

清代道光年间,陕西岐山县富豪宋金监,临终前愤恨地向儿子丢下这样的一句话:「谁得到这只鼎,都没有好结果!」

宋金监何出此言?这只鼎究竟有什么神秘、可怕?这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一个薄雾漫天的早上,陕西省岐山县礼村有个农民,到一座山岗上翻地,翻著翻著,突然叮当一声,翻出一个绿锈斑斑的大铜鼎来。

消息很快在岐山县传开,富绅宋金监闻知,即前去以重金把它买下来。运回家里,他命下人小心地将鼎上的锈斑清理干净。

铜鼎的内壁赫然现出「周康王二十三年盂……」等字迹。宋金监知道这只大盂鼎历史悠久,价值连城,于是便秘藏于家里。

不料没过几天,忽然有客到访。而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岐山县令周赓盛。初时周赓盛显得十分热情,向宋「嘘长问短」。

其实宋金监早已察其来意。果不其然,没拉扯上几句,周便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宋出让盂鼎的要求,说甚么我们也是老交情了,老兄割爱如何?但宋金监却死活也不答应。周赓盛最后丢下一句:「那就等著瞧吧!」,就悻悻然离去。(三之一)2007-07-27

第二天,周赓盛即派来几个衙差,不由分说的把宋金监的儿子逮了去,给他罗织了一个贩卖私盐的罪名,将之打入大牢。

宋金监前去向周赓盛论理,周问想公了还是私了,宋问怎么私了?周说很简单,就以大盂鼎交换吧!

宋金监只有这么个儿子,只好无奈地忍痛将大盂鼎给了他。

从此,宋金监郁郁成疾,一病不起。最后向儿子说了本文首段的那句话,咯出一口鲜血,便含冤噎了气。

再说周赓盛抢得大盂鼎后,也没高兴得多久。一天,他家后院的一棵大树突然拦腰折断;不久其楼房又遭雷电轰了一角;令他心烦意乱而无心于公事,被革了职;最后变得穷途潦倒,只好卖了大盂鼎以度日。

其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自此之后,大盂鼎「卖来倒去」,经过八代人之手,最后落到了苏州一个叫潘祖荫的富商家里。

潘家获得此鼎,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清朝大臣左宗棠为报恩所赠;还有一说是西安袁保恒所赠。总之此鼎被视为潘家的传家之宝,供于潘家大堂。然潘家也几乎遭到劫难。

苏州在抗战沦陷期间,日寇为了得到这只大盂鼎,不断到潘家搜查,有时一天抄家六、七次。但他们不但搜不到大盂鼎,一天,突然连潘家人也全「失踪」了。

原来,潘家后人潘达为了保护国宝,不让它落入敌手,他秘密地挖洞把大盂鼎埋了起来,然后全家到上海避难去了。

抗战胜利后,他才把鼎起出来,并妥为珍藏。

上世纪五○年代初,潘达把大盂鼎无偿献给了国家,他说,国宝只有收藏在国家博物馆才最安全。(注:该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本称盂鼎,冠以「大」字,是为了区别于同时期出土的小盂鼎。如今小盂鼎已亡佚,故更显大盂鼎之珍贵。(三之二)2007-07-28

大盂鼎立耳,鼓腹,三柱足。高一百零一点九厘米,口径七十八点四厘米,腹围八十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公斤。
鼎身以夔龙纹为主要纹饰,鼎腹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康王向盂叙述周文王、周武王的立国经验。

康王认为文王、武王得以卓越的政绩立国,主要是由于其臣属从不酗酒,每逢祭祀,都认真恭敬;而商纣王的亡国教训,就在于沉迷于酒色。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赠盂命服、车马、酒与帮司、人鬲等。

盂在铭文中,说明制作此鼎是为了祭祀其祖父南公。

大盂鼎铭文是史学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大盂鼎的铭文又是金文长篇大作,字体随字构形,大小参差,各有意趣;章法有行有列,气息贯通,和谐自若,斐然成章,堪称为金文书法佳作、艺林瑰宝,故又为金石书法家所珍视。。(三之三)2007-07-29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