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大饥荒的制度因素 (图)

(2007-07-18 12:54:54) 下一个


中国大饥荒的制度因素
作者:von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作 者: 林毅夫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0年1月 版次: 1
I S B N: 730104389 页数: 369
开 本: 小32开 印张:

图书简介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本书是一本将制度和技术当作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来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的力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是林毅夫教授继1992年在上海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该书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之后,又一部以规范的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农业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技术问题的专著。 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农民的实践引发了农村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劳动者不仅在适应体制,而且也在推动着体制变革。作者认为,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



  在林毅夫刚出版的《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中对中国大陆
1959-1961年为什么会造成2300万-3000万农民的死亡以及为什么是农民作出了
很好的解释。

  学界对饥荒形成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是食物供给不足论,二是98年经济
学诺贝尔奖得主AMARTYA SEN发展的食物获取权理论。 食物供给不足论是指由
于某种原因导致粮食产出大量下降,导致食物供应严重不足,饥荒发生。 SEN
的食物获取权理论认为粮食供给不足论不足以解释饥荒的发生,因为历史上饥
荒的形成大部分不是供给不足引起的,而是平民的食物获取能力不足引起的。

  影响一个人食物的获取能力有两个因素,即自身禀赋(收入)和粮食与其
它物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SEN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市场体系较发达国家的情况,
分析中国和历史上的饥荒必须经过一定的修正。 拿1959-1961年以来的背景来
看,中国的制度严重不平等,由于户口的区别,城市户口居民的食物供应有定
量供给保证,农民消费的粮食只是国家收购后剩下的部分,所以直接面对粮食
产出波动产生饥荒的风险就留给了农民。

1、为什么会饿死2300万-3000万?

  中国农村在1957年后进入高级社阶段,农民的生产资料全被充进集体,并
且农民退出高级社的权利完全被剥夺,林毅夫在他1992年出版的《制度、技术
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书中说明了正是农民这种博弈能力的丧失导致农业产出无
以挽回的下降了,因为如果保留农民退出高级社的权利,农民发现高级社里的
收益低于其单干的收益,他就会退社:而如果剥夺了农民的退社选择权利,农
民只能留在高级社里,高级社里既无有效的激励制度,又无完善的监督成员努
力程度的监督制度, 所以整体来说努力程度下降了, 相应的农业产出就会下
降。这为饥荒的形成埋下了炸弹,等着导火线来点燃。

2、为什么是农民?

  中国大陆的人那时候有三种身份区分:农民、集体所有制职工、全民所有
制职工,其待遇差别渐次升高。就粮食获得能力来看,国家通过一系列指标向
农村征购粮食,农民对征购数量很少谈判能力,因为中国的资源流动已经通过
一系列的平衡方程计划好了,因而农民只能消费剩下的粮食,而城市居民享有
定量配给的权力。异议派的先生们如果认为这种依据身份来给予权利差别的制
度合理、民主(这个问题另文讨论),那我可要唾弃你们的民主观了。所以,
粮食产出一严重下降,饥荒便在农村流行。

3、什么是饥荒的主因?

  粮食供给下降和城乡居民之间粮食获取能力的差别,何者是饥荒的主因?
林毅夫的回归分析发现后者是主要原因。有兴趣寻究详细分析,不妨去看看北
大版的这本书,别去看报纸,那种偶尔漏出的真理碎片,异议派的先生们整理
不了。读书要系统的读。

送交者: von

原 题:回KK之一:大陆民主之荒谬:1959-1961年的说明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