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金振中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纪念七七抗战70周年 (组图)

(2007-06-25 22:45:47) 下一个

金振中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纪念七七抗战70周年 (组图)

一。金振中
  
  幼名金霭如,河南固始县人。家境贫寒,曾在商店学徒。
  1924年,投军于冯玉祥部队。入伍不久,就学于西北边防陆军干部学校。
  1926年毕业后,历任排、连、营长。
  1930年,中原大战后,被编入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任三营营长。
  1933年参加喜峰口战役,因作战勇敢受到师长冯治安的奖励。
  1936年春,奉命接替宛平城和芦沟桥防务。为激励官兵守土抗敌之志,要求全营官兵吃饭前、睡觉前都要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二十九军口号。
  1937年“七?七事变”时,自7月8日晨至11日,他指挥三营全体官兵前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11日凌晨2时,在追击逃敌时,被隐匿之敌击伤,被抬出战场,送往保定医院救治。
  1938年,伤愈后又回到二十九军。
  1943年,因遭亲共疑忌调为军部上校副员,作为编余人员,驻在柳泉车站。
  1949年春,回原籍参加生产。
  文革中,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给他落实了政策。
  1980年11月,被安置在固始县文化馆任行政干部。
  1985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芦沟桥畔,经北京市领导批准,于
  1985年8月14日,在芦沟桥举行了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   


二。金振中 吉星文:打响卢沟桥畔第一枪(组图)

金振中吉星文:打响卢沟桥畔第一枪(组图)

第29军大刀队奔赴抗日前线

金振中吉星文:打响卢沟桥畔第一枪(组图)

金振中先生遗像


金振中吉星文:打响卢沟桥畔第一枪(组图)

将门虎子吉星文


  (核心提示)发生在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再回首,当时打响唤起四万万人民奋勇杀敌第一枪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河南的抗日英雄——将门虎子吉星文和“血性团长”金振中。

  “血性团长”金振中

  金振中,河南固始人,1904年生于贫穷之家。1924年,加入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曾在张自忠任校长的“西北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固始县工会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因为驻防卢沟桥时,其所辖的第29军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实际是一个团(1400名官兵)的编制,解放以来,家乡人一直将这位受伤“起义”回家的志士尊称为金团长。

  【家乡人击节赞叹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那么多部队一撤再撤,那么多将士一忍再忍,我们固始的金团长和战友们却率先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多有血性啊!”8月10日,固始县委宣传部的曹本国说起金振中,忍不住击节赞叹,对家乡这位英雄满怀骄傲。

  【儿子忆父当年勇

  金振中之子金天愚家中,“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的条幅引人注目。金天愚说:“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一任馆长郭景兴题的词。”

  1936年春,金振中奉命接替宛平城和卢沟桥的防务。当时,卢沟桥的形势已日趋紧张,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丰台,并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一带进行所谓的演习,用心十分险恶。卢沟桥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金营长面对日军的嚣张气焰,经常向士兵进行爱国教育,要求全营官兵在吃饭前、睡觉前都要振臂高呼数遍“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誓言,以激励官兵守土抗日的斗志。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到卢沟桥我方警戒线内演习,妄想偷袭宛平城。只因我方戒备森严,才无机可乘。于是,又制造“丢失”一名士兵的谎言,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在遭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的拒绝后,便向我守军开枪开炮。卢沟桥战斗打响了!

  金天愚告诉记者,父亲在卢沟桥事变中负过重伤,左腿下肢被手榴弹炸断,且有一颗子弹由他左耳旁贯进,右耳下穿出。1985年3月,金振中因病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在卢沟桥畔。

  该县退休老干部、书法家李恩绶告诉记者:“今年4月11日,我专程赴卢沟桥,在卢沟桥下第六孔洞凭吊金先生的骨灰。随后,我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将自己撰写的一幅条幅赠送给该馆:卢沟桥上第一枪,痛击东洋好战狂。义愤填膺驱倭寇,挥戈退日写辉煌。”“这是对金先生精神的写照。正像何基沣将军称赞的——不愧为真正的抗日民族英雄。”李恩绶说。(稿件采写 何正权 刘镭)

   将门虎子吉星文

  【堂弟骄傲忆堂哥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吉星文,抗日名将吉鸿昌的族侄,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正是他,率部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

  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抗日英雄吉星文的老家扶沟县吕潭镇,采访了吉星文的堂弟、74岁的老人吉星贵。说起堂兄吉星文,吉星贵抑制不住内心的骄傲。吉星贵说,堂兄自幼习拳,体格魁梧。1926年冬,年仅18岁的吉星文投笔从戎,成为冯玉祥部下的一名普通士兵。由于他作战勇敢,关爱士兵,深得上司器重,在25岁那年,晋升为陆军第37师第219团上校团长。

  吉星文天生一副大嗓门。吉星贵说,他长大后,听与堂兄在一个部队的老乡回来讲,1936年元旦,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为了展示军队训练成果,在北平举行了一次万人阅兵大典,邀请中外宾朋观礼,而这次阅兵的指挥官,就是堂兄吉星文。选中堂兄的原因,除了他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征善战外,堂兄精于骑术、娴于口令,尤其是嗓门大,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指挥上万人的部队在同一口令下表演动作,堂哥是最佳人选。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当时吉星文是坚守宛平的驻军团长。吉星贵后来听跟着堂哥当兵的何肇典等人说,在卢沟桥事变中,是堂兄吉星文亲自下令“坚守阵地,坚决回击,坚持抗战到底”,从而打响了抗战的第一枪。后来,冯玉祥将军见到堂兄后,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干得好,没给你老叔(指吉鸿昌)和咱西北军丢脸!”

  【效叔报国早立志

  说到吉星文,首先还得从他远房族叔吉鸿昌谈起。1913年吉鸿昌投军入冯玉祥部队,之后逐步升任为冯军将领。吉鸿昌升迁后不忘家乡,先后出钱为地方修水利、办学校,深得地方人民爱戴。在他任师长时回老家扶沟县吕潭镇,地方欢迎场面十分盛大。吉星文看到叔叔的荣耀和光彩,敬慕之意油然而生,从此立志报效祖国,效叔叔之为人。就在那一年冬天,他投入冯玉祥部队骑兵营当兵。由于他身材伟硕,勤奋好学,很快就被所属长官重视与提拔。有人认为吉星文少年得志,官运亨通,全靠其叔吉鸿昌的提拔,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误会而已。

  【保家园斗智斗勇

  1937年7月7日晚10时许,驻丰台日军一木青直大队,借口在演习时失踪一名士兵,突然向我守桥头堡部队袭击,并将桥头堡占领。为了掩饰真相,同时包围宛平城,提出要进城搜查。“七七事变”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卢沟桥和宛平城都是吉星文团的驻防地。吉星文团长接到桥头堡丢失的消息后,并未上报,因为他对当时平津的局势有很清楚的了解。他知道宋哲元不在北平,对日军的挑衅,没有人敢出来决定如何应付;更想到丢掉卢沟桥的消息一旦传出,将使整个平、津震动,到那时事情将更难处理。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大前提:“卢沟桥不能丢!”

  于是,吉星文将日军要进城搜查的事,请专员王冷斋予以周旋;宛平县城防务交由苏团副(即中校副团长)负责;自己带一名随从悄悄出城,直趋第三营营长金振中的营部,并立即召集连长以上的干部开会。吉一方面分析眼前形势,一方面宣布要组织敢死队夺回桥头堡。在他的号召下自动报名参加敢死队的有300多人。吉团长亲自挑选出150人,分编成5个组,每人步枪1枝,手榴弹2枚,大刀1把,由副营长郭振威率领,利用夜色潜行,限7月8日晨4时进入攻击准备,看信号发起攻击。同时命重机枪连占领两侧高地,掩护敢死队攻击,并适时将火力往敌人后方延伸,阻止敌人逃窜。

  日军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无人负责并威胁着要进城搜查的情况下,吉星文会采取攻击行动,而且又来得那么神速。就在日军疏于戒备的情况下,敢死队利用熟悉的地形和阵地沟壕,一下子摸了进去,分别用手榴弹、大刀和刺刀,在20分钟内,把数十名日军全部消灭,无一逃生。日军吃了大亏,当天竟毫无反应。吉团长对上级的报告,也轻描淡写地说:“昨夜犯我桥头堡的日军,已被我逐退,现在正在加强工事中。”自7月9日起,日军数度施行炮击,并曾多次进行小规模试探性攻击,均被击退。吉团长坚守卢沟桥直到7月26日下午6时,始在日军强力要求下,奉命将防务交给地方保安部队。卢沟桥在吉团长撤退数小时后就丢掉了。

  7月30日晚,吉星文团官兵挥泪告别宛平父老,撤退到长辛店,卢沟桥旋即沦陷。但是,保卫卢沟桥的壮举,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吉星文也从此英名远播,作为抗日英雄,受到人们的赞颂。戏剧大师田汉曾专门写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在各地上演,其中的吉星文团长,是用真名实姓出现在舞台上的。( 稿件采写 于扬 文字整理 裴蕾)

  斯人斯事 卢沟桥事变

  “这天晚上,完全无风,天空晴朗没有月亮,星空下面,仅仅可以看到远处若隐若现的宛平城墙和旁边移动着的士兵的身影,这是一个静悄悄的黑夜。”“七七事变”之后,卢沟桥事变的直接发动者——日军华北驻屯军混成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队长清水节郎大尉,在手记里这样记录了当晚的情景。清水节郎有写战争手记的习惯,这些手记后来成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铁的证据。

  在这静谧的夜里,一场蓄谋已久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1937年7月7日晚10时许,这种静谧被枪声猝然打破。此时,一位名叫郑福来的中国男孩从睡梦中被枪声惊醒。

  清水节郎的第八中队演习时声称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拒绝。在遭到拒绝后,日军开始攻打宛平县城,一时间枪炮声大作,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时年仅7岁的郑福来,家住卢沟桥桥西头。68年后的今天,已75岁的郑福来老人说:“一到过年放鞭炮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打仗时的情景。”

  7月11日凌晨2时,守军第3营营长金振中亲率大刀队,与前来支援的另一个营主力一起,乘夜夺回铁路桥东端。据相关资料记载,突击队的出发命令一下,有的士兵竟兴奋得号啕大哭。凌晨2时,突击队冲入敌人阵地。顿时,日军阵地手榴弹爆炸,大刀闪着寒光,喊杀声传出数里之遥。一名19岁的突击队员用大刀接连砍了13个日兵,生擒1人。集合号响,无法将士兵集合回来,四处可见举着大刀的血人追赶拼命奔逃的日兵。此役日军一个中队被全歼。守军突击队伤亡3/4,铁路桥收复。

  后来,第110旅旅长何基沣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晚间撤退了宛平城内的部队,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惊疑地望着撤退的士兵,士兵们一个个洒泪离城。



三。走访抗日英雄金振中后人 

 作者:韵笔生辉 于 2007-03-03 10:17:55.0 发表 
 
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我和儿子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当弟弟把我们从火车站接回家时,已是傍晚五点钟.

在我未动身之前,父亲在电话里就告诉我,初二晚上,县工会的金天愚一家要在饭店宴请我们全家.父亲是属于外乡人,但由于同样是姓金,辈分也是天字辈的缘故,所以我们称比父亲小十几岁的金天愚为老爹.

金天愚是"七七"卢沟桥抗战英雄金振中营长的次子,系固始县总工会办公室主任,闲暇时间协助其妻做一些酒类批发业务,育有一女,小名唤作莹莹,已成年,现在县稽查局任公务员,是一个幸福之家.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也就是在金振中老先生去世不久,就接触到这位“老爹”,父亲常常怀着敬仰对我们说“他是抗日英雄的后代,值得我们尊敬啊!”

年前,“老爹”的女儿莹莹参加了湖北省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期间曾得到在华中师范大学就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小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关照,为此,他们一家为了表答谢意和基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便邀我们在饭店相叙,于是我们异地同姓两家人聚在了一起。

席间闲谈中了解到,“老爹”立志于要在家乡建一座抗日英雄金振中先生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件事也得到了中共固始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正将报告送往省城郑州审批,唯一担忧的是筹集资金问题,外商来我县投资主要是以赢利为目的,建纪念馆不可能从他们那得到捐助,而政府又不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因此,还需要社会的广泛募捐。

这时,我忽然想起,去年我曾在新华网写过一首以纪念抗战为题材的小诗:《“九一八”的警报》以及(外一首)《打响卢沟桥抗战第一枪的金团长》,写的那位金团长就是这位“老爹”的父亲金振中老先生。我想,我能为他作些什么呢?

饭后,回到家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我只是一位业余的诗歌爱好者,根本谈不上是诗人和作家,但作为对这位抗战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我要拜访他们,去寻一些素材和资料。父亲很是赞同,他希望我能依此为题材创作一部小说处女作来,但在饭桌上已从“老爹”口中得知有一位退休教师已进行了小说的初稿创作,河南大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也要拟拍一部二十多集的有关连续剧。看来我只能以诗歌形式来进行创作,以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和进行我的爱国宣传啦!

在我回到省城之前的初六下午,我来到了多年未登门的英雄后人之家,他们就住在县党校大院外,工会老楼旁边一座三层新楼的一楼。很快我就找到了,由于“老爹”一家的勤劳善良和待人热诚,不但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且在当地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一进入院内,就见到崭新的朱红色油漆门窗,两扇大门贴上了喜庆的新春对联,屋内整洁明亮,迎面正堂一副书法“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特别醒目,这是卢沟桥抗战纪念馆馆长郭景兴当年采访金老先生时依据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110旅旅长何基沣将军的原话“民族英雄”挥毫所赠。

这时,“老爹”外出送酒去了,只有他的妻子和女儿莹莹在家,知道我来意的莹莹给我放了一盘有关当年金振中先生指挥卢沟桥抗战和负伤的历史实况录象、中央电视台记者朱军等采访郭景兴馆长以及当年卢沟桥抗战目击证人、中共固始县委县政府筹建抗日英雄金振中先生纪念馆的筹备会等内容的光盘,并赠送我一份当年郭景兴馆长等在1983年8月采访尚健在的金振中老先生的记录稿。怀着崇敬和感谢,我离开了抗日英雄后人的家。

作为成长在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一代,我们尽管已远离那倍含屈辱的亡国奴时代,但历史毕竟是历史,他将永远刻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烙印在每一位华夏后人的记忆深处。抗日英雄们"宁当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将激励每一位中国人奋发图强,建设得之不易的美好家园。

真心希望“老爹”能完成他的平身夙愿,愿一座抗日英雄纪念馆能在家乡的热土上掘地而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警醒和激励一代代的后人不忘历史,牢记历史,开创一个更加富饶美好的明天。

韵笔生辉写于2007年2月26日星期一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