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白彦虎率众赴沙俄(六之一 二 三 四)

(2007-06-14 13:32:06) 下一个
白彦虎率众赴沙俄(六之一)
哈萨克斯坦 西村创始人 人称「东干族」之父

【李松】

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正当太平天国起事期间,也就是距今一百四十五年前,中国西北陕、甘等地的回民掀起大规模反清活动,清朝派左宗棠前往处理这一重大事件。
一八七七年,起事队伍最後有大约一万馀人,由新疆向西翻越天山山脉,数千人死在路上,最後有三千三百一十四人到达中亚,其中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队伍,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

沙皇给了他们四千六百多公顷土地,并免徵十年赋税。

一九九○年,陕西师范大学王国杰教授第一次访问此地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惊奇地问道∶「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左宗棠的人还在不在?」

前苏联解体後,这些被称为「东干人」(或译为「东干人」)的移民的居住地,分属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目前的总合数量已有十二万人,他们已成为∶「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陕西最大的海外侨民团体」。

被遗忘的东干人

一九九五年,「大使命中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这一群被遗忘的东干人,便决心要帮助他们,先後已有百馀人前往奉献爱心和力量。

成真女士和她的先生,就曾参加了由教会举办的三个星期的短宣队,目的地是哈萨克的马山青村,一切自费。帮助东干人的项目有医疗、教学、农业等等,并在世界日报《世界周刊》发表了《爱心之旅》大作,图文并茂,使我们对「被遗忘的东干人」有了全面的认识,更为成真女士的奉献爱心的行动,深感敬佩。

东干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西边约二七○里之处,定居点有白彦虎和马山青两村。由於地理环境的关系,俄沙皇统治者对於偏远的这群回民非常的漠视,而回民和其他种族也难沟通,与中国也因天山山脉相隔没有了联系,於是「自力更生」了一百多年,过著封闭的农牧生活。

二次世界大战後,苏联进行了人口普查,询问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答以陕西话「东岸子」(即东方),於是苏联政府便称他们为东干斯基(俄语「东干人」),这就是东干人的由来。

「东干」是汉语「东岸子」的音译,「东干人」就是陕西方言「东边的人」。他们除了讲俄语,还操一口流利的陕西关中方言,但不会写汉字。

他们多数以卖菜为生,基本上家家都有汽车代步。哈萨克斯坦全国百分之五十的蔬菜粮食,都是由东干人种植的。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还把陕西村村长安胡塞请到他的办公室,他问胡村长∶「你是怎麽把这些番茄、蘑菇种出来的?是从哪里引进的?」村长说∶「从中国,我的老家!您让俺多引进一些这样的新技术来。」(六之一)

——————

白彦虎率众赴沙俄(六之二)

【李松】

陕西村的第六任村长安胡塞,他的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的王曲镇,他近十多年来曾回中国陕西二十馀次,他的实际身分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常委、江布尔州陕西集体农庄主席。

安胡塞说∶「村里人都希望回中国陕西看看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最近,安胡塞又回到陕西省,他谈了好几个项目,最优先的工作是教育,他和两个学校签了合同,让哈萨克斯坦的陕西人到中国学母语。

白彦虎被尊为东干族之父

一百多年前,白彦虎带领众人迁移中亚。经过王国杰教授的考证,白彦虎的老家就在西安市的王曲镇。

哈萨克斯坦「陕西村」创始人白彦虎,曾被尊为「东干族之父」,而「陕西村」内大部分人的老家,是和白彦虎的老家在一起的。

安胡塞和白彦虎第五代外孙(曾到中国的少年留学生)得知这一消息後,顿时激动万分。安胡塞流泪满面,哽咽著并喃喃道∶「我们总算找到了家。」

白彦虎在世时曾吩咐後辈,如果能回到陕西,要三次叩响西安西门的门环,因为这样就会把「他」带回老家。

左宗棠允文允武保国卫民

左宗棠(一八二一年~一八八五年),湖南湘阴人。

十九世纪初,大清帝国的上空,乌云滚滚,预示著 暴风骤雨即将来临。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已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英、俄等列强的军队也已逼进国门。在国家充满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耕读世家,「糠屑经时当夕餐」、「忍嘱儿孙咬菜根」。

左宗棠在二十一岁时中举,後来连续三试而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於是,他开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得到了当时的湖南著名人物胡林翼、林则徐、陶澍等人的赏识。

当时,左宗棠的家庭已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家里,长年寄人篱下。後来,以授徒为生,以一个穷塾师的身分隐忍十馀年。

三十岁以後,左宗棠先後在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中工作,张、骆倚之如左右手。於是「国家不可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连咸丰皇帝也认为「人才难得」,有意重用左宗棠。

当时为了「肢解」这个又穷又弱的「大清朝」,英俄积极扶植阿古柏,入侵中国新疆。(六之二)

——————


白彦虎率众赴沙俄(六之三)

【李松】

就在新疆局势极为紧张时,李鸿章竟说「丢掉新疆于肢体元生无伤」,又说要「力保和局」,并建议把用兵新疆的钱粮,挪用於海防。
十分了解世局的左宗棠,曾向皇上写疏奏道∶「如果丢失了新疆,则蒙古不保,不仅陕西、山西防不胜防,连直隶京城也将不保。┅┅」

当时,陕甘发生回民起事。左宗棠率兵远征,安定了陕甘地区,接著他又不怕年迈高龄,抬著棺材,日嚼红薯,亲率大军进入新疆,击败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收复新疆,立下了不朽功业。

之後,左宗棠回到京师,入值军机,七十高龄时,又被任为两江总督,并兼任南洋通商大臣。後再奉命督办福建军务,劳瘁不辞。他逝世後,被追赠为太傅,恩谥「文襄」。

陕甘回民起事的原因

据史书记载,回民聚居在西北之陕西、甘肃一带,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由於回民长期和汉民族共处,语言文字已基本上相互融合。但是,因为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且不易通婚,因此不免存在若干隔阂。

历史记载,汉民和回民之间,时常发生纷争和械斗,但性质还不严重。由於清政府执行错误的政策,他们「以汉制回」、「扬汉抑回」,平日遇到回汉争执,地方官员总是袒护汉民,压抑回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汉民也恃众欺压回民,使汉回之间积怨甚深,以至互相仇杀。後来,仇杀的范围越来越大,波及的地区也愈来愈广泛。

在同治元年,陕西回民开始起事。他们起事的首领名叫张竹方。张原是兰州的一个铁匠,为人豁达豪爽,且又疏财仗义,夫妻共生了四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成为张家的心肝宝贝。

当时,兰州的总督名叫耆庆,是个满人,他只知贪财纳贿,纵情酒色,与几个不肖的汉族大户相互勾结,对回民肆意盘剥,任情欺凌。

一天,张家姐妹四人到郊外挖野菜,被总督府的清兵劫走。张竹方大怒,立刻串联数百个年轻回民,在当天夜晚,手持武器,悄悄摸进了总督府,一阵乱杀乱砍,抓住耆庆後当众砍了头,救出了张家的四个女儿。

兰州张竹方等回民的「造反」行动,像一大堆乾柴下的火种,立刻燃起了冲天大火,陕甘回民纷纷响应,他们的宗旨全是为了反抗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不过一年时间,陕甘的回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战事甚紧,「捻匪」也在北方活动起来,清朝廷一时惊慌失措,只得派直隶总督成明领著北京兵马,入陕甘地区平乱,不料竟被打败,成明本人也因船沉溺水而死。

以後,清朝廷又派满人胜保领兵到陕西,也被回民军队打败。最後,清廷又派多隆阿领兵入陕,虽然曾打了几次胜仗,但最後多隆阿也被刺杀。(六之三)

——————


白彦虎率众赴沙俄(六之四)

【李松】

到了同治四年的夏天,陕西、甘肃一带的回民军队共有马化隆、张竹方占据著宁夏的金积堡;南方是马占敖的队伍;西边有马朵三和马桂源;西北有马文禄占据肃州。

这四股势力各自为政,把西北地区「折腾得」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当时,进军西北的确是十分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左宗棠写给他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人承担。┅┅」

他向慈安和慈禧太后上表时,曾说∶「至於这次回民作乱,开始由於『官逼民反』,後来被少数别有用心的回民上层人士利用了,他们趁机扇风点火,起来反对朝廷,终於酿成这次西北的大乱。┅┅」

左宗棠主张「不问汉回,只问良莠」

左宗棠十分欣赏林则徐在二十多年前,任云贵总督时,处理当地回民起事的政策,那就是∶「但分良莠,不分汉回,良则虽回必保,莠则虽汉必诛。」莠就是指「不好」的人。左宗棠在陕甘处理汉回问题时,也是一直坚持这一正确的政策。

左在他的「剿抚兼施」策略中认为∶「剿抚兼施中的『剿』,就是武力征讨;而「抚」,就是用非战争方式安抚。并且要认真执行慈安皇太后主张的『以抚为主』。」

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初,左宗棠回到西安,准备首先收复秦陇的门户———董志原。为了做好舆论工作,首先公布《谕汉回民示》∶「大军西征,由秦趋陇。┅┅汉回仇杀,事起细微。汉既惨矣,回亦无归。帝曰『汉回,皆吾民也。匪人必诛,有其良者。』┅┅」

这张告示内容充实,情词恳切,把西征的目的与要求,以及敌我政策,阐述得明明白白,充分展现出左宗棠的公允和坦白胸怀。

据说当时有许多人读了之後,见到其中「汉回仇杀┅┅皆吾民也」一段时,均为之感伤而泪下。

左宗棠年轻时,常自比诸葛亮,在西征中,常多次向部下赞扬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的办法,他经常向将士们这样说∶「诸葛之讨孟获,深纳攻心之策,七擒而七纵之,非不知一刀两断之为爽快也┅┅我们对待回民,也应采取这种政策。┅┅」(六之四)

2007-06-14
请看世界日报。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