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回答江上一郎——飞夺泸定桥22勇士 (图)

(2007-03-16 12:07:23) 下一个




图:
1。王永模和杨成武老将军(右)在一起
2。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之一——刘梓华
3。泸定桥现在成了人们拍照留影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

一。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策划之--寻访抗战老兵 > 相关消息

长征最忆四川飞夺泸定桥 22勇士至今未查清姓名

时间:2005年05月17日02:21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5月的泸定县城,灿烂的太阳宛若一枚巨大勋章,光耀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70年前的5月29日下午4时,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写下抢夺泸定桥的史诗。任凭流年逝水、世事沉浮,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追寻红军足迹,5月6日,记者来到泸定县城。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领约3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

  1935年5月24日,毛泽东率领约3万中央红军抵达安顺场。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覆灭之地,今共军入此汉彝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的绝地,必走石军覆辙。”蒋介石预言。

  “我毛泽东不是石达开,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红军一定能走通。”毛泽东手指大渡河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全军覆没纪念碑,胜券在握。

  风云际会,历史影像叠合,若干的偶然、相似、巧合,却必然铸造了红军的丰碑,成就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泸定桥。

  正值“五一”黄金周,来自天南地北的游人蜂拥泸定桥一偿心愿,看“浪滔天”,摸“铁索寒”。穿上红军服,背着步枪,挥着大刀,模拟当年红军的风姿,在铁索桥上留影纪念。

  再过20多天,就是红军飞夺泸定桥70周年纪念日,该县党政事业机关放弃了“五一”大假,为迎接这一天紧张筹备。眼下的泸定县城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围绕“红色名城,英雄泸定”这一城市定位铺开的千头万绪,将在“5·29”前夕收拢。县委宣传部部长胡林告诉我们,这次庆祝活动主题为“天险泸定桥,英雄铸丰碑”。

  当年战事频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大多没留下姓名,几十年过去,普遍认为能确认的只有三位:廖大珠解放西北时血染黄土高原;刘梓华解放平津时长眠天津城下;刘金山等20人先后为革命牺牲,还有19人至今还未查清他们的姓和名。不知泸定方面可否有新的发现?胡林告诉我们,他们又找到了一个勇士的名字:王海云!但关于他的更多情况,还有待收集。胡林说,4月26日北京军区军史专家张子申到泸定,还更正了一处史料错误,即红四团的团长“王开湘”为黄开湘,因许多史料都来自当年红四团政委杨成武的回忆,他是福建人,发音“王”“黄”不分。另一个证据是,在红军档案中,只有黄开湘,没有王开湘。

  我们来到泸定县旅游文化局,期望有新的发现。得知来意,年轻的程军局长说“来得巧”,他们最近又找到了一个勇士的名字:李友林。遗憾的是,不知道他的详细资料。至此,22名勇士已确认5名。其间,他们曾到国家档案馆、中央军事博物馆等查找资料,询问了许多专家。程军表示,他们要一直查找下去,争取让22名勇士早日在纪念碑上团圆。

————————————

二。

已解决
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后来的情况是什么?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10-20 18:39
他们在飞夺泸定桥之后的状况怎么样?在什么地点,什么官职上去世的?
提问者: cliz_yan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22勇士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简单抽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方面派出郑发荣、文荣普两位同志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候,刘梓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刘梓华“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

在这份抄录件上,记者看到,其中几项是这样写的:

刘梓华。籍贯:江西萍乡县安源区二乡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参加共产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党,介绍人:肖华。作战次数:无数。负伤次数:9。残废等级:二等。在受过何种奖励一栏中,说明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过何种处分一栏中,说明因1936年丢掉18英雄奖章,而受到党内警告一次。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在履历栏中清楚填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22勇士为何只是18枚奖章?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飞夺泸定桥是22勇士,为什么在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中,写的却是18勇士,丢失的也是18英雄奖章?王永棉告诉我们,据杨成武将军回忆,飞夺泸定桥战斗结束后,点名时发现,22勇士在战斗中牺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体是3名还是4名,杨将军也记不清了。如果是牺牲了4名同志的话,那么剩下的刚好是18勇士!我们可以想像,在长征的特殊环境下,对牺牲同志的奖励既无法记入档案,也无法寄往家中,也许就只把奖章颁给活下来的同志,那么奖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奖章了。

回到北京后,记者在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找到了旁证,书中在写到飞夺泸定桥战斗时说道:“在这场拼死的攻击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来了,而且没有受伤。”

大渡河上的红军勇士们,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找到他们的完整下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深刻感染、影响了无数后来人,包括我们面前那些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们。
回答者:zhxr63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10-19 09:1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50% (1) 不好
5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23个勇士
评论者: 564734748 - 试用期 一级

好!!!!
评论者: baobeibc - 初学弟子 一级

23名勇士
评论者: dcb005 - 秀才 二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1 条
http://www.crt.com.cn/news/Html/ymsj/09137134.html

http://www.hb666.com/html/200609/4/20060942815.shtml

对当年飞夺泸定桥的红4团和所属红2连的22位勇士作了大量调查,“团长王开湘是员猛将,死得很可惜。到延安后,由于患伤寒发高烧,神志不清时用他心爱的手枪结束了生命;红4团总支书罗华生后来担任过铁道兵副司令员,我曾拜访过他。为查找22位突击勇士,我到过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央档案馆,但奇怪的是,长征时红1军团出版的《战士》报恰恰没有记载泸定桥战斗的186期!因此,现在我们能查证的突击队勇士只有廖大珠、王海云、刘金山、刘梓华等四五位,其他大多下落不明,且这四五位中只知道刘梓华解放初担任天津警备区副参谋长,50年代因患淋巴病去世,现各个纪念馆用的刘梓华照片,还是我从天津的档案里找到的
回答者:一志三9 - 助理 三级 10-19 08:46

————————————

三。

您的位置: 新华网 首页 >> 理论频道 >> 文史新论
泸定桥寻英:创造奇迹的22勇士
2006年10月14日 07:30:29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结束在石棉县的采访,沿大渡河北岸逆流而上,奔赴120公里外的泸定县,身边流淌的依然是大渡河水。

泸定桥,这是一座决定红军命运的桥,脚下的水呼啸着流向远方,壮烈地诉说着昨天的故事。站在铁索桥上向前行,每一步都好艰难,太难想象红军曾经是怎样在没有木板、面对着敌人的枪口的情况下飞夺下这座桥的?

  “一昼夜强行军120公里”是可能的

当年红1军团第2师第4团,2昼夜强行军160公里赶赴泸定桥桥头,走的路线就是河对岸。一路上,我们留心观察了河对岸的道路情况,发现直到今天,河南岸的道路仍然是时断时续,常常被直插河底的悬崖峭壁阻断。史料记载,当年红四团在行军打仗一天后,突然接到中革军委命令,要求他们提前一天夺取泸定桥,结果他们是一天一夜强行军120公里赶赴泸定。在那样的道路条件下,这样的强行军如何可以实现?让我们也不免心生疑惑。

在泸定县,我们采访了泸定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泸定县曾长期从事泸定桥宣传、管理工作,今年67岁的王永棉老人。王永棉年轻时,曾经徒步走过一段当年红四团河南岸强行军的路线。当时他早上6点钟出发,一直走到下午6点,12小时走了差不多60公里山路。因此,根据王永棉的亲身体验,在那样的道路条件下,一天一夜强行军120公里是可能的。但是,这的确是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呵!

22勇士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22个勇士中,如今只有5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大多数人,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是什么都已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17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22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
现在的泸定桥已经铺上了木板并且有了很好的安全措施,但是站在上面看着急速奔腾的河水,还是有些胆战心惊。
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22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在泸定桥边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庄严肃穆地竖立着22根方柱子,它们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它们绝大多数是无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头像,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刘梓华。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在王永棉的日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74年10月19日,当时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长朱丹,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新中国成立这么多年,红军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情况和下落,还一直搞不清楚,实在说不过去,泸定县的同志们要下力气搞点调查。朱丹是一位演员,曾经在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中扮演父亲。也许与朱丹的这次讲话有关吧,也许还有别的什么推动力量,1975年,泸定县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个红军长征文物调查小组,由三人组成,王永棉担任了组长。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廊坊军分区的来信虽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简单抽象。为了进一步了解求证事实,1978年5月,泸定县方面派出郑发荣、文荣普两位同志前往廊坊军分区调查。那时候,刘梓华同志的妻子还在,他的儿子也在。他们分别从军分区方面和刘梓华家中借来了刘梓华的“军人登记表”和日记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刘梓华“军人登记表”的抄录件。

在这份抄录件上,记者看到,其中几项是这样写的:

刘梓华。籍贯:江西萍乡县安源区二乡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参加共产青年团,1933年8月转党,介绍人:肖华。作战次数:无数。负伤次数:9。残废等级:二等。在受过何种奖励一栏中,说明系长征渡过乌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过何种处分一栏中,说明因1936年丢掉18英雄奖章,而受到党内警告一次。特别关键的一点是,在履历栏中清楚填写着,1935年2月起,在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任副班长。而这正是担负飞夺泸定桥任务的连队!

————————————

四。

中国共产党新闻>>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故事

飞夺泸定桥22勇士

郑椿霖
2006年09月05日11:11

  1935年5月,蒋介石得知红军已在安顺场渡河成功后,急忙调动两个旅的兵力向泸定桥方向集结,企图依托天险迟滞红军渡河,然后前后夹击,将中央红军主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实现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图谋。如果红军不能在敌人大部队到来前拿下泸定桥,就会陷入很大的被动。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中革军委致电红四团,要求他们尽早拿下泸定桥,保障大部队顺利通过。

  红四团接到命令后,昼夜兼程,一天一夜行军120公里,于5月29日拂晓到达泸定桥。泸定桥横跨大渡河,是当时千里河道上唯一的一座桥,由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桥下是波涛汹涌、布满漩涡的急流。敌人已在东桥头构筑了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红四团从二连挑选出廖大珠等22名身强力壮的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强行渡桥。下午4时,22名勇士手持短枪,肩背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对岸冲击。紧跟在突击队后面的是连长王有才率领的三连,除携带武器外,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面对从桥上爬过来的红军勇士,对岸的敌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时竟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直到红军突击队员爬出一段距离,方才开始放枪。敌人火力很猛,重机枪打得铁链直冒火星。22名勇士以惊人的胆量,在枪林弹雨中拼死前进,速度越来越快。接近桥头时,对岸工事中的敌人已经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所震撼,一个个魂飞胆丧,纷纷掉头逃命。

  红军突击队员爬过铁索桥,站起身来准备冲锋,敌人突然把煤油泼洒在稻草、木板上,施放火障,一瞬间烈焰冲天。勇士们毫不退缩,勇敢地穿过火墙,冲入泸定城内,与扼守的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扔完了,他们就用马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担任第二梯队的三连,一边增援一边铺设桥板,与冲锋过河的部队一起冲入城内,支援22名勇士战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敌人大部被歼,其余仓皇逃窜。红军占领了泸定桥,突击队仅伤亡3人。

  当天夜里,刘伯承走上泸定桥,俯视着大渡河的急流,随后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整个铁索桥震颤起来。他感慨万千地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为表彰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中央军委给他们颁发了奖品:每人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奖赏了。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罗丹)

————————————

五。

军事 >> 军事首页 >> 战争历史↓新闻排行榜↑
飞夺泸定桥22勇士至今只有5位获知姓名
http://www.qianlong.com/2006-08-24 10:51:43

  “我听杨成武将军讲‘夺桥’故事!”

王永模和杨成武老将军(右)在一起   

  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一路走来我们默数着这些名字。同时回荡在我们脑海里的还有“血染湘江”、“抢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出奇兵”、“金沙江水拍云崖暖”等词语和诗句。我们猛然发现,

红军长征中渡过的每一条江河,都承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7月7日,我们站在泸定桥上,试图透过滔滔东去的大渡河水和冰冷的铁索,去触摸那段历史。

  67岁的泸定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永模曾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和文物管理工作。他告诉我们:“1985年是‘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我受县里委派,到北京邀请杨成武老将军回来参加庆典。1月9日那天,杨将军在自己家里亲切招待了我们,他不但欣然答应了重返泸定桥,而且为我讲述了许多非常精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连党史和他的回忆录里都没有提到呢!”

  在泸定桥头,王老为我们讲述了杨成武将军口中的“飞夺泸定桥”故事。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两天急行军320华里。为了鼓舞士气,他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伤员,自己则拖着在湘江战役中受伤未愈的腿,拄着拐棍与战士们“赛跑”。

  1935年5月27日拂晓,以王开湘为团长、杨成武为政委的红四团接受中革军委的命令,开始向泸定桥疾进。他们的任务是必须在30日前夺取泸定桥。当天他们行军80华里,而且中途两次与敌人发生战斗,打退了阻拦的敌人。

  “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部队正准备启程赶路时,又接到军委的新命令,要求他们在29日前夺取泸定桥,这比原来的命令又提前了一天。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24小时之内赶到240华里外的泸定桥!杨成武告诉我,当时他说——命令就是命令!”“当时开会动员是开不及了,于是部队边行军边宣传动员。为了给战士们鼓劲,杨成武把自己的马让给了伤员,自己拄着拐棍和战士们一起行军,边行军边和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来比赛呀,看看谁先达到泸定桥!’”

  “当时杨成武的腿还受伤没痊愈,就是在你们桂林的湘江战役中受的伤!”王永模的提醒让我们记起,杨成武在全州的觉山铺阻击战中受了伤,当时还是当地老乡把他抬到了资源油榨坪的。

  关于那一个昼夜的行军,杨成武是这样向王永模回忆的:“傍晚的时候天突然下起倾盆大雨,路又窄又滑,到了晚上更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忙着赶路,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饿了抓一把生米或冷饭团往嘴里塞,渴了喝点雨水。走了一会,我们突然发现对岸亮起了火把,也在向泸定桥方向跑。我们知道那是敌人在往泸定桥增援。我急中生智,命令部队也打起火把,并告诉各连队,如果对岸问我们是哪个部队的,我们就说是某团某营的。因为我们在头一天的战斗中刚刚缴获了敌人的番号和联络信号。后来敌人果然被我们骗了,放松了警惕。过了一阵,敌人停下宿营了,而我们继续赶路。”王永模说,杨成武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表情十分自豪。

  29日清晨,红四团终于到达并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但是敌人早已在对岸的碉堡里部署了防守,并把铺在桥面的木板已被拆掉了三分之二,13根光溜溜的铁索悬在空中,让人不寒而栗。“对岸的敌人在碉堡里耀武扬威地说:‘你们飞过来呀,飞过来我们就给你们缴枪!’我们的红军战士也不示弱,在这边回答说:‘我们不要你的枪,要你的桥!’”

第[1][2][3]页

http://www.qianlong.com/2006-08-24 10:51:43

泸定桥现在成了人们拍照留影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红四团立即召开会议部署战斗,

决定由廖大珠担任连长的红二连的22名战士担任突击队,三连负责跟进铺桥板。

  “冲锋是下午4点正式开始的。”杨成武后来回忆说。“团长和我在桥头指挥,全团的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22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 此时,三连的战士们就跟在22名勇士的身后,边铺桥边冲锋。当突击队就要冲到对面桥头时,对面的桥头突然起火了。守军企图用火烧掉桥头的亭子和没来得及拆掉的桥板,阻止红军勇士们的前进。但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勇士们冲锋的步伐,他们穿过火海,与守军展开了肉搏。黄昏时分,红军占领了泸定城,控制了泸定桥。但是,22名勇士只剩下了18名。

  王永模说他曾向杨老将军提过一个问题:如果22名战士都牺牲了,过不去,怎么办?杨老将军当时听了,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那我就再派22个人过来,桥我们是一定要拿下来的!”

  在6月2日召开的表彰大会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得到了红军战士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一套列宁服、一本笔记本、一支钢笔、一个搪瓷碗、一个搪瓷盘和一双筷子,红四团则得到了一面锦旗。“我也得了这个奖励!”杨成武自豪地对王永模说。

第[1][2][3]页

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之一——刘梓华

  由于各种原因,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至今只有5位得以确认。50年后杨成武将军追忆当年老泪横流,一次次深情呼唤:“我的22位勇士,你们在哪里?”

  在泸定县“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里,一个奇特的“雕塑”群吸引了我们——那是22根方柱子,其中一个柱子雕刻着头像和名字,另外4根刻了名字但没有头像,其余的则只是光秃秃的方柱子。陪同采访的县委宣传部小刘告诉我们,这22根柱子代表着当年飞夺泸定桥的22位突击队勇士。由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这22位勇士的名字和资料都没有保存下来,其中的绝大部分人的名字和资料至今无法找到,泸定人民便用这种方式来纪念他们。王永模则告诉我们,其中那个刻了头像和名字的勇士名叫刘梓华,当时是红二连四班副班长。1975年,王永模受县里委派到江西调查,偶然在一个纪念馆里发现了这个名字,其简介里提到他曾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之一。至于更多的情况,当地人也不知道。最后他们几经周折才确认了刘梓华的身份。

  另外4位有姓名的勇士分别是:红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支部书记李友林和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我们至今还在努力寻找这些勇士,希望有一天能让他们在这22根柱子上团聚。”王永模动情地说。

  王永模还为我们回忆起采访杨成武将军时的一个细节:“当我们提起当年的22位勇士时,杨将军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老将军竟老泪横流……”说这话时,王永模同样哽咽了。

第[1][2][3]页

编辑:唐毓瑨
来源:桂林晚抱
作者:周波 唐林洪 黄月波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