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全国菜谱大全,口水哗哗滴!!

(2007-01-05 14:29:26) 下一个
全国菜谱大全,口水哗哗滴!! 1、八宝冬瓜盅。特色: 八宝冬瓜盅是夏令一种汤食。以冬瓜作为容器炖汤,故得此名。做法是,用大半个冬瓜(24厘米高),去瓤,边切齿形,瓜皮刻有花鸟图案,清水滚煮后冷水浸冻,装进不同原料加汤炖熟。其原料有瘦肉、火鸡肉、火腿、蟹肉、田鸡片、鲜蚝等。食时用勺子将瓜肉慢慢地刮出,同其他汤料混食,忌放酱油。此菜式美观悦目,清淡味鲜,为夏令之消暑佳品。。 2、白切鸡。特色: 白切鸡是粤菜鸡肴中最普通的一种,属于浸鸡类。以其制作简易,刚熟不烂,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为特点。做法是:用1公斤以下的本地鸡,洗净后在微沸水中浸约15分钟,其间将鸡提出两次,然后在水中冷却,表皮干后拌以熟花生油。食时备以姜茸、葱丝拌盐,淋上熟油盛碟中蘸着吃。白切鸡皮爽肉滑,清淡鲜美。著名的泮溪酒家白切鸡,曾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此外,清平鸡也是白切鸡的一种。。 3、金牌烧乳猪。特色:   因其曾获国家商业部产品评比"金鼎奖"而得名,是宴席上名贵的粤菜佳肴。烧乳猪技艺在南北朝时也相当精湛,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做法:取小猪去内脏,得重5公斤的猪身,经腌制、抹糖,上叉在明炭火上转动烧烤而成,称为"明炉乳猪"。广州烧乳猪有两种方法:一是烧成光皮的,用火较慢,烧时涂油较少;也有将其烧成麻皮的(或称化皮),火旺,烧时不断涂油,利用油爆出的气泡疏松乳猪表皮。这种麻皮乳猪,皮色金黄,芝麻般的气泡均匀密布,表层大小一致,皮层更为酥脆,"入口则消"。食乳猪时,常佐以白糖、千层酥、甜酱等。。 4、沙河粉。特色: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饭店专门有沙河粉专席,除咸食、甜食外,还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缤纷,味道各异。。 5、麻婆豆腐。特色:   麻婆豆腐“又叫”陈麻婆豆腐“或”陈麻婆饭铺“,它在成都小削足适履中很有名。据说麻婆豆腐传到日本后,被制成袋装快食的”麻婆豆腐“。   属于川味家常名菜的“陈麻婆豆腐”,其历史悠久。在清代咸丰末年,有位叫陈春富的人,在成都北门外万福桥头开了“陈兴盛饭铺”,卖普遍饭和素菜。老板娘因小时候出天花,留下痘疤在脸上,所以人们称她为陈麻婆。夫妻俩男的跑堂,女的掌灶,配合得很默契。饭铺附近有座大的粮油仓库,挑夫们运粮油到此已近中午要在这里歇脚吃饭。陈麻婆了解到脚夫们要吃得辣、吃得麻、吃得烫,就用较多的花椒、辣椒烧豆腐,做出的豆腐麻、辣、烫嫩、香。红彤彤的豆腐端上桌,脚夫们吃后无不交口称赞。从此这道豆腐菜远近闻名,连成都的老住户也前来品尝,生意十分兴隆。人们叫它“陈麻婆豆腐”,是为了和其他饭铺的烧豆腐相区别。这种称呼不仅没有恶意,而且还带有亲切感,赞赏的是老板娘烧豆腐的高超手艺。   “陈麻婆豆腐”的主要特色是在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上。该店制作的“吊浆豆腐”细嫩、洁白,煮好的豆腐不烂不碎、成块好看,吃进口里又烫又香;豆腐中的牛肉颗粒均匀,香酥可口,再配上原汤、红油,放入适量的辣椒、花椒烧烩,就成了味道鲜美的“陈麻婆豆腐”。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烧烩味最精”。随着“麻婆豆腐”的名气增大,省内外的川菜饭馆也做起了麻婆豆腐,而且在50年代还传到了日本。虽然无儿无女的陈麻婆早已去世,但她烧烩豆腐的烹饪技艺被后人传承下来,始终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历经100多年而长兴不衰。   特色介绍:陈麻婆豆腐有着悠久的历史,豆腐用蓝瓷花高脚碗清清爽爽地端出来。白玉一样的豆腐上飘浮着一层红油,撒上花椒面,配上青绿色的蒜苗,好看又好吃。陈麻婆店还有其他花样的豆腐菜。    地址:成都市西玉龙街197号 交通方式:乘3、5、16、48、56路公共汽车至西玉龙街下即到 联系电话:(028)6754512 价位级别:¥10 停车费:200元左右 是否可预定:是 店主推荐:麻婆豆腐、锅贴豆腐。 6、红油耳片。特色:   原料:猪耳、红油辣椒、葱白、盐、味精、白糖、香油。制法:1.取新鲜、体大的猪耳洗净,放入沸水锅中加热,煮至刚熟,取出,用一重物压平猪耳,自然晾凉。2.凉透的猪耳切成薄片,碗中加入盐、白糖、味精、红油辣椒、香油调成味汁。3.将耳片与调好的味汁、葱丝拌匀,装盘即成。特色:香辣微甜,质地脆嫩。。 7、火爆腰花。特色:   原料:猪腰子、黄瓜、姜、葱、蒜、泡红辣椒、盐、味精、酱油、白糖、醋、湿淀粉、鲜汤、熟菜油。制法:1.猪腰子平片成两块,去净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一断的眉毛形,盐、湿淀粉码味上浆。黄瓜洗净,去瓤心,切成条。用盐、白糖、味精、酱油、醋、料酒、湿淀粉、鲜汤兑成汁。2.锅中放油烧熟,放入腰花炒散,加姜、蒜、葱、泡红辣椒、黄瓜条炒匀,烹汁收汁,起锅装盘。特点:质地细嫩,咸鲜醇厚。。 8、辣子肉丁。特色: 原料:猪瘦肉、青笋、姜、葱、蒜、泡红辣椒、盐、味精、酱油、白糖、醋、料酒、湿淀粉、鲜汤、熟菜油。制法:1、猪肉切丁加盐、湿淀粉码味上浆。青笋去皮切丁,加盐码味。用盐、白糖、酱油、醋、味精、料酒、湿淀粉、鲜汤兑成汁。2、锅中放油,放入肉丁炒散,放入姜、葱、蒜、泡红辣椒炒香上色,放入青笋丁炒匀,烹汁收汁,起锅装盘。特色:色红质嫩,咸鲜微辣 。 9、水煮牛肉。特色: 原料:牛柳肉200克,芹菜65克,郫县豆瓣20克,花椒2克,酱油12克,水豆粉40克,熟菜油120克,莴笋尖100克,蒜苗60克,干红辣椒8克,盐3克,味精适量,鲜汤600克. 制法:1、将牛肉片成薄片装入碗内。莴笋成切成6厘米左右长的簿片。芹菜、蒜苗切成5厘米长的节。2、炒锅置旺火上,放少许油烧热,将干辣椒及花椒炸成棕红色,捞出铡细,放入碗内。3、牛肉片放少许盐略腌渍,再放入水豆粉拌匀。4、炒锅置旺火上,放50克油烧热,将芹菜、莴笋尖、蒜苗炒至断生再装入碗内。5、炒锅内再放油烧热,放郫县豆瓣炒香,掺入鲜汤、加味精、酱油烧沸后,将肉片放入,用锅铲推散。待汤汁浓稠,再沸时,连同肉片盛入装莴笋尖等菜的碗内,撒上辣椒,花椒粉,然后淋上热菜油50克即成。 特点:麻辣味厚、刺激性强,是典型的川菜。。 10、糖醋鸡圆。特色: 原料准备:鸡脯肉200克、鲜虾仁50克、鸡蛋2个、姜米5克、蒜米8克、鱼眼葱10克、精盐少许、白糖12克、醋15克、酱油10克、胡椒粉1克、鲜汤100克、水豆粉40克、精炼油1000克(约耗75克)。 制作过程:1.鸡脯肉剁细成茸,加入清水、精盐、鸡蛋液、胡椒粉、水豆粉搅打一体,再加入剁细的鲜虾仁颗粒,搅匀备用。2.锅置旺火上,烧油至六成热,用手将鸡肉馅挤成鸡圆,下锅炸定型后,捞出备用。待油温回升至七成热时,将鸡圆回锅炸酥、发黄,捞出装入盘内。3.锅中留油少许,油温三成,下姜蒜米,炒香,烹入用酱油、醋、白糖、精盐、鲜汤、水豆粉调成的芡汁,收汁起锅放入鱼眼葱,淋在鸡圆上即成。 风味特点:外酥内嫩,甜酸味浓,鲜香爽口。。 11、糖醋排骨。特色: 原料:猪排骨、盐、白糖、醋、料酒、姜、葱、花椒、糖色、熟菜油、熟白芝麻。制法:1.排骨分开斩成段,加盐、姜片、葱段、花椒拌匀码入味,上笼蒸至肉离骨时取出,晾干水分。2.锅中放油,放入排骨炸至色浅黄、表面水分将干时捞出。3.净锅中加水、排骨、料酒、糖色、白糖、盐,小火收汁至排骨入味、汁稠,加醋后起锅晾凉,加入白芝麻拌匀装盘即成。 特色:色泽金亮,甜酸爽口,肉香离骨。。 12、虾须牛肉。特色: 原料:鲜牛肉、盐、曲酒、姜、葱、红油辣椒、花椒油、白糖、味精、香油、熟菜油。 制法:1、牛肉洗净切成较大薄片,加盐、曲酒、姜、葱码味6小时,入笼内蒸熟,出笼晾凉,撕成细丝。2、将牛肉丝放入油锅内炸酥捞出,加入白糖、味精、红油辣椒、花椒油、香油拌匀,装盘即成。特色:麻辣味浓,干香滋润。。 13、香辣炒蟹。特色: 原料准备: 活肉蟹、干辣椒节、花椒、姜片、蒜片、葱节、精盐、胡椒粉、料酒、干细淀粉、海鲜酱、水淀汾、鸡精、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精炼油、鲜汤。制作过程:1.活肉蟹从腹脐处取壳,去净内脏及鳃叶,宰去腿尖及壳沿,洗净后,将蟹斩成八块,加入适量精盐,料酒拌匀。2.锅置旺火上,烧精炼油至五成油温,然后将蟹块斩口处粘裹上干细淀粉,入油锅内浸炸至熟(蟹壳同时成熟)。3.锅内另加油,烧至四成油温,投入干辣椒节,花椒炒香,掺入鲜汤,略烧片刻,再下姜、葱蒜、海蟹,最后放入精盐、料酒、海鲜酱、鸡精烧约2分钟后,用水淀粉收薄芡,最后加入香油、花椒油、辣椒油、胡椒粉翻匀即可装盘。风味特点:色泽红亮,鲜香麻辣,味浓厚。 14、烟熏排骨。特色: 原料:猪排骨、五香粉、盐、料酒、姜、葱、醪糟汁、卤水、烟熏料、香油、花椒、熟菜油。制法:1.排骨3根相连横斩成大块,加盐、姜片、葱段、五香粉、料酒、花椒拌匀码味20分钟,入笼蒸至刚熟取出,入卤水锅中加热至肉能离骨时取出,再放入热油锅中炸至色泽金黄、肉质干香时起锅。2.炸好的排骨放入熏炉中,点燃烟熏料,熏至排骨色暗红、烟香入味时取出,刷上香油,斩成小块装盘。特色:色泽暗红,咸鲜浓香。。 15、珍珠酥皮鸡。特色: 原料准备:鸡脯肉200克、面包粉30克、土司30克、鸡蛋1个、精盐少许,胡椒粉1克、料酒5克、蒜茸10克、酱油5克、干细豆粉50克、精炼油1000克(约耗70克)。 制作过程:1.土司切成0.5CM的小方颗粒,鸡蛋与干细豆粉调成全蛋糊,鸡脯肉切成边长为4CM的等边三角形,厚度为0.5CM,于精盐、酱油、料酒、胡椒粉、蒜茸拌匀,腌制10分钟。2.将鸡片裹上一层全蛋糊,再沾上土司颗粒后,撒上面粉包裹完整。3.锅置中火上,烧油至五成热,下鸡片炸至皮面金黄酥香,捞出装盘即成。 风味特点:皮酥肉嫩,咸鲜味香。。 16、广灵豆腐干。特色: 提起广灵豆腐干,人们自然联想起它那筋、韧、香、五香调味齐全的许多特点,它是宴席中拌凉菜、炒热菜之上乘佐菜。 广灵豆腐干可分成咸的和熏的两种。咸的又分为豆腐干和豆腐筋。豆腐干约15厘米,宽为3厘米,厚为0.5厘米;豆腐筋长约15厘米,宽为2厘米,厚为1厘米;熏的一般为长1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 17、“三倒手”硬面馍。特色: 相传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西逃,行至临晋县城,已饥饿难奈。适逢谢氏一家“三倒手”馍铺的硬面馍刚出笼,慈禧尝后,连声称赞味道好。到长安后,仍向往“三倒手”馍,便将之列为贡品享用。从此,“三倒手”美名远扬。   “三倒手”硬面馍制作工艺复杂,系手工操作,经过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发酵,因而达到了层次分明,圆润饱满,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毕列为贡品,今朝人们食用后无不赞赏”这幅对联贴在运城市区南环西路个体工商户谢斌祖传“三倒手”的门前,昔日的贡品已经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将“三倒手”硬面馍推向更高一层的名吃空间。。 18、太后御膳泡泡糕。特色: 山西省侯马市古称新田,是春秋晚期晋国的都城。这里的新田饭店有位屈志明师傅,他制作的“太后御膳泡泡糕”,晶莹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后喜欢享用,这种糕又恰似盛开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后御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马流传,这里还有段历史故事。   1948年冬,屈志明在侯马车站摆个饭摊,专卖大碗面。有个老头常来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面。可是,却常见他摇头晃脑地反复唠叨:“这茶叶不如宫里的好,这饭也不如宫里的香……”   原来,老人叫许德盛,生于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御膳房为厨,他制作德泡泡糕,慈禧太后很爱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许德盛随驾备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后,辗转流落侯马。由于不愿技艺失传,又见屈师傅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制作绝技传授给他。1954年老人去世时享年118岁,据说他之所以长寿与他常吃泡泡糕有关。屈师傅于1986年病故,生前又把此技传给侯马市新田饭庄经理黄静亚。   “太后御膳泡泡糕”远看呈蘑菇状,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绽丝吐絮,如金菊斗妍。遍体金黄,酥脆香甜,可滋补强身。。 19、阳城肉罐肉。特色: 阳城肉罐肉是驰名三晋美味佳肴。它不仅制作工艺独特,味纯喷香,而且阳城肉罐还是我国陶瓷工艺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    宋、元时期,有个陶瓷世家的乔氏,从陕西西安龙桥迁到山西高平的桥沟,发展陶瓷业。经多年选择,乔氏发现阳城县东五华里的猴子腰村陶瓷资源十分丰富,便建立了陶瓷窑,开始烧窑作货,生意十分兴隆。到了明代万历初年,乔氏后裔迁居阳城猴子腰村,兴建了陶场,很快就有许多陶瓷新品相继问世,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阳城肉罐,虽历经沧桑,仍盛传不衰。    阳城肉罐,罐似粗瓷,内敷细釉,口颈小、肚儿大,瓯式盖子,盖与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稳、严密。其外形美观、色泽鲜亮、敦实大方,摸着光滑细腻,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能够适合煮、炖、焖肉的需要,兼餐具与工艺美术品于一体,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纯正,软烂可口。。 20、稷山麻花。特色: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 21、晋中油糕。特色: 油糕,是以黄米(即软黍米面)为皮,糖料或枣泥、豆沙等为馅,经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绵软香甜,美味可口。    晋中一带,油糕的种类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云片糕、枣糕(亦称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称;因“糕”与“高”谐音,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贵之意,人们往往在年节或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过生日、老人寿诞、起房盖屋时食之,故又称年糕、喜糕。多年来,油糕伴随着人们送旧迎新、庆贺道喜,成为晋中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解放前,以榆次城内衙门街的“中兴德”及祁县、太谷一些老字号的油糕最为有名。 。 22、太原头脑。特色: 是太原特有的一种风味早点。其实就是一碗肥羊肉汤,里面加些山药、莲菜等,以去除膻味。每碗头脑都带有酒、药、羊肉的混合香味,既醇香味美,又是冬令滋补佳品,所以又有“八珍汤”之称。喝头脑时,还可佐以面制的小饼,别有风味。。 23、羊杂碎汤。特色: 羊杂碎汤 是一道街头常见小吃。在一只大锅中放入羊肝、肺、胃、肠、心、蹄筋等煮得烂熟,然后加入葱、姜、香菜、粉条、豆腐等同煮,熟后盛入碗中,浇上羊肉汤,再放香菜、醋、盐、辣椒等调料即可食用。该汤香气扑鼻,汤色乳白,热辣鲜美,是冬季常见小吃。。 24、油炸馓子。特色: 馓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说来奇怪,每投进10个馓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个,南面3个。经过测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7:3 。为什么三、七分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炸馓子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 25、榆次灌肠。特色: 榆次灌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宝”之一。    灌肠以荞面制成,入口爽利而筋,味烈,素淡开胃。早先,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用冷水将荞面打成糊状,入锅煮熟,蘸醋、蒜而食,谓之“吃糊糊”。后来,经逐步改进,将糊状的荞面放入小碟内,上笼蒸制。蒸制而成的灌肠,形如碗碟,大的直径20厘米,小的直径15厘米,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状,不粘不连,软而坚韧,富有弹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热炒,别有一番风味。    榆次灌肠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鲜猪血与面知成;白灌肠不用猪血,故呈灰白色。    榆次历史上以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的灌肠最为有名。他制作的灌肠,每片先成团而后放开,不变不裂,故有“范一品”之美称。 。 26、刀削面。特色: 太原的面食远近闻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刀削面了。刀削面对厨师的手艺有很高的要求,制作的过程非常具有观赏性:只见厨师手持一把形状独特的瓦形刀,立于盛满了滚水的大锅前,另一只手托着一块筒状的面团;开始削面以后,面条从上向下飘入锅中,条条相连。成品面条呈三棱形,宽厚长度一样,再佐以浇头、菜码,吃来光滑筋道。。 27、砍三刀。特色: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黄,绵甜利口,是五台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年年关,家家制作,户户蒸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五台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常年以玉米为主食。为了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五台人便创制了一种粗粮细作的食品。炸制时,为使麻油渗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称“砍三刀”。又因其吃起来油香四溢,故又称“油布袋”。 。 28、猫耳朵。特色: 猫耳朵是一种风味小吃。将小面块按成猫耳朵形状,下到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另加配料火锅炒食。这种面食形似猫耳朵,筋性强。。 29、珍珠粥。特色: 珍珠粥本是寿阳民间普通的小米绿豆稀粥,因味美可口,曾得到清道光皇帝的赞赏。传说,清道光年间某夏,兵部尚书祁隽藻回乡省亲,特地请道光皇帝起驾到家乡寿阳的方山避暑。行至方山脚下,天色已晚,下榻之后,祁隽藻即命人用绿豆、小米熬成稀粥,奉献圣上。道光帝一路颠簸,备受暑热,骤然落榻于清凉之地,身上已爽快了许多,又见这黄澄澄、香气袭人的米粥,更是喜不自胜,随即食用,并指着绿豆问:“这晶莹鲜绿之物,真如珍珠一般,这叫什么粥啊?”祁隽藻见圣上如此欢心,十分高兴,顺口答道:“圣上说的对,此乃寿阳有名的珍珠粥。”从此,珍珠粥美称传扬开来。 。 30、拨鱼。特色: “拨鱼”是一种风味小吃,把和得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人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31、猪血灌肠。特色: 猪血灌肠是霍州传统名食之一,它创制于清朝中叶,加工精细,风味独特,是誉满三晋之佳品。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西太后与光绪皇帝出逃西安,歇足于霍州,霍州名厨为其制作御宴。西太后、光绪皇帝与诸大臣对猪血灌肠赞不绝口,故此成为一道传统名吃。 。 32、 元宵。特色: 元宵是我国人民普遍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山西省内的元宵尤以南门洞元宵、洪洞元宵、太原的老鼠窟元宵最为知名。    南门洞元宵是榆次南门洞“昌盛号”韩正保师傅制作的,因其选料考究,技艺精湛而闻名,成为榆次“三宝”之一。    洪洞元宵在宋代已享有盛名。史料中有“平阳临近各县竞相购买的记载。清代以后,其配料和制作技术更加精湛。每逢正月十五,满城皆有元宵摊点,购者踊跃。洪洞元宵之所以出名,是因为霍泉水浇灌的糯米品质优良的缘故。据说,这种糯米曾与”沁州黄“小米共同被选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    老鼠窟元宵是地处太原市钟楼街老鼠窟的”恒义诚“甜食店的元宵,早已闻名于省内外,每逢元宵佳节之际,”恒义诚“门庭若市,人们争相购买老鼠窟元宵。 。 33、达县石梯粉蒸鲢鱼。特色: 达县石梯镇座落在巴河边,巴河盛产鲢鱼。当地人习惯将此鱼切成肉条,拌以米粉,米粉中加上辣椒面、花椒面、姜末等蒸而食之,上桌前再淋以芝麻油,撒上葱花即可。粉蒸鲢鱼肥美无碎刺,独具风味,口感极好。目前市区各地都有以此菜招徕顾客的餐馆,但比起巴河天然鲢鱼来,总觉略逊一筹。。 34、素烧阳鱼。特色: 绵亘千里的巴山,腹内有许多面积广阔的地下湖,地下湖中产的鱼,山里人称之为“阳鱼”。此种鱼由于生长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无鳞而眼睛业已退化;再由于人类难以侵挠,所以得以任意繁殖,不仅肥大,其肉质细嫩鲜美。在宣汉百里峡、万源观音峡一带,每当地下水位上涨时,阳鱼随水从石缝草丛中漫出,只须用撮箕或鱼篓接在出水口,就可以获得这种鱼。当地人称这些出水口为“鱼泉”。吃这种鱼,勿须多费功夫,仅取出内脏佐以盐姜素烧即可,其味有独特的鲜美,加之未受任何污染,是货真价实的“绿色食品”。。 35、油酥竹鼬 。特色: 竹鼬,身大如兔,本市俗称“hou子”,是巴山特产野生动物,常年生活在土内,以嫩竹根为食,因此其肉细嫩赛鸡。油酥竹鼬的做法是选一至二公斤的竹鼬,宰杀后去毛,在清水中浸泡去血水,然后下锅煮熟晾干,在全身抹上盐、姜汁、花椒面、酱油等佐料,再用鸡蛋面糊穿衣下炸,炸至透身金黄起锅装盘,最后以高汤、淀粉加少许白糖、胡椒熬成汁,遍淋全身即成。吃起来外酥内嫩清香可口。还可红烧、清炖、烘烤,口味亦佳。。 36、峨眉糕。特色: 它是用糯米、白糖、蜂蜜、猪油等原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入口不粘,遇津即化,味香甜。。 37、豆花。特色: 用峨眉山上产的黄豆,峨眉山上清洁的山泉煮制出来的豆花,绵软细嫩、颜色洁白,令人垂涎。佐料是香油、椒油、花椒,蒜泥、味精、葱花等配合。吃起来异常爽口。。 38、卤鸭。特色: 采用特殊秘法制作,卤鸭色彩红润.肉味鲜嫩、烟香诱人,是下酒佳肴。峨眉的卤鸭业已有200多年历史,卤鸭色泽红亮,不肥不瘦,肉嫩味鲜,香气诱人。制作工艺讲究:一、选鸭:选生长七、八个月的嫩鸭;二、配制卤水:各人均有家传秘方,一般用胡椒、白蔻、肉桂、砂仁、丁香、桂丁、灵草、广姜、八角……等十多种中药香料熬制,三、文火烟熏:用柏枝或玉米芯作燃料,无明火浓烟,熏到适度;四、翻煮入味;煮鸭时前后翻动,并用钢针穿刺鸭体,使卤水渗透入味,然后捞起凉干。。 39、龙眼酥。特色: 状似龙眼,底部圆实,表面千层重叠,造型美观精致,醇香可口,入口化渣,是眉山传统食品之一。 。 40、豆沙糕。特色: 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担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41、稷山麻花 。特色: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42、长治腊驴肉。特色: 腊驴肉是长治名吃。据说长治腊肉在明代已驰名上党地区,特别是南街的黄扁孩所经营的腊驴肉尤为出众。产品不仅享誉潞州府八县(长治古称潞州),还闻名名京、津、鲁、冀、豫、陕等地。   [特点]:鲜嫩醇香,味美可口。 43、东坡墨鱼。特色: 此鱼主要产于大佛脚下的岷江河内。因大佛寺内有东坡读书楼,故传为东坡墨染江鱼而成名。制作时应将鱼剔去鳞、鳃、内脏、骨刺,码味后下油锅炸至酥脆,色泽金黄时捞起入盘,用姜、葱、蒜、豆瓣、酱油、糖、醋等汁淋在鱼身上并撒上三色细丝(葱、姜、泡椒)而成。此菜特点是色泽金黄、外酥内嫩、甜酸微辣、风味浓郁。郭沫若的名著《学生时代》中曾提及此鱼。。 44、珍珠鱼。特色: 此菜形如珍珠,色泽洁白、味鲜,是乐山市中区饮食行业独创。制作时,将鱼取刺、皮,用其净肉和肥膘捶打成糁,入盘成园鱼状,用边油、蛋清、豆粉、水等制成鱼糁,并将鸽蛋煮熟去壳,一破为二,安于鱼身成丸,上笼蒸熟。特点:形同明珠,色白鲜嫩,富于应验,口味清淡。。 45、跷脚牛肉。特色: 百年历史,三代演变.跷脚牛肉汤锅已成为乐山源远流长的地方名食.它的散寒止咳的药膳功能,"以脏补脏"的中医原理,大大提升了这道地方名食的品味和档次.跷脚牛肉汤锅几经发展,汤味愈加讲究.在传统汤味的基础上,新添了胡椒,味精,芽菜等现代佐料,渗入了几十种中药材熬制而成的"精汤",更趋科学营养.已形成汤色碧清,香味绵长,牛杂脆嫩,吃法多样的四大特色.。 46、叶儿粑。特色:   俗名午时粑。过去在迎春门盐关街附近有一家专卖叶儿粑的小食店,县街鸣炮即可堂出售,并包送县衙,供县衙官员食用。故称“午时粑”,传至今老百姓称为“叶儿粑”。制作时在制好的面皮中包入甜馅,用粑叶包好后,放入蒸笼,蒸15分钟后即成。特点是:皮甜馅足不沾叶,滋润爽口不粘牙。是乐山传统名小吃之一。 。 47、铺层馍馍。特色: 铺层馍馍是高平地方名吃,其特点是层如纸薄,软绵香甜。 。 48、木耳圪贝。特色: 木耳圪贝是晋城有上百年历史的地方名吃,是“十大碗”宴席中的头道菜,因制法特殊在当地广为流传。其色泽洁白清亮,柔软利口,汤味清香。 。 49、茄 团。特色: 油炸茄团是汾阳的又一种风味食品,香而脆。   原料:鲜嫩茄子(长而不粗不细无籽者),麻油,羊肉胡萝卜或猪肉白菜馅,白面糊。   做法:1.将白面少许,加水释为面糊状,要能挂在茄子上糊口;      2.茄子去皮,截掉两头,切成一指厚的圆团,侧面中间划二分之一的一条缝;      3.将肉馅塞入其中,抹平,放入白面糊中穿衣裳糊口;      4.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即成。。 50、油锄片。特色: 临县的油饼样子犹如锄地用的铁锄片,呈半圆形。吃起来“里酥外脆,黄呈两面,汕而不腻,形似锄片”。色泽金黄,外形独特,芳香扑鼻,人们以吃揭鏊饼子为快事。油锄片不但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风味小吃,而且是临县人访亲问友的礼品。。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