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贴:【悼念人民公仆张钦礼同志】

(2006-09-06 23:31:12) 下一个


转贴:

              
【悼念人民公仆张钦礼同志】目录


1。毛主席的好干部、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永垂不朽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悼念张钦礼同志 紫瑾侠

2。张钦礼魂归故里――送行散记                 邵井延

3。送张钦礼同志骨灰回故乡              紫瑾侠

4。张钦颂
葵 生

5。哭张钦礼同志 大河向东

6。飞翔
阳 阳

7。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 军 潘莹斌

8。为张钦礼所做的申诉——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一桩大冤案    陈 健
 
9。张钦礼同志战斗的一生
金 草

10。假如没有穆青
袁杰伟                   

11。中宣部中国记协等组织报告会学习穆青同志先进事迹
人民日报     

————————————————————————————————————

  毛主席的好干部、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永垂不朽


      “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悼念张钦礼同志

              紫瑾侠

  毛主席的好干部、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张钦礼同志因患肺
癌,医治无效,于2004年五月七日在郑州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张钦礼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于5月17日晨6时在郑州殡仪馆举行。随后将按照
张钦礼同志生前的要求,将骨灰送回兰考。5月21日,兰考群众将为她们敬爱的张
书记举行追悼大会。

  遵照张钦礼同志生前遗愿“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十七日上
午,一千人参加的张钦礼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后,张钦礼同志的儿子捧着他的骨灰,
送回故乡——河南省兰考县南彰乡张庄村。

  汽车驶入兰考县境内,刚下高速公路,灵车就被早早等候在这里的来自四面八
方的老百姓拦住,他们在路旁摆放了祭品,打出了悼念张钦礼的条幅,哭倒在张钦
礼同志的遗像前。使我们这些送行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仅仅是个开始,自进入县城
的第一个路口开始,灵车经过的每一个路口都有祭奠,灵车经过县城的路有多长,
两旁群众的队伍就有多长。他们的条幅上写道“敬迎好书记张钦礼魂归故里”;几
个年轻人手里拿的纸片上写道“农民的好书记 农民怀念你 人民怀念你 人民永远
不忘记你”;泪眼婆娑的一家人伫立路旁,举着的小黑板上写道“张书记走好 XXX
全家”。

  不足三公里的路,走了足足三个小时。午后一时到四时,气温在三十五度以上,
张钦礼同志的子女在灵车上向各界群众鞠躬致谢,挡不住群众向他们的好书记最后
一次的倾诉。这时前面传来消息,县城外、还有途经的五个村子,都准备好了路祭。
照这样走下去,半夜也到不了家。临时决定绕路。现在送行的车队已经浩浩荡荡,
除了郑州的、开封的,又加入了大量兰考的车辆,光是免费出动的面的就有十六辆。
难怪路旁一位老人家感叹,除了毛主席逝世时,谁能有这阵势。

  有关21日在张钦礼同志家乡举行的追悼会活动,还将向各位朋友报告。

  张钦礼同志永垂不朽!

————————————————————————————————————

          张钦礼魂归故里――送行散记

               邵井延

  第一个送花圈的人

清晨5点多钟,我就已经找到了省人民医院太平间的地方。想找个地方存自行
车时,两位熟悉的工人指着太平间对面的一家鲜花、食杂店的门口空地说:“就放
这,他们就是兰考的。”老板――一位看上去十分忠厚的中年汉子――对我说:“我
是第一个给张书记送花圈的人”。“哦?”我想起了。我听钦礼同志的儿子说过。
我忙用双手握住了他的双手。钦礼的亲属曾告诉我,他们的父亲刚“走”,第一个
送花圈的竟是他们相互之间不认识的太平间对面鲜花店的老板,是兰考人。还说他
们子女还不知道农村如何烧纸的风俗时,是他们不认识的,在郑州打工的许多兰考
年青人天天守在太平间外,给他们的父亲烧纸,摆香炉,也送来花圈,上面写着:
“兰考人民永远怀念您”。成群结队的兰考人民早就来这里向老书记告别了。

钦礼同志在病重住院期间更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如果也用量化来说明问题
的话,那么至少是张钦礼同志在这所河南省最大的医院里突破了来看望病人的最高
记录,有成千人来看望了他,而且很多是相互并不认识的,慕名而来。

打破我思绪的是早坐在店门口的一位老人,他对旁边人说:“我得回家换鞋,
早上四点钟我起来,有只鞋穿错了,不得劲。”大家都鼓励他快去。而他胸前那一
枚很大的毛主席像章却吸引了我,这是一枚主席穿军装、有鲜艳红领章的头像像章。
这是在郑州到处可以看到的人们所戴的毛主席像章的又一种现象,不是去年新制作
发售的那几类,而更可能是“文革”的遗物。

长子就是养子

当钦礼的子女们到门口下车时,早等候在那里的人们随他们拥进太平间的院子,
至少可以看到有五、六部摄像机,照相机高举在人群的头上。当一位新华社的老记
者给端着钦礼遗像的钦礼长子张战仃和两边的二儿子、女儿合影时,我突然想起并
问旁边一个熟人,哪一位是钦礼的长子?(即他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战友留下的孩
子)。他们告诉我,“大儿子就是”,加上我没有看到的“摔老盆”等风俗,我感
受到了我和钦礼的又一个距离。

共鸣

到火葬场,将要进行的告别仪式在大门正对面的最大一间厅。据说,火葬场的
工人知道是张钦礼同志时,提供了一切打破常规的方便,其他人的丧事活动也毫无
怨言。厅外的大广场上,今天是几十年来少有的一次“大会师”,许许多多几十年
未见的“文革”老战友,狱中难友,互相知道都几十年未见过面的朋友们今天都在
这里重逢、相逢了,又相互给自己熟悉的人介绍,进入大厅内,许多人仍忙于此。
有一位朋友说,来这里的有一半都坐过牢。省直一位朋友准确道:“除了兰考来的,
除了女的,恐怕会有一半。”

当浩浩荡荡的兰考迎“灵”队伍进厅时,前面哭泣声立即连成一大片,使所有
在后面说话的人,不得不限制住自己。随着主持人在广播里宣布:“张钦礼同志遗
体告别仪式现在开始”,顿时全厅内鸦雀无声,而随即进行的“三鞠躬”就打开了
“闸门”,那哭泣声推起的悲痛浪潮涌向大厅的各个角落,在大厅后部看不到遗体
的人群中,也有人跪下去了,哭伏在地……。

为了缩短时间,除了钦礼长子的“答谢辞”外,没有生平介绍,没有悼词和其
他的发言,但这个“答谢辞”一开始几句就掀起了我们胸中的万丈波澜,几十年的
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恩恩怨怨,几十年来始终平静不了的那心中的一切,刹那间在
大厅内多少人的心中汹涌翻滚!

我看到多少淳朴的农民非得用磕头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哀思,多少人在遗体前
哭得站不起来。从告别遗体出来的老同志中,我又看到那些已经八、九十岁的“老
红军”、“老八路”、“老市委书记”、“老市长”、文革中曾经风雨同舟的“老
干部”。我们紧紧地握住了手,现在应该说是近“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了。
包括主持人按惯例介绍的送花圈名单中的人物,按传统的地位观说,这些来送行的
人中,仅担任过省、部级、市(地)级领导职务的,就有近百人之多,他们在更多
的另一些送行者中的多数人还有一顶通用的帽子,就是“造反派”,“三种人”。

一位新闻界的朋友向我介绍了新华社老记者陈健,1986年我在狱中读《中国作
家》创刊,苏晓康的《洪荒启示录》时,就知道这位陈健,通过《内参》曾揭露过
原河南省委的弥天大谎和河南实际存在的极其严重的阴暗面,而今天才知道,他后
来遭报复,在狱中关了六年,至今没有解决问题。

后来到张钦礼老家后又听说,当年随穆青、周原来采访的一个小通讯员也来了。
也就是说,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新闻人”都来了,今天
是确有新闻可做了。

格格不入的两种气氛

我们乘坐的车到兰考下了高速公路后,和前面已经先来到的几十部车都被安排
在路边等候灵车等主要车队,我看了已到的这几十部车,大都是“红旗”车,听钦
礼的子女们说过,他爸爸不喜欢进口车。

路旁,沟外的树荫下,有一群群的农民,大都年纪不大。据他们说,是一早就
来这等老书记的。有位妇女说:“听说‘老书记’五月七号在郑州‘走’后,他们
就天天来这里等着‘老书记’回来,后来我们进城后听说,还有许多人今天早上三、
四点钟就来城里等啦!”

一位农村妇女对我们说,今天没来这么多当兵的了,前两天开大会(指官方纪
念焦裕禄去世40周年的大会)把附近5个县的武警都调过来了,三步一哨,五步一
岗的,路上根本不准有人……进城后,我们还听说,开会那一天全城的商店都不让
开门,连机关干部也不让上班,在家里呆着,“不就是来了个政治局委员嘛!硬是
把焦裕禄和人民拉远了!”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在各地遇到的兰考人就直言告
诉我:“张钦礼是比焦裕禄更好的干部。”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焦裕禄同志毕竟
只在兰考工作了一年多。近年来,一些小报刊都报道过穆青、周原等人的回忆中就
有当年张钦礼把“焦裕禄”树立起来的故事,焦的女儿也亲口对我讲过,“没有张
钦礼,就没有我爸爸,她对张钦礼同志说过:‘张叔,我爸不在了,你就是我的亲
生父亲,没有你,就没有我们家……’”

而焦裕禄的那些事迹也是他们两位战友一起干的,焦裕禄身后更多的工作,更
大的改变兰考面貌的,是张钦礼领着兰考人干的。今天,听说焦裕禄的女儿也穿一
身孝服在张钦礼的孝车上。

“是非功过,自有公论”

约12点40分,“灵车”到兰考后,整个“送灵”“接灵”的车队开始进城,
前面随即传来锣鼓声,但是很快车队就走不动了,等一会儿我看到前边几十部车都
下来人,跑步去前边看去了,我也下车跟过去,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白字的横幅拦
在“灵车”前面,上面醒目的大字写着:“忠诚于党,情系人民,是非功过,自有
公论”。其他还没有看到,车队已经启动了。我回到车上,打开车窗,路两旁不少
人含着泪和车队的人们相互致意,哭的较痛的多是年纪大的人,也有许多年青人,
他们显然是被这气氛感染了,也感染了我们。在进地道口时,一个中年汉子先“嘿
嘿”二声,然后大喊起来:“张钦礼的冤魂回来了,张钦礼冤死了。”车上的人都
含泪向他表示敬意。

车队又停住了,我立即下车,向前跑去,一直跑到队头,看到的是张钦礼的“孝
子、孝孙”们乘坐的车,被大批群众包围了,哭声,喊声,淹没了其他所有的声音,
我好不容易挤到“孝车”的后面,看到钦礼的小女儿爱英已经哭得泪流满面,喉咙
已经完全嘶哑了,只听清半句:“我们做子女的,一定不会忘记……”多少双手伸
向她,拉住的都不想丢,也有许多人是伸向孝车上的其他人的,几位年青的姑娘也
在往这边挤着,喊着:“爱英在哪?爱英在哪?”。一位看上去身体很不好的老人,
拉住孝车的车后帮一直不松手,然后让车拉住他走,一位老太太干脆在车上人帮助
下爬上了车。

车队不时停下,是不少群众硬要按风俗,在车前路上烧纸,磕头,车的每一次
启动,每一次停,都会引起车周围直至路旁形成的人海一次次的“涌动”。我问旁
边两个女孩:“你们也熟悉张钦礼吗?”“熟悉,从小大人都给我们讲。”她们快
言快语回答。现在,即使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满眼看到的从八、九十岁的老人到妇
女怀里抱着的孩子的目光,以及大批的青、壮年,在这个天地里,你不能不感慨“谁
人不识君”呢?我还看到两个坐轮椅的老人,同行中也看到有的是在亲属举着“吊
瓶”打点滴来的,人们似乎都不愿错过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这人山人海中,哭声、呼声、喊声,甚至口号声此起彼伏,很多是要求去县
委门口开大会,要为张书记申冤一类。当一位妇女又主动给我宣传:“张书记是冤
死了……”的时候我忍不住说了一句:“他不冤,因为人民从来没有冤枉过他!”
她立即接上了:“对,对,兰考人民一直认为他是毛主席的好干部。”

“学习张钦礼精神,把毛主席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是在孝车前出现的又一条20多米长的白色横幅,特别醒目,一路上两边
都有很多人在念着,我问举横幅的其中二个农民:“这是张庄支部搞的,还是你们
自己搞的?”他们回答得很干脆:“我们自己搞的”。自此,这条横幅就成了这支
车队,已经看不到尽头加上跟随的群众队伍前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快到县委门口时,在这条“进行到底”的横幅后面,一些愤怒的群众高呼口号,
只听见几句:“打倒贪官”,“打倒腐败”,“打倒走资派”,“打倒帝国主义”,
“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万岁!”……

成千上万的群众围着孝车,越来越多的人跟随着这支队伍,从马路中的人群到
两边路旁的群众,欢迎的掌声此起彼伏,路边的表达多种多样,比如,一块不大的
黑板写着“钦礼同志,一路好走!”,落款是:“张子田全家”,一群孩子各拿一
个汽球,一个汽球上一个字,只看见有“怀念…………等,在马路中间一部分群众
举着简单的纸,上面写的是“兰考人民怀念您”,他们迎着孝车,久久不愿意离去。

一位中年人又对我说:“全是自发的啊,没任何人通知。”我问:“怎么来这
么多的人?”我问了一下,“早超出了你们县城的人口,有很多是乡下来的吗?”
他说:“是的,消息传得可快了,一传十,十传百……。”

一位中年人说:“自毛主席去世后,还没见过这阵式!”一个女孩接着说:“他
们都说,这叫十里长街接书记啊!”另一个女孩说:“毛主席也不如他。”我对他
们说:“钦礼同志病危时,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学生去看他,对他说:‘张伯伯,您
为兰考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话没说完,就被钦礼同志打断,他支撑坐起,用手
指着病床对面的毛主席画像,意思是说,是毛主席领导的。他在病重,病危期间,
胸前一直戴着毛主席像章。路过郑州慕名来看望张钦礼的北京一位姓韩的大学老师
紧握着张钦礼同志的手说:‘我一定当好毛主席的学生,把你们奋斗的革命事业进
行到底’,此时不能说话的钦礼目不转睛地长久地注视着这位已经哭得泪流满面的
青年老师……。”

然后,我对低着头的那个女孩说:“你们话也有道理,毛主席要教育出来的就
是张钦礼这样的好干部。”周围的人也七嘴八舌的附和着,“张书记就是毛主席带
出来的好干部,”,“现在都啥干部,都是贪污犯……。”

一位老汉说:“他们家亲属都不收礼。”我说:“在郑州从医院到灵堂,多少
人去看他,但他们家从来不收一分钱的礼,钦礼对他们子女交待过:‘我也没有任
何遗产,我走的时候是干干净净的,以后你们怎么做人,毛主席著作已经讲得很全
面了,你们就照那样做人。’”

县委大门内外

路过县委门口时,我有意走近几步,两个像是机关工作的年青人在议论什么事,
从大楼里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中年人打着官腔问:“这是弄啥呢?”这大概是我
今天所遇到的成千成万的人中第一个“不知道”这是啥事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说:
“外面咋不走啦?”另一个答道:“专门搁(停)这的”。大门外一些老百姓扭过
头来劝他们:“你们也出来看看老书记吧!”在场的这几个人没任何表情。

县委外的大道上则是另一个世界。从兰考车站到县委门口,到县政府门口,到
焦裕禄陵园前,形成一个又一个高潮。一声声“冲天雷”炸破白空,而置在路两旁
的一条条“万头”鞭炮迎着车队到来震耳欲聋的响起,在一直不知疲倦的两辆锣鼓
手和锁呐车后,又进来一支新的盘鼓队和另一支军乐队,后者奏的是“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辆专门采访车上站着的记者向人
们展示的是香港出版的《中国焦点》杂志内的一幅幅张钦礼的画页,也成为群众包
围、欢呼的中心。在车队的最前方,又出现一条引路的黑色横幅:“敬迎张钦礼魂
归故里。”

一路上还看到许多小商贩把一箱箱饮料免费送到人群中,从箱中取走饮料的人
们又立即挤进孝车前送给车上已太累太累的钦礼的亲人们,尤其是站在车前面的三
个儿子,一直高举着钦礼的遗像,不停地向周围群众鞠躬作揖,嘴里还不停地表达
着他们真挚的谢意。

在小北关十字路口处停着一大片出租车,几个司机在大喊:“去张书记家不收
费啊!”我还注意到,就是在车队还没有到来之前的路两边所有人,所有的商店里,
目光注视的远处还没有到来的车队,所有的言谈都是今天这件大事和老书记这个人,
一些年青人对老人记述评论的细节都很注意,如此全社会的政治化,是几十年来所
有反映这个社会的文字中难见的现象,今天的这些现实――除了“文革”和“八•
九”――也是仅见的。

阵线分明

在又一个十字路口处,又一支盘鼓队迎上去还没来得及“截住”。孝车突然向
右边路口拐过并急驶而去,整个车队也紧跟上。我上车后,他们告诉我,顺着原来
的大路走,前面还有好几个大乡镇,甚至好多个著名的村口,都早摆好了祭品,各
处都有成千成万的群众早就等在那里,那么到半夜也回不到钦礼的老家,若按风俗,
天黑以前是要求回家的。再说,那些孝子孝孙们累得再也支持不下去了。“那么,
那些等待的老百姓怎么办呢?”我问。他们说:“已经安排好了。”

车上后排座上是两位新上来的本地的妇女,其中一位对路边的桐木加工业务很
熟悉,她说,她十几岁就干这一行,十几年前看厂不行就干起“收破烂”。旁边那
位老×介绍说,她是收人家收上来的破烂,是“破烂王”,并说了一句笑话:“当
了三年‘破烂王’,给个县长都不干。”她笑了,对自己现在的业务是很满意的。
但是,话题随着张钦礼转到毛泽东时代,她们则十分深情地怀念。“那时人多好啊,
争着当模范,早上一起来,麦子割了一大片,谁都不知道是谁割的!”当时也是其
父领导的。同样的表情,在今天去火葬场路上的汽车里,我在一个机关干部模样的
兰考女同志那里也看到过。那是她在谈到她的中学教育,每学期只交两毛钱时。老
×说:“三年困难时期,张钦礼这个县长家也饿得很,我们家还给他们送粮票。”
我接上说:“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人说老毛那时穷的啥样时,两位纺织女工站起
来回击道:‘那时候刚建国,底子薄,都穷,毛主席也穷,他老人家七个月不吃肉,
自己腿也浮肿。’其实,换一个时代,再穷,饿死人再多,各级贪官还照样挥霍,
四十年代大灾荒时,美国《时代》记者就揭露过宋美龄和蒋家王朝的贪污腐败。前
几年公布的毛家驹日记,不也记载着他们这些文人在三年困难时期去内蒙等地时,
地方干部不也用山珍海味招待过他们……。”

车上这些兰考人还向我们介绍了就是在那些艰苦的条件下张钦礼这些干部又是
如何工作的许多事迹。他们说,跟着张钦礼的那些干部,文革中被资反路线镇压,
坐在监狱中还在研究着改造兰考的规划,一出监狱还没有平反就跑到治沙、治碱第
一线去了。但是多少好干部都被整死了。焦裕禄生前树立的四面红旗在清查“四人
帮”中除韩村的女支书逃出来外,其他三面红旗都被抓到监狱,其中一个死在监狱,
钦礼的弟弟也以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死在狱中。1980年时我们就
听说他的事迹,说他在全县判他的有线广播大会上奋力挣脱出来,冲上主席台抢过
麦克风对全县人民演讲,好一条汉子啊!在文革中及文革后的多次镇压中,仅其中
一次就正式逮捕了1207人……。

几天前在纪念焦裕禄的官方活动中,官方媒体作为继承焦裕禄事业而专门采访
的人正是当年清查“四人帮”镇压张钦礼这一大批好干部的刽子手,他本人还是
1958年搞“浮夸风”的有名干将,造成成千上万人饿死,是民愤极大的。在河南,
这个阵线更是十分清楚,当年没打成“右派”“左派”的,例如省委的“潘、杨、
王”(其中原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就是邓小平支持吴芝圃整的),地市一级
耿其昌等,县委一级的张钦礼等,“文革”中都是跟着毛主席继续革命的造反派,
河南文革中起来造反的学生写的第一个《紧急呼吁书》,就是揭露了“信阳事件”,
造反派代表全省人民的意愿几下广州要揪斗吴芝圃――这位全国最著名的“浮夸
风”干将,和另一位著名干将曾其全一起,1979年在全面镇压造反派后得到了最高
级别(华、叶、邓及全部政治局委员参加的)的隆重平反。

这就是中国的希望

车队去往钦礼老家所选择的这条偏僻的路,路旁也不时有肃立的人群,完全被
截住的只有一次,落款为双楼村委的黑色横幅上印着:“沉痛悼念老书记”。另一
条落款是南彰大队的横幅写的是“人民的好书记”。待我们后面的车也走过,几个
被扶住的老人仍在大哭。

前面鞭炮,锣鼓声响起,终于到家了。几百名少年儿童每人手持一朵白花,肃
立在村外路边,进村前路上的某一个路口或拐弯处都聚集着大批老百姓。大路上空
的横幅除了“怀念”内容的还有:

“防风沙,治盐碱,造福人民;一生清正,廉洁为党,鞠躬尽瘁。”

“寿越大旬,睦邻精神今犹在;含笑九泉,勤俭作风永世传。”

我们几个人先进了村,找到了张钦礼的家,也确实是很旧的老屋,这就是本地
土生土长的县委书记(还兼地委书记和省里其他职务)的家。灵堂已摆好,两边对
联是:

树焦君丰碑竟焦君遗愿四十年不曾止步,无愧亲密战友,莫凭恩怨作论。
惦百姓疾苦为百姓造福六十载未肯息肩,堪称人民功臣,勿以穷达相观。
横批:一代风范,虽死犹荣

当夜回去的路上又经过焦裕禄塑像时,我想起进城的路上大家曾讨论群众集资
买块地也建个张钦礼塑像(堪称双壁)的问题时,有的同志说这不是花钱就能办成
的事,这是政治。也有人说:对,是政治,可是用孙中山的话讲,政治就是众人的
事情。那么只要人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又有什么事办不成呢?今天一天在兰考
的感受,更使我们增强了这个信念。应该说,今天使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几十万
兰考人民从逮捕、判刑至今,张钦礼同志离开他们20多年了,而兰考人民不仅老一
代,中年一代那么刻骨铭心地记着这样一个毛主席的好干部,而且还把他们的认识
情感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兰考人。这就是兰考人,也是生活在中原腹地的一部分中国
人的良心,这就是中国人的素质,这就是中国人的希望。

* * *

颂歌献英雄
——读《张钦礼魂归故里――送行散记》有感

一粟生

张钦礼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兰考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敬献拙诗一首

生而斗争死何求,
悠悠万事付东流,
心血换得民心在,
胜过丰碑立高丘。

————————————————————————————————————

          送张钦礼同志骨灰回故乡

              紫瑾侠

            呜呜泣泣呜呜泣
            惶惶惜惜惶惶惜
            万人空巷夹道迎
            敬祭英魂回故里
            此去泉台会裕禄
            问心无愧见主席
            我欲因之话英雄
            共产党人张钦礼

         张钦礼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

              张钦礼颂

              葵 生

  他是焦裕禄在兰考改天换地战斗中的亲密战友。一位革命征途坎坷、始终坚持
实事求是,向党说实话,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人民的老黄牛,同一切
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人民利益的不正之风、错误路线、邪恶势力不屈不挠
地斗争,屡遭迫害坚贞不屈的老共产党人。

        炼狱铸成钢铁骨,丹心凝聚浩然气。
        全心为民战邪恶,矢志共产捍真理。
        协焦奋搏战沙碱,汗洒兰考改天地。
        更显本色顶逆浪,坚持马列志不移。
        三次囚牢毛周救,十年冤狱万民泣。
        髦耋之年仍战斗,革命节操光寰宇。
        全国记协三邀会,言发赢得风雷激。
        百多媒体竞报道,赠剑龙泉寄民意。
        众颂兰考换新貌,独沧英雄仍囚衣。
        天若有情天震怒,地若有知地悲泣。
        庶民感动英雄志,泪飞化作倾盆雨。
        泪水咆哮惊天地,天人同唱英雄曲。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调兰考县委书记时,张钦礼同志是兰考县委副书
记兼县长。(70年代人开封地委书记兼兰考县委书记)焦张一见如故。对如何改变兰
考穷困面貌谈得十分投机。从此二人以身作则,同心协力,并肩战斗,率领群众奋
力拼搏,谱写出一支治沙治碱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壮丽歌曲。在这场惊天地泣鬼神
的战斗中,张钦礼同志不但成为焦裕禄亲密战友,而且是焦裕禄同志英雄事迹的积
极宣传者和奋力捍卫者。是他第一个发现焦裕禄同志的高尚品质和英雄事迹的价值
分量,并亲手向河南省委写出报告,建议作为英雄人物大力宣传。也是他无数次涌
流着热泪向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和各家新闻媒体如实详尽生动地介绍了焦
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并因此付出了多次遭受诬陷打击迫害的沉重代价。焦裕禄同
志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三个月就病逝了。张钦礼同志挥泪继承烈士遗志,以愚公移
山精神率领全县人民与人斗、与天斗、与地斗,又经多年奋战,才使焦裕禄和他绘
制的蓝图逐步实现。从而受到兰考人民如同对待焦裕禄一样的深深爱戴。

  张钦礼同志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实事求是,向党说实话,坚持对党负责
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
一切违背党的宗旨、违背正确路线和违背人民群众利益的邪恶势力、不正之风作坚
持不懈的斗争,多次受到河南省党内错误领导人、错误路线的打击迫害。周总理根
据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曾先后三次为张钦礼同志平反,接见抚慰。第一次为张钦礼
平反是1960年。先是因1957年张钦礼同志向坐镇兰考指挥反右派的省委某负责人
提出反右有扩大化,应实事求是的加以纠正,被该省委负责人定为中右,撤销县委
副书记职务,限制使用。后又因1958浮夸风时,张钦礼同志不随大流说假话,又被
打成右倾,撤销一切职务,下放农村监管劳动。张钦礼冒着风险摆脱监管,到北京
向党中央反映情况。周总理亲自接见,称赞张钦礼同志说:“你是全国第一个来到
北京向党中央汇报下边真实情况的好县长,我立即电话XX同志要河南省委给你平
反。”第二次为张钦礼同志平反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高潮时,省、地、县个别领导
人操纵兰考一个群众组织,反对宣传焦裕禄,诬蔑焦裕禄的英雄事迹全是张钦礼编
造的,坚决打倒张钦礼,并派人去北京新华社揪斗穆青。省军区政委XXX借支左下
令逮捕张钦礼同志入狱。周总理在听取河南省各派汇报时,当众命令河南省军区立
即释放张钦礼同志,派专机将张钦礼同志送到北京。周总理亲自接见,为张钦礼同
志平反,恢复党内外一切职务,并任命张钦礼同志兼任开封空军部队政委。同时宣
布撤销用编造假材料的恶劣手段将张钦礼同志抓入监狱的省军区政委XXX的职务,
脱下军装。第三次为张钦礼同志平反是1971年,张钦礼同志又被河南上林彪贼船的
省军区政委、省委副书记XXX软禁在信阳。总理得知,嘱赴河南搞调查工作的朱德
夫人康克清同志同时将这一情况查明,再次将张钦礼同志解救出来。

  被周总理三次亲自平反接见的张钦礼同志,在毛主席周总理逝世后,于1979年
,又被河南省高级法院以妄加的“煽动文化大革命罪”、(张钦礼有此巨大能量岂
不太荒唐了吗?)“编造假材料塑造焦裕禄加欺骗党中央罪”(焦裕禄的英雄事迹,
兰考人民众口皆碑。焦裕禄病逝,全县恸哭动天地,张钦礼有多大本事能造假到如
此程度?)“扒黄河淹兰考老百姓罪”(实际上是引黄灌淤工程,这是张钦礼同志
将兰考几十万亩沙碱地改造成百里粮田的重大举措之一。为达欲加之罪竟如此颠倒
黑白,世所罕见。)将张钦礼同志判刑13年,使这位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身
体遭受严重摧残。兰考人民闻知,人人喊冤,沧然泪下。与此同时,封闭了焦裕禄
同志展览馆,焚烧了大量宣传焦裕禄同志英雄事迹的材料。兰考人民对这一倒行逆
施义愤填膺,河南和全国人民闻知强烈谴责。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党中央纠正,重
新宣传焦裕禄。

  张钦礼同志刑满出狱后,在耄耋之年,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责任感
和严肃态度,忍受着心脏病、胃病的折磨,把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坎坷多难的
革命历程,如实地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记载,为共和国史特别是河南省国史研究和
编纂提供了真实珍贵的资料。张钦礼同志在法庭上、监狱中,都大义凛然,坚贞不
屈,对妄加之罪一一据实据理驳斥,维护了党的实事求是原则。他对昔日同志挚友
中在压力下说假话、违心话,不敢坚持真理的失节行为,不论职务多高名声多大,
一个都不宽恕地当面给以辛辣讽刺和严肃批评,充分表现出刚直不阿的共产党人的
革命风骨。

  全国记协为张钦礼同志鸣不平,于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长沙、杭州三次召开
全国会议,均特邀张钦礼同志与会,坐主席台并讲话。张钦礼同志的发言,多次赢
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上世纪90年代中叶,全国记协秘书长一行数人,前往开封采访张钦礼同志。为
表达对张钦礼同志的敬意,赠送龙泉宝剑一把,举行了赠剑仪式。采访报道张钦礼
同志的事迹见报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许多新闻媒体纷纷转载。又有许多媒体派
人多次采访报道张钦礼同志的事迹。

  已年近八旬的张钦礼同志,至今仍未得到平反。没有工资,全靠儿女供给生活
费。近日患肺癌,兰考人民获知张钦礼同志病情者,家家牵挂,户户泪啼,成群结
队,不远数百里到郑州医院探病者已近两千人。纷纷捐助医疗费,张钦礼家属一一
拒收。近年来新闻出版界登门采访者络绎不绝。已先后写出两本十五万字以上的《
张钦礼传记》初稿。尽管都为张钦礼同志鸣冤喊屈,歌功颂德,但由于在触及一些
历史的关键问题上,怕担风险,回避事实,均被张钦礼同志婉言谢绝付梓。这更显
示出张钦礼同志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不顾个人恩怨的高贵品质。我们相信被歪
曲的历史终有一天要还其本来面目,对张钦礼同志做出公正评价。人民期待着反映
历史真实的《张钦礼传记》早日问世。

  初稿于 2003、10、8日
  定稿于 2004、5、5日

————————————————————————————————————

               哭张钦礼同志

                大河向东

  张钦礼同志是焦裕禄同志的亲密战友,都是兰考人民的儿子,他们的英灵都又
回归战斗过的故土,回到兰考人民的怀抱,人民伸开双臂、泪流满面拥抱自己的儿
子,这是多麽感人的人间真情!只有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人民公
仆,才会受到人民这样真情的爱戴,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张钦礼同志在兰考稍事
休息就会到毛主席身边,无愧地对主席说:我努力按您的指示去做了,忠于您的路
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钦礼同志你安息吧!我为您歌,为您哭!祝愿您在去拜见毛主席时一路走好!
张钦礼同志永垂不朽!

  您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
                飞翔

               阳阳

              陆地淹没了,
              你就在海上飞翔;
              海洋干涸了,
              你就在天上飞翔。

              天雷滚动了,
              你就在火里飞翔;
              火焰熄灭了,
              你就在苦难中飞翔。

              过去倒下了,
              你就在未来飞翔;
              未来退却了,
              你就在现在飞翔。

              现在迟疑了,
              你就在心中飞翔;
              心灵败坏了,
              你就在创造中飞翔——

              飞翔,飞翔,
              永远的飞翔!
              飞翔,飞翔,
              不朽的飞翔!

          所有的革命烈士,人民公仆,永垂不朽!

————————————————————————————————————

           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周 军 潘莹斌

  典型会上出了大典型

  1964年5月的一天上午,河南省沙区造林工作会议在毗邻兰考的民权县召开。
整个上午的会议日程是由4个沙区造林先进县的领导作典型发言,时限为1个小时。
第二个发言的就是前两天在焦裕禄追悼会上致悼词的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礼。
张县长在介绍兰考防沙造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着重介绍了与他一起共事一年多、
在治沙斗争中为兰考人民献身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

  一个个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会场400多人无不为之动容。限定的时间过去
了,大家还是那样专注地听着。主持会议的副省长王维群站起来,挥一下手说:“讲
下去,不受时间限制!”就这样,张钦礼从焦裕禄上任后第一次访问老农讲到他走过
的最后一个沙丘,从治“三害”的豪言壮语讲到他亲手栽下的泡桐……当他讲到焦
裕禄临终要求组织在他死后把他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
着你们把沙丘治好”时,整个会场的人已是泣不成声。

  张钦礼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副省长当即宜布:暂停典型发言,休会讨论焦裕
禄事迹。结果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几个月后,张钦礼向省委递交了近万字的《关于在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中
焦裕禄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告》。省委很快下发了《关于向模范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学
习的通知》。

  当年在兰考县作新闻干事的刘俊生说:“1964年9月7日,新华社河南分社记
者鲁保国、逯祖毅在社长张应先的带领下来兰考做深入采访。不久新华社发了通稿,
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了2000多字的消息。”

  “焦裕禄的本事比党还大?”

  1965年秋,在河南分杜的新华社记者周原遵照副社长穆青的指示,要“选一个
灾区的典型”,周原经过一阵仔细的对比和推敲,还是选择了焦裕禄。

  10天后,穆青、冯健、周原等一行5人来到兰考。他们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几乎走遍了兰考的村社,采访了几百名干部群众。采访中,人们声泪俱下的诉说和
百姓悄悄去哭坟的感人场景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穆青回到北京后向中央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中央决定像宣传雷锋、王杰那样树
立这个典型。新华社河南分社将这个消息传达给刘俊生,并指示:1、向地、县委汇
报一下这个情况,地、县要先行一步大张旗鼓地学习;2、把焦裕禄的所有照片都收
集起来,以备选用。

  当刘俊生满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报给县委周书记(周化明)时,他却不高兴了,
等了半天说:“兰考这么穷,白茫茫的都是盐碱地,有啥可宣传的?焦裕禄来兰考满
打满算才一年多的时间,干了这么短的时间就成了典型?我作不了主,你找地委的
秦部长(秦一飞)汇报去吧,他是兰考的‘四清’团团长,他同意我就没意见。”

  尽管碰了一鼻子灰,刘俊生还是忍着一肚子委屈来到开封找到秦部长。秦部长
是开封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当时在兰考当“四清”工作团团长。“别说了,别
说了,焦裕禄来兰考才多长时间?一年多!一年多他能干出啥成绩?报道出去让人
家来看咱沙荒,看盐碱地,看兰考人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秦部长反对。

  第二天,正逢开封地委开常委会,按一位地委副书记的安排,刘俊生在常委会
上作了汇报。秦部长第一个发言:“我是兰考的四清工作团团长,对那里很了解。”
然后他又重申了头一天的那番话,最后说:“不能宣传,人家要都来参观,看到兰考
那么穷,会撇嘴、摇头。”经过一阵议论之后,地委书记张申最后表态:“焦裕禄的
事迹很感人,赵垛楼治水、张庄封沙丘都是很好的例子,中央、省委都同意,为什
么我们不同意呢?焦裕禄出现在开封是开封的光荣,我们理应先学一步,这个典型
应该宣传出去。”

  为了更加严谨周密,穆青让周原把《县委书记的榜祥——焦裕禄》的成稿交给
兰考县委集体审核。县委召开了由张钦礼主持的专门常委会议,逐字逐句地核实,
大家一致认同并通过。

  当时周书记在乡下,没有回来参加这个会,刘俊生领着周原找到他。他看了看
稿,咋了咋舌说:“我不同意。兰考这小地方用三句话、六个字可以概括。三句话
是:焦裕禄到兰考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共产党领导人民干了十多年都没改变,他一
年多就给变样了,难道说他比党的本事还大?写兰考的面貌改变,是宣传县委和全
县人民还是宣传他一个人?兰考是县委领导还是他一个人领导?六个字概括:灾、
难、病、苦、死、逃。”

  周原回来后,张钦礼果断地说:“他早就不同意,党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县委集体的意见是同意发表。”1966年2月27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全文播发。从此,焦裕禄的
名字传遍神州。

  省委书记怒斥反对派

  很快,来自省内外的机关干部和文艺界的演员们陆续到兰考学习,兰考县城里
的招待所一时全部爆满,许多学校、工厂等单位不得不把部分房子腾出来接待来宾。
省里和开封地委派出一部分工作人员专门来这里协助接待工作。穆青带领一班人马
再次来到兰考,决心对焦裕禄的事迹作进一步挖掘。

  在一次全省“四清”工作会议上,秦部长在发言中讲到了焦裕禄:“满打满算,
焦裕禄在兰考才一年零五个月,就算他不吃不喝不睡觉,他能干多少工作?现在兰
考人出去逃荒要饭的有的是。看吧,兰考的盐碱地、沙荒到处都是,人穷得两人打
伙穿一条裤子。《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不少都是张钦礼编的,穆青胡写的。
而且文章里不讲阶级斗争,只讲生产斗争。”

  这时周书记接着说:“我早就知道周原不是党员,是个摘帽‘右派’,应该把
他赶出兰考!”穆青和周原知道后非常生气,给河南省委写了一个情况通报。省委
立即作出反应,通知开封地委书记、副书记、秦部长及兰考县委周书记等人到省委
汇报工作。

  临走前,周书记找到张钦礼:“看你干的好事,省委让我们去汇报文章的问题,
简直是捅了个窟窿……我还得跟省委要100万斤粮食、100万元钱、500台8马力柴
油机,堵这个窟窿。”

  一天后,周书记在省委会议室第一个发言:“焦裕禄是个好同志,但他改造兰
考的计划才开了一个头,他就死了,后面的任务大着呢,我可没本事给他填这个坑。
他到兰考才一年多,他的本事比党还大?”说完,把向省委要物资的报告递给了省
委书记刘建勋。然后就是秦部长发言……

  刘书记听了他们的汇报后说:“现在学习焦裕禄有三种情况:一是认真学习,
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的工作计划;二是黄河撒尿随大流;三是不好好学习,还制造
流言蜚语。焦裕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型,你们可好,一张嘴就是100万斤
粮食、100万元钱、500台机器,省里没有这些东西给你们。你们说焦裕禄的计划才
开个头,省委认为这个头开得好,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了不得。焦裕禄的计划都
完成了,让你们去干啥,躺在人家功劳簿上睡大觉?”

  在这种情况下,秦部长、周书记当即作了检讨。回来时,秦、周对随行人员说:
“今天的事回去谁也不准说,要拿党籍担保!”

  在新华社的大力工作下,全国又一次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热潮,高峰时期
兰考县每天要接待几万名学习参观者,为此铁道部特批了郑州到兰考的专列。

  周总理解救兰考县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兰考“四清”工作团按上级指示改为文革领导小组,
秦部长和周书记分别任正副组长。小组开展工作后,很快把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钦
礼定为“修正主义分子”。

  那时张钦礼正在黄河边组织群众放水,造反派不由分说便把他捆了起来,戴上
高帽揪回县城批斗。9月16日,一张铅印大字报“最最紧急的呼吁:《县委书记的
榜样——焦裕禄》一文是一株修正主义的大毒草”贴满了兰考县城的大街小巷。其
中谈到“这篇通讯为什么不提阶级斗争?为什么通篇连阶级斗争的影子都找不到?
这是谁提供的材料?我们要质问那些混蛋们:你们为什么不体现县委的集体领导?
写这篇通讯的混蛋和介绍情况的那些王八蛋,你们居心何在……。

  没过几天,这张大字报就贴到了开封、郑州,甚至贴到了北京。焦裕禄的墓地
被砸,10万多册学习材料被付之一炬……。与此同时,兰考县文革小组还专门成立
了“揪斗穆青战斗队”(实际是由走资派控制的保守组织),要把穆青从北京揪到
兰考批斗,这队造反人马很快就开进了北京新华社总社。当时穆青已被定为“三反
份子”,正在挨斗。但新华社拒绝造反派的要求,不准将穆青揪往兰考。

  造反派没有达到目的,就到郑州揪斗周原。周原没能逃脱,被他们扭住胳膊押
往火车站,准备去兰考,快到车站时,周原急中生智,冲着街上游行的人大喊:“革
命群众们,我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作者,他们要打倒我,他们
要打倒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群众们一听,一下子都扑了过来,把造反派冲
散,周原趁机逃脱。1967年2月27日,张钦礼被开除党籍,撤职法办,被关进兰考监
狱。

  周总理知道这个情况后,派《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的两位记者赴兰考调
查。1960年,张钦礼曾针对河南全省的浮夸风和官僚主义上书周总理,被总理称为
“第一个向中央反映实际情况、敢说真话的县长”。同年10月28日,总理接见了
他并请他吃饭。1967年7月,周总理命令河南省军区领导(何运洪)将张钦礼从监
狱里接出来,护送到北京,并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总理嘱咐他回兰考继续做好
工作,改变兰考面貌。这样,张钦礼又走马上任。

  碑文换上“副统帅”题词

  当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后,毛主席、董必武先后题词。林彪
也题了词,只是没有公开发表,送往河南。1966年10月,这个题词被北京来的造
反派从一位省委领导的家里意外地搜出。结果事情闹大了,林彪在河南的一个死党
觉得河南方面怠慢了“副统帅”,便将这个领导狠狠批斗,同时对一直大力宣传焦
裕禄却不重视“副统帅”题词的张钦礼怀恨在心。

  1970年,时任开封地委书记兼兰考县委书记的张钦礼为了发展生产,在兰考下
发了一个《奖励生产成绩卓著者》的通知,内客是“生产队达到每人年产小麦500
斤,奖励马3匹;大队达到这个标准的,奖励东方红拖拉机一台……”。结果被林
彪的那个死党定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物质利激”、“标准的刘少奇生产党”,
把他揪到信阳批斗,然后关在灵山寺。

  按照林彪那个死党的命令,焦裕禄的墓碑被重新整理,碑文被磨平,换上了“
副统帅”的题词。

  根据群众大量的上访材料,周总理得知这个情况后,又一次把张钦礼解救出来
并予以平反。

  1971年11月10日,周总理再次接见张钦礼。他说:“张钦礼同志,你受委屈
了,你的事中央全都知道了。我们这是第三次见面,老熟人了。你治盐碱,治涝灾,
很有成绩嘛。”

  纪念馆被关闭12年

  1971年,国家出版部门对河南下达两项任务:林县的红旗渠和兰考的焦裕禄。
中央出版工作会议计划中明确写着:《焦裕禄》(传记体小说),要表现焦裕禄光辉
的一生。随后,河南省委很快成立写作班子,共有7人,时任兰考县委宣传部领导的
刘俊生任创作组组长。

  两个多月的采访,积累了100多万字的素材,共400多个故事。以此先编成了
一个《焦裕禄生平大事记》。之后,他们又经过充分的酝酿,拟写了有关写作提纲,
计划分15章、70节,约10多万字。

  1973年秋,创作组赴京座谈,各大新闻单位和文艺创作部门对提纲表示满意。
但究竟怎么写看法不一。一位领导说:“文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写进阶级斗争,
要写焦裕禄与走资派的斗争。”结果这一下难住了创作组。他们为维持焦裕禄的形
象,不忍心做这样的加工。这样,大家就各自保管素材,从此悄然停笔。

  1978年,张钦礼被当作“四人帮”在河南的“干将”被判刑12年。而此时当
年的秦部长已任开封市委副书记。一次,他在陪同一位省委副书记到兰考检查工作
时说:“焦裕禄精神早已过时了,焦裕禄的这个展览馆占地这么大,根本没有几个人
参观,没啥存在的价值了,还白白养了一些人在这里面,不如把它关闭。”从此,
焦裕禄纪念馆封存上锁。这一封,竟是整整12年。

  但是,历史是公正的。1989年下半年,开封市重新作出了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决
定。不久,市里主要领导专程赴北京拜访了已年近花甲的穆青老人。

  1990年,当年撰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三位著名记者穆青、冯
健、周原再次踏上兰考的土地联手采访。5月8日,《经济日报》重新发表曾传遍神
州每一个角落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并配发了社论《永久不可磨灭的
形象》,引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鸣。7月9日,由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7000多
字的大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

为张钦礼所做的申诉
——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一桩大冤案

陈健

转贴者按:焦裕禄的好搭挡、被判十三年刑、至今未予平反的张钦礼,前不久
去世了,只有三、四十万人口的兰考小县,竟有十多万人自发为他送葬。要了解兰
考为何如此爱他们的老县长,如此为他鸣不平,请看一位1949年起就在新华社河南
分社工作、熟悉河南情况和内幕、现已76岁的老记者陈健两年前经过多方调查取证
为张钦礼写了一长篇申诉报告吧。

前言

近日,听说张钦礼己处于弥留时刻。五月六曰晚十时 ,我从北京乘车去郑州,
想最后一次看望他。七日早晨,我先到他家,看到几处堆放着新的被褥。孩子们说,
他们的父亲重病期间,成百上干的农民、基层干部来看他。他们中有些人没有钱买
车票,自带干粮,徒步百里来到郑州。这些临时购置的几十床被褥,就是是为当天
不能回去的人打地铺用的。张钦礼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很多时候,群众只能在
病房外的玻璃窗前看望。他昏迷时群众在窗外痛哭,直到他能用眼神和嘴角的翕动
示意他知道他们来了,群众才肯离开。我赶到医院,他又一次昏迷,我伏身贴在他
耳边大声说:“钦礼同志,我从北京来看你了。你看,那么多群众惦记你,那么多
朋友支持你,你有一位好老伴,儿女们事业有成又孝顺,你这一生可以说轰轰烈烈,
你应该感到欣慰了。”这时,他慢慢睁开眼睛,看着我流了泪,嘴角动了动,想说
话说不出来,随后又陷入昏迷,我和他的儿女们都失声痛哭。

孩子们告诉我,钦礼重病时,无数次让他们在病塌前为他读我写的这份申诉报
告。

我当天晚上乘车回北京,因为我的老伴周原也在病中。八日早晨,从车站刚进
家门,电话中传来了钦礼同志夜间病逝的消息。

我和老伴周原送他的挽联是:“苍天有眼欲落泪,万民有口皆是碑。焦裕禄的
亲密战友钦礼同志千古。”

兰考有十万(也可能更多)群众在张钦礼上下几代人战斗过的故乡兰考,为张
钦礼举行了一场规格最高也最奇特的葬礼——“囚徒荣归”的葬礼。群众给他的祭
品是一碗清水,象征着他是一位清官。

群众为张钦礼平反。

下边是我两年前为张钦礼写的申诉报告。

为张钦礼所做的申诉
——焦裕禄身后鲜为人知的一桩大冤案

长期受“极左”路线迫害的原河南省兰考县县长张钦礼,粉碎“四人帮”后,
本该扬眉吐气,大显身手,他却被判刑十三年.锒铛入狱。

这桩大冤案,写短了说不清问题,写长了不象申诉书,在两难之间,写了这份
不伦不类的申诉报告。

(一)

六十年代,新华社记者曾写过《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的通讯,引起极
大的社会反响。当时中央各部委、各大行政区党委、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人民解放
军各兵种党委以及无从统计的党组织,作出决定,发出号召,向焦裕禄同志学习。
通讯中多处写了张钦礼的事迹,以及他与焦裕禄不寻常的关系,称他俩为“亲密战
友”。实际上,通讯的作者之一周原先期去兰考采访焦裕禄的时候,就发现张钦礼
的先进事迹己在兰考广为流传。

张钦礼是兰考人,他的父亲在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过由吴芝圃(解放后任河南省
省长、省委书记)领导的著名的濉(县)、杞(县)、太(康)农民起义运动,和
吴芝围相识。起义失败后,回兰考和妻子一起组织领导农民打游击、打鬼子。张钦
礼从小跟随父母,受到革命的熏陶,四三年参加地下党的活动,四五年入党,五四
年任兰考县县长,对兰考的历史,兰考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对兰考的群众有很
深的感情。

兰考是黄河边上的一个沙城县,黄河多次在这里决口。解放前,群众就知道种
树防沙,沙土地又适宜种花生、芝麻、西瓜等经济作物。五八年以前的兰考,虽说
还是豫东老灾区的穷县之一,但群众并不缺吃少穿。

一九五八年“三面红旗”、“大办钢铁”,把兰考的树砍光,“以粮为纲”不
允许种经济作物,群众手中不仅没有钱,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这才有后来群众逃
荒要饭甚至几万人饿死的惨状。

张钦礼的全部不幸在于他说真话。说真话即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就像胡耀邦同志说的,我们实事求是不起。张钦礼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是新华社的一名老记者,一九四九年开始在河南分社采访,几十年来,目睹
了长期的极左路线对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迫害和摧残。张钦礼是千千万万受迫害的
干部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要仅从张钦礼判刑定案的内容一一驳斥,很难道明冤情
的实质。我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记述张钦礼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极左路线的迫害下,
一步步苦苦挣扎,直到深陷囹圄。

张钦礼三次陷入绝境时,周总理三次接见并解救了他。文革中,毛主席在一份
文件上批示,同意保护兰考、林县两个典型。并非毛主席所作所为都是真理,特别
是在文革中,但他批示保护这两面旗帜还是正确的。但这一切都没能改变张钦礼的
命运。

现在,我没有能力和手段,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得材料,全面探个究竟,我只能
写我所知道的有关张钦礼和相关的一些冤情。

(二)

河南省反右派时,和别的省不一样,它从五七年反到五八年,五八年叫补划右
派,中央不承认补划的右派。河南文件上的右派,八万也好九万也好,和实际上的
右派数字或按右派待遇而“不在册”的右派数字相差很大。改正右派时,这部分
“不在册”者的情况最复杂最难办也最惨。有一点可以肯定,河南的右派人数,居
全国各省之冠。当时,负责反右运动的成员之一是省委组织部部长赵文甫,而兰考
县不到一千脱产干部却划了三百六十六名右派,原因是赵文甫来到兰考正碰上一张
大字报的风波。起因是县委组织部部长孙跃堂霸占了一名现役军人的未婚妻,和原
来农村的妻子离了婚。不久那位军人复员回来,孙跃堂怕他“惹事生非”,捏造罪
名将他打入监狱。五七年反右时,开始叫帮助党整风,几个知情者在县委门口贴了
一张大字报,揭露了这件事情的真相,随即就有二百多名干部在这张大字报上签名。
后来转入反右时,这些签名者该不该划成右派?赵文甫在县委会上一槌定音:全划。
这并不奇怪,河南省很多单位在整风阶段,号召给领导提意见,转入反右时,凡是
用大字报给领导提意见的干部,几乎都打成右派。张钦礼在整风阶段是支持这张大
字报的,被群众称为“新包公”。他万万没有料到一夜之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
转弯。赵文甫的结论他不能接受,俩人之间又一场激烈的争辩。张钦礼说,兰考的
干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抗日时期的;二是部队转业的;三是土改时期的。他们对
党并无二心,大字报揭露的都是事实,怎么突然之间都成了敌人?张钦礼痛苦万分。
赵文甫批评张钦礼是典型的右派言论,是为右派鸣冤叫屈。由于赵文甫坐镇兰考,
全县三分之一的干部被打成右派。

开封地区负责反右斗争的是地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秦一飞、组织部长王某。他们
和赵文甫的看法完全一致。孙跃堂继续留在兰考工作“不方便”,“引蛇出洞”又
有功,提了一级,调到邻近的东明县任县委副书记。张钦礼没有戴右派帽子,只是
因为当时是抓群众的右派,而他是县长,但也受到降级处分,从此“内部控制使用
”。

张钦礼的灾难由此开始。以后不管他遭遇如何,事实也一再证明他是正确的,
但他却无法摆脱作为党内“异端”的阴影。

二十年后,当河南省的右派改正时,数以千计、万计的右派早已家破人亡、妻
离于散,有人饿死,有人病死,有人在监狱里蹲死。但是,党纪国法却保护赵文甫、
秦一飞、孙跃堂等人,连道义良心都不受谴责。那时有一种说法:“路线问题不能
追究个人责任”。差不多在改正右派的同时,张钦礼不仅没有撤销反右时受到的处
分,并在遭受了长期的迫害后,又因清查工作的扩大化,被地区秦一飞、周化民,
省里的戴苏理、赵文甫送进监狱。

(三)

大跃进时,“极左” 有个“三高”,即:高指标、高产量、高征购。一九五
八年秋,省里召开地、县秋粮征购大会,报了三高,层层加码,也报不出省里要求
的征购数字。张钦礼在大会上发言了,他说他没有见过红薯亩产二十万斤,小麦亩
产五千斤,芝麻秆能榨出油。他说他报不出来,其他地县报出的数字都是假的。他
批评省委带头搞浮夸,并指名道姓批评了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吴芝圃并没有回为
和张钦礼的父亲是老战友而“关照他”。省委立即组织对张钦礼的批判斗争,并取
消参加大会的资格,押送回兰考接受群众的批斗。从五八年秋冬批到五九年庐山会
议后,都没有批倒他。张钦礼并不具有能言善辩的口才,他只不过用事实反驳就足
够了。他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帽子,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查看一
年,降了三级,送农村劳动改造。

张钦礼住在地头看庄稼用的草庵里,到村里吃派饭。五九年冬、六零年春,大
批群众偷偷外出逃荒要饭,这是政府不允许的,说是“给社会主义脸上抹黑”,抓
回来要挨批挨斗受惩罚。有人宁可在家饿死也不敢外出讨饭。张钦礼到群众家吃派
饭,有时吃的就是群众偷偷讨来的发馊发霉的“百家饭”。那时群众含泪对张钦礼
说,等他们的日子过好了,要煮只老母鸡给他补补身子。不久,村口路边经常出现
饿死的尸体,从外地讨饭回来的群众向他反映,说信阳有的村庄人都饿死光了。后
来揭露出信阳饿死百万人,震动全党。

张钦礼再也沉默不住了。夜里在草庵中用黑布遮住煤油灯,开始给周总理写为
民请命书。他是用农民惯用的顺口溜写的,大意是:我受委屈事小,为了党和人民
的利益,我不怕再遭横祸,现在向总理反映河南的实情。他说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吴
芝圃等省委领导压制民主,堵塞言路,不让人讲话。许多抵制浮夸风、共产风的好
干部好党员横遭批斗,开除党籍;好多群众逃荒要饭,有的饿死,听说信阳的群众
饿死很多,这使他这个当县长的彻夜难眠。他指责河南省委犯了掠夺农民的错误,
呼求总理快来救救河南人民。写完信的时问是一九六零年十月二十八日。

他把这封信揣在怀里,不敢贸然从邮局发出。他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
揭发出信阳饿死人的大悲剧,是因为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封锁了各条反映真实情况
的通道,仅邮局就截住一万两千封反映饥饿和饿死人的信件。固始县县委书记杨守
绩,冒着杀身之祸,绕过路宪文和各种障碍,把固始县征购透底饿死人的情况写信
给省委。有一个村的支部,二十三个党员饿死了二十个,余下三个写了血书,千难
万难送到省委,呼求省委快快派人来救救村上的群众。吴芝圃与秘书长戴苏理千方
百计包庇路宪文,这些信件都被扣下,并要查处严办。

后来真相败露,中央的李先念,中南局的陶铸、王任重等,在吴芝圃、戴苏理
陪同下,来到信阳,当着这些领导人的面,吴芝圃倒打一耙,企图把饿死人的责任
推给因说实话倍受他们和路宪文迫害的信阳地区专员张树藩。为了杀人灭口,领导
同志来信阳的第二天,吴芝圃、戴苏理不经过任何部门和任何法律手续,来到固始,
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县委书记杨守绩是反革命分子,当场逮捕判刑。我引用一九九
八年《百年潮》第六期的一篇文章《信阳事件的教训》中的一段情况,是想说明:
戴苏理对张钦礼以后的命运是关键人物,再就是当真理和邪恶正在较量还没有结果
的情况下,身陷绝境的张钦礼,决心为民请命,赴京向周总理反映河南兰考的实情,
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胆识啊!

一天夜里,一群饥民来到张钦礼的草屋里,为他准备路上吃的干粮,把他送到
火车站,千叮咛,万嘱托,叫他到北京见不到周总理,打不赢这场官司就别回来。

几经周折,周总理先看到张钦礼的信,并立即接见他。总理第一句话就说:“
你是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第一个向我反映真实情况的县长。”看着衣服破旧,面黄
肌瘦的张钦礼,总理叫工作人员先带他去吃饭,张钦礼说:“总理,不用麻烦了,
我来时乡亲们给我带了干粮,还没有吃完,我知道你很忙,现在只想和你多说说话
。”总理叫他拿出干粮,看看群众都吃些什么。张钦礼从一个布袋中掏出一个菜团
子,总理说“给我尝尝”,伸手接时不慎掉到地上摔成碎渣,总理弯腰拾一块放到
嘴里,大声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说着流了泪,张钦礼在一旁也泣不成声。

这些菜团是用树皮、树叶、花生壳和一点点杂粮做成的。

后来中组部的同志告诉张钦礼,吴芝圃己经停职反省,不久中央将派刘建勋接
替他,叫他回河南找刘建勋。

张钦礼在省委大门口遇到己经停职的吴芝圃,吴问张:“你爹现在可好?”张
说:“我爹不好,饿得浮肿”。吴芝圃一时语塞,稍后又问:“你有什么事?”张
说:“我去北京告你去了,现在来见刘建勋。”

刘建勋为张钦礼准备了简单的饭菜,又斟满了两杯酒,举杯说:“我代表省委
正式给你平反。”张也举杯,两人一饮而尽。张放下酒杯说,“这饭菜我不能吃,
兰考的群众正在挨饿要饭……”,说时哭了。

他回到兰考,把三年劳改中补发的一千二百六十四元工资,全部捐给县救灾办
公室。

(四)

张钦礼在北京见到周总理回来,震惊了省、地、县的某些领导人,但他们都保
持沉默。这时的兰考县委书记王某,他办有两千多基层干部参加的“民主补课”学
习班,由于上面的口气有些松动,己经放走差不多了,还有一百四十多名,他坚持
认为他们都是敌人,不能放。这场大冤案是由信阳饿死百万人引起的。不知从那条
渠道由什么人上报给毛主席,使他作出了错误的决断,认为“信阳事件”是反革命
复辟,是基层民主革命不彻底,需要组织力量“民主补课”。一时间大批基层干部
被集中起来“民主补课”,实际上都当成敌人,失去自由,批斗审讯,逼使他们交
代如何向农民征购透底,致使农民逃荒要饭和饿死的惨状。实际上是把错误路线造
成的恶果,推给了基层干部。我并不是说,基层组织中没有坏干部,哪一级党政组
织中没有坏干部、好干部?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不少基层干部在这些类似监狱
和集中营的地方被斗死、饿死。我不知道全国全省集中了多少干部,只知道信阳地
区就集中了县、社、队干部二十多万,兰考一个小县就集中了两千多。张钦礼劝王
某放出剩下的一百四十多人,他对王说,真正的罪魁祸首吴芝圃都停职反省了(实
际上吴调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你再不放人,饿死了,你要负人命责任。王才放
人。这些人被关押半年多,出来时蓬头垢面,衣服褴褛,饿得不死不活,他们互相
搀扶着才能走出车门。有人饿得站不起来,爬着出来。有位姓程的队干部,爬到回
家的半路,还是饿死在路边。全国有多少基层干部受到这样的摧残,至今没有一个
统计数字,没有一个说法。

王某不仅很左,不顾群众的死活,而且还命令村干部为他划出一块自留地,打
的粮食,养的鸡鸭,送到他家。群众对他意见很大,地委准备把他调走。此时的张
钦礼,己经证明是一位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受到群众拥护,受到周总理表扬
的好县长,接替王某已是顺理成章的事。地委不知为什么,匆忙调来一个因贪污粮
票在群众中影响十分恶劣的刘某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兰考工作。幸好,不久焦裕禄
来了。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从洛阳矿山机械厂调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张钦礼和他
彻夜一席长谈,在所有问题的看法上不谋而合。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关于焦裕禄的通
讯,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都是真实的。由于当时的各种局限,这篇通讯并没有挑开
兰考问题的实质。“六二年春天一场风沙,秋天一场水灾”,并不能使兰考穷到成
千上万人逃荒要饭,几万人饿死。

从五七年反右开始,兰考的干部人人自危,个个恐右。五七年三分之一的干部
划成右派,五八年因抵制浮夸风、共产风和受张钦礼株连的县社干部占一半以上,
他们或撤职或降级或开除党籍,前面提到的那件涉及两千多基层干部的大冤案,几
乎使基层组织瘫痪。

焦裕禄大胆宣布为这两千多干部平反,对于抵制浮夸风、共产风的干部,焦裕
禄说这是兰考干部的精英,恢复原职原薪、恢复党籍,有的提拔重用。他对张钦礼
受到的迫害极为同情,对他的斗争精神也十分钦佩。焦裕禄来兰考没有与主持工作
的刘某结为伙伴,却与一贬再贬的县长张钦礼无话不谈,成为知交。

当焦裕禄知道张钦礼在北京受到总理的接见表扬,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给他平
了反,而具体到县里办平反手续时,前边提到的那位品格极其恶劣的王书记却给他
留个尾巴,不全平。王敢这样做,是上边有人支持或者就是上边的意见。焦裕禄极
为愤慨,宣布彻底为张钦礼平反,并为此发了红头文件。

焦裕禄听说有两个来自广东和湖南的技术员魏建章、朱里楚正在兰考搞农桐间
作实验。由于这项科研成果适宜在沙地试验推广,所以他们选在兰考。他们住在一
片沙地的两间草房里(也算实验室),吃的又是粗粮野菜,加上风沙干旱,使这两
位南方的年轻人,口鼻流血,大便拉不下来,多次生出撤走的念头。焦裕禄立即通
知粮店全部供应他们大米。现在说起来觉得可笑,可在当时是饥饿的年代,是知识
和知识分子普遍被践踏被贬值的年代,是按级别供应细粮的年代,连厅局级干部都
没有资格供应全细粮的。焦裕禄向两位刚走出大学大门、对一项课题研究还没有出
成果的年轻技术员,提供超级别的细粮待遇,这不仅是向极左思想挑战,也是向特
权思想挑战。后来,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兰考、在豫东,还在全国部分沙地大面积
推广,联合国都派官员来豫东考察。这是后事,那时焦裕禄已经去世几年了。

兰考有四个村子,在那样贫困饥饿甚至于饿死人的年代,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寻
求各式各样的生存门路,使群众少受煎熬活了下来,这在当时就是最大的业绩。焦
裕禄把他们看得无比珍贵,封他们为四杆旗(村)。他们是:“秦寨的决心”、“
双杨树的道路”、“赵垛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

正是这些大大小小事情的积累,形成了兰考不同思想倾向的干部对焦裕禄的不
同看法。从新华社发表关于焦裕禄事迹的通讯到粉碎四人帮后河南的清查工作,地
县一些干部的斗争,几乎都围绕着对焦裕禄这一典型形象的看法上而生出许多是是
非非。

解放后焦裕禄一直在大工厂工作,他不知道极左路线,特别是三面红旗大办钢
铁对农村破坏这么严重。幸而他遇见张钦礼,使他很快了解真实的情况和症结所在,
并得到他的鼎力相助。

假若焦裕禄仍然是一个大企业里默默无闻的处级干部,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零
三个月,也许他的才智、胆量、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不会在兰考这个特定环
境中撞击出如此耀眼的火花,达不到光辉的顶点,这就叫“典型环境,典型性格”。
当然,如果没有张钦礼对焦裕禄怀着那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忘却这段情谊,也不会
在焦裕禄去世后,能如此详实地把那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事迹,向世人倾吐。

焦裕禄的素材大部分来自张钦礼,没有张钦礼,焦裕禄这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一
一创造了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的党的优秀儿子,就会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张钦
礼说过,焦裕禄来兰考是反左的。这话现在听起来多么简单,但在极左路线肆虐的
年代,农民饿死在屋里都没有逃出去寻个生路的自由。“救群众于水火,解干部于
倒悬”,这就是焦裕禄这一形象震撼人心的力量。焦裕禄和张钦礼都具有高度的人
道主义精神,这不仅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全人类公认的道德标准。许多共产党
人,包括许多领导干部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精神。焦裕禄在郑州医院病逝,埋在郑
州郊区,兰考的群众想念他的时候,三五结伴来到他的坟前,哭着扑了上去,两手
抓住坟上的硬土枯草,指甲抠出血来。焦裕禄对群众的饥饿苦难超出常人的同情,
群众对他的怀念如此刻骨铭心。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可贵
的精神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干部、坏干部,有品质高尚的干部,有品
质恶劣的干部,并非前者都源于某人的思想,后者都推给资产阶级。新华社记者的
通讯,把焦裕禄这一形象,提炼成“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焦距没有对准。
如果真是这样,后来就不会因他而使许多干部群众付出巨大牺性。

凡是在极左路线、特别是大跃进中像疯子一样的干部,在三年困难饥饿年代,
大都持消极态度,甚至于放弃领导,兰考如此,全省亦然。他们对群众逃荒要饭,
或者一天供应几两原粮、维持不死不活的生存状态,无动于衷。前面提到的副书记
刘某,他在群众饥饿的时候贪污粮票,当焦裕禄多次昏倒在风里雨里、为了怕增加
群众负担,走了一天,忍受着肝部疼痛,不肯在群众家吃顿派饭的时候,他和其他
县领导却躲进县医院小病大养,吃小灶。在这类干部心里,路线斗争反复无常,说
不定那一天他们又是正确的,焦裕禄、张钦礼又要倒大霉。说也奇怪,现实生活往
往对他们的判断惊人的灵验。

大跃进三面红旗,不仅伤了农村生产的元气,干部群众队伍也被打散了。正当
焦裕禄、张饮礼联手解放和组织起干部队伍,在群众中树立起“艰苦奋斗、自力更
生”的四杆(村)旗帜,任命了一批不靠国家救济而靠自谋生路的代表,并且召开
了几千人的誓师大会,向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进军后不几天,焦裕禄又一次昏倒
在工地,这次他再也没有醒来。

焦裕禄来兰考的时间,是在饥饿年代后期和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两个时期都是
共和国历史上的两座险峰,两峰之间有个低谷——极左路线的低潮期。这给了焦裕
禄一点时间、一点空间的活动环境,使他能在这一小片大地里医治极左路线带来的
创伤,施展人道主义精神。如果焦裕禄不是早逝,他会和张钦礼有同样的命运。如
果新华社不在他逝世后写了他的事迹,张钦礼又在这些事迹中占了一席之地出了名,
使他长期和这般“左爷”们的潜在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进一步激化,张钦礼也许会
是另一种命运。

(五)

焦裕禄去世后的两个月,四清运动开始了。真是“冤家路窄”,地委派来宣传
部长秦一飞任团长、某局周化民为副团长、包括两千多名团员在内的四清工作队。
周化民在反右运动中,是地区直属机关抓右派的负责人。我们将会看到两位“左爷”
的出色配合。他们一到兰考,就全面夺权。当时四清运动的主要对象是大小队干部,
而秦一飞、周化民的四清对象首先是县委县直机关干部。再具体地说,首先对准张
钦礼。他被清查批斗了半年多,什么问题也没有查出。这期间新华社记者发表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通讯,特别是通讯中多处写了张钦礼,这是秦、
周二人始料不及的。他们根本也没有想到焦裕禄的这点事迹,也算先进典型,焦、
张之间还有什么友谊。通讯发表前,作者把原稿拿到兰考核对事实时,他俩也没有
对事实提出异议,总之,他们并没有太看重这篇通讯。突然一颗精神原子弹爆炸了,
周化民气急败坏地说:“早知道采访焦裕禄的周原是个摘帽右派,当初就该把他轰
出兰考。”四清运动进入尾声,上边来了指示:四清工作队就地领导无产阶级文化
大革命, 秦一飞、周化民又首先拿张钦礼开刀。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人民日报》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秦、周给张钦礼戴上两顶帽子:一是“反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二是“五七年
的漏网右派”,给他打上花脸,当牛鬼蛇神拉到兰考大街上一天游斗数次。运动来
得如此突然、凶猛,张钦礼还没有弄清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先被秦
、周二位扣上“反对文革”的帽子,至于“五七年漏网右派”,那是周化民、秦一
飞手中的紧箍咒,随时随地都可以给张钦礼套上。前边说过,反右斗争时,张钦礼
受到了“降级内部控制使用”的处分。在这些“左爷”的眼里,张钦礼始终是“异
端”,是有“前科”的人。

焦裕禄生前树立的四杆旗(村)的干部和群众,知道张钦礼十七年中屡遭迫害,
现在并没有因为焦裕禄通讯的发表而幸免于难。于是,他们来到县委,造了秦一飞、
周化民的反,支持了张钦礼,并在张钦礼的支持下,成立了“保卫焦裕禄司令部”,
要“捍卫焦裕禄精神,继承焦裕禄未竟的事业。”秦一飞、周化民也成立了“卫东
林司令部”,“誓死捍卫毛泽东林彪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因为秦一飞、周化民大权在握,是领导文化大革命的,加上开封军分区受地委
领导,介入文化大革命后,在兰考一直支持秦一飞、周化民和他们支持的“卫东林
司令部”,张钦礼虽有群众支持,也难逃厄运。

一九六七年六月二日,张钦礼被游斗了一百多次后,连同县委七名常委、十个
公社党委书记、四杆旗(村)的干部群众一千二百多人,全部投入监狱;全县六千
多名党员中有四千名被开除党籍,农村被开除党籍的党员大都在焦裕禄生前树立的
先进基层组织中:他们几乎把焦裕禄纪念馆砸毁,把馆内全国捐赠的几万册书籍和
宣传焦裕禄事迹的有关资料付之一炬,焦裕禄墓前的碑文涂抹得看不请字文,新华
社记者的那篇通讯被列为禁书;除三害工地上的一切设备也都被砸烂。把焦裕禄生
前调整好的能带领群众除三害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培植的一切积极
力量一网打尽。

秦一飞、周化民这样做并非偶然,远在焦裕禄通讯刚发表后,全国几百名记者、
作家云集兰考,参观学习者不计其数。因为通讯中多处写了张钦礼,他经常被采访
者包围,询问有关焦裕禄的种种工作生活细节。作为兰考一把手的周化民却很少露
面。张钦礼很警觉,写了一张纸条塞到周原手里,我当时也在兰考采访,也看到这
张纸条,大意是:有一股冷风在阴暗处流动,但它暂时还抵挡不住来自北京的东风。
张钦礼在最风光的时候,都心存惊惧。

秦一飞、周化民说,张钦礼宣传焦裕禄给兰考捅了个大窟窿,说焦裕禄的精神
没有变物质。他们俩打报告,向省委要一百万斤粮食、一百万块钱、五百台八匹马
力的柴油机补“窟窿”,被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当面批评一顿。周化民说,“党领
导兰考近二十年都没有改变面貌,焦裕禄来了就改变了?他比党的本事还大?通讯
中说焦裕禄讲了这,说了那,兰考是县委领导还是他一个人领导?”秦一飞在大会
L说:“焦裕禄来兰考一年多,是条龙能吸多少水?还什么典范、榜样,他干出了
啥?是啥典型?叫外人来兰考看什么?看兰考人穷得俩人穿一条裤子。”焦裕禄的
骨灰由郑州迁回兰考那天,有几万人自发到火车站迎接,那哭声真是惊天地动鬼神,
而秦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