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文化小常識:後現代

(2008-10-29 18:42:21) 下一个

以前曾說過,現代不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它在觀念當中,常含某種狀態描述,帶上價值色彩.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它是“傳統”的相反詞,現代便是要與傳統背道而馳,反傳統,對著幹.現代化雖曾嚴厲批判傳統,看似造反有理,其實只不過是表象.技術革命,首先帶動現代化,天翻地覆,可是依然離不開經典物理的基礎.再者世上所有現代化成功的地區,在科技現代化的同時,文化整體要配套,取之于傳統的地方,所在多有,新不廢舊,新舊交替,入古出新,與古為新,無不亦新亦舊.遊歐洲各大名城,摩登建築與古建並存,互不相礙,既有現代化城市規化,但仍留古城老區.舊建保護維修,常非僅供觀光,開發作旅遊業,而是活化整個社區,讓當地市民可以進去安居與樂業,有居住的,有開店的,有辦公的,有製造的.不像現在我們國內,一個個大大的“拆”字之後,再過不久便剩下鋼筋水泥和玻璃幕牆堆砌出來的新“新中國”.

真正的“現代性”,不是“打倒”,不在意找甚麼目標來“造反”,她的精神非在排斥,而是包容!如不能心領神會這一現代的核心價值,再講現代化,仍可以不著邊.

沒有抓住到這“現代”的精義,也就難以了解“後現代”.甚麼是“後現代”?簡單從詞面講,postmodern便是“現代以後”,不是“現代”了結又再一“代”.我們開始時說過,“現代”不只時間概念,現代作為時代,還有現代化的事件,現代派的思想,特別是現代性的狀態.“現代後”首先不是現代這一代以後的另一代,她只是現代的後繼,不過與現代初起不完全一樣,經過一段新發展,有了新事件,新思想,出現新的狀態.

現代初期,主導技術革命的是宏觀式物理,經驗世界不過是一個封閉的可逆常量整體,但是發展下去,需交給微觀式物理,大自然更為開放的不可逆隨機變量.故“後現代”這個現代以後,對于世界經驗中的相對,測不準,非再感到不正常,覺得不自在.現代的世界,自此更多變,多樣,多元.這類意識,是一個很廣泛的文化潮流,先在美學範圍作用,建築,藝術批評,文學批評…繼之進入史學,法學,文化論述,政治批評…,都有不同方方面面的表現.由于學別術異,後現代可以有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常無定說.但現代以後,又實有其本身發生的事,思想的派,情境的態,並非是一任意觀念,可以隨便解釋.

要把握好後現代的思想特質,情境狀態,就不能繞開嚴謹表達觀念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其中論述成果豐碩的,最突出的應算解構主義.“解構”是對“結構”的反動,他們看世界,即我們要認知的一切對象,是一個或許許多多個“文本”text.文本不同于一本有完整結構完成的書本,文本雖在那裡,但卻是開放的,未完成的版本.與文本相對應的閱讀,應是解構的,不是找它的結構,或為它建構.解構主義者的工作,是要追跡文本裡同時脫位simultaneous dislocation的多重他性,進路總是形式的戲作play of form.所以解構的任務,是一再重新命名取義的創作活動.他們接受文本,不會冒然否定所讀出的多重他性,但是要他們作出肯定,一樣不是後現代的意圖.

後現代情境,是一解構過程,要來把你們大家所認為的“現實”,易位,重寫,甚至誤讀.解構活動中,語言不是一次性的說,而是作無窮無盡的不穩定滑動,移置,添補,再登記.在解構之下,一切漂離又相容,相即又相離,不即又不離,結果也無所謂的相容或不相容,更加並無甚麼的“肯定”了.

解構以追踪名相,不守固常為得,不過最近一些解構論述或也顯示有範式轉移的需要,欲作試驗性實體論的意圖構造,尋找解構與結構的可能平衡.例如談正義,忠诚與信仰,提到“不可解構性”與“解構的極限”,對形而上的一類問題,有更寬容的處埋.但是要說後現代會重新“肯定”形上學,則實在不必.屬現代主義思想的邏輯實證主義者,否定形上學曾極果敢,但現在開明的邏輯實證主義,已願意容許任何可能的命題,表達“每一種語言自己的邏輯”,故亦留下形上語言的可能.後現代主義的語調,素無過去邏輯實證主義的極端,只是針對詩意的幻象,要予重寫.現今開始意識到不可解構性的存在必要,再去面對結構性的真理宣稱,或願許以形上自存的一蓆之地.但若是想他們肯定形上學,那便不是後現代的性格.如真有“肯定”,又何必解構?一旦“肯定”了形上學,果有個物理以後之當說,即使他們還自称解構主義,也是解構的盡頭了

正因解構主義有一種頑強迴避“肯定”的個性,國內有些論者就想象後現代是造反,假如這“造反”是按國人習慣的權力語脈去理解,那可以是完全找不到北.首先不同于現代,現代以後並不標榜革命,不是甚麼“造反派”.現代主義曾經出一個“達達”运動,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冒起,反戰,反傳統,反藝術……,越反越高興,認為破壞即創造.現代化未充份發展的時候,確有一種目空一切的反叛精神,不過隨著現代化逐漸成熟,這類為反而反的少年盲動,漸漸消失,代之以審慎清醒的自主意識.

後現代既無所肯定,故也非不“反”,但不是指定非反這或要反那.她的“反”,是不守固常之“反”,異面雙向二元對反的“反”,解構結構反其澱積的“反”…….隨便先想到寫出這“三反”,其實後現代反來反去的事兒本多得是,“五反”也有可能.

論後現代之“反”,非同“造反”,如要掌握,以道家的“以反為用”況之,相對言,或庶幾近之.當然道家不同後現代,生命情調全異,未可混為一談.只是就“反”之意味言,她無反可造,卻有反之用,光這一點,倒是中與外,古與今,若有所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