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名将唐淮源:中条山国军抗日根据地牺牲的最高将领

(2006-08-22 20:37:53) 下一个
抗日名将唐淮源   唐淮源(公元1886—1941年),字佛川。江川县翠峰麻栗园人,后迁居江城镇。生前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军军长,是国民党军牺牲于抗日战场上的屈指可数的高级将领。   唐淮源未满周岁时,父亲弃养,其母抚孤,佣于乡绅候氏。淮源稍长,伴侯子读,聪明好学,事母至孝。1909年,唐淮源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与朱德为同班同学,相交甚厚,毕业后出任排长,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云南“重九”起义。1916年,袁世凯窃国称帝,云南护国讨袁,唐淮源随蔡锷人川,任营长。屡有战功,后任第五团团长,调任宜宾县县长。继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参加靖国等役。1922年,滇军内江混战,唐淮源与朱德等被迫离开云南,在上海受命于孙中山,南下人粤,奔走大江南北,参加北伐。1927年,唐任南昌军分校教育长,后调任陆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五旅旅长、十二师师长。抗日战争中,唐率师参与冀西、晋东、晋南诸战役。1937年,唐淮源升任第三军军长,率部抗战,沉着果毅,屡挫强敌。   1938年夏,奉命转入晋南中条山作战,曾协同友军击败敌寇13次大举进犯,形成大西北之屏障,保护了潼洛地区。1939年,唐淮源母病故于家乡,于敌进攻稍缓时请假回乡奔丧,返回前线时,与朋友言谈,表示决心与中条山共存亡,已抱定以死报国之心。他在给其子唐伯华的信中说:“……现祖母安葬已毕……于16日飞蓉,改乘汽车回中条山防地。此后家庭之责任已了,国难之耻辱未了,各有职责,望汝等好自为之。”1941年3月以后,日本侵略军秘密从华北、华东、中原三个战场上调集25万人马,兵力两倍于我,于5月7日由东、西、北三面分四路进犯中条山,企图乘我军背水之危,将晋南我军歼灭于黄河北岸。第三军驻防闻喜、夏县以东区域,适当中条山之正面,首当其冲。当日,前沿阵地被日军攻破数处。我方四十三军于次日下午过早撤退,敌乘虚而入,中条山阵地被分割为二,敌侵入第三军左侧后,分袭各级司令部,截断我后方联络线。第三军将士在唐淮源指挥下,与敌展开猛烈运动战。当其他友军已经突围,第三军在伤亡过半的情形下,仍以卫国守土的顽强精神,与敌反复冲杀,寸土必争,进行殊死抵抗。10日,第三军遵命南撤,与深入之敌遭遇于温谷村附近,争温谷村以北高地。官兵前仆后继,奋勇搏斗,嘶杀之声,山谷为震。是时,沿山口与黄河各渡口,均被敌占,敌主力以分进合击之势向第三军合围,官兵四面受敌,粮尽援绝,仍猛烈果敢与强敌作殊死战。11日,敌合围之势己成,唐召集三位师长毅然喊道:“现情况险恶,吾辈对职责及个人之出路,均应下最大决心,在享有可为时,须各竭尽心力,以图恢复原态势,否则应为国家民族保全人格,以存天地之正气。”并说, “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千万不要由第三军开其端。”言罢,令各师以团为单位化整为零,分路突围。中条山南北幅员仅100余里,敌我纵横交错,天险黄河横豆于后,第三军官兵饥疲交困,身处绝境,但同仇敌忾,越战越勇,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唐淮源率十二师一部,向悬山前进,遇阻,转向西又被困于东交口附近,几经力战冲杀,12日晨,到达悬山时,敌追踪而至,环攻甚急,师团长官伤亡过重。唐淮源亲率官兵,三次突围受挫,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即于大雨湾沱之中,遣去左右,饮弹自尽于悬山之岭,壮烈殉国。   唐淮源在临终前在日记本上写有遗书一页:“余身受国恩,委以三军重任。当今战士伤亡殆尽,环境险绝,总军两部失去联系。余死后望余之总司令及参谋长收拾本军残局,继续抗战,余死限目矣!”国民政府于1942年2月2日发出“追赠陆军上将第三军军长唐淮源褒扬令”,刻石于江川县江城唐公祠,现尚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