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跛脚”陈水扁 扁政府最后x天

(2006-08-22 16:27:56) 下一个
“跛脚”陈水扁 扁政府最后800天 2005-12-01 21:57:06 点击:609 文/特约撰稿员 郭宏章(发自台北)记者 宋元 岛内日前报道,陈水扁在5年前上任之初,施政满意度曾高达近八成;八掌溪事件及政权交替后第一任行政院长唐飞辞职后,一路下滑至四成左右;停建核四时更跌到四成以下;就职两周年时虽回升到将近六成,但因农渔会信用部改革停顿又使他的满意度降至三成五左右的低点。自此之后,他的满意度一直维持在三成到四成之间。然而近来高捷弊案的烈火,却一路自高雄的泰劳宿舍烧往总统府,10月初一份民调结果显示,陈水扁的施政满意度创下二成五的历史新低。 在2000年大选一役中扮演阿扁“化妆师”、曾为阿扁撰写前半生自传《台湾之子》的胡忠信,在后来的著作中即指出,不安全感是陈水扁的人格特质,胡直言这种不安全感导致陈水扁无法与人坦诚沟通,更难与人推心置腹,这实际上成为5年多以来台湾政治情势发展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继续影响到2008年。 陈哲男搞砸陈水扁的“期中考” 数月来,令陈水扁脸上无光的事一件件被爆料,让原本已经低迷的年底三合一选举(县市长、县市议员以及乡镇长改选)的选情雪上加霜。这次选举,原被称为陈水扁的“期中考”。 多年来陪着陈水扁一同登上权力高峰的陈哲男,在担任总统府副秘书长的任期中,除了涉及协助陈敏贤介入高雄捷运弊案之外,现在又被查出2001年1月起由其下属高姓专员代为炒股票与处理账务。高创下100多次交易纪录,替陈哲男赚了数百万元台币。根据官方的调查结果,炒股行为于2004年大选期间停止。 为舞弊案所困的陈水扁在媒体前频频辩解,慷慨陈词、手舞足蹈、声嘶力竭之状,却被媒体讥笑“望之不似人君”,而且“闻之也不似人君”。虽然10月22日起,陈水扁跟幕僚决定模仿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胜选的花招,站上一辆6吨卡车巡回全台湾各县市站台助讲、拉抬各县市长候选人的声势,但效果实在有限,甚至还出现过冷场的情况。 原因只有一个,陈水扁的首位“台湾本土‘总统’”的光环效用正在迅速递减。经过5年多的耐心大考验,台湾的选民已经对政治人物操弄选民的行径感到厌倦,尤其是投票前百般讨好,开一大堆支票,当选后承诺却一一跳票,获得政治权力后就把选民一脚踢开,最让人无法忍受。现在,轮到选民们向政治人物说再见了。 目前,已经有观察家认为绿军执政的县市将有多处会变蓝,蓝军甚至喊出要夺下15个县市的版图,这在台湾加上金马两地共25县市的首长“选举”中,已经达到由乡村包围城市的效果了。果真这样,阿扁的期中考试就全砸了。 党外中间派远离,党内青壮派抛弃 中间派从来都是台湾选举中最关键的决定性力量。但台湾历年来的“选举”,大概都没有像这次2005年底三合一选举一样,如此依赖中间派选民的投票。 恰在扁政府深陷弊案疑云、不被选民信任的关头,陈水扁的行政院长谢长廷与手下大将新闻局长姚文智,却针对有线电视台TVBS的股权结构争议,祭出法律来严加处理,不只让舆论哗然,也让台湾的中间选民不再沉默,除了投书到报纸,电视台的CALL-IN节目(打入电话参与节目)也成为主要的出气筒。 表面上,扁政府的强硬立场是因为TVBS从今年2月来一直锁定谢长廷的施政问题严加批判,但最关键还是因为泰劳事件引爆的谢长廷2月1日由高雄市长升任行政院长后留下来的政商关系中的隐患可能会向上延烧。 为什么民进党政府这次如此怕媒体影响大局?事实上,经历1996年的大选,国民党、民进党、新党还有所谓的无党籍(实际上也是国民党出来的)4组候选人的大战后,台湾的多元民主思潮冲击了传统社会。正如纪登斯观察到的:“随着不结盟选民阶层的发展,政党会愈来愈不能完全依赖他们的既有支持者,不得不去争夺那些中立者。”台湾的中间选民正是蓝绿各政党最依赖、最怕失去、但又无法完全掌握的一群人。 然后,陈水扁眼下的更大挑战来自党内。当泛蓝阵营不再惧怕被戴“红帽子”以后,江、连、宋、郁、李接连大陆行,在两岸关系上被边缘化的绿营即出现分裂苗头,并由其两大首领——李登辉和陈水扁的互攻互骂肇始。台联党荣誉党主席李登辉与民进党荣誉党主席林义雄甚至先后提议“罢免”陈水扁。 严重内耗令利益集团发觉不可坐视不理,并从中斡旋。陈水扁和李登辉近日也收起前段时间剑拔弩张的气势,主张“台独”的《自由时报》也开始报道一些类似“尊李依旧,扁今修补父子情“的新闻。 然而,民进党已止不住内讧和“造反”势头。最出人意料的是,扁嫡系人马和过去被称为“保皇派”的新潮流系也开始向他开炮。当年上台时,陈水扁虽然属于民进党内代表青壮派的“正义联机”(当初民进党内以扁为号召的一个派系),但由于陈哲男事件,民进党内各派系均觉醒到,陈水扁已经成为他们的负债,尤其以正在参选台北县长的阿扁嫡系罗文嘉、新潮流系段宜康与李文忠等学运时代的政治人物感受最深。因此,这些新一代的青壮派喊出了“新民进党运动”,呼吁党内改革,并让陈水扁负起用人不当的责任,企图力挽狂澜,为自己的政治前途留下生机,避免被卷入陈水扁沉船的漩涡。 此口号一喊出,即遭到党内同志的不同对待,有人声援,也有人大骂叛徒,叫他们闭嘴。陈水扁虽然最终透过立法院、党团会议等党政协调机制,将这场火扑灭,不过余烬仍在。各方无非迫于年底选举的压力,才接受以大局为重,但在选民眼中,绿营分裂造成的伤害已是事实,并且迅速反映在民意调查上。 目前,民进党在部分地区的民调已经出现了跟蓝军候选人差距拉大的情况,罗文嘉即是一例。从历史纪录和选民结构来看,民进党连续在台北县执政了16年,罗文嘉以扁系人马参选县长原本应该具有先天优势,但是选举至今多项民调却没有任何一项领先,连民进党内部的民调中心都罕见地主动公开调查结果,连续4次强调罗文嘉与对手周锡玮的支持度还是旗鼓相当的,差距在不到3%的误差范围之内。这是民进党从来没有过的动作,也可见民进党对于选情之焦灼。 扁式风格 过卑过亢 曾经凭借“新闻自由”牌得承大位的陈水扁,何以会默许手下与媒体对决?关键在于,陈水扁只信赖身旁的陈哲男、马永成等核心幕僚,造成对许多政治判断无法客观周全,作风狭隘,这一点一直是让台北政坛人士都无法苟同的。比如这一次,陈水扁团队认为部分统派媒体是“靠来自境外的资金撑腰,所以才有不爱台湾总统的严厉抨击,出发动机不良善”,这种思维方式导致新闻局长姚文智对所谓港资的TVBS 穷追猛打,一直不断威胁要依法撤销执照。即使在舆论压力下陈水扁都对外喊话“任内不会关掉任何一家报社或电视台”了,姚还强调不排除依法撤销TVBS的执照,并开出100万元台币的罚单。这种杀红了眼的做法,纯系扁式风格,固然可以巩固深绿选票,但让许多中间选民摇头。 陈水扁上任至今,一路上争议不断 停建核能四厂不只得罪了连战,毁了原本可以和解的蓝绿关系,也让中间选民大为惊讶,但后来却又恢复兴建,这已种下了台湾选民对阿扁出尔反尔的不信任感; 接下来,八掌溪工人因为救难单位互相推诿造成无谓牺牲,反映出陈水扁执政团队与官僚体系之间的脱节,又让选民心寒; 在2000年之后全球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只会砸钱到股市却惨遭狙杀,政府的劳退基金如同肉包子打狗般有去无回; “3·19”枪击案爆发的时机以及后续侦办上的疑点,更让陈水扁带着将近一半选民的质疑走上第二个任期,却又马上因为喊出“正名制宪”引发台湾与美国关系紧张,并冲击了三项重大军购案的进程,这让陈水扁原本引以自豪的军事改革与军文关系几乎毁于一旦。而现在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在“立法院”将近闯关40次都遭到杯葛的情况下还要强行推动; 最近为了拉拢中南部以农民为主的选票,强硬推动军公教人员的退休金改革制度,也就是所谓的18%优惠存款的额度改变,让原本有机会领到比在职期间薪水更好一点的退休金制度,改回只能领80%~95%,虽然理由是为了社会公平正义,但是时机却选在投票前20天,不免又有瓜田李下之嫌,因此连最不热衷政治活动的退休军公教人员都扬言上街头抗议。可见陈水扁任内将近6年内,把可以得罪的人几乎得罪光了。 有观察家认为这些决策模式是阿扁成长过程中由贫户之子挣扎向上、始终没有安全感导致的过卑过亢性格所致,也有人认为民进党先天不足,尤其大部分人长期在执政机构之外,虽然有许多人具有律师与法政专长,但打天下时养成的草莽风格“能破而不能立”成为民进党执政最大的缺点。 800天内,“修宪”将是首件大事,“金改”料将不得人心 无论年底选举结果如何,陈水扁毕竟还有两年多的时间当“总统”。在此期间,“修宪”将是陈水扁必定会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只是修宪的目标已经不可能过高了,应该只会把台湾的政体从现在的半总统制(也是半内阁制)修改成为总统制,而且极可能顺势把原本五权分立的政体改成三权分立,也就是把已经没有功能的监察院以及沦为行政院附属单位的考试院废掉。 去年阿扁还是民进党主席的时候,为了在“立委”选举中为民进党巩固深绿选票,曾抢走台联党的“制宪正名”口号自己来用,虽然守住了基本盘,却引来泛绿盟友台联党与李登辉的极度不谅解,甚至也惹恼了美国总统小布什,因为这个口号同样让北京政治圈忧虑:台湾会否又在阿扁的推波助澜下倾向“台独”?经过一年的多方沟通,陈水扁把“制宪”的口号修正为“修宪”,风波才好不容易平息下来。但这个月由于陈水扁在高雄捷运弊案与县市长选情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预判三合一选举的结果可能不乐观,对民进党的执政基础将有动摇,于是陈水扁又将宣布激活“修宪”了。 11月11日傍晚,陈水扁的亲信陈哲男利用职权指挥公务员代为炒股的丑闻由官方公布之后,陈水扁晚间到了选举造势场上,又喊出“2008年新的总统,能实施台湾新宪法”。这种战术在过去屡见不鲜,每次遇到危机,陈水扁就会把政治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与宪政层面,一方面可以吸引选民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可以转移在野党与媒体对他个人问题质疑的压力。 不过,这个战术现在可能不太管用了。因为台湾选民早已对政治冷感,而且政治议题的层次越高,恐怕这种冷感愈甚。其中的关键,是扁政府的政策和政治诉求与人民的需求长期脱节。 典型的一例,正是扁政府预备在未来800多天里实施的经济改革——“二次金改”。 2000年政党轮替前,台湾遭逢了百年来最大的地震灾害,随后经济不景气到来,一直到2004年中以后,台湾经济才有起色。这5年来,升斗小民的所得增长有限,尤其是工薪阶层的薪资几乎没有成长。倒是经过官方推动的第一次金融改革中的银行购并大战后,台湾的财团实力更上一层楼。由集团掌握的金融控股公司撒下天罗地网,以银行、保险、基金等多重金融商品的销售,再加上转投资的多角化经营,让老百姓口袋里的每一分钱和生活形态几乎完全被大财团掌握。眼下,台湾官方还要继续“二次金改”,推动剩下的官股银行将股权释出给财团,以达到培养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控公司并把金控公司数量减半的目的。这种违反市场机制、好大喜功的金融政策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来说丝毫无济于事。 因此,台湾许多中下阶层百姓对政治渐趋冷感,进一步导致选举的场子规模缩水。本来,因为动员撑场面要花钱,中小企业外移已经造成企业主对本地政治人物的捐助减少,而政治参与的热度降低更是让各政党连“人场”也捧不起来。 而“二次金改”原本是今年年底要完成的政绩,但现在无疑踢到了铁板上。目前看来,不止财团资本家的出价不配合政府,还有官股银行员工工会强力抗争,年底完成“金改”的几率微乎其微,阿扁只能在剩下的两年内来继续推动。不过这真的能够达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吗?已经有不少学者专家提出质疑,为何台湾官方一定要扮演影响市场的手,在明年让14家金控减半?在法令不周的情况下急着让金控成为7家独占的市场,惟利是图、只顾着不断扩张体系却把消费者当鱼肉的财团难道不会令台湾社会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 接班人遭遇逆流 羽翼皆伤 陈水扁的指定接班人虽未明朗化,但由于蓝军由马英九出线角逐2008大选的情势大致已定,因此绿军内部的紧迫感也与日俱增。 目前看来,从阿扁手中接下民进党主席位子的苏贞昌,虽然已经尽全力到全台各地助选,但如果不能在12月3日的三合一选举中开出好的票房,还是会背上辅选失败的罪名,错失2008年的接班机会。 遭高雄捷运弊案疑云纠缠的行政院长谢长廷,声望已受重创,直到现在也看不出用什么办法能够摆脱。2008年之前他能脱身自保就不错了,未来发展颇不乐观。 游锡目前是辅佐陈水扁的要臣,平日言行低调,颇有伴君如伴虎的味道,但仔细观察游锡,会知道他从来也没放弃过问鼎大位的意愿。再加上1999年“宜兰帮”的精神领袖林义雄把参选机会让给陈水扁,让陈水扁对同是宜兰出身的游锡一直相当重用。八掌溪事件中游锡更代扁受过,辞去“行政院”副院长的位子,扁政府随后就让他出任阁揆,现在又任“总统府”秘书长一职,成为扁倚重的首席幕僚长。所以,相较之下,游锡还没在这两年的政治风暴中受太多伤,也没犯下任何大错,反倒成为绿军未来最有可能接班的政治领袖之一。现在,民进党政府不计代价推动的台北通往宜兰的高速公路“北宜高”,攻克雪山隧道的天险,无非希望以便利的交通建设让宜兰选票巩固在民进党手中。 台湾人民忠厚老实+两岸没战争=阿扁勉强及格 前述军公教退休金制度的修改,虽然是在“考试院”决定的,但实际是在与陈水扁同一阵线的民进党独派大佬姚嘉文的亲自操刀下通过的。这一刀砍下去,被蓝军直指是搞阶级斗争,他们强烈怀疑陈水扁是因为始终无法突破军公教阶层的选票,并认定这是国民党时代以优渥退休金养出来的铁票,在屡攻不下的情况,干脆来个“焦土政策”,来向民进党的死忠农工阶层选票宣示“维持社会公义,照顾农民”的决心。因为陈水扁还连带在“立法院”通过另一法案,把农民津贴从4000元台币增加到5000元,增幅走到极端,又是一个扁式风格的最佳范例。 陈水扁往往到了求取历史定位的关键时刻,宁可走向激进的保守主义而扬弃竞选之初的“新中间路线”的。这一风格其来有自。一直以来,无论陈水扁怎样犯错被扣分,即使诚信与操守滑到及格边缘,但农民阶层其实并不会太过为难他。套用李登辉的话说,“移民到台湾的都是农民阶层,不谙宫廷政治的勾心斗角,个性忠厚老实”,只要两岸不打仗、有饭吃,就不会为难当政者。所幸,在陈水扁任期内两岸至今还没发生战争,解放军还没有像在李登辉任内一样对台进行飞弹演习或是发生针对“两国论”的海空对峙,因此勉强拿到及格分数,也不是太难。 持平而论,陈水扁也的确面对相当大的执政难度。当年诉求改革的陈水扁能够上台,本就是因缘际会。一方面,得到“一定要让国民党下台一次”的广大民意的支持;一方面,宋楚瑜、连战“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而宋楚瑜被李登辉设计的兴票案拖住,陈这才登上权力高峰。可是,当陈水扁真正要改革时,其决心又常常被党内各种势力牵绊,同时面临绿军在国会不能成为多数党的困境。 但这正是民主社会的必然结果,台湾的中间选民往往会有这样的选择:对“立法委员”的选举投票与对“总统”大选的投票之间,会有相反的取向。因为这就等于对执政党的制衡。这一点在阿扁的执政期间就很明显,例如陈文茜与李敖以批评执政党人气高升,轻而易举就当选“立委”。因此国会蓝军过半其实就是台湾选民的制衡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反映出台湾人民对执政党的不放心。 台湾“学步期”民主体系的这种不放心,即使在美国与英国等“成年期”民主国家,也都发生过。可见,权力结构的制衡与监督不可丝毫放松。因此在台湾的五权体制即将分崩瓦解之际,台湾“第四权”——媒体,对政治权力仍须坚守立场。而继续追求权位的政治人物,不妨好好审视阿扁8年任期的起起落落,探看执政者跟真正台湾人民的心声有多大的差距,引以为鉴。 来源: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 总第202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