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面对四国战略围堵 中国需要分清看待 zt

(2007-08-28 04:34:53) 下一个
面对四国战略围堵 中国需要分清看待

2007年08月28日 星岛环球网


  美国、日本、印度与澳大利亚四国最近在安全和战略领域里的互动频密,9月初,四国将在孟加拉湾举行联合军演。许多评论都认为,这是四国有意组建一个所谓针对中国的战略与安全联盟。分析认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一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针对中国”。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称,有关日本与印度接近的话题,在去年年底就已经成为焦点。日本与印度这两个除中国之外的另两个亚洲大国的战略接近,自然会令中国感到不安;尤其是日印接近是否隐藏着潜在牵制中国的动机和因素,就更值得探讨。从当时的情况就可看出,在日本和印度方面各有侧重,印度渴望获得日本的经济合作,并寻求日本对美印核能合作的支持;而日本则更希望把重点放在加强日印外交和安全合作上,把印度拉入美日澳战略对话圈。

  在此之前,在华盛顿和新德里之间一度传出双方有意建立“亚洲北约”以牵制中国的说法,后来虽不了了之,但美印合作一直成为令中国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无论是美印还是日印合作,其一方面是有关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另一方面则间接涉及中国。原因很简单:正在崛起的中国是上述国家密切关注的对象;作为中国在全球层面的潜在对手,美国希望加强与日本和印度的关系;而同为亚洲大国的日印,则既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同时也加强日印之间的合作。

  然而问题在于,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再加上国际格局已经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后冷战时代”。在“后冷战时代”,无论是美国、俄罗斯还是日本似乎都在接近和拉拢印度,因此印度外交处于一个游刃有余的有利位置,印度也需要这么一种在大国间相对平衡的态势;但印度出于自身国家战略的考虑,最终不会陷入冷战模式的战略同盟关系。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澳大利亚身上。

  与此同时,即便就日印关系本身而言,也并非一马平川,晴空万里。以印度非常希望的民用核技术合作而言,去年12月辛格访日时就已满怀希望,此次印度又再次希望日本提供支持,但仍遭到安倍拒绝。由此可见,日本希望潜在牵制中国是一回事,但由于各国自身利益的考量,最后能否达成这一目的则又是另一回事。

  对中国而言,到底如何认识和评估这一现象?

  应该承认,在“后冷战时代”,各大国之间的合纵连横较冷战时期更为频密;其特征每每是合作和潜在对抗兼而有之。伊拉克战争后,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明确提出要联合中国“平衡美国的全球影响”,后被中国以巧妙的艺术予以化解。但中法接近乃至后来的中欧战略接近,对美国而言一直是如芒在背。近年中国的影响力延伸到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引起美欧的高度关注。

  但问题的巧妙在于:无论中欧如何接近,双方都不会以直接针对美国为目的,而且都会分别与美国发展双边关系。从国际秩序民主化的角度看,这是有益的。正如中欧、中非的接近不会对美国构成实质影响,美国与其他国家的以中国为潜在目标的接近,也不会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

  当然,这是就宏观、长远的战略格局而言。就微观、短期的战术层面而言,一些国家之间以中国为潜在目标的接近,可能会在政策层面上对中国构成一些影响。以美欧关系为例,去年上半年开始,美欧之间加强了亚洲政策,其中尤其是对华政策的协调,这不但在相当程度上对美中欧三角关系构成影响,而且还实际体现在欧美协调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加强对中国能源需求评估和出台有关政策方面。

  另外,近年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欧盟原来将中国作为其在亚洲国家的主要战略合作伙伴,但近年随着中国崛起势头的日益明显,欧盟也渐趋展开与印度、日本甚至蒙古的合作,希望以此平衡中国的影响。

  因此,对于包括日印在内的有关国家的接近,中国方面一方面须在策略层面予以密切关注,尤其是注意其政策协调的情况;但从宏观格局上,这些所谓的合纵连横不会对中国构成实质影响。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发展的中国既不要天真到对各有关国家的战略接近不予关注,但也不必过分敏感,而是以一种开放、多元的心态与各国交往,尤其注意从“后冷战时代”的特点出发,以合作双赢和利益绑实多边外交的基础。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