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外防空导弹发展介绍 zt

(2006-08-22 16:25:45) 下一个
  空导弹是指由地面或舰船发射、拦截空中目标的导弹,西方也称之为面空导弹。从40年代初德国开始研究到目前经历近60个春秋,世界上的防空导弹已研制了三代,目前还在发展第四代。据不完全统计,已研制的型号达120余种,其中装备部队90多种,正在研制的有20多种。   40年代酝酿探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开始用于侦察、通信和对地攻击、轰炸,防空作战从此登上战争舞台,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防空指挥机构、对空观测组织,并相继组建了战斗机、高炮、探照灯、拦阻气球等防空部队。   二战前,有的国家在发展高炮的同时,已把注意力转向火箭和导弹的研究与试验,特别是1937年英国研制成功雷达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防空武器的发展。同时,英、美对无线电遥控飞机,美、苏对探空火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德国在1937年制定了一个极为秘密的计划,开始研究导弹。据说当时提出了140种不同类型的导弹方案,后来证实比较成熟的就不少于14种。这一切都为导弹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战后期,德国为挽回败局和对付英、美轰炸机群,在使用“复仇武器”V-1和V-2导弹的同时,开展了比高炮打得更高更远的防空导弹的研究试验,主要有“龙胆草”、“莱茵女儿”、“蝴蝶”和“瀑布”等型号。虽然它们都进入了研制后期,但未投入使用,纳粹德国即告覆灭。这些最初的探索试验成为后来美、苏研究防空导弹的基础。1944年,美国也曾研究“云雀”和“小兵”两种防空导弹,用于对付日本的“神风”自杀飞机,但因技术不成熟而失败。   50年代破土而出   战争中的空袭与防空是一对矛盾。空袭武器的“矛”尖锐了,就促进防空武器的“盾”发展,两者在斗争中发展和提高。二战后,出现了高空高速轰炸机、侦察机和飞航式导弹,高炮已经打不着了,战斗机也飞不了那么高,因此极需一种新的防空武器。   美、苏从战败的纳粹德国获得了研究设计资料和实物,并俘虏了研究设计人员,从而开始有计划地研究和试制防空导弹。美国由陆军和海军分别负责地空导弹和舰空导弹的发展,而原苏联由国家统一负责防空导弹的发展。与此同时,英国也加入研制行列。   经过多年的努力,防空导弹在50年代像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登上战争舞台,出现了美国的“波马克”、“奈基”Ⅱ、“黄铜骑士”,原苏联的SA-1、SA-2、SA-5,英国的“警犬”等12种防空导弹。   人们把这个时期发展的防空导弹称为第二代。它们均属低空近程防空导弹,多数为车载式,还有单车型,地面机动性好,可随机械化部队行进;射程在30千米以内,射高不超过15千米;制导方式采用无线电、红外、激光和光电复合制导,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推进系统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其中“霍克”等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而SA-6的固-冲组合发动机开辟了推进系统的新途径。在杀伤技术方面出现了破片聚焦战斗部、多效应战斗部和链条式战斗部,提高了导弹的杀伤概率。第二代防空导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以色列被击落的114架飞机中,有62%是被埃及的苏制SA-6、SA-7击落,而以色列发射22枚美制“霍克”导弹,却击落阿拉泊国家25架飞机,创造了一个奇迹。   80年代对付多目标   进入80年代,空袭兵器采用在干扰掩护下多方向、多批次饱和攻击的作战样式。空中威胁的变化又促使防空导弹向着抗干扰、抗饱和攻击、对付多目标、实现全空域拦截的方向发展,既能反飞机,也能反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这一时期装备部队的典型防空导弹是美国的“爱国者”和“宙斯盾”系统,前者采用一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TVM(经过导弹跟踪)制导,可同时制导8枚导弹攻击多个目标。另外还有原苏联的S-300(SA-10)、S-300V(SA-12),它们对付多目标的能力优于“爱国者”,而且S-300V的反导能力更好一些。   人们把这个时期装备部队的防空导弹称为第三代。这些导弹在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大攻角(注2)无翼式气动布局;推进系统采用高能推进剂,导弹最大速度达6马赫;弹上制导和控制系统采用数字控制技术,提高了制导精度;采用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对付多个目标,提高了抗饱和攻击能力,并采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特点是:突出战术反导能力,发展分层拦截系统;采用命中概率高或具有直接命中点目标,即直接碰撞能力的精确制导导弹;增强防空导弹系统的电子战能力,对抗空袭体系的光电侦察干扰、隐身突防和反辐射导弹的硬杀伤威胁;更多地采用固态相控阵雷达,增强远距离探测能力;采用先进的推进技术和新的气动外形设计,提高导弹速度;采用毫米波和红外成像导引头,提高末制导精度;提高系统的快速机动能力,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到位、快速参战。   中国的防空导弹之路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开始防空体系的建设:1950年组建了雷达和探照灯部队;1955年建立防空军;1957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国土防空由空军组织;1958年从苏联引进S-75(SA-2)地空导弹,组建了空军防空导弹部队。   1959年10月7日,组建刚一年的空军防空导弹部队就接受了一次严峻考验:台湾的RB-57D高空侦察机从浙江沿海窜入我大陆,直飞北京。我指战员沉着迎战,用SA-2防空导弹一举将其击落,首战告捷,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防空导弹击落敌机的首次战例。我国从引进S-75(SA-2)时就开始了仿制工作。刚起步不久,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仿制工作遇到巨大困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体参加仿制的科研人员发奋图强,经过6年的奋战,终于在1964年仿制成功,称之为“红旗1号”。1965年1月10日,在包头地区用新的国产“红旗1号”防空导弹击落1架U-2高空侦察机,证明国产兵器非常有效。   1965年根据空中威胁的变化,开始了“红旗2号”防空导弹的研制,在“红旗1号”的基础上扩大杀伤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战斗使用性能。它于1967年6月27日定型,随即装备部队。同年9月8日,我空军防空导弹部队在浙江嘉兴首次用新研制的“红旗2号”防空导弹,在有干扰的条件下击落一架U-2高空侦察机,证明了该导弹采取的抗干扰措施非常有效。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用“红旗2号”又击落过3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和1架米格-21战斗机。“红旗2号”的研制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已由单纯的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   由于十年动乱,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拉大了差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防空导弹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在改进“红旗2号”的同时,又研制成功多种型号,形成了以“红旗2号”为基本型的中高空系列,以“红旗61”为基本型的中低空系列和以“红缨5号”为基本型的便携式系列,实现了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的空域覆盖。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已奠定了一定的导弹工业基础,具有相当规模的研制生产能力和研制设计队伍。防空导弹部队已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执行国土防空任务;陆军和海军也装备了防空导弹,执行野战防空和舰队防空任务。在21世纪初期,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将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防空导弹,圆满地完成防空作战任务,保卫祖国的神圣领空。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