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我爱简体字

(2011-11-21 15:58:10) 下一个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基于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有人把这次汉字改革看成是共产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甚至是毛泽东的专制统治是十分荒诞无知的。

 

 

汉字的演变,其实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所谓的“简体字”,其实80%是自古有之的“俗体字”以及行书,草书的简化笔画,《汉字简化方案》不过是对社会上现行的字体作了一个总结和归纳。早在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所以,无论是说简化字是共产党的专制,对传统的破坏还是把简化字的功劳归结到共产党都是对历史的无知和篡改。

 

 

简要地回顾一下历史(维机百科):

 

 

1920年2月1日,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一文。

 

 

1922年,钱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体的简化方案,其中提出8种简化策略,这是第一次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方法。

 

 

1932年,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编的《国音常用字汇》出版,收入了宋元以来的大多习用简体字。

 

 

1934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第29次常委会通过了钱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呈请教育部施行。经教育部批准同意后,委托钱玄同主持编选《简体字谱》。

 

 

1934年,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出版。徐泽敏的《550俗字表》发表。

 

 

1935年1月,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正式着手编选简体字表。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报》首先刊载《手头字之提倡》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了《推行手头字缘起》和《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其他报刊纷纷响应,相继转载《推行手头字缘起》。手头字运动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陈望道、叶圣陶、巴金、老舍、郑振铎、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达夫、胡蜂、林汉达、叶籁士等200位当时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学》《译文》《小朋友》《中学生》《新中华》《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15家杂志社共同发起。《手头字第一期字汇》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所采用。

 

 

1935年6月,钱玄同在其所编的《简体字谱》(2400余字)中选出1300余字编成《常用简体字表》,送交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其中的1200余字并准备推行。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采用了钱玄同所编《简体字谱》中的324个,在当时又称“手头字”,这是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

 

 

1937年5月字体研究会发表了《简体字表》第一表。

 

 

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是一大批新创的简体字。这些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

 

 

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重新考虑了简体字的选定原则,决定完全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于1951年拟出《第一批简体字表(初稿)》

 

 

1954年11月3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对《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五次稿再作必要的修改。汉字整理组在第五次稿的基础上编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798个简体字、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251个手写体汉字简化偏旁)。

 

 

1955年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联合通知,印发《汉字简化方案草案》30万份,征求意见。自《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至同年7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收到各界群众的来信和意见书5167件,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20万,其中赞成《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人数占97%(《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法定的简化字在现今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正体字”的地位。

 

 

可见,文字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单有民间的倡议是远远不够的,太平天国用“国家”的力量作过一些尝试,国名党政府也在1935年8月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可是仅仅半年后又下达了个“不准推行”的命令。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汉字简化“破坏中国文化”,但根本还是因为简化字的积极推动者多为左翼人士,蒋介石认为推行简化字等于帮共产党宣传。从那时起,简化汉字就从国统区消失了,如被发现有简化字书籍,就会被当成“共党分子”遭受残酷迫害。

 

 

文字改革竟也和反共连在了一起,这大概就是今天许多人反对简体字的原因——凡是共产党提倡的,我们就要反对。

 

 

其实,说共产党发明了简体字还真是抬举了那些土包子。“共和国”推行的简体字同样是出于一批学者之手。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吴玉章任常任理事会主席。该协会会员包括王力、朱学范、吴玉章、吕叔湘、季羡林、林汉达、胡乔木、胡愈之、陆志韦、叶圣陶、叶籁士、聂绀弩、罗常培等。

 

 

虽然简体字是对现有俗体字和行、草书的归纳总结,但是这还是一项非常专业细致的工作,上述学者在这项工作上做出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虽然第一批简化字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总体而言,简化字的功大于过。

 

 

大多数的简体字改得有道理,尤其是下面这些字我比较喜欢,特别是在教孩子学习汉字的时候,就体会到了简化字的优越。

 

 

众:这是一个古字,据说甲骨文上就有,繁体的“衆”反而是一个“错别字”。“众”字完全符合六书的“会意”,非常形象。

 

 

从:一样比“從”更符合会意原则。

 

 

笔:竹竿下装了毛,不就是笔吗? “筆”字中“聿”不表音,意又和“笔”重复。

 

 

孙:儿子的小孩就是孙,“子/希”的“孫”含义并不明确。

 

 

阴:左耳旁从“阜”,表示月夜笼罩山冈,阴暗也。繁体“陰” 从侌,形声字,无特

 

 

别之处。

 

 

灾:家里着火,为灾。繁体之“災,烖,菑”都是异体,且水火一体,指示不明。

 

 

泪:眼中流水,表意明确。“淚”从“戾”,表音不准,亦不表意。

 

 

优:人之尤物则“优”,既表音,又会意。看不出“優”比“优”优在哪里。

 

 

网:很象性,“網”只有“丝”,未见有“网”。

 

 

体:这是一个新造词,人之本为体,相对繁体“體”字,简洁明了。

 

 

秋:收割之后,以禾生火乃入秋。“鞦”之“革”是否多此一举?

 

 

伞:较之“傘”更为形象,传神。

 

 

灭:把火盖住,方灭之。“滅”虽有水,却比较复杂,不如“灭”形象。

 

 

时:日头在日晷上移动一寸代表时间。“時”为形声。

 

 

岳:山丘为“岳”。“嶽”字从“狱”,表声而已。

 

 

凶:陷阱里的两把刀,岂不凶耶?“兇”之“儿”似无必要。

 

 

个:1人为“个”,“個”中“固”是否表音?

 

 

飞:比“飛”形象,更像一只飞翔的小鸟。

 

 

宝:家中之玉为“宝”,比起“寶”之“珤”与“贝”是否更符合现代寓意?

 

 

尘:细小的泥土为尘,而鹿在土上走并不一定扬“塵”。

 

 

梦:林中日落,朦朦胧胧,不明而乱,由乱生梦。“夢”则难以解释。

 

 

不得不承认,有的简化字改得不好,比如“爱”字缺了“心”,破坏了“愛”的真谛,但是作为交流的工具,简体字在功能上无论如何不落后于繁体字,更没有对中国文化产生任何破坏。当今电脑能够自动转换繁简,所以字体的选择已经成了一个纯个人的喜好。

 

 

无论如何,汉字简化是近代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后人理应给与最起码的最终和理解。我们可以对某些具体的简化字提出批评建议,但是无端地把简化字和共产党专制独裁联系起来,把学术问题变成政治工具实在不应该。

 

 

如果政府强制民众使用简体字我坚决反对,但是当下民众有选择的自由,识繁写简既是共识,也没有人强迫。当然,眼下坚持书写繁体或许是一种“前卫”,也许男人留起大辫子更为时髦。要说能更好的传承文化,更方便地阅读古籍,与其恢复繁体字还不如恢复文言文,让大伙儿都满口之乎者也,再晃动一下脑袋后面的大辫子,岂不乐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fengshandaren 回复 悄悄话 台胞有个毛病,不识相。
你不喜欢又怎么样?胳膊拧不过大腿,从老蒋输给老毛那天起,世道就变了。有本事打回大陆,再来议论什么把心送还爱,把郎遣下乡。
焕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reader的评论:
请你看看 汉字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50913 的博客,也许您能够得到一些答案呢。
红石榴花 回复 悄悄话 嘿嘿,有意思!
唵啊吽 回复 悄悄话 回复reader的评论:
干嘛要朗归乡呢?老婆出来陪读不可以吗?男儿志在四方,大家都移民了,归不归乡不是太重要,一生回去一二次就行,如骆家辉会台山看看。希望台湾用正子的人多回乡看看,不要只做纸上的归乡郎。更不要闹台独,连乡都不认了,还归什么乡?

卖面条的面店的“面”字是否还要加个“皿”字底?要不这面虽然是麦子做的,但顾客不能没有碗盛着吃呀!
唵啊吽 回复 悄悄话 简体字还有一个历史功绩,全民识字率升高了。

时代进步了。以前是单字词,故繁体比较精确。五四运动以来,汉语发生重大变化,双字词成为主流,我们有面粉、面条、面包,不必用一个繁体字去表达这些事务,不必“面”字加“麦”加“粉”等去构造复杂的繁体字。而且,构造出来重音字太多,不如双字词使用方便。如今很少单个用“爱”字,多用于“爱心”(心就出来了),爱情(有竖心旁),友爱,爱好(无心无妨),等双字词。
Leothecat 回复 悄悄话 臺胞應該用甲骨文,那才正體。
reader 回复 悄悄话 一位台胞的看法:(轉載)

筆者兩度赴中國大陸旅遊,對簡體字頗不習慣,也深覺不以為然,例如:一個「干」字,既可以作「乾」,也可以作「幹」,實在教人困惑!

返台時,便以簡體字的缺陷,略帶詼諧語調,作對聯一則。


上聯曰:「麵無麥、愛無心、單翅能飛」
下聯曰:「餘不食、親不見、無門可開」

「麵無麥」,中國大陸的「麵」字,就用「面」字來代替,沒有左邊的「麥」字;

「愛無心」,大陸的「愛」字當中沒有「心」字;

「單翅能飛」,中國大陸的「飛」字,只有一個翅膀,且底下沒有「升」字,戲稱為「單翅能飛」。

「餘不食」,中國大陸的「餘」字,就是一個「余」字,沒有左邊的「食」字,若銜接上聯,就是沒有「麥」的「麵」,我不吃;


「親不見」,中國大陸的「親」字,右邊沒有「見」字,若銜接上聯,就是沒有心的「愛」,親情不見了;

「無門可開」,中國大陸的「開」字,沒有上頭的「門」字,既然單翅都能飛翔,無門可以開啟,也就不足為奇了!

退休後,每周擇一日擔任導覽志工,常為中國大陸人士介紹總統府的歷史文物,也特別引用上述對聯,來說明正體字的優越性;


有時觀眾興致之餘,提問「那橫批呢?」我說:「有人給我「不生而產」的橫批,因為中國的「產」字,下頭沒有「生」字;

又有人給我「死無全屍」為橫批,因為中國的「屍」字,就用「尸」字來代替。

筆者認為最好的橫批,就是「郎不歸鄉」,因為大陸的「鄉」字,右邊沒有一個「郎」字。

有位中國女性觀眾聽我講述之後,說:「不行!我們的情郎要歸鄉。」

我說:「若要情郎歸鄉,就請你們改用正體字吧!」

astermatch 回复 悄悄话 大爱不偏心,无分别心。我倒没有觉得爱简得不好,
很多字简化之后,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现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