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

欢迎大家来坐坐,聊聊
个人资料
悟空孙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华人家长热点议题之32——让孩子学会尊重与移情——再谈“垃圾屋”

(2009-10-27 14:48:21) 下一个


前一时期有网友咨询“上初三的儿子屋子里总是乱七八糟的怎么办?” 这位母亲苦于对孩子“说重了不是,说轻了没用”,于是陷于深深的苦恼之中。

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一个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质变的阶段,他们似乎只要求家长“给我饭吃,给我钱花,给我自由。”(Feed me, fund me and leave me alone. )童年时期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好像突然之间变成了一头桀骜不驯的犟牛,生活上也没有章法,邋邋遢遢,最典型的就是他们那乱七八糟的屋子。 

那么,对于一个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对待呢?我的意见是,作为家长,决不能听之任之,听由孩子把屋子弄得像狗窝。如果你对此束手无策,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原因。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许多网友并不赞同我的意见。

不少妈妈们觉得:“我有空就给孩子房间理一下,没空就随她去,反正是她自己的空间,不用开放给人参观。我也不去跟她讲,因为我自己就最烦别人唠叨”;“孩子的功课压力已经很大了,难道在家继续承受压力?继续听妈妈唠叨?烦不烦啊?”;“青少年时期该烦恼的事情太多了:脸上的暗疮,学校的功课,球队的比赛,暗恋的那个人,网上的游戏。。。只要孩子是个有爱心,懂是非,健康又快乐的人,房间乱点又何妨,做家长的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有时间精力就吆喝一下,或帮着整理,没精力就算了。没有多久他们就要离开老巢飞向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了,那时你对着一间空空的整洁不乱的房间,也许还会怀念以前小家伙在家时的乱劲呢”。

甚至有网友认为,“在收拾卧室这个问题上给孩子自由”,因为“不叠被子不洗袜子的习惯对于他们的人生影响不大”,有的还用自己老公的例子说明,邋邋遢遢,不爱整洁以后也能成为“成功人士”。更有人搬出西方的家长做挡箭牌,说西方“很多孩子到了十多岁以后,他们的屋子父母是不能随便进去的,有事要敲门,很多男孩子都是打开门站在门口和父母说话,不让父母越雷池一步。屋子里面是怎么一种状态父母只有靠想象了。”

从读者的回帖看,竟没有一个支持我的观点,难道我错了?

许多人有一个误区,似乎西方家长的做法总是对的,或只要孩子以后有一份体面挣大钱的工作就是“成功”,不管这“成功”的标准是否被社会接受。

作为外来移民,我们听到看到的西方家长其实只代表西方社会的一个侧面,西方教育的主流从来都不提倡放任孩子,以至于孩子的房间家长不能“越雷池一步”。至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是成功,更是某些华人家长的短浅之见。

有一个北美孩子都很喜欢的动画片“Berenstain Bears”,借用生活在森林里的一家熊,阐述了许多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一集说的就是“垃圾屋”。熊妈妈在一次次教导无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把孩子们屋里乱七八糟的杂物都扔进了垃圾箱!当然,最后在全家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屋”又变成了干净整洁的好熊窝。

让孩子养成有条理、爱整洁的习惯无疑是重要的,当然,人的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的确有懒散的习惯,谁不是呢?包括大人。其实,良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如果从小家长不注意培养,到了青春期再强调好习惯,的确也是晚了。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家长和孩子玩耍之后是不是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玩具用完了要物归原处?垃圾不能随手乱扔?当然,这个时期的幼儿不可能独立自觉的遵守这些规矩,家长要在给他们讲道理的同时,在每次游戏结束时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收拾地上的垃圾。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会有一个爱整洁的好习惯。

如果孩子不幸从小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我还是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垃圾屋不能听之任之,孩子的习惯是一个方面,让孩子懂得尊重和移情则是根本的目的。

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有时甚至要服从、妥协。孩子面对父母提出整理房间的要求时,是漠然以对,置之不理,还是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这是孩子走上社会,学会尊重他人的第一课。你可以不赞同房间要干净整洁的理念,但你不能蔑视或顶撞父母提出的整理房间的要求。要使自己得到尊重就要尊重他人,而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父母。

和尊重一样,移情也是一个人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俗的说就是能善解人意,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穿着对方的鞋子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将他人的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孩子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必须懂得作为家长操劳家务的辛苦,应该能体会到家长,尤其母亲面对一个脏乱的屋子,心里的不安与急躁。

要在尊重的基础上为他人着想,就要能够约束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性情和控制自己过分的欲望。无数多的实验证明,儿童时期能够约束自己,懂得尊重并为他人着想,今后在社会上就能更好的与人相处,更能接受他人也容易被他人接受。自我约束是个人赖以取得成就的基本社会品质。

所以,让孩子整理房间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培养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不仅仅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既然是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那就是相互的。所以家长在告诫孩子整理房间时,绝对不能用居高临下命令的口吻。家庭教育的成功,永远是建立在一个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

首先,家长不应单方面的下简单的指令,而是告诉孩子自己心里的感受以协助移情——妈妈看着乱七八糟的房间心里难受,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尊重;其次,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中一员,有责任和义务遵守这个家庭的规矩——这虽然是你的屋子,但这更是我们的家,是这间房子的一小部分,父母有权让你收拾干净,当然如果你同意,妈妈可以和你一起整理。我们不要求你完全按照父母的方式生活,你以后有了自己的家,真正的有了“自己的生活”,你可以随心所欲(当然也要尊重你自己家庭成员的感受),但只要你还生活在这个家里,就要尊重父母,履行一个家庭成员的义务。

一个心智正常的孩子,此时应该能够理解大人的心情,不会再和大人“对着干”了。当然,此时家长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最近是不是特别忙?或是有其它的原因,比如书架上空间不够,壁橱里缺少一个架子,房间里有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等。对于合情合理的要求,家长一定要尽量满足。当然,家长也没有必要规定孩子一定要立马收拾,或每天都保持房间一尘不染。只要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愿意改进,在家长督促下每隔一段时间整理一次,目的就达到了。注意,整理房间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最后的“整洁”程度也不必要由家长硬性规定——衣裤、袜子当然不能随地乱扔,但孩子自己喜欢的明星照是挂在左面墙上还是右面墙上,图画本放在书架上还是书桌上,都是孩子自己的决定。

说到西方家庭, 那种孩子把家长拒之门外的现象是有的,但是处在较高经济文化层次里的西方家长是不会允许孩子房间“里面是怎么一种状态父母只有靠想象”的。大多数西方家庭虽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在孩子关着门的时候大人进去前要敲门,但不允许孩子的房门24小时关着,有的家庭更制定了“开门政策”——即当有朋友来访时,你的房门一定要敞开!

孩子毕竟是孩子,如果没有约束,他们会滥用自己所享有的自由。如果一个孩子的房门24小时都紧紧关着,家长要靠想象才能知道里面的一切,作为一个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我是不会同意的。出于本能,我想知道里面的秘密,我担心里面是不是会有不应该属于这个房间的东西——烟、酒、成人读物甚至毒品!

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一味的迁就,对孩子没有要求没有约束,却反过来约束自己,让自己适应孩子的生活,这样必比溺爱还要危险!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很可能为所欲为,迷失了正确的生活目标。人性的本质是贪、懒的,所以就不能没有约束。另一方面,即使家长假装鸵鸟,但心里是不满意不服气的,你也许会控制自己不再唠叨乱七八糟的屋子,但是你会在别处“找茬”,把“垃圾屋”的怨气在其他地方发泄出来,更加加深了和孩子之间的隔阂,破坏了正常的家庭气氛。

要知道,在家里,孩子的隐私不是天赋的权利,而是孩子在遵守家庭协议的前提下享受的优惠特权,一旦孩子破坏了共同遵守的协议,家长有权剥夺这种优惠。

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时孩子故意会让自己的错误行为流露出痕迹让父母发现,因为他们自己没有勇气和父母直说,其实内心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所以父母更不要假装看不见,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孩子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再回到让孩子整理房间的问题上来,孩子这种营造“垃圾屋”的习惯决不会只限于自己的房间,所以不能听之任之。其实,对于有些天生“邋遢”的孩子,他们自己也觉得这不是好习惯,假如一个男孩的女同学要来家里玩儿,他肯定会主动把自己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所以,既然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普世标准”,大人就应该帮助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在家长的帮助下(是协助,指导孩子整理,不是单方面的责备和命令),一旦孩子看到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惰性,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学会约束自己,就一定会增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也会使他们今后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营造的更有条理,更有效率。

所以,家长不要唠叨,不要责备,因为孩子们都是知道那些道理的。然而知道该做什么和按照所知道的去做并不是一回事。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我们都必须做一些该做而又不愿意做的事,这就需要我们自我督促,自我约束。要知道,如果现在你自己不学会约束自己,将来社会会来约束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