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谈谈古诗词的异读

(2010-03-31 11:43:14) 下一个
作者:狂野孤狼

我们常常在读古人作品时,发现有不少作品,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那就没有压韵。因此有的读者就发出“古名作也没有压韵”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不严格的。不是没有压韵,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语言的变迁,不少字的读音已经改变了。或许,有的字属于方言,现代汉语中没有体现而已。比如,云南人读肉(ròu)为rú,而东北人读yòu一样。下面结合诗歌作品,谈谈有关古诗词的异读。同时和大家一起探讨。

      那什么是异读呢?所谓异读,就是指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这种发音,或发音虽有,而意思已经改变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按照它本身的发音读,撇腔读另一个音。

      在传统诗词中,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的字必须异读。例如,我们熟悉的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仄起首句压韵的七绝,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斜”读xié,必不压韵。那么是诗人没有入韵吗?不是的,在古汉语中,“斜”的读音为xiá,和“家”“花”同属六麻韵。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为了压韵,需要异读为xiá。

      再如,唐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儿”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读ér,必不压韵。而在古汉语中,儿字可读ní。在一些南方方言中,目前也保持这样的读法。这就和啼、西同属八齐韵,可以同压。

      在古诗词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曾经有人这样问我:“我们读古诗词是不是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读?”个人认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把握古诗词中有关字词的异读呢?下面就分情况讨论一下。

      第一,为了压韵需要的异读。这种情况在古诗词中很多,也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异读。若不还原古汉语的读音,必不压韵。以上所举二例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为上大家更好地理解,再举几例。

      例一:

      卢照邻《长安古意》有句: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其中“斜”和“车”,用现代汉语来读,都和后面的不压韵。而在古汉语中,“斜”读 xiá,前面已说过,“车”可读chā,jū等,在此处,应该异读为chā。

      例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这首诗,曾经就有诗友说没有压韵。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古汉语中,“者”可读jià,读zhǔ。“下”可读hǔ。那么我们要怎么选择韵字的读音呢?若我们选择zhǔ和hǔ,韵是压上了,但又增加了新的混乱。因此只要选择“者”可读jià即可。

      例三: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若按照现代汉语读来,也不压韵。在古汉语中,“回”可读huái,“衰”可读 shuāi。这样读起来就压韵了。因此我们阅读时需要异读。

      再如,范成大《州桥》一首: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回”字在上面已经说过,“街”字的读音,在有的资料上说首句可以不压韵,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是一首平起首压的七绝,“街”字为平声字,哪有不压之理。那“街”字要读什么呢?在这里,应该异读为gāi,在云南四川等地方,目前还保持这样的读法。

      这样的例子,实在很多,在阅读欣赏古人作品时,务必注意。我们比较常见的如以下字等:蛇可读shá,嗟可读jiā,遮可读zhā,野可读shù,yǎ,马可读mǔ等。

      第二,因平仄需求的异读。这主要表现为格律诗重要的音节上的字。若不异读,将会出现三平尾、孤平等。而这些又是诗家之忌。因此这些关键的字,务必异读。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这是一首七律,其中“海天愁思正茫茫”,按照格律规定,应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字“思”按照现代汉语,可读sāi,sī,那么“海天”句平仄就成了“仄平平平仄平平”,则出律。在古汉语中,“思”字为动词时读平sī,为名词时读sì。在这里,我们就应该异读为sì,“海天”句就成了“仄平平仄仄平平”,合律。

     又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诗也是一首七律,“一弦一柱思华年”。若思读平,则犯三平尾,因此需要异读为 sì。

      第三中情况是字音(平仄)不同,意义不同,需要的异读。如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五律,尾联的“吹”应该异读为chuì,意思为鼓吹,名词时为仄,动词时为平。

      又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中“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的“见”应异读为xiàn。同时,“野”应异读为yǎ,才能压韵。

      再如,汉乐府《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雨”在此应该异读为yù,为动词,落下之意。同时“衰”只能读cuī,才能和上句压韵。

      除了以上三种情况在诗词中需要异读以外,还有的字词,在特殊语言环境中需要异读,如“可汗(kèhán)大点兵”、“落魄(luòtuó)江湖载酒行”等。

      当然,我们是不是要按照古音去读诗词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异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家增加难度。而是为了压韵、音律等要求而异读。只要不在韵脚上,不关乎格律诗词的平仄,不产生他意的字,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去读就可以了。

                        

                                  此文发表于《天下诗歌》第6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