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

梦自蝉声起,诗从岁月凝。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胡言乱语话学诗

(2006-07-08 11:33:22) 下一个

(by 绿窗眉妩 )

在有网络之前,虽然我也喜欢诗,但绝对不象现在这么痴迷。只是时常看看唐诗三百首而已,很少动笔尝试写作。上网以来,尤其是到过一些论坛之后,发现这里有这么多的同好者,才激发了我写诗填词的欲望。

说起开始的填词与作诗,其实很可笑很幼稚。无知者无畏,那时写的“诗词”几乎没有一首合乎韵律的,而自己却恬然不知,依然每日笔耕不辍。尽管有朋友善意的批评,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不以词害意”的观点。直到一天,一朋友说:“你的词真不错,意境语言都有,可惜算不得词,应该叫古典味的现代诗。”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从那天起,我才发誓把格律弄明白,也才有今天基本不出律的结果。

回想开始写作的过程,翻看最初的诗词草稿,能感觉自己的点滴进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写作上的经验和感想。比如最初,只是追求词句的华丽,乍一看是“七层宝塔,望之眩目”,片片拆下来,便不成片段了,有的诗词连自己也不知所云。而现在的我已尽量追求让人看得懂,在语言美的同时,又要使更多的人能知道我要表达的思想。尽管还到不了这样的境界,却正向此努力。尤其古典诗词,若想被人接受,并永远流传下去,就必须接近生活。一味地追求奇特,故作高深,是能使这个路越走越窄。

其实,就诗的格调而言,大体可分两种:一是崇尚自然朴素的真实美,这种诗易懂。一是探求灵魂深处的朦胧美,这种诗难懂。无论哪种诗都讲求美的享受,讲求震撼心灵,讲求得到共鸣。如果不美或者读后如喝了一瓢温白开,就算不得好诗。让人易懂的诗很多,很多古今中外的民歌,都是信口吟成,出自作者的肺腑,读起来如品甘茗,清心爽口,以至于千古传唱。还有一种诗,所谓的朦胧美,讲的是境界蕴籍,内涵深厚,用绮丽的辞藻和深邃的思维,来编织一个另一个真实世界,表达一种难以言诉的复杂心情。这样的诗也一样能成为名篇佳句。如李商隐的《锦瑟》,万个读者就有万种理解,你不能说它不是一首好诗。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景色自是不同。这里就体现了一种朦胧的美。有些诗看起来有些令人费解,细细琢磨开来,却深含道理。这些难懂的诗,也算得好诗。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深,连自己都不知所云,就是精神患者的胡言乱语了。所以难懂与不懂不是一个概念。那些让人看不懂的诗,算不得真正的诗,因为诗是供人欣赏的,如果“使士大夫读而不能解”,就不必为诗了。令人解不懂的诗也算不得朦胧美。因为朦胧美在于创造一种富于情趣的隐约美的境界,读者可以透过朦胧的诗句去领悟到诗的内涵。比如庐山盛景离不开云雾,“乱云飞渡”体现着一种朦胧的美。但这些美必须以实物为依托,如果离开了山峦瀑布,亭台幽径,只剩乱云,就失去了感觉和视觉的美了。总的来说,叫人看得懂难,叫人朦胧并不难。叫人心动难,叫人看不懂更不难。若想叫人看不懂,只须做诗的技巧。而使人心东,却需要作者用心血去浇灌耕耘。所以真的上乘之做,既有朦胧美,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一旦丧失了作为交流信息的媒介意义,便不会产生美感效应,这样势必否定了艺术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空间。记得有位大诗人曾经说过:诗应该以丰富优美使人感觉惊讶,而不应该以力气古怪使人觉得目眩。

诗歌的初学者,往往被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构局所吸引或蒙蔽,一味追求词句的奢华而忽视了诗的内涵,我就曾绕过好大的一个弯。其实,真的好诗,看似浅显,细想开来,却有无限的风景和韵味在其中。

我想写诗应该首先让人看懂,然后再追求语言的丰富多彩,布局的精巧奇特。但总的来说不能忘记诗的灵魂,那就是要有大多读者的共鸣。

 

2006、5、2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