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洋过海赴美之路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正文

台湾人怎么看大陆学子

(2006-08-22 11:39:36) 下一个
台湾人怎么看大陆学子 而所有中国大陆同学中资历最为吓人的,就是商学院的邵亦波了。出生上海的邵亦波,从小就被认做是神童,参加数学竞赛无往不利,曾经越级比赛拿过十数次中国大陆 全国数学竞赛冠军。高中念的是全国第一的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从小学到高中,从来 没有拿过第二名。邵亦波以这样优秀的成绩,在高二时就申请哈佛大学,最后哈佛大学 以全额奖学金让他跳一级免念高三直接进入哈佛大学,成为中国大陆申请出国念哈佛大 学︵非研究所︶的先例。那时的中国政府还悔恨少了这个可以代表中国大陆角逐「全球 数学竞赛冠军」呼声最高的良将! 进入哈佛的邵亦波,照样表现杰出,双主修电机与物理,与全美最聪明的学生竞争 ,GPA居然拿到三.九︵三.九表示四年来每科成绩都是A,只有拿过一次A-︶,以全校 前十二名的成绩毕业︵只知道是前十二名,但到底是十二名中的第几名,哈佛是不公布 的︶。但如果你以为他是个书呆子,那你就错了。现在的社会,如果只会念书,根本不 能算是「优秀」,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表现。邵亦波毕业后进入美国的名管理顾间 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两年后被评为最佳表现顾问,然后又申请到全球第一的 哈佛商学院念MBA︵哈佛商学院MBA,规定要先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申请的︶。这 样的人才,大概可说是中国大陆十四亿人中的上上之选了!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的自信与态度。有一次在商学院上千人的商业研讨会中,邵亦波 第一个上台发问,毫不胆怯,自信满满。他的英文,虽来自中国大陆的教育,却丝毫听 不出大陆腔。一间之下才知道他学英文有妙方!他在中国大陆时买了一卷英国的录音带 ,反覆聆听,不但全盘背下来,连腔调都模仿得唯妙唯肖,连美国人都听不出他是哪里 人呢。美国人奇道:既不是美国腔,也不是日本腔,又不像中国腔。真是考倒老外了! 我这才知道只要肯努力,一卷tape也能有如此大的功效! 这些商学院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们,各个有傲人的成就,他们都是北大、清大、交通 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毕业。毕业后不是参加一流的美商顾问公司如麦肯锡顾问公司︵ Mckinse&Co.︶,或美商投资银行如美林︵MerrillLynch︶,就是自创事业,做得有 声有色。最有趣的是,我先前的成见告诉我中国大陆人应是穿著土气、不善应对。看到 这些中国大陆同学,我真的吓了一大跳,才发现我的观念早就落伍了!我的商学院朋友 们可是衣著摩登,谈吐不俗,尤其英文更是说得极为profesional︵专业︶喔! 这些大陆学生的经历,让我对中国大陆又多了一番认识。我在念高中时,从来没有 想过不参加大学联考,就可去美国念大学。高中三年,我更是从来没有听说有任何一个 成绩好的同学决定去申请常春藤名校的。中国大陆不是应该比我们闭塞吗?怎么他们的 高中却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兴盛去美国念著名大学的风气?而上了大学,更有大批中国大 陆学生日日以出国念研究所为目标!这样说来,中国大陆可比我们想像的开放、有远见 多了!刚遇见中国大陆留学生时,我还会小心翼翼的间:「咦─你们不是不能出国,会 被限制行动自由约吗?」 后来我才知道,大陆早就开放人民出国,只要拿得到美国签证,中国政府不会不放 人,就和台湾一样,能不能出国留学,是得看其他国家收不收你而已! 这些现在看起来很自然的现象,对当时的我来说,却都是新鲜事。我还以为中国大 陆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处处被限制呢!这下我才了解,中国大陆,尤其是沿海城 市人民的生活,和我们台湾相去不远了! 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大陆这几年的进步,是美国及全世界瞩目的焦点。我们上哈佛 商学院「掌握国际贸易与投资课」时︵ManagingInternatiOnalTrade&InVeStment︶, 教授就常常拿中国大陆公司或想进军中国大陆的美商公司的行商经验做为我们讨论的案 例。有一天,这位口才一流,很会掌握学生情绪的女教授,一开始上课就拿出几张醒人 耳目的幻灯片。她说:「全世界的大国际公司,都曾经在这十几年来的某一天清晨, show过这几张幻灯片给他们的员工看。」 第一张幻灯片上,是一个大大的红色中国大陆地图,上面用黑笔写了清清楚楚的「 十四亿人口,且会以每年1%的成长率持续上升。」 第二张幻灯片,同样是以那惊人的红色版图为背景,黑字则写著「GDP二兆亿美元 ,且成长率8%」。 第三张幻灯片,在红色秋海棠上,写著大大的「我们该如何做?」「我们该如何进 军这个市场?」 每一个有智慧的国际公司,都会停下来想想,这么庞大的市场,要如何好好去计画 、安排与利用?对美国这个最大的「公司」来说,中国大陆吸引人的利益太大了。在商 业上,每个大公司都对中国市场垂涎三尺。在政治上,美国政府更是对中国大陆频频示 好。光看哈佛大学录取中国大陆的学生人数,就可见一斑。 哈佛每年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愈来愈多,尤其甘乃迪学院,每年减少台湾学生人数 ,增加大陆官员深造的机会。 中国大陆未来的展望,从来哈佛念书的学生资质,就可猜想而知。来甘乃迪学院的 学生,个个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回国后在政坛上将有一番作为。而商学院的学生,未 来则一定会成为中国财金界、商界的领导人物。难怪全世界的注目焦点,都放在中国大 陆,想看看这个唯一可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到底未来是成是败? 在国际政坛上,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独问题,常常引起各种政冶风波。但是讽刺的 是,在企业界,却有一个「大中国」︵GreaterChina︶的名词,代表著中国、香港与台 湾。大公司看市场时,是以大中国为单位,而雇用员工时,也是将大中国视为一体的。 在国际商场上,政治噱头不重要,他们在乎的是现实,因此这三个地区,才会被统统画 在一起,成了企业界的「大中国」。似乎只有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才有这么明显的划 分。其实会有这样的问题存在,算是中国人的通病。在台湾这样小的岛屿上,我们不也 有「台湾人与外省人」之分,曾经造成许多「族群问题」吗?在中国大陆,各个省份之 间,也有隔阂,大家都只喜欢「本地人」,排斥「外来人」。这样的「排外」心理,可 能自然的也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问题」─互相嫌恶、看不顺眼。但是在外国人看来, 却都是「大中国」。我不禁胡涂了! 在美国留学的这两年,我终于与彼岸的同胞有了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觉得他们的努 力与积极,常常激励我这个来自宝岛的小女子。晓东这个凡事靠自己的中国大陆同学, 让我学到申请出国留学要如何积极争取机会。他在申请哈佛甘乃迪学院时,非常用心于 与学校接触,常常写卡片、信件给甘乃迪学院的诸位教授及那些专管申请学校的行政人 员,他与各层人员沟通,让大家了解他杰出又与众不同的求学、社会经验。这样的积极 ,一开始美国人还不太习惯,但他的耐心与锲而不捨的精神,终于对申请哈佛有了正面 的效果。他本身优秀的条件,加上与学校联系的苦功,两者都让我感到可以多多效仿。 与中国大陆,或是世界各地来的优秀人才深谈,常常让我反省自己。有一次我曾问 商学院的邵亦波,他最恐惧、害怕的事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一点哲学味的问题,也是在 美国求职面试,与朋友聊天常碰到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我最害怕的事,是十 年二十年后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an ordinary person︶。」 「我在大学念的是物理与电机,一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想努力投身于物理研 究的工作,有一天能拿个诺贝尔奖,对这个社会有一番贡献,也对自己的一生有个有意 义的交代。」 「后来暑假做了两个月的物理研究后,才知自己志不在此,于是转行进入管理顾问 公司,往商界发展。这下子『诺贝尔』的崇高理想破灭,我好担心数年后我会发现自己 只是一个平凡的商人、顾问或是银行家。就算是从商,我也要当一个杰出,对世界有帮 助的企业家,而不会甘心只是一个天天与钱为伍的平凡人。」 听了他的一席话,我不禁反省自己。我常常害怕自己求学顺利,不知就业后是否也 能有所作为。但是这样的想法是一个最没有自信的人才会说的话。这么「平凡」与「无 谓」的恐惧,真是可耻呀!我从此决定再也不让这样的念头爬上来,要永远相信自己的 能力,对自己有更高更有意义的期许。 于是在哈佛的这两年来,我一直努力且好好运用了哈佛最大的资产─来自世界各个 角落的才子佳人。从这些人的身上,我都能得到新的鼓励、刺激与启示。 我更学会用开阔的心,摒除成见,与在哈佛的大陆学生亲近,交朋友。我相信这封 中国大陆来说,也是个认识台湾来的学生的好机会!只愿我创办的「华人迎新晚会」, 在我毕业离开后还能一年一年办下去,鼓励华人互相认识,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沟 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