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十年代人是最健康的一代

(2006-10-12 22:14:17) 下一个
中国一百多年来始终改变不了十年之间沧海桑田的周期性动荡。这使得每一个十年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十年代当他的代表人物群体出来后,和其他年代的群体都有极大的断裂。尽管我并不喜欢以生长年代来为某个群体命名,但不可否认“时代性”就像性征一样,的确对它的代表群体构成了深入的烙印。在我看来,要谈70年代人,就必须谈到70年代人在80年代末渡过的那场青春期。对思想而言,这是一个不能再糟糕的青春期了。他对整整一代人的成熟和生理卫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影响。我的全部思想成熟过程,都是对这一被摧毁的青春期的反思和弥补。我用了许多年的时间来阅读和思考,目的之一就是想摆脱这一阴影。

  有人说网络是70年代人的天下。包括技术和思想。更小的80年代都还聚集在聊天室和游戏室里。70年代人在一个意识形态化的童年里浸泡,而在一个不断世俗化的当代寻求立命安身。这是中国语境下最典型的一种成长。从这个角度说70年代是最幸运的。70年代人将成为中国社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粘合剂,他们在前辈和后生面前,一方面不够世俗化,同时又不够意识形态化。随着时代的推进,他们的逆反会是前后几个十年代里最温和的一批。如果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包括未来宪政体制的确立,需要一种保守的社会力量。我认为70年代人将成为立足在现代市场和民主价值之上的保守主义的中坚。70年代人将普遍在左翼思想和自由主义之间找到一种中庸的立场。我觉得这是整整一代人的时代烙印所决定了的。

  我说的当然仅仅是预言。70年代人才刚刚开始三十而立的过程,他们在思想积累和财富积累上还有很长的路。但不用多久,当社会面临80年代人的迅速崛起和不可完全意料的社会变革的又一次高峰推进时,70年代人的这种中和性的力量就必定会异常突出。我的感觉是,七零族中的大多数人在思想和表达的姿态上,恰恰并不如60年代或更早群体里的写作者那么激烈甚至偏执。老实说,我们的阅读和思考的视野也是49年之后最为完整的一代。这也是我说最幸运的地方。不过这种完整性要成为一个结果,还显得过早。但我坚信一点,像我最尊敬的几位文革后如刘军宁、朱学勤、梁治平和刘小枫这样的学者,在今天的中国学界是异常稀罕的。但在我所知道的有限的70年代的写作者群体里,一定会在未来二十年间涌现出数倍于此的人物。一个20几岁的人,在一个普遍浮躁、纸醉金迷和腐败淫乱的,同时个人生存压力空前高涨的时代,怀着思想的真诚读书做学问。这样的人有一个,就值得整个70年代为之骄傲,并让缺乏同情之了解的批评者汗颜。更何况这样的人有一大批。

  传媒的确可能存在着对70年代的误读。不过误读难免是一种常态。但我觉得误读的本质并不是针对70年代的时代属性的,而是更普遍的针对任何一个刚刚成为男2号和女2号的社会少壮群体。因为不管那个年代,他们在20几岁的时候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前面的成熟人群看不惯的。对70年代人的所有指责可在任何时代用在任何20几岁的群体身上。我没有看到把70年代独有的年代属性像性征一样指出来了的说法。我对种种来自成熟人群对70年代的指责和误读都不以为然。前面说到每十年的周期性社会变革,在这种传统下,没有任何一个父辈的群体可以离开具体的行为而去指责年轻一代的时代属性。因为这种属性是一种原罪,因为在这种属性中每一个父辈都是同谋。我们所渡过的意识形态化的童年和肮脏的青春期,有人站出来负过责吗,有人为之忏悔吗。任何一个时代在犯下罪愆的时候,对未成年的一代都是漠视的。未成年就意味着透明,意味着你根本不存在,不在场。

  重要的一点是,70年代人在目前是中国民间力量的主体,相对于前辈,他们和传统体制的关系也最为暧昧。他们现在大多在努力挣钱、买房子和准备带小孩及赡养开始年迈无保障的父母。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少年时代经历了理想主义的启蒙和被摧毁,在成年后被市场压得喘不过气来。相对于建国后的每一代人,我倒倾向于认为70年代是最健康的一代。因为这种健康,70年代终于要担任起这样一种角色,在前辈面前说自由与民主是重要的,在后辈面前则大讲道德和责任也必不可少。

  以我的看法,对社会国家的命运怀有真诚关怀,这更像是70年代人的特点而不是前辈们的特点。我的周围,三十五岁以上的人群里,唯利是图的倾向远远大于和我同龄的这一代人。根据我在网上的经验,观点偏激、哗众取宠、言辞乖张、缺乏宽容精神的人,倒是5、60年代的人居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