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创】读史札记(23)--谈千里跃进大别山

(2004-01-15 09:46:29) 下一个
为什么会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呢?其实,只要看一看毛泽东的一贯军事主张就可以知道,毛泽东喜欢或者说是比较倾向于在敌后布置斗争,当年王震的南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惜, 那时候,条件不成熟,王震虽然刹羽而归,但是受到的礼遇俨然是得胜者。而毛泽东一直也没有放弃他的这个设想。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另两个知音是邓小平和陈毅。邓小平是最早从经济角度看待跃进问题的,他指出:战争如果一直在解放区进行,那么以目前解放区的人力和物力是很难持续的。所以,他建言要把战火烧到蒋管区去,而陈毅也是最早附和这个建议的,可惜的是陈毅的这一历史功绩直到他死后才予以公布。 我认为千里跃进的最大的作用在于: 第一,彻底的摸清了国民党武装军事实力和它的基本战备状况。此前的长征因为国民党各派 的参与,而此轮打击则是清一色对清一色,深入腹心之地的刘邓进一步看清了国民党军的虚弱。特别是蒋介石的黄埔系的主要将领在千里跃进之后的种种表现,使得毛泽东决定进一步 发动大规模战略兵团作战的企图逐渐走向前台。包括对国民党军的一大批军事将领的摸底, 否则,你很难解释一向避免和蒋介石的精锐展开正面冲突的毛泽东如何会在淮海战役投入和 蒋军几乎不相上下的兵力,而这种被毛泽东讥做“与龙王比宝”的做法此前是一直受到排斥 的,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战场上中共军队的捉襟见肘所致,但是,不能忽略一个基本现象, 那就是如果没有相当的事前取证调查和足够佐证,毛泽东是不会轻易下这样大的赌注的。 第二,战略调整基本实现,也就是把战争一步一步引向“国统区”,在声势上打垮敌人。要知道卧榻之侧居然尚有他人酣睡的滋味是何等的难受。毛泽东把它们比作三把尖刀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完成了对中原的掏心的最后战略部署。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千里跃进之后 ,三大部队的分进合击形成了掏心阵势,从切断两臂到掏心挖腹,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了和 国民党决一死战的机会,而此机会的主动权在毛泽东一方。毛泽东在《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强调正是由于有了刘邓、陈粟、陈谢的品字阵形,他才敢于把决战的决心提到 日程上来。而跃进之后对襄阳、洛阳的几次较量更加促使毛泽东动手肢解国民党了。 当然,千里跃进的代价相当之大,难怪毛泽东给刘邓的电报中声称:如果你们站不住脚,退回来,我们面临的形势将是无比的严峻。大别山一事,让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信任达到新的高点,而李先念的得到重用也因此而来。 此外,毛泽东后来多次评价邓小平,对他的跃进大别山直到晚年仍然只是称赞。毛泽东给小平列出的三大历史功勋,一是瑞金时期,而是大别山,三是对苏谈判。有这个三座大山,小平终于免于罹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