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的梦

做梦的宝贝,祈求自己一直活在梦中。。。梦醒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正文

爱人· 爱己

(2007-10-11 10:24:33) 下一个

刚到美国时,看到金发碧眼的父母,带着领养的亚洲小孩子时,会感叹“那孩子真幸运”,“老美好有爱心”。

两年前的暑假,我教了一门特别为被领养的中国小孩和家长,而开设的中国文化兴趣课以后,才真正近距离的接触那些领养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记得第一天上课,我走进教室,看见好几个中国小女孩穿着颜色鲜艳的丝绸旗袍,打扮得很有中国味儿,和自己的美国妈妈们并排坐在教室里。其中的一个妈妈更和她的女儿一起旗袍母女装,隆重得好像是来参加节日聚会。我们还没有开口交流,我已经感受到这些孩子和妈妈们想要学习和接触中国文化的热情和诚意。

以后,在与这些孩子和家长的互动中,我惭惭地对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小孩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改变了我过去对这一现象的狭隘的看法。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养儿是为了防老。养孩子是有恩于孩子,期待着孩子长大后,能尽孝,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仿佛养育孩子是一种投资,如果结果不如人愿的话,整个过程也变成了一份苦差事。而现代美国家庭领养他人子女,是出于他们自己生活的需要,他们喜欢孩子,觉得抚养小孩子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充实,家庭更完整。 和自己的小孩一起学习和成长,可以使家长本身的人格更成熟。所以当那些妈妈们谈起自己的养子时,会满脸高兴地说:我们能够领养到这样健康可爱的孩子,是我们的幸运“这孩子实在太可爱了,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之类的话,这决不是客套,而是他们的真心感受。 我丝毫感受不到,那些妈妈们觉得自己领养了中国孤儿是在做善事,更不会将自己看成是孩子的“救世主”。

对照那些在中国,因为无法生育的夫妇,领养了小孩之后,尽量对小孩隐瞒他的身世背景,不鼓励孩子与生身父母来往,甚至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恨不得将领养与被领养的关系,列入国家最高机密。可是坐在我课堂里的那些美国妈妈们,为了让她们领养的中国小孩记住自己的中国根,尽一切所能,为她们提供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这决不是仅仅只有爱心就能做到的。

中西方家长对领养小孩的不同态度和教养方式,从莫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化对于“爱”的不同理解和演绎。记得多年前,我在《圣经》上念到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别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 这段经文时,猛然醒悟“爱”的真正含义原来可以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是在雷锋叔叔的“对待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象秋风扫落叶般无情”的教育下长大的一代。那一刻,我才发现自己不懂爱己,更不懂爱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