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斯坦贝克的乡村

(2008-03-29 21:53:57) 下一个


从Monterey沿68号公路开不到20英里,便是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ohn Steinbeck的故乡,”世界的色拉碗”,Salinas. 到达Main Street 1号的National Steinbeck Center时离闭馆时间只有半小时了,只能走马观花地重温这位仰慕已久的作家的成长经历.




诺大的一个中心,参观者寥寥.除了我和小胖,就剩几个年纪大的了.当今的社会,估计想当职业作家的已经不多.真正能写几个字的,大多都是做着哪天能出一部畅销小说, 成为Stephan King第二, 一夜之间飞黄腾达之类的美梦.




John Steinbeck1902年2月7日生于加州中部的Salinas,早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学习海洋生物.学位还没有拿到就退学了,因为他发现他终身的理想是当个作家.离开斯坦福后到纽约,作家梦却没有实现.寄出的手稿接二连三的被退稿.回到加州很长一段时间还是没有好运气,写作之余靠打零工度日,曾经一度在Lake Tahoe当过度假村里的维修工.一直到1935年,他发表了描写乐观的墨西哥移民劳工工作生活的系列幽默小说Tortilla Flat,才开始被人注意.




1939年出版的The Grapes of Wrath (<愤怒的葡萄>), 尽管在政界和一般读者间引起很大争论,却得到很多评论家的高度称赞.1940年得了普利策奖,并最为他赢得196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讲述了在大萧条时期,Oklahoma州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乡大旱,沙尘暴肆虐,造成颗粒无收,生计无着,只得历尽艰辛,长途跋涉举家迁往中加州寻梦而不得的故事.


主人公(二儿子Tom Joad)曾经因为过失杀人坐牢,刚刚从监狱假释,兴冲冲的回家,却发现儿时的家早已荒芜多时.于是又赶往大伯家,才得知他家的庄稼被沙尘暴全毁了,耕地也已经转手.经济大萧条,加上干旱和沙尘暴,把Oklahoma州的农民几乎推上了绝境.农民们散发的传单里描述的加州乡村美丽繁荣的景象,对Joad一家是巨大的诱惑.于是他们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把剩下的不多的家当装上卡车,一家人便和其他人一样,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西进的行程.


路上挤满了同样西去寻梦的人.前面传回的消息却不断你往他们满心的希望泼冷水--在加州等待他们的不一定是遍地黄金.爷爷奶奶的去世,大儿子和女婿的出走,更把他们逼到绝境:除了继续西行别无退路.


目的地终于到达了,梦却也随着破碎.大批的外来打工者使当地劳动力过剩,地主们有意压低工资,民工的权利也得不到保证.就连最起码的希望,一片安身之地,一份稳定的工作都实现不了,只得求助于外来民工救助中心.资金和场地的缺乏却让救助中心力不从心.


不堪忍受压迫和剥削,民工们成立了自己的工会,开始罢工斗争.罢工很快成了暴动,使Joad家的朋友,牧师Jim Casey死于非命.迫不得已Tom Joad再次杀人,又成了逃犯.临走前他向母亲保证,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会停止为受压迫者抗争.女儿(Rose of Sharon Rivers , "Rosasharn")的分娩本来给家庭带来一线希望,不想产下的却是个死婴.接二连三的厄运却仍然没让Joad妈妈屈服,她下定了决心要带领全家度过难关.


小说最后是感人的一个情节:自小显得不大成熟的 Rosasharn,纵然历尽艰辛,仍不改善良的天性,用自己的乳房哺喂一个将要饿死的陌生人.在由小说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中,这一情节却被去掉了.取代它的是Joad妈妈的一段豪言壮语.




Steinbeck是个乡土作家,关心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写的是人性的善与恶.虽然小时生长在小康家庭.父亲是县里管财政的官员, 母亲是教师,他却能把外来工的苦难遭遇感同身受,寄予极大的同情.Steinbeck批评的是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制度问题,这些并不影响他对家乡Salinas的热爱.家乡的山水给他提供了故事的灵感和场景.你能从他几乎每部小说里嗅出加州Central Valley独特的泥土气息.



1943年steinbeck又搬去了纽约.在那里写的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小说,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却遭遇恶评如潮.批评家觉得他已经江郎才尽,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搬到纽约绝对是个错误的决定,就象导演Elia Kazan说的,”他应该在西部,和土地,马群在一起”.




<愤怒的葡萄>体现出的作者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当时制度的不满和鞭挞,招致当时很多卫道者的不满,把它说成”满纸荒唐言”或者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在加州不少学区,这部小说一度被禁甚至被焚.20世纪中叶的美国,言论自由也不过如此,实在令人感叹.


在我眼里,作家不应该只是些玩弄文字游戏的人.作家是人,作品是他观点和人性的自然流露.故弄玄虚,不知所云,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作品”和生产这些”作品”的”作家”,一直引不起我的兴趣.


从馆里出来已经夕阳西下.春天加州中部谷地,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马牛羊们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啃着刚刚萌出的嫩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往日的民工潮中外来劳工的绝望挣扎自然是没了踪影.不管Steinbeck是否愿意,商业化的浪潮已经席卷了中加州,就连中央大街132号上的他的故居都已经改成了餐馆.鱼贯不绝的食客,和纪念中心门前的冷落,形成巨大的反差,多少有些让人寒心.


纪念中心附近一家餐馆."John Steinbeck在此吃过"



今日Salina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thunder_bird 回复 悄悄话 嗯,我也喜欢那张.那眼睛流露出来的是沉思中的关切和体恤.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我比较喜欢第三张图,巨大的名字后面是斯坦贝克的照片,还有透出来的光。

作家的身后,如果还有真正好的作品留下,就算是不寂寞了。

记得去过的贝多芬故居也是很冷清的,里面有一个房间一直不断地放着他的音乐,我进去坐下听了一会儿,真的比在自己家里更好听似的。

至于写作,对于大多数勤于笔耕的人来说,意义在于展示自己和丰富生活。我还是那句话,真正会写的人永远是非常非常少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