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剑虹: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视野(zt)

(2006-10-01 19:07:11) 下一个
于今年9月正式在上海市各中学启用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日前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诸多争议,近日该新版历史教科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打破沉默,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回应外界批评,苏教授指称外媒没有全面报道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多带有歪曲和片面——笔者理解分歧之一是《纽约时报》报道的新版本高中历史课本毛泽东仅在“礼仪”一节出现一次,应是就新教材高一部分而言,而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毛泽东出现120多次则是针对全套初、高中8册教材;而网上诸多评论,苏教授认为更是许多评论者在未看过教材不了解情况之下,在片面误导下的跟风想象,观点愈来愈趋于极端。

笔者亦仅接触到该套8册教材中高一的部分,该部分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通行的编年史体例,采用按文明主题史的编排方式,着眼于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三大文明区域的形成环境与演变、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礼仪、文化如法律的起源与演变、主要宗教的形成、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等。笔者对中学历史教学领域不甚熟悉,亦尚无缘得见新教材之全貌,因此难以全面评说,仅就笔者所见的高一部分教材编排来看,认为编者努力 的方向值得肯定。


历史的“去意识形态”是一种进步


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史学研究及与这种研究相对应的宣传教化,被政治功利主义所主导,“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压迫与反压迫、革命与反革命”成为唯一的主线,符合意识形态宣传的人物和事件被无限拔高,历史真相被严重扭曲,如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在其导致《青年报.冰点》周刊一度停刊的《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中就指出,原有的历史教科书在中国近代史有关列强入侵、义和团等章节的记述,与史实严重不符,不利于培育有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学生亦普遍感觉教材与现实脱节严重,历史成为考察死记硬背的一门功课,因而饱受中学生冷落。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才逐步发生变化,在“思想解放”思潮推动下,一些传统的治史方法被恢复,国外先进的治史理念也被学者们带进国门,不但专业研究人员对历史的解读趋向于多元化,一般民众对历史的价值判断也越来越富于个性。历史的多面性色彩被逐步恢复。上海新版历史教材大大弱化诸如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法国大革命、共产主义革命等内容,加入现代科技、近现代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人权和社会保障等内容,有利于形成学生在全球视野下的现代史观。一部从历史中总结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经验的教材,比之打打杀杀,强调人与人之间对立斗争的教材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有利于培养学 生成为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

当然对新教材提出反对意见者则认为,新教材初中部分放大、缩小和忽略了部分史实和 事件,高中部分则王朝更替、国家兴亡、革命与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等传统内容均消失不见,淡化了国家民族意识,使历史失去了宣扬道德与正义的功能。但笔者以为,原有教材由于思想意识陈旧,受意识形态严重污染,尤其近现代史的表述在许多基本史实上严重扭曲,实际上失去了“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正义”的功能,在当前条件下,历史教科书要真正贴近“历史”,尤其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史殊为不易!如何将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动态反映到基础教育中,而又避免触犯意识形态仍顽固残存的“雷区 ”,成为历史教改中的重要课题。与其误人子弟传播谬误,不若回避“淡化处理”,或许是新版教科书编者们的无奈选择。尽管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淡化意识形态,勇于探索新模式,试图将现代的历史观注入中学教科书的精神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无论是在形式的编排还是指导思想上,新版教科书都试图体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国 际化的视野。


历史应“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编者之一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周春生向外界表示,这套教材试图改变以领导者及战争为 主轴的旧史观,“使人民与社会成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著作,历史基本被政治、军事史所垄断,社会、经济史非常薄弱,仿佛历史是被几个重要人物和偶然事件决定的。中国传统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基本反映了这一倾向,有人称之为“帝王将相史”或曰“皇帝家史”,其实在“正史”中也有《食货志》、《地理志》一类,但通常不被一般读者所重视。西方传统史学与此类似,这套传统在十九世纪面临挑战,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西方逐步迈向现代化,其标志之一就是平民文化的兴起,历史不再是少数帝王将相的舞台,人们开始问:除了个别杰出人物的表演,一般老百姓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他们的生活不被历史所记载?没有芸芸众生搭建起的舞台,几个大人物如何表演?这种新历史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是二十世纪的法国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注重物质文明的研究,注重地理和气候环境的演化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等长时段的历史走向。新编历史教材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三大类模式,将全球历史阶段划分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便是借鉴了年鉴学派的成果。新教材描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这些内容的记载相对客观,不受意识形态太大影响,更加贴近平民生活。当然亦有反对者认为,这样宏大的历史观是“无视道德、否定个人责任的历史叙事 ”,个人淹没在某种抽象的、个人无从掌握的力量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必然性的控 制,也就无须承担个人责任。


多元历史更接近真实


通观各国的基础教育情形,笔者以为中学历史教学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在多数国家里可划分为两大块,一是培养民族认同,二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健康的民族认同,不等同于惟我独尊盲目排外敌视他国或其他文明;而让学生成长为理性的有法治观念的 现代公民,更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

据苏智良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编教材只在上海范围内使用,且会根据使用过程 中的反响和效果及时调整修改,并不如某些人预计的那样会逐步推广到全国。

笔者接触到的部分中学教师反映,新教材高中部分由于按主题史编排,其内容覆盖面广,跳跃性大,文明史的“整体性历史”编排模式本身,就需要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理解力,是否适合高中教学模式有待商榷。而初中历史教学集中于初一、初二年级,由于中考不列入统考而不受重视,学生多不具备整体性把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与整体性主题的关系,如何把握中国与世界的“一”和“多”的关系,如何在语言上贴近高中生,教学难度还是蛮高的。但作为一种新尝试,新教材毕竟在传统的历史教科书之外,为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观察、分析问题的全新视角。长期以来,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个体系一统天下,用现代教育的理念衡量显然是不正常的。教科书市场上也应存在竞争,且这种竞争不应仅局限于同一历史叙事框架下不同教本之间的竞争,也应当可能是不同叙事框架和不同历史观念间的竞争,笔者期待着历史教科书编写能尽早开放多元竞争,有多种历史教本并行于世,多种历史观念精彩各呈, 学校和公众可自主选择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附: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高一部分目录

高一年级(上册)

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

一、文明社会的标志

第1课 金属工具

第2课 文字

第3课 国家

二、文明与地理环境

第4课 大河文明

第5课 海洋文明

第6课 草原文明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一、社会结构

第7课 婚姻与家族

第8课 种族与人口

第9课 等级与阶级

二、社会生活

第10课 服饰

第11课 饮食

第12课 居住

第13课 交通

三、社会风俗

第14课 节日

第15课 人生仪礼

第16课 社会交往

主题三:人类文化

一、维系文明社会的法律

第17课 法律的起源

第18课 法系

第19课 审判制度

二、人文科学

第20课 文学

第21课 史学

第22课 哲学

第23课 艺术

三、宗教

第24课 宗教起源

第25课 宗教传播

第26课 宗教特征


高一年级(下册)


主题四:文明交融与冲突  


一、三次浪潮与文明传承

第1课 农业时代

第2课 工业时代

第3课 信息时代

第4课 高等教育

第5课 博物馆与图书馆


二、文明空间的展拓

第6课 区域探险

第7课 全球探险

第8课 宇宙探险


三、文明历程中的剑与火

第9课 军事技术

第10课 战略与战术

第11课 战争规则

主题五:走向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明

一、近现代国家制度

第12课 民族国家

第13课 三权分立

第14课 公民社会


二、近现代经济制度

第15课 市经经济

第16课 国际经济关系


三、文明碰撞中的国际政治秩序

第17课 国际法

第18课 国际组织

第19课 战后国际格局

主题六:文明的现实与未来

一、社会理想与现实

第20课 人权

第21课 社会保障

第22课 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

二、威胁文明的公害

第23课 瘟疫

第24课 毒品

第25课 邪教

第26课 黑社会

三、历史视野中的自然与社会

活动一 人与自然

活动二 人与社会


(作者为居上海的作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教中学)


──《观察》首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蔡楚) ( )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