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时社论:这一课的代价,太沉重了!(ZT)

(2006-08-22 18:01:56) 下一个
现在的台湾像是一个闷烧锅,表面无事,但闷在内部的热度,可能已经超出想像。但只要民进党一路相挺,立法院无法过三分之二的罢免门槛,所有罢免或下台的提议都是空话。从前一段时间「亲绿学者」的声明,集体连署;到现在施明德发动百万人倒扁,都是来自原本民进党支持者的反弹。但在陈总统软调子的回应下,似乎起不了作用。 () 简言之,真正能罢免陈总统的合法机制,是立法院先通过三分之二门槛,再交由全民公投。六月间,泛蓝当时已经把所有可动员的能量与群众都用尽了。但看看当时泛绿的支持者在做什么?他们在「蓝绿对决」「保卫本土政权」的魔咒下,根本不敢站出来。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帮派意识」太浓了,怕被打成「泛蓝阵营」,所以宁可避开。等到国民党的罢免行动一结束,立法院的主要力量退出,陈总统更有恃无恐了。 () 讲白一点,亲绿学者也罢,施明德也罢,他们都得面对一样的困境。民进党本来就是少数,立法院占少数的民进党不反扁,而少数中的更少数的学者要反扁,怎么可能成功?亲绿学者之不足惧,原因更清楚。第一,他们只能写写声明,在网路连署,如果没有民进党地方派系与民意代表的动员,他们根本无法发动群众。第二,他们没有既定的社会组织,与群众组织有太远距离。不要以为他们搞过学运,恰恰相反,他们清楚现在群众的特性是两极分化,蓝的支持者无法被他们动员,绿的支持者看民进党上层动员,所以他们的群众基础是薄弱的。 () 不管如何,一个两极分化的社会,就是这样。现在,施明德也得面对一样的现实难题。施明德虽然诉诸道德批判与抗争行动的诉求,但他所站的立场,是「与陈水扁同为老革命的温情主义」,老党外的立场不变。但这一点又与泛蓝支持者有异。而绿营的支持者在民进党与独派的批判下,不见得会认同施明德。如果施明德要动员群众,这些群众会是谁呢?是绿的传统支持者?老党外的民主运动支持者?还是泛蓝的群众?或者两边都有? () 老实说,亲绿学者与施明德现在唯一能够诉求的,只是「道德良知」。但对老脸皮厚如「犀牛」的人来说,道德如「风中之烛」。因为现有制度已经失去民主的基本要素。用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的观念看,一个民主社会,最基本的两个要点是:第一,群体的利益让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群体的互动全面而自由。第二,所有成员平等的参与全体共同利益,并在良好的互动中,弹性地调整制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群体对社会互动产生兴趣,并培养公共参与的思维习惯,在带来社会改变之际,不会引起混乱失序。 () 然而台湾却是「非民主」的。在立法院三分之二的罢免门槛下,少数人即足以宰制情势,让公众的罢免意志无法显现。群体的参与互动变成没有意义,因为它不能改变任何事,任何制度;集体的利益,也无法透过公共讨论而弹性调整。这样的「非民主」制度,最后只能产生出亲绿学者,或者施明德这样的道德诉求:「请陈水扁总统自己下台」。然而对不在乎道德的人而言,挟持少数立委及民进党领导人即足以控制全局,又何必在乎呢? () 这便是台湾危机的关键。当改革无望,当正常的制度性参与管道失灵,当道德诉求绝望,台湾就可能走上杜威所谓的「为了改变社会而导致混乱失序」。施明德的百万人乐捐、集体静坐是一种诉求,而民主行动联盟的「九九秋决」是另一种,他们都在让政治对立升温,走向最后的对决之路。而依照目前的情势看,这已是让陈水扁下台的最后办法。但如果民进党依然无动于衷,全台湾也没办法,只能让这个闷烧锅继续空转闷烧,直到它的最后。 () 不管如何,陈总统下不下台,对台湾也罢,对民主政治也罢,都是一次最好的教育。让我们看见民主的背后,如果缺乏好的群体教育与道德教育,群众的意识不够觉醒,或者群众虽然觉醒,却无法透过制度改变社会,就会造成什么后果。只是这一课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