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侯宁:从黄式“嘶吼”、股改看中国政改走向!(zt)

(2006-08-22 18:01:55) 下一个
近日,有两件大事引发国民的关注:一是黄健翔在意澳足球之战中的疯狂表演,而是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谈到的旨在“要先实现经济自由”的“政改报告”。两者看似无关,但联系起来思考,却能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以诸多启发。 我以为,其中最大的启迪是,过度的理想化的政治“嘶吼”不同于鲁迅的沉着而勇毅的“呐喊”,是往往会让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付出代价的。而一点一滴地向理想化目标迈进则是我们理当选择的政改模式。 事实上,黄健翔作为央视的一个解说员,当然也是一个人,一个球迷,他拥有“嘶吼”的权利,但是,正如社会学者郑也夫所言:“你不能享受着解说员的位置,周游世界,大出风头,同时又羡慕和效仿球迷的放言无忌。”虽然郑也夫承认是他曾经的“影响”,才让黄尝试“慷慨激昂”的,但郑也夫显然没“倾囊相授”,也便只能在可怜的健翔“捅娄子”之后才在博克上晓之以理。当然,作为一个优秀解说员,黄健翔拥有不少“黄迷”,但同样,对他的诟病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而且,他为此让父母亲友担惊受怕、让同事加班录音、让领导鞠躬致歉,本身也不会好受的。 有人说,国外有“疯狂解说员”,但据搜狐特约的老外记者说,即便是在国外,“疯狂解说员”也不如理性解说员更受欢迎。况且,人家是可以唱“对台戏”的,有转播权的电视台也不是一家。显然,老谋深算的郑也夫考虑到了这些问题,而黄健翔没有,所以他“胜利”了,个性化地“嘶吼”响彻全球;但他也失败了,做检讨认错是难免的了。 这里,郑也夫似乎就像一些激进的民主派人士一样,扮演了一个“思想者”和“鼓动者”的角色。然而,谁都知道,在中国,你私下或者在学术领域研究宣传“三权分立”的优越性当然可以,“思想”可以“百家争鸣”,但是,当你公然要让共产党交出政权,实行“三权分立”时,你便不得不考虑几个因素:第一,共产党愿不愿意;第二,“三权分立”适不适合;第三,绝大多数老百姓喜不喜欢;第四,中国如何政改才能让我们的民族付出最小的转轨代价;第五,你和你的“追随者”和“实践者”要付出怎样的牺牲。 本次周天勇先生作为中央党校的教授提出“先要实现经济自由”的主张,其实便是内部争鸣的结果。因为前不久,我还在一个论坛听到过中央党校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猛烈抨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口号,认为我们连“社会主义”是什么都没搞清,何谈其能“救中国”?咋闻之下,当时在座专家学者一片哄笑,连笔者都有些诧异,但这却表明了中央党校这样的“党的思想库”的思想之活跃。然而,如果把这种“活跃”在现实中应用,那么我们便可能会遇到黄健翔式的尴尬甚至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为什么?“知”和“行”是有距离的,中国政改如何搞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有识之士都在思考的问题,小平同志都倡导“摸着石头过河”,经济改革便是这样摸索过来的,因此才有了有着“产权革命”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有了银行改革,有了公司法、证券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的设立和筹备。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却的确是落后的,盖因这步“行”影响重大,远非股改来一个“国九条”或者“斥资救市”那样“简单”! 然而,经济基础的改革愈来愈深入,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改革能原地不动么?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这才有了中央政府让中央党校教授两年前便提交的这份“政改报告”。而现在看来,周天勇等人当时的设想部分已经开始落实,而部分政策建议仍然被搁置。更重要的是,在该报告中没有认识到的“资本市场”上,中央政府已经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而这一步,关系到经济基础较为彻底的变革,关系到金融财政领域的变革,也关系到新闻管制的变革!谁不知道,中国证券市场是“资本”的天堂;谁不知道,中国证券市场是法律滞后的活案例;谁不知道,中国证券市场是拥有较多新闻自由的“四最”市场呢? 中国股市设立时是作为“试验田”推出的,现在看来,它也必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一次,它承载的内容将更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才在去年4---8月间的“股改大辩论”中,提出了“救股市便是就改革”的主张。而在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讨论中,笔者也曾提出能否先让工会“工、党分离”,享有“独立”评判权的设想。 政治体制改革是必需的,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外国记者时都谈到了这一点。但是,如何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如何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民族阵痛,这才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思想者必须思想的核心问题──证券市场的实验是一种办法,设立其他性质的“试验田”也是必要的手段,而"先实现经济领域的自由"无疑也是一种现实的改良主义主张。 总之,“嘶吼”不是“呐喊”,更不能改变什么。周天勇课题组的“政改报告”便可谓是一种民主改革的“呐喊”,股权分置改革便可谓是一种谋求“三公”的实践,虽不如“嘶吼”般令人难忘,但这种切实的努力,或许才是中国走向自由、民主和强大的必由之路。 先例即开,来日方长。但愿我们民族能以此为开端,把中华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让子孙后代想到我们这代中国人的时候,都能肃然起敬地说:“是他们,历史性地创造性地改变了中国,才让中华民族得以更为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原载《博客网》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