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因素(八)

(2023-12-07 15:11:59) 下一个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啥葡萄牙人冒着生命危险非要去亚洲做贸易呢?亚洲的什么东西让欧洲人无法割舍,又找不出替代品呢?其实这个特殊货物就是香料。那时的肉蔻、胡椒、丁香、肉桂、薄荷不仅是食物调料,也是欧洲人普遍接受的药物。十五世纪时,在欧洲人眼里,香料比黄金还值钱,一小袋香料在就可换一套房子。而且胡椒产地与欧洲的价差达到上百倍,而丁香因为稀有价格更高,可达千倍差价。这就是欧洲人千方百计要来亚洲寻找香料的动力,并不是欧洲人天生就爱冒险。

香料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温热地区,当时的世界还处在小冰河后期,连西班牙和葡萄牙南部都十分寒冷,无法种植香料植物,所以东南亚的香料就像中国的茅台酒,成了资源垄断性产品。那时中东地区也不产香料,但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垄断了香料贸易,经他们手的香料都要加几十倍价格才卖给欧洲人。葡萄牙和西班牙地处欧洲边缘,来自亚洲的香料还要在垄断欧洲贸易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手上再涨一次价,贩卖到伊比利亚半岛时,香料就成了天价。

除了香料之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漆器也是欧洲的奢侈品。在工业革命前,欧洲人都是穿亚麻和羊毛织出的衣服,这种织物很粗糙,刺激皮肤,无法做成内衣,所以那时欧洲普通人都没有内衣穿。一直到纺织革命后普通欧洲人才穿上了内衣。古罗马时,只有皇帝和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中国丝绸。知道了这个历史背景,就会理解为啥工业革命的第一波是纺织革命了,因为棉纺织品在欧洲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十五世纪时的欧洲无论与中国比还是奥斯曼比都是贫困地区,而葡萄牙则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15世纪末的一位波兰到访者对那里国民缺乏优雅礼貌的待客态度而深感失望。他写道,葡萄牙国王“粗俗、穷酸,没有风度,愚昧无知却非要将自己装成智者”。至于女人,“没有几个是长得漂亮的,她们看上去都像是男人,尽管整体上讲她们的黑眼睛都还比较可爱”。(见牛津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当葡萄牙人在1415年攻下摩洛哥的休达城后,他们惊讶的发现,这座城里的人竟然这么富有,住着带穹顶和地砖的房子,相比之下,葡萄牙人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就像猪圈。本来是一场针对北非穆斯林的圣战,却让葡萄牙人第一次意外地发现了来自东方的财宝—香料。与富裕的北非城市休达相比,葡萄牙圣战者发现自己穷的像乞丐,不免自惭形随。

穷则思变。葡萄牙人正是在攻下休达后,萌发了探索通往东方之路的雄心。既然向东方进攻已无可能,那就面向大海,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路吧。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欧洲边缘地带的国家,当面向大海时,这个不利的地缘条件却变成了他们的优势,成就了他们大航海的业绩。这大概就是地缘政治的辩证法吧。

欧洲史学家将休达之战作为葡萄牙崛起的元年。如果从全球视野来观察,1415年也可以说是欧洲崛起的元年。正如英国史学家达尔文指出的:“葡萄牙航海家和西班牙征服者,乃是促成15、16世纪西方势力崛起的最受瞩目的因素。”

当葡萄牙踌躇满志地准备寻找新海路的时候,在遥远的东方则是另一番景象。大明正值永乐盛世。在葡萄牙攻打休达城那年,大明重新畅通了大运河,国内一派繁荣兴旺景象。野心勃勃的明成祖朱棣早已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永乐大典。大明的三保太监郑和已经完成多次下西洋的壮举,2014年从东非回来的郑和船队带回一头作为贡品的长颈鹿,北京百姓第一次见到脖子这么长的温和怪兽,激动的奔走相告,万头簇拥,就像今天借到大熊猫的国家迎接大熊猫一样。

郑和的船队和后来进入亚洲的葡萄牙舰队不同,不仅船只高大众多,而且这支船队只宣扬国威,交换物品,往往还是不平等交易,给的多,要的少。他们并不掠夺沿途小国的金银财宝,只是向他们展示大明的富裕强大。在世界历史上,郑和船队的行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于欧洲人十分不解,不明白这支耗资巨大的远洋船队到底图的什么?最后给出了一个他们认为逻辑自洽的解释----为了宣扬大明的软实力。

穷则思变,盛极而衰。据历史学家分析,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要耗费相当于大明半年的财政收入。这种资金消耗和木材的短缺,再加上每次出海都是做亏本买卖,使得下西洋成为不可持续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本质上是中国朝贡体系或朝贡外交的极端体现,因此暴露出这个体系的隐忧和软肋,就是维护朝贡体系须有强大的财政能力,一旦财政能力捉襟见肘,危机就会到来。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就是朝贡体系失控所引发的危机。这个暂且按下不表,待后面详述。

在葡萄牙攻打休达之前的1402年,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就亲率大军围困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因为英法双双陷入百年战争泥潭,欧洲无暇顾及孤立于穆斯林世界的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眼看着不保,却没料到半路山出个程咬金。野心勃勃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遇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瘸子帖木儿。围困君士坦丁堡的苏丹大军被帖木儿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巴耶济德本人也被帖木儿生擒了。帖木儿善于用兵,又很会装怂,让奥斯曼以为他没有多少兵马,实际上帖木儿共有14万兵马,而巴耶济德一世仅有8.5万兵马。这一战让帖木儿在欧洲名声大噪,也让欧洲基督徒们欢呼雀跃,认为是上帝派帖木儿来拯救基督世界的,其实帖木儿是个穆斯林教徒。一直到十六世纪,帖木儿在欧洲都是个传奇英雄。当时的剧作家编写过很多取材于帖木儿大战巴耶济德一世的戏剧。

这只能说巴耶济德一世时运不济,与帖木儿活在了同一个时代,被帖木儿压住了国运。如果他再晚三年围困君士坦丁堡,就不会遇到帖木儿,没准就提前三十八年拿下君士坦丁堡了。所以说,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奥斯曼在巴耶济德一世被擒后就陷入了内讧。在葡萄牙攻陷休达城的第二年,奥斯曼爆发了内战,无暇顾及对外扩张。奥斯曼人一直等到巴耶济德一世兵败帖木儿的四十一年后,那时上帝站在了奥斯曼一边,为他们送来一位年青英才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君士坦丁堡这次是在劫难逃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