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三言两语聊聊最近看的几部电影(中)

(2022-04-09 09:10:13) 下一个

一、《两个教皇》【美】

两年前看过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感人和信息量很大的电影。当时就想写一个观后感,可写了一个开头就放下了。这次为了介绍这部电影,昨天又看了一遍,仍然觉得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教皇本笃十六世觉得自己年老体衰,祈祷时再听不到上帝的话了,于是准备退位。天主教的教皇是终身制,在天主教的历史上,只有七百年前的一个教皇活着的时候自己退位了。所以,教皇退位是件非常严重的大事。其实,在上一次教皇的选举时,老教皇就已萌生退意,只是看到来自阿根廷的枢机主教贝尔戈里奥就获得很多人支持,而教皇本笃与他的理念不合,不想让他成为下一任教皇,才没宣布退位。

《两个教皇》就是围绕教皇本笃和阿根廷枢机主教贝尔戈里奥两个人展开的,除了一些天主教的礼仪片段外,整部电影基本是俩人的的对话。让我感动的也是他们之间的那种君子坦荡荡的对话。

阿根廷枢机主教贝尔戈里奥是对天主教的现状极为不满,经常发表对教皇及梵蒂冈教会的不满。在天主教内部,教皇十六世与贝尔戈里奥势同水火,代表两种对立的意识。老教皇比较保守老套,贝尔戈里奥则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和改革意识。

老教皇因为年老体衰,深居简出,对教会内部的腐败和丑闻更多的是本着宽容的态度处理,这实际上等于纵容了腐败和堕落。而贝尔戈里奥则无法容忍任何腐败和丑闻,要对这些腐败的教职人员严肃处理。他说,不能用忏悔来代替惩罚,而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贝尔戈里奥还不满于教会只闭门祈祷,做弥撒,而对人间的疾苦不闻不问。这其实是就是基督教的出世还是入世之辩。

因为对天主教会的极度失望,贝尔戈里奥决定辞去阿根廷枢机主教的职位。可他寄给教皇的辞职信却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梵蒂冈的回复。可他在准备去梵蒂冈直接找教皇面谈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教皇让他去梵蒂冈见面的邀请信。

老教皇本笃十六世来自德国,习惯了优渥的生活,会弹一手好钢琴,吃饭都是一个人独自享用,从不和别人一起吃饭。生活也很有规律,严格遵从医嘱。而贝尔戈里奥则生活随意简朴,吃饭也不讲究,随便在街上买个pizza也吃的兴高采烈。所以,当贝尔戈里奥来到教皇的夏宫,看着奢华的居所,心里是颇不以为然的。这让我想起参观台湾寺时的感觉,寺庙如此奢华怎么都感觉有点不对劲,远不如海城大悲寺那种简朴让我感觉舒服。

可这样性格、习惯、经历和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却因为没有私心,使他们相互靠近,从针锋相对到相互理解和相知,最终成为君子之交的典范。我始终认为观念、理念甚至信仰都不是交友的必要条件,顶多算充分条件,而人品和境界才是交友的必要条件。

其实,贝尔戈里奥以前也是一个保守派,是阿根廷的苦难历史和右派军人政府的暴行让他逐渐变成一个关心人间疾苦,具有入世意识的枢机主教。当老教皇对贝尔戈里奥说:你妥协了(对世俗)时,贝尔戈里奥反驳说:不,那不是妥协,是改变。我觉得这段对话特别具有启发性。不是向现实妥协,而是内心真正改变了看法,这其实才是真正的进步。现实中的的很多人,其思想观念很早就形成了,后来无论现实如何变化,他们都会坚持自己早期形成的理念,表现的非常顽固,这其实都是保守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开放的心态和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个人就不会有任何精神上的提升和思想上的进步。不过是车轱辘话来回说,一说就是一辈子。

贝尔戈里奥从一个单纯的天主教徒变化为一个关心人间疾苦,痛斥时弊的入世主教,是因为他是根据良心和现实来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只根据自己早期的理念。影片里穿插了很多1976年阿根廷右派政变后军政府迫害人民的镜头。在右派军政府的恐怖主义期间,有三万多阿根廷人被杀害,很多左翼青年间莫名失踪,到现在也没人说清楚到底多少左翼青年被迫害。

在这期间,贝尔戈里奥营救和保护了很多属于教会的进步青年。可他也有愧疚之事,那就是他因为个人权威被蔑视,而没有保护他本应该保护的朋友,虽然后来他去找军政府要求释放他的教会同修,可军政府却以他已经把那些人解职为由拒绝了他。这让他一辈子良心有愧,感觉自己有罪。任何时候,只要人的行为一旦被私心左右,必然会做错事。这也是我个人的修行体验,千真万确。

当老教皇告诉贝尔戈里奥要选他做接班人时,贝尔戈里奥非常震惊,先是反对教皇退位,之后又道出了这个一直折磨自己的心结。他认为自己有罪,不配做教皇。而教皇却说,我也有罪,难道你不知道吗?教皇说,我当教皇期间,出现那么多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我没有罪吗?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人尽管无私,但也不能保证自己没错。这让我想起圣经了那个出轨女人的故事。那些拿石头打她的人,难道不是罪人?这和中国的儒释道是一样的理念,那就是反思是向内求诸己,而不是去反思别人。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告诫他的学生,修行是改造自己,而不是改造别人。这和佛家说的渡人先渡己是一个意思。

天主教需要改变,这个世界也需要改变。破旧立新是人类保持进步和健康的铁律。正是基于这样无私的认识,老教皇才暗中支持和自己理念完全不同的贝尔戈里奥接替自己当新教皇。这和历史上很多权力交接一样,选和自己理念一样的人接班,是一种保守的策略,而选和自己理念不一样的人接班,则是一种改革的策略。

贝尔戈里奥不负众望当上新教皇后,确实表现出与老教皇不同的风范。他对梵蒂冈的那些繁文缛节不以为然,坚持以平民姿态做新教皇。他大声疾呼,要改革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他称世界性的贫富差距是最大的暴政。他到世界给地访问,关心贫穷的国家和人民。他用自己的良知入世,来干预这个日趋堕落的世界。正是这些始终怀有良心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演老教皇的是著名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就是演沉默的羔羊的那个演员。最佳的表演就是让人感觉不出是在表演。两个主要演员都做到了这点。

 

二、《慕尼黑:战争边缘》【英】

这部电影在俄乌战争期间看别有一番意味。历史虽然不能重现,却可惊人相似。

二战前夕,德国的野心已经引发欧洲各国的警惕和担忧。英国首相张伯伦在电影里不再是历史上的绥靖主义者,而被塑造为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不忍心将欧洲人民拖入战争,不忍心看生灵涂炭,于是他为了和平,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和平移交给德国。而作为主权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在决定自己国家主权命运的讨价还价会上,却没有资格加入讨论,任凭英法德意处置。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一个人孤零零地等在另一间屋子里的镜头,比一战后中国的境况还惨,很形象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强权主导下的国际秩序。所谓弱国无外交,说的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当年中国这样的国家。

可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他的私人秘书却说,首相为我们争取了一年的战争准备时间,与德国的战争不可避免,因为希特勒必定要开战。这意思似乎在说,张伯伦和平主义是假的,出卖盟友不过是为了拖延英国参战的时间而已。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当然电影编剧知道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所以才这样编剧吧。

历史上,德国不费一兵一弹拿到苏台德地区后,不久就策动斯洛伐克独立,接着就和平吞并了捷克。到这个时候,张伯伦还心存幻想,以为祸水东引的计谋得逞了,希特勒奔着东欧和苏联去了,西方可安享和平。可在东欧问题上,英法两国与苏联的利益起了冲突,让希特勒看到机会。希特勒抢在英法前面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也表明了自己不干涉欧洲战争的的中立立场。有了苏联的中立立场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毫不犹豫地侵略了波兰,很快就将波兰置于自己的铁蹄之下。之后,英法不得不对德国宣战,也因此宣告了张伯伦祸水东引计划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而在希特勒挥师西进,攻占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的同时,苏联则开始进攻芬兰,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侵吞罗马尼亚部分地区。当时的形势,似乎苏德两国在瓜分欧洲。

如果德国就此止步,即使拿不下英国,也很可能成为欧洲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大国。可希特勒与日本一样,野心和狂妄让他们蛇吞象的战略被卡住了脖子。希特勒被卡脖子是因为狂妄,他在没有摆平英国之前,就轻率地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战争,实属严重战略错误。还有就是他的轻敌,希特勒以为苏联经过大清洗,苏军的战斗力已成渣,他可以像攻占法国一样轻而易举地拿下苏联。可他万万没想到,苏联的抵抗意志非常坚决,而且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和迅速的动员能力,让他的巴巴罗萨计划被阻止在莫斯科城外。希特勒还有一个没想到,就是他以为打着消灭共产主义的旗号,英美这俩共产主义的仇敌会袖手旁观他对苏联的侵略。事实上,美国并没袖手旁观,而是支援苏联抵抗德国法西斯。英美这两个离岸平衡术的高手,是绝不会默许希特勒做大的。

德苏战争和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一样,都是给自己挖坑的战争,是重大的战略失误。这也很类似今天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普京同样低估了乌克兰的抵抗意志和西方的援助及制裁。

说回电影,故事是围绕着三个曾经是牛津大学同学展开的,其中一个英国人,后来做了张伯伦的私人秘书,一个德国人做了德国外交官,并得到希特勒的赏识,另一个女同学是一个德国犹太人,其命运可想而知。

德国外交官因为拿到希特勒的内部讲话,对希特勒的侵略野心十分清楚,并坚信希特勒将会给欧洲带来战火。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战争,他先是联系给张伯伦做私人秘书的老同学,请他转告张伯伦希特勒的野心,并冒着生命危险将希特勒内部讲话的文稿送给张伯伦。可张伯伦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已经和希特勒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且已经把苏德台地区给了希特勒,他不会再启战端。根据电影的描写,这个张伯伦老奸巨猾,他是假装相信希特勒,其实是缓兵之计。这和真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就不知道了。

在张伯伦那碰了钉子后,这个外交官表现的像个义士,要利用他能够接近希特勒的机会,暗杀希特勒。他认为是希特勒让德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杀了他就会改变历史走向。当然,这个暗杀没有实施,否则历史也许就真的改写了。

一战和二战都爆发在欧洲,如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否会因此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没人敢预言。于是想起黑格尔那句名言: 人类的历史教训就是永不接受历史教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都好看,两个教皇信息量更大。:)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极左极右本就是一家。左和右才是正常的。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第二部电影我看过,非常精彩,教皇的电影以后我会去看,谢谢推荐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极右是直接杀人,极左是打着漂亮口号,挑动民众精神上致人社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阿根廷可是右派害人啊。法西斯就是极右。
ahniu 回复 悄悄话 法西斯和共产党一丘之貉。
都是左派。
ahniu 回复 悄悄话 左派教皇害人更甚。
大规模害人不浅的都是左派。
登录后才可评论.